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venatural (雨),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他们的世界 Chapter 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04日12:01:5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他们的世界
王小波
他们的世界二
前言
当我们对我国的同性恋现象进行研究时,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你们为什么放着很多
重
大问题不去研究,而去研究同性恋?假如这种诘难来自社会学界的同仁,并不难回答。正
文中将
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作同性恋研究的原因。难于答复的是一般人的诘难。故此这个问题又
可以表
述为:你们作为社会学者,为什么要研究同性恋?回答这个问题的困难并不在于我们缺少
研究同
性恋的理由,而在于我们缺少作出答复的资格。众所周知,只有一门科学中的出类拔萃之
士,才
有资格代表本门科学对公众说话。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作出解释。我们作这项研究所收到的困扰,不只是诘难。象这样一部严
肃
的学术著作,在内地竟找不到一家出版社肯予出版。假如这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那么
我们也
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所有的编辑都说,公众关心这样的问题,这本书会有销路。尽管如此
,这本
书仍然不能出版。问题在于,社会中有一部分人不赞成同性恋。毛泽东曾说,对牛弹琴,
如果去
掉对听琴者的蔑视,剩下的就只是对弹琴者的嘲弄。虽然如此,我们仍不揣冒昧,不惧嘲
弄,要
对公众陈述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立场,以及根据这样的立场,对同性恋的研究为什么必不可
少。
半个世纪以前,在文化人类学中处于泰山北斗地位的马林诺斯基为费孝通所著的《江村经
济》
一书作序时,对费孝通的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马林诺斯基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
,它是
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进行观察的结果。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它是一个实
地调查
者最珍贵的成就。
费孝通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社区,包括了社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样的研究在深度和研究
方
法等方面,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不同。但是这项研究中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记取
。这就
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人,对熟悉的人群作实在的观察,不回避生活的每一个侧面。这种实
在作风
乃是出于以下的信念:「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事实和力量
的实事
求是」。(费孝通,第一页)。
站在这种信念的对立面的,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是「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
义
」。于是,如马林诺斯基所言,「科学便被出卖了」。
我们发现,在社会科学的出发点方面,有两种对立的立场:一种是说:科学在寻求真理,
真
理是对事实的实事求是;另一种则说,真理是由一种教义说明的,科学寻求的是此种真理
正大光
明的颂词。一种说,科学不应屈服于一种权威的教义;另一种说,科学本身就是权威的教
义。一
种说,不应出卖科学;另一种说,不存在出卖的问题,它自从出世,就在买方手中。一种
说,在
科学中要避免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另一种则说,科学本身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学院式的装
腔作势。
一种说,科学是出于求知的努力,是永不休止的学习过程;另一种则认为,科学原质是天
生所有
的,后天的求学乃是养浩然正气。凡有助于正气的,可以格致一番,而不利于正气的,则
应勿视
勿听,以求达到思无邪的境界。
站在前一种立场上,我们认为,中国的同性恋现象是一种真正的事实,不能对它视而不见
,
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想知道中国现有的同性恋群体是什
么样子
的。而站在后一种立场上,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发疯了。这种研究不风雅,也难以学院式的
口吻来
陈述。最主要的是,在这项研究中,不能够直接表现出我们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
态是多
么的正确和伟大。
这后一种立场,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中心主义」。从这一立场出发所做的研究,只是为
了
寻求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好评,故而它是按照可能得到好评的程度来构造研究的方向和结
果的。
从事这种研究,因为预知了它的结果,同手淫很相似。一个男人在手淫之先,就预知结果
是本人
的射精。然而这并不妨碍手淫在他想象中有声有色的进行,这是因为有快感在支持。对于
从意识
形态中心主义立场出发的研究来说,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好评就具有快感的意味。而且,
这种活
动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真正的果实。
在说明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对公众说明我们研究同性恋的初衷了。我们是真诚的求知者
,
从现存的事实看,同性恋现象无论如何也是值得研究的。以保守的估计来说,同性恋者至
少站总
人口的百分之一,这肯定够上了加以研究的规模。同性恋活动影响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各
个方面,
其影响因此超过了百分之一的规模。中国的男同性恋者多数是要结婚的,必然对女性的婚
姻生活
有重大影响。上述的任何一条,都成立为研究的理由。
此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弗罗姆倡导的人文主义立场。马林诺斯基也说过,科学的价值
在
于为人类服务。我们不能保证每次研究都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但应保证他们都是出于善良
的愿望。
我们在作同性恋研究时,对他们也怀有同样善良的愿望,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而不是
心怀恶
意,把他们作为敌对的一方。我们始终怀着善意,与研究对象交往。这样的立场,我们称
之为科
学研究的善良原则。
以上所述,可以概括为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反意识形态中心主义原则和善良原则,
这
些原则就是我们研究同性恋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正文开始之前,略加陈述,以期求得
读者的
共鸣,是为序言。
Chapter 2.形成原因
他们的世界
Section 1. 同性恋成因理论综述
对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有人持否定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只有那些认为同性恋不正常的
人,
才会去研究探索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否则为什么不去研究异性恋的形成原因呢。对于这一
责难,弗
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答辩,他说:「精神分析学派最反对把同性恋者从人类中分开来,视
为异类。
透过对未曾明显表露的性兴奋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人皆能以同性为性对象,而事实上在我
们的潜意
识里,我们早就这么做了。事实上,对同性之人的原欲执着,在正常的心智生活里所站的
地位,并
不比对异性的原欲执着小,而在致病的状况中,其重要性尤其明显。相反,精神分析学认
为,不分
性别的对象选择--对男性及女性对象都有兴趣--就象在孩提时代、原始社会及早期文
明史中所
常见的那样,是远为根本的基础。由此出发,通过对某一方向的限制,才形成了正常的或
倒错的类
型。因此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来,一般男人之所以会全然只对女性有兴趣,也是一个饶有
兴趣,绝
非仅以化学理论变可搪塞。」(弗洛伊德,第50页)如果我们承认对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成
因都有研
究的必要,再来研究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也就没有不公平的嫌疑了。
关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作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高度概括地
说,
可以将同性恋成因的说法归结为先天说与后天说两大类。先天是指生理因素,如激素水平
的影响等
等;后天则指心理和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
的环境因
素等等。
潘光旦先生在我国历史典籍中择取一些说法,分别作为同性恋形成先天说与后天说的证据
。关
于后天形成说,他是从清代纪昀(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里的说法为例的
:「凡女
子淫佚,发乎情欲之自然, 童则本是无心,皆幼而受始,或势劫利饵耳。」关于先天形成
说,则
以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所载同性恋者春江公子诗为例,诗云:「人各有性情,树各有枝
叶,与为
无盐夫,宁作子都妾。」(葛理士,潘注,第324页)
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公
认。
1952年,克尔曼的一项研究发现,同卵孪生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为百分之百,而异卵孪生中
同性恋的
同病率不足百分之五十。如果这一发现可以被后人的重复研究确认,则有关同性恋成因的
遗传学说
将具有强大说服力。然而,后继研究未能得出类似结果。例如,帕尔磕1964年的一项研究
发现,不
少的同卵孪生中,孪生兄弟中只有一人搞同性恋。因此,只能认为目前用遗传学说来解释
同性恋问
题证据不足。
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母鼠子宫里注射激素,能戏剧性地改变其子代的性行为。在1971年
,费
德曼等人有过一个设想,即胎儿的大脑可能也象胎鼠一样,对激素很敏感。男性胎儿的大
脑如果受
雌性激素的影响,将来可能出现女性心理及行为;女性胎儿的大脑如果多受雄激素的影响
,将来可
能出现男性心理及行为。不过这只是推理,缺乏证据。卡仑的《性行为与同性恋》一书,
在考察了
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尚无充分理
由说明遗
传是产生同性恋的原因。但是,胎儿期的因素,能够使一个人发生性倒错,进而造成同性
恋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激素水平的混乱是导致同性恋倾向的原因。但是,给男同性恋者补用睾丸
激素
的结果并不能激起他的异性恋行为,而只是增加了同性恋行为中的性欲强度。
为了确定激素水平是否影响同性恋行为,罗兰尼及其同事分别测量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
的激
素水平,并将二者加以比较。他们发现,男同性恋者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少,
而女同性
恋者尿中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多。柯洛德尼及其同事也验明,男同性恋者血液里睾丸
酮水平较
异性恋对照组为低,同时精虫计数较少,畸形精虫较多。这些研究似乎可以解释为,同性
恋现象与
激素水平有关,但仍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
及行为引
起继发的激素水平变化。此外,激素测量的结果各家也不一致,例如,布罗地及其同事的
研究发现,
男子同性恋组血液里睾丸酮水平比异性恋对照组更高。(阮芳斌,第191-192页)
除了遗传基因和激素水平之外,还有人研究同性恋者的大脑是否与异性恋者不同。但至今
尚未
见到十分值得注意的发现。总之,从目前的科学研究结果看,同性恋形成的先天说还缺乏
确凿的证
据。
在同性恋成因的后天说即心理社会成因说中,存在两大流派,一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一是行为
学派的观点。
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学派在同性恋成因问题上作过大量研究,其核心论点是所谓「
异性恐怖」
说,这种观点认为,儿时的遭遇在潜意识中种下了异性恐怖的种子,因此成年以后会害怕
于异性作
性的接触。弗洛伊德指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这种抑制即幼
儿性敏感
区的固定(固置),例如固定于肛门阶段。他写道:「关于性倒错之起源,我愿在此再赘
一言。我
们大可相信,就象恋物症的情形,在性倒错固定之前,也曾有过短命的性发展存在过。分
析之探讨
已能证明,性倒错是俄底普斯情结未能解决的后效。当此情绪抑制下去之后,此人的性本
能诸成份
中最强者逐再度浮现。」弗洛伊德是如此解释俄底普斯情结(恋母情结)对同性恋形成的
影响的:
我们注意到,双亲的健在与否是很重要的。童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父亲,有利于性倒错的
发展。「
每一个我们所检查国的性倒错者,在他童年的最初岁月里,对女人(通常是其母亲)曾有
过一段极
其强烈但短暂的『固置』,其后,他们自己模拟了那个女人,而以自己为性对象。这就是
说,他们
根本上是自恋的,寻找与自己相似的年轻男人来爱,就有如他们的母亲爱他们那样。」(
弗洛伊德,
第50-54页)
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恋母情结作为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拜伯在1962对同性恋者实
验组
与异性恋者控制组家庭关系的比较研究发现:同性恋者的母亲的显著特点,是与他们的带
有同性恋
倾向的儿子的关系异乎寻常的亲密。在许多实例中,儿子是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儿子
通常代替
丈夫,成了她们爱的目标。约有百分之三十的异性恋者和百分之七十的同性恋者的母亲属
于亲密关
切型。同性恋者认为自己的父亲怀有敌意、超然、排斥态度的人数要比异性恋者多。这些
同性恋者
都有疏远而可恨的父亲,吸引人的母亲,往往是母亲统治父亲,不尊重父亲。同性恋者的
父母不鼓
励男孩表现出男性。有统治欲的母亲不允许儿子对异性产生兴趣,除非是对她自己。这些
与父亲关
系疏远或只有一个遭到公开仇视的父亲的男孩,没有男性形象可供认同,他们在童年时对
男性爱(
父爱)的需求受到了致命的挫折。
精神分析学家毕波的研究也表明,同性恋者的生活环境中,父亲对母亲常常是惟命是从的
,母
亲十分看不起父亲,动则呵斥。他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懦弱的父亲和专横的母亲是造
成同性恋
倾向的两个重要因素。懦弱无能的父亲使儿子无法得到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母亲鼓励儿
子的女性
行为倾向,再加上不愉快的异性性经验,这些都可能导致同性恋。
对于男同性恋者的恋母情结与产生同性恋倾向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人们作过多种解释:(1)
男
同性恋者的父亲未能为其子提供适当的性别角色榜样,因此其子的男性自我认定就不完全
;(2) 亲
密关切型的母亲不适当地取代了父亲的角色,反对男孩中常见的粗鲁莽撞行为,而鼓励更
富于女性
化的活动;(3) 青春期及其后,同性恋者会试图寻找一个具有他在父亲身上没有见到的「
男性力量」
的人作了伴侣。或者,如果父亲很可怕的话,同性恋者可能会觉得可怕的东西很性感,即
强壮的男
人很性感。(拉里亚,第142页)
同性恋后天形成说中的另一大流派是行为学派。按照这一学派的学习理论,同性恋行为是
受环
境的影响而习得的。如果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
不到正常
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诱导,就会产生同性恋倾向。行为学派特别注重的是伙伴群
关系,偶
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性经历,如童年时受到同性恋者的诱惑等等事实。
贝尔发现,童年期的性别认同错误,是同性恋的成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游戏
等。
在对男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对比研究中,他发现,有三分之二的男同性恋者小时候玩过
娃娃,而
异性恋者中玩过娃娃的只占百分之四十七;有百分之四十七的同性恋者穿过女孩衣服,而
异性恋者
中的这个比例为0;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同性恋者和百分之一点五的异性恋者喜欢女性玩伴;
有百分
之二十九的同性恋者和百分之一点五的异性恋者被人视为女气;同性恋者中有百分之八十
喜欢同性
作游戏,而异性恋者中有百分之八十喜欢与异性作游戏。(凯查多利,第352页)对童年期
性别认
同与后来同性恋取向这二者的联系的解释是:男孩如果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是女孩,长大以
后就会喜
欢男情人,因为他已经认同于女孩。混在女孩群里的男孩受到男性伙伴和父亲的反对,因
此渴望男
性的感情。这种论点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歧在于,它认为不是疏远的父亲造就了同性恋子
女,而是
有同性恋倾向的子女使父亲疏远了他们。
亨利在1941年的研究报告中,对80位同性恋者的病历作了系统的记录分析,发现在他们的
家庭
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暗自拒绝。通常是母亲性感僵化、精神抑郁,而且盛气凌人,
过分庇护
孩子。父亲则是好生气、有破坏性的,或是消极的、孤僻的,无足轻重的人。父母亲常常
为赢得孩
子的感情而竞争。
伊万斯在1969年以美国西海岸自由同性恋俱乐部的43名男同性恋者为对象进行了3个调查,
并设
置了异性恋对照组。他发现,同性恋组的特点是儿时体弱,不够灵活,不愿从事体育竞赛
,母亲过
度保护,苛求细节,把儿子抚养得没有男子气概,感情上又独占自己的宝贝儿子,鼓励他
完全从属
自己,不允许儿子与异性交往。
西麦里等人以22至65岁的同性恋者为对象,研究了乱伦经历对形成同性恋倾向的影响。他
们将
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无乱伦经历者;第二组为有在核心家庭中乱伦经历者;第三
组为有人
扩大家庭中乱伦经历者。研究发现,同性恋者中有乱伦经历的比例很大。其中男性多为同
性乱伦(
夫与子,兄弟之间);女性多为异性乱伦(父与女,兄妹之间)。研究对象对核心家庭中
的乱伦经
历和异性乱伦经历多持否定态度;对同性乱伦和扩大家庭中的乱伦则多持肯定态度。
心理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这两大流派各自形成了对同性恋倾向的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前
者运
用规范的心理分析方法治疗「病人」;后者则采用抑制同性倾向的电击疗法或呕吐疗法强
行校正性
取向。据说心理疗法的治疗成功率大约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经过行为治疗,有百分之
五十的「
患者」可以被治俞。
在造成同性恋倾向的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心理诸因素当中,我们的调查发现,早年的
性经
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如果按照个人性格发展史的时间顺序
看,童年
环境的影响当然在前,而青春期经验在后,但是二者相比,后者在同性恋形成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绝
不比前者小,在许多个案中,甚至比童年家庭环境的影响更强烈。
Chapter 2.形成原因
Section 2. 认同男性的男同性恋者
根据一种权威的说法,「大约有一半的同性恋男子和四分之三的异性恋男子表现出典型的
男性的认同感、兴趣和对象。」(凯查多利,第332页)换言之,男同性恋者当中至少有一
半
人完全认同男性,另一半男性特征不特别突出(不够典型),其中还有少数认同女性。这
一基
本估计和我们的观察结果大致相符。显而易见,认同男性的男同性恋者与认同女性的男同
性恋
者相比,这一特殊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必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这一章将同性恋的形
成原
因分为从小认同男性与认同女性两大类加以论述。
以往关于同性恋形成原因的研究,大多把眼光集中在认同女性的男同性恋者身上,忽略了
那一半认同男性的男同性恋者。这或许同许多寻求治疗的同性恋者恰恰都是认同女性的这
一事
实不无关系。她们当中许多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特征,容易被人们看出与常人有
异,
因此更倾向于到处寻医问诊;相反,那一半认同男性的男同性恋者,却往往并不认为自己
对同
性的欲望有什么不正常,更不认为它的病态,他们除了在寻找性对象时喜欢同性而不喜欢
异性
这一点之外,无论外貌衣着,行为作派还是性别认同均与常人无异,因此往往容易被人忽
略。
我们的调查发现,认同男性的男同性恋者大多是有自恋主义(narcissism)的人。自恋主义
的形成原因,即有因父母溺爱引起的自骄,又有因父母过去冷漠引起的自怜,但是所有原
因中
最为重要的,在我们看来是最初的性经历,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挫折。
社会学一般将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这一时期称为青春期。青春期的起始标志是男孩变声、
遗精,女孩月经来潮;青春期的结束是到达社会上一般认定的成年年龄。近年来,世界上
大量
关于青春期的调查表明,男女青少年的青春期起始岁数有提前趋势。一些西方国家的统计
表明,
自19世纪以来,女孩月经初潮年龄每十年提前三个月(一说四个月),从前大约在十四至
十五
岁,现在已提前到十二岁半到十三岁前后(一说十三至十三点五岁)。这个年龄在我国也
在19
64年至1980年的16年间提前了0.8岁。一种观点认为,女孩初潮年龄比男孩首次遗精年龄平
均
约早两年。换言之,男孩的青春期比女孩平均晚两年到达。但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距
离在
缩小,根据金西1948年的调查报告,男子首次排精的平均年龄是13.77岁;另一项研究表明
,男
子开始排精的年龄在10至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8岁。
一旦进入青春期,人就有了性发泄的心理和生理要求。然而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严格说
来,除婚姻形式之外,任何方式的性发泄都是被法律或社会行为规范及道德所禁止的。概
括地
说,性发泄的渠道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手淫或遗精。虽然没有法律禁止手淫或遗精,但一
般社
会行为规范认为,手淫不是好事,民间流传着种种手淫有害身心的说法,尽管有过手淫经
历的
人在全人口中所站比例并不低;遗精当然更无法禁止,但许多父母在男孩发生遗精后,不
知如
何向他们解释,有人就让孩子认为是尿床。
第二类发泄途径是与异性间的性关系。这一关系首先受到法律的限制--不到法定结婚年
龄是绝不能结婚的;其次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限制--我们的社会对婚前异性性行为的容
许程
度相当低。根据我们采用北京市随机样本所作的一项关于婚前性行为规范的调查,只有百
分之
三十点六的人持允许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其中还有许多人是以双方准备结婚为条件才表示
允许
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对于尽管双方相爱但尚未决定结婚的男女,持允许发生性关系态度的
人的
比例降到百分之十一点三。对于无感情色彩的婚前性关系,持允许态度的人的比例更降到
仅有
百分之二点七。换言之,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赞成男女之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性关系,甚至
连有
感情但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性关系也大多不赞成。(李银河,第98页)由此可以了解到,青
春期
少年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和道德气氛。在成年之前,异性之间的接触很少考虑结婚。
根据
我们一项关于青春期的恋爱的研究,只有百分之六点二的青春期恋爱抱着「寻找终身伴侣
」的
动机。(李银河,第34页)换言之,百分之九十三点八的青春期异性交往是不以结婚为目
的的。
这些青少年面临着生理成熟期已到、法定婚龄未到、社会道德规范不允许他们到异性那儿
寻找
性发泄的窘境。
于是,有不少青少年转向了第三类性发泄渠道--同性恋行为。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在
青春期转向同性发泄渠道的男性往往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早熟的人和性欲比一般人强烈的人
,否
则,为什么别人没有感觉到有迫切的性发泄需要,或即使有了这种要求也能够暂时克制下
去,
而他们却不能克制呢?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但是有待证明,同时亦不应忽略了那些通过
自慰
手段或到异性那里寻找发泄渠道的人们,他们也和同性恋一样冒着违法社会规范的危险。
根据一位调查对象的经验之谈,多数同性恋者是在青春期前后走上这条路的,有的十七八
岁,有的二十出头。但也的确有些人,在婚前对此没兴趣,婚后才认同了这种倾向。
一位自称同性恋「精英」的调查对象认为,「同性恋少年比一般同龄人内心丰富」。在我
们看来,内心是否丰富难以定论,同性恋少年比一般同龄人在性上更早熟更强烈倒可能是
事实。
或许二者在生理上没有什么差别,但同性恋少年在心理上似乎更早熟些。因为在同样不可
能接
近异性的情况下,同性恋少年找到了同性发泄对象,而一般同龄人大多或是压抑了性欲,
或是
尚未感到这种欲望的存在。
一位调查对象明确提出:「第一次性经验及其重要,如果是与同性发生的,就可能终生同
性恋。」我们对这一点理解是:当事人将性快感与与同性对象联结在一起,难以再将二者
分开,
尤其当这一经验发生在早年生活当中。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年龄越小,越无全面判断人生
经验
的能力,越没有将多种经验加以比较的条件,因此也就越容易形成对某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关系
的固定看法,就如性快感与同性对象之间的关系那样。克里克在《男性》一书中指出:「
早年
的同性恋经历对性本能有深远影响。」(克里克,第223页)在我们看来,其道理就在于此
。
以往的同性恋成因理论,多偏重于讨论同性恋者在认同男性角色上的困难,而我们的调查
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坚定不移地把自己认同于男性。一次我们接待了三位认同男性的同
性恋
者,与他们讨论了同性恋的形成原因。这三位调查对象年龄在25到35岁之间,其中一位已
婚。
三人知识层次都比较高,虽然对社会学和行为科学中有关同性恋成因的理论知之不多,但
对这
个问题都有过一番独立思考。当我们提及郝兹菲尔德的「第三性」理论(以同性恋者为独
立于
男女量性之外的第三性)时,他们都表示反对,其中一位甚至斥之为「败类的理论」,因
为他
们全都认同男性。
他们认为,同性恋男人也是男人,正如同性恋女人也是女人一样。性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
,
和性生活方式并无必然联系。同性恋者只不过是选择了不同的性行为方式,并不一定因此
就产
生角色认同方面的问题。这类同性恋者在认同男性角色上并未发生困难,但是仍然认为同
性间
的性行为比异性间的快乐。由此我们想到,性角色是个综合的概念,它的各个方面之间的
联系
就是必然的吗?有什么理由证明,一个人有了男性形象,就必定喜欢阴道交?打领带是男
性角
色这个综合概念的一部分(属第三性征),要在打领带和阴道交之间找出必然联系,简直
是不
可想象的。
调查对象中的一位在谈到自己性取向的形成原因时,极其强调首次性经验的重要意义。他
上中学时追过女孩,应该说在角色认同上已有一定火侯。但是后来因为偶然机会有过一次
同性
恋经历,随后虽一再克制自己,在压抑了四年之后,心理上仍旧一直渴望,最后再次开始
同性
恋生活,以致完全不能自拔。
我们将同性恋成因中强调首次性经验重要性的理论称为「空白占据」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
性行为方式和性角色认同这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回事。人们可以在认同了
某种
性角色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性行为方式还是空白。一旦某种性行为方式首先占据了这一
空白,
就大有可能固定下来,形成终生的性取向。而这种被选中的性行为方式同性别认同之间并
没有
必要的联系。也就是说,那些性行为方式以同性为对象的男子并不一定认同女性角色;那
些在
心理和生理上完全认同男性角色的男子也并不一定将性行为方式固定到异性间的阴道交上
。
在认同男性的调查对象中,除了对最初性经验的强调之外,还有人提出,家庭对他们的过
分钟爱是造成日后同性恋性取向的原因。
一同性恋者说:「从小父母十分溺爱我,要什么都给。我一岁到四岁时,家里为我雇了保
姆,一个月17元的工资,可那时我母亲才挣15元一个月。」另一位说:「我和弟弟相差12
年,
所以一直到12岁,不只是父母溺爱我,一大家子人都把我当老儿子养。我的自我感觉是,
我小
时候是招人喜欢的。坐在公共汽车上,老有人逗我说话,说我长得好看。」
从问卷分析中发现,调查对象中排行老幺的人的确比老大和排行居中的人多。样本中老幺
的数量是老大的三倍,是排行居中的人的两倍。有几位倒不是独子或排行老幺但都是长到
很大
才有了弟妹。一位调查对象是在小学三年级才有弟弟的,「弟弟个性强好和父母顶嘴,我
长这
么大没和父母顶过嘴、红过脸。」另一位说:「我当了十年老幺,这十年就注定了我一生
内向
离群的性格,注定我称为同性恋者。」
有些少年因为相貌出众而受到家人宠爱,滋长了一种过分顾影自怜的倾向。一位同性恋者
回忆道:「小学二年级时,老师看我长的好看,让我进舞蹈班学跳舞,从二年级到五年级
。我
一开始不喜欢跳舞,后来才喜欢上了……自从学了舞,从装束上和一般人就不一样了,没
有朴
实劲了,也有了好美之心。记得那时候,我为了卷头发在火边烤拢子(梳子的北京话说法
),
三毛六一把的铝拢子让我烤怀了十几把。上中学时为了买电夹子,我一个月不吃早点,省
下钱
买的。我那么小就知道自己要打扮了。那年社会上刚刚恢复烫头,我就把头汤了。学校让
我把
头发剪了,否则开除,可我宁肯不上学也得汤。我还学了摘眉毛,专门学过化妆和着装。
」
为什么父母溺爱会成为同性恋倾向的因素之一呢?因为同性恋实际上是一种自恋倾向。从
小的溺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人们注意的中心,是最重要、是可爱的,从而形成自恋倾
向,
进而导致同性恋。
在溺爱的另一极端,父母过分的冷漠也会给一些少年造成感情饥渴,以致「饥不择食」。
一位年仅19岁的同性恋者在问卷上这样写到:「在更多的时候,我希望的是精神上的安慰
,而
对于『这种事』则看得不是很重。我觉得自己少年时家庭温暖太少了,所以无论是男性,
还是
女性,只要真心待我,让我感到有所依靠,我就喜欢他,相信他。或许,我一直感到自己
很脆
弱,所以更希望有个象父亲那样的人来爱护我。这或许就是我倾向与『这种事』的原因。
」
有如认为,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容易成为同性恋者,因为缺乏正常的父爱和母爱,性别认
同不容易完成。样本中确实有不小一个比例的调查对象是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带大的,
虽然
其绝对数量少于由父母带大的人。
无论是由于在最初的性经历中将性快感与同性对象固定地联系在一起,还是由于童年环境
过于溺爱或过于冷漠,在我们看来,认同于男性的男同性恋倾向的本质都是一种自恋主义
。这
种自恋主义即表现为过分的自怜自爱,又表现为对自身之外的对象或与自身相异的事物极
其缺
乏兴趣。
许多学者都曾谈到过同性恋源于自恋主义这一观点。弗洛伊德指出:「一个人最终的性态
度直至青春期后才稳定下来,其中宿因很多我们未见得全能了解;有些是体质上的关系,
有些
则是环境的影响。无疑地在个别的例子里,常会有一两个因素特别显著,有压倒一切的重
要性。
但是一般言之,宿因的多重性已表现在人类性态度的复杂不一里。在倒错类型,你常可见
到远
古的体质与原始的精神机理占着优势。他们最基本的特征似乎是自恋式的对象及肛门快感
区的
持续作用。」(弗洛伊德,第51页)
从本质上看,同性恋属于一种对异性无好奇心的现象。正如斯克拉顿所说:「我们渴望了
解一些非自身所有的东西,这些陌生的事物是对我们内心的挑战。同性恋欲望与异性恋欲
望的
区别即在于此。异性恋者在性别的另一个世界中探索,而与同性恋者发生关系的人们不属
于另
一个世界。因此,同性恋者对他的伴侣的感觉有一种特殊的内在熟习性,他对伴侣的各种
特征
的了解,即是去了解那些他早已知晓的东西。」(斯克拉顿,第283页)在异性恋行为中,
自我
从自身走向别人,对方的一切包括肉体,是自身所不了解、不熟习的;而在同性恋行为中
,自
我仍旧在自身之中,怀着自恋主义的激情注视着他人,而他人不过是自己的镜子而已。
卡文顿在《性文明》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显然,同性恋倾向中有着自恋
主义的重要成分。同性恋者喜欢同性的伴侣,是因为他比异性伴侣更象他自己。因此我们
可以
认为,自恋主义与同性恋十分想象。」(卡文顿,第449页)
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一位是个中学生,他把同性恋者的自恋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
:
「我觉得就象和自己在一起一样。」此话表明,至少在那些认同于男性的同性恋者心目中
,自
恋主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对自身之外的事物缺乏好奇心,甚至感到沉重,因此不愿
去探
索自己所不了解的异性世界的秘密,宁愿轻松地「和自己在一起」或至少和与自己十分相
象十
分熟习的同性在一起。
Chapter 2.形成原因
Section 3. 认同女性的男同性恋者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确实有些男同性恋者完全或部分地认同于女性,这类同性恋倾向的形
成
原因不同于认同男性的男同性恋者,我们把这些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原因是恋母情结,即俄底浦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这一概念,是取希腊神话中俄底
浦
斯弑父淫母之意。前文提到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同性恋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恋母情
结,我
们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论断。虽然并非所有认同女性的同性恋者都有恋母情结
,
但这种情形确实存在。
一位同性恋说:「我五岁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经常打骂我,我那时小,也不知道反抗,高
中
以后,自己有主意了,才开始反抗父亲。我认为自己走上这条路和缺少母爱有关。」另一
位调查
对象说:「我父亲是个老工人,模范共产党员,从来不顾家,整个家都由母亲来照顾。」
第三位
说:「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很母亲感情特别好。万一我(搞同性恋)这事儿让母亲知道
,她肯
定受不了,我说什么也不能让她知道。」一位小小年级已走上这条路的少年说:「爸爸妈
妈两个
人我更喜欢妈妈,妈妈比爸爸强,处理问题能力强,可惜我母亲不得志……」还有一位中
年同性
恋者说:「我妈是个善良的妇女,总受我叔叔们的欺负。我的性格更象妈妈。我对父亲反
感。他
对我们不负责任。我常想,他既然不爱我们,为什么要我们。」
除了恋母憎父,有的同性恋者因从小丧父而缺乏父爱。一位调查对象提到他的一个同性恋
伴
侣在作爱时总管他叫「父亲」,原来是因为这个人自幼丧父,是跟舅舅长大的。另一位同
性恋者
也碰到过这种情况,他作了这样的解释:「多数人愿意找年轻的,可也有些人喜欢找年岁
大的,
因为他们的父亲对他们不好,想找个父亲。」
在我们回收的问卷中,对于「你与父母感情如何」这一问题,选择「更喜欢母亲」的人数
多
于选择「更喜欢父亲」的人数;在「父母对你感情如何」一问中,回答,「母亲更喜欢我
」的人
数也大大超过「父亲更喜欢我」的人数。
了解到有些同性恋者具有恋母情结,还没有回答为什么恋母情结会导致同性恋倾向这一问
题。
根据我们的观察分析,首先,对母亲的依恋使这些男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认同女性,而没
有认同
男性。所谓认同女性是指他们会以女性自居。有些男同性恋者在言谈举止上不知不觉地流
露出女
性姿态和气质,走路扭扭捏捏,说话细声细气,性情柔顺胆怯,等等,这都是认同女性角
色的表
现。其次,由于对母亲过分崇拜,其他的女性都看不入眼,自觉不自觉地拿她们同自己的
母亲相
比,却总是觉得相差太远,因此很难被一般男性中意的女性吸引。再次,对母亲的依恋还
可能使
这些男子将周围的女性当作母亲类的人来看待,而对母亲是只能有敬爱而不能有情爱的。
有不少
同性恋者在工作单位可以同年龄较大的女同志相处得很好,亲热自然,对她们也很尊重,
却不能
喜欢年轻漂亮的女性,其原因就是他们把那些年纪稍大的女同志比照自己的母亲对待,而
对于年
轻女性则不知道如何对待是好。还有些年轻的同性恋者说,他们认为女性很神圣,不好接
近,对
他们有敬畏的感觉。另外一些人则转而对女性冷漠、反感。
第二类成因是女性化的教育。我们的调查发现,从小受到女性化的教育是使男孩认同女性
的
另一个原因。正如格兰姆斯所指出的那样:「同性恋的个案史表明,许多男同性恋是由于
童年是
母亲给他们穿女孩衣服、当女孩看待而成为同性恋者的。」
一位同性恋者回忆道:「我小时候脾气急躁,我妈让我学女红磨性子。我从小爱编织,上
学
时学过织毛衣。也学绣花。」他日后常常帮同性恋恋人织毛衣。这种女性化的教育使青少
年从小
认同于女性,放弃了男性角色的学习。另一位说:「我父母文化很低,家里孩子多,父母
怕孩子
招事,就把孩子管教得象女孩那样,可以少招惹是非。困难时期,很多男孩和女孩一样,
帮家里
做补活。」有一位调查对象是舞蹈演员,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表示过希望他是个女孩,
他自己
也有过愿作女孩的想法,他在问卷上写道:「我从小就希望自己是个女孩,想过作变性手
术。希
望你们能帮助我,解决这份苦恼。每当我违心地和女孩们在一起时,我感觉好象在和她们
搞同性
恋。除了性器官不一样,我们的一举一动完全一样。」
问卷调查发现,不少调查对象小时候曾穿过花衣服,做过针线活,学过编织,作过女孩的
游
戏,有过女孩气的小名,等等。
调查中发现认同女性的男同性恋者之所以形成这一性倾向的第三类原因是先天体质柔弱。
他
们由于体质柔弱,很小参加体育锻炼和男孩子的活动,总希望得到更强壮的人的庇护,有
对强壮
伴侣的依恋心理。
一位同性恋者这样说:「我生下来才两斤半重,先天体质太弱,小学和中学一直没有上过
体
育课,喜欢和女孩儿一起玩。」由于体质柔弱,这些男孩子脱离了早期社会化教育中最重
要的群
体--男性玩伴群,这样就失去了在游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男性角色教育的机会;又由于
常和女
孩一起玩,作女孩的游戏,反而会受到女孩游戏中的女性角色教育的影响。另一位调查对
象说:
「我小时候体质一直比较弱,总想有健壮的、象老大哥一样的人,我能依附于他。自己缺
乏独立
果断和勇气。」一位同性恋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了如下概括:「同性恋者当中,很多人体
魄较弱
,性格内向,喜欢静不喜欢动,文弱,就象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里面写的那个男孩子
。」
我们访谈的一位体魄颇为强健的同性恋者如此谈到他的第一位同性恋伴侣:「我两是中学
同
学,那时候他就显得单薄文弱,我总是象个大哥哥那样保护他,后来在26岁时,我到×市
出差又
碰上了他,那时他已经是个同性恋者了。」
一位同性恋者指出,老幺和独生子里同性恋者特别多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养德骄,不爱
参
加男孩子的活动,象爬房、上树、游水、打土仗等等。「男子气就是敢冒险,又疯又野,
从小在
家里一人独处的男孩很难认同于其他男子。」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些特殊经历有可能对同性恋取向的形成产生潜在的影响。
例
如有的同性恋者在年幼时受到过女性的虐待,因而在潜意识中埋下了厌恶女性的印象。有
一位同
性恋者就有这样的记忆:「小学时我参加了舞蹈班,学跳新疆舞,那时男女分开练习,老
师教得
很严。那个老师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少数民族妇女,样子长得很凶恶,满脸横肉,经常打我
们屁股。
我那时特别怕她。」
以上就是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认同女性的同性恋倾向的各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有些
认
同女性的男人并不一定是同性恋者,而有可能是易性癖者(transsexualism)和易装癖者
(transvestism)。如前文提到的一位希望作变性手术的男子,尽管他自我认定是同性恋者
,完全
认同于女性角色,但我们怀疑他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同性恋者,因为他曾说过,和女孩
亲热时,
「感觉象在搞同性恋」,于是到处求治。这恰好证明他并没有认同同性恋身份,从内心里
对同性
恋是反感的。
Chapter 2.形成原因
Section 4. 境遇性同性恋者
如前所述,同性恋者可以被分为选择性的同性恋和被迫性的同性恋两大类。前者是指有异
性恋机会却仍选择了同性恋的人;后者则指无异性恋机会而已同性恋作为替代的人。后者
又可
称为境遇性的同性恋。
造成境遇性同性恋的是所谓「单性环境」,一般是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绝的小环境,其中
最典型的有监狱、军队、精神病院、男子寄宿学校和女子寄宿学校、男修道院和女修道院
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行业的单性工作环境,如长期在海轮上工作的水手,一度不允许
男女
同台演出的梨园界,过去基本上由单性从事并食宿在一起的饭店业职工等等。在这些单性
环境
中,异性往往不能或不易得到,或者说同性更容易得到,于是,人们的性目标转向同性。
东西方的和尚、教士群体属于典型的单性环境,是同性恋易于滋生的环境。因此,在法律
对同性恋处死刑的中世纪欧洲,常常有用火刑烧死同性恋修士的事件发生。
据历史记载,许多好战的种族中都盛行同性恋,如锡克人、阿富汉人、诺曼人中就是如此
,
在波斯和摩洛哥士兵中也很多。好战种族中盛行同性恋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这些民族大
多轻
视妇女,二是同性恋在战争中的价值,如底比斯圣军超乎常人的英勇顽强。正如凯查多利
所概
括的那样,在这样单性环境中,同性恋行为有多重目的,其中包括(1)表现自己的权威;(2
)满
足好奇心;(3)为了冒险;(4)为了进行社会对抗;(5)为了维持团体中的意识形态团结。(
凯
查多利,第333页)
有些环境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单性环境,但由于女性数量严重短缺,也会造成同性恋的
流行。比如一些原始部落有杀女婴的习俗,通常同龄人口性别比例要达到一个女人对四、
五个
男人的程度,这些原始部落就往往存在同性恋现象,其明显原因是女性的缺乏。在一些实
行一
夫多妻制的社会中,同性恋现象也会因女性数量不够而出现。还有一些妇女与外界高度隔
离的
社会,如摩洛哥,对妇女贞洁的强调,使男性不易获得女性,也会因此导致同性恋。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禁欲主义的道德风尚有时会在青春期少年中造成一种「准单性环
境」,使他们感到难以自然地接触异性,从而注意力转向同性。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那样
:「
文化制度所要求的严格标准与竭诚以赴的禁欲工作,皆以两性的性器结合为其注意焦点,
其他
的性活动却被暗中纵容……同性恋的日渐普遍,也可视为正常性生活不易得到而导致的另
一后
果;除了那些天生有同性恋倾向,或那些因幼年环境的影响而如此者之外,大多数同性恋
者都
是在成年之后,因为原欲的主流受阻,才被引流到同性恋这方面的。」(弗洛伊德,第181
页)
调查中发现,有些同性恋者正是在青春期性成熟之时有意无意地压抑了自己与异性交往的
欲望,才转向同性恋方向的。用一般人的标准看,他们在转向之前的性倾向是完全「正常
」的。
一位中年同性恋者回忆了他最初对异性的感情和接触:「高一下学期,我喜欢班上一个女
同学,
我当时是班长,他是学习委员,他学习很好。我喜欢他,但不知道这就是初恋,只是感觉
朦朦
胧胧的,老想见到她。我常常在路上等她,想装出偶然碰到的样子,但见到她之后又不好
意思
跟她说话。那时我是班里最早入团的人,怕人家说我思想不好,就一直没敢对她表示出我
的感
情,到后来,就把感情强压下去了。」高一时是十六岁,正是性成熟期,对异性萌生感情
是很
自然、很健康的,但由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压抑,他终于从「正常」的性取向转向的「反常
」性
取向正象这位调查对象自己所说的:「我上学期间如果不压抑自己,如果能和女孩子接触
,也
许不会走上现在这条路。当时我正好十五、六岁,刚有遗精前后,异性得不到,转向同性
。我
记得当时自己爱慕异性的想法不敢和家长、老师讲,结果不知不觉地就走上了这条路。我
也说
不清,也不愿走这条路,但是没有办法。」
有些同性恋者在幼年时期有正常的喜好异性的取向,但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打击,在潜意
识中留下了不可与异性接触的想法。这种幼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不同与青春期恋爱受挫,但
在形
成同性恋倾向的心理过程中,有时甚至比青春期恋爱受挫的影响更加难以消除。一位同性
恋者
回忆道:「我小学二年级时,班上有个小女孩很漂亮,又活泼,聪明可爱。有一次放学路
上,
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就亲了她一下,旁边的同学看见了就起哄,我真是羞的无地自容
。」
在我国的文化气氛中,特别是在那些政治空气严峻的年代,有些少年的转向同性恋,的确
与这种「准单性环境」不无关系。正如一位调查对象所说的那样:「我个人体会,形成原
因即
有先天又有后天,是可以培养的。我问了许多人是怎么开始的,许多人都是异性恋受挫转
向同
性恋的。《血色黄昏》里就有这种心理的描写。我当初如果道德那个女的,也许就不会走
上这
条路了。」
有时,「准单性环境」的形成不少由于禁欲主义,而是由当事人社会地位低下或小范围的
性别比例失衡造成的,就象一些贫困农村的情况。一位农民调查对象在问卷上写到:「我
认为
一般犯有这类病的人都是失恋或没有接触异性朋友而引起的。」同性恋圈内对农民中的同
性恋
者也有类似看法,认为他们是「被迫」的。所谓「被迫」是指他们不属于具备接触异性条
件下
仍选择同性的「自愿」的同性恋者,而是由于女性供不应求或因结婚花费太高娶不其妻子
的人。
一位调查对象在谈到同性恋者当中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区别时说:「低层
次的人当中许多都是被迫的,多是未婚,性饥饿,的不到异性,就象监狱里的情况一样。
许多
城里的民工就属于这种情况。」调查过程中,我们确实听到一例在监狱里学会的个案。一
位调
查对象说:「我小时候爱和邻居一个孩子玩牌,他因为打架进过监狱,后来他家搬走了。
一次
我正和一个外国人说话,碰上他了。我叫他名字,他一激灵,说你怎么也干这个了?我告
诉他,
从小我就知道,他说他是在监狱里学会的。」
还有一些同性恋者是在与异性交往的经历中遭到失败,才转向同性恋的。这类经历对他们
的性取向即使不少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至少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位同性恋者说:「
文革
时期,我和大学里一个女同学比较好,她是69届,我是68届,他就算是我的一个恋人吧。
他长
得很好,人也好,我们通过一年多的信,但是后来没成,她又找了一个。这件事对我刺激
挺大
的,当时我对她的感情是挺真挚的。」另一位同性恋者也有一段辛酸的异性交往史:「我
就谈
过那一次恋爱,结婚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第二天就要领结婚证了,可她突然不干了,说是
另有
所爱,那事对我刺激很大。什么都准备好了……她想从我嘴里说出个不行来,想不退我东
西,
她没达到目的,最后还是把我送他的东西退了回来。」
严格说来,异性交往受挫转向同性恋的情况与单性环境及准单性环境造成的同性恋是有区
别的。当然,笼统地看,它们都可划如弗洛伊德所谓「原欲受阻」的范畴。
Chapter 2.形成原因
Section 5. 入道方式
同性恋者最初走上这条道路的方式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师自通的,另一类是由
资深同性恋者引诱「入道」的。
我们首先来讨论无师自通的情况。在性朦胧时期,少年的性目标尚未确定,只是感觉到发
泄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很容易作出同性恋行为。虽然有些人就此「一发不可收视
」,
将终身的性目标定为同性,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在可以得到异性伴侣时,成功地将兴趣转
向异
性。这就解释了金西调查中「有过同性恋行为者」(百分之三十七)同「终身同性恋者」
(百
分之四)之间的比例差距。
金西给同性性行为所下的定义是:「一个男性与另一个女性发生肉体接触,并因此而达到
高潮。不论心理刺激的状况如何,不论采用何种技巧,不论是否经常这样做,不论是否还
有过
异性性行为,这种同性间达到性高潮的肉体接触就是同性性行为。」(金西,第205页)许
多
同性恋者最初就是从这种同性的发泄中,无师自通地走上了终身同性恋者的道路。
我们的调查对象提供了一伙少年无意识的同性恋行为的事例:「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同
学在一起看录相。后来女孩子离开了,我们六个男孩在一块儿,就说比比谁的生殖器大,
比比
看谁的出得快,出得多,开始个人自己弄,后来就互相弄。」我们这位调查对象当时虽已
是自
觉的同性恋者,却没有加入这个活动,据他说是怕控制不住自己,做出得罪这几个朋友的
事情。
这类集体发泄行为显然不同于自觉的同性恋行为,然而按照金西的定义,它确属不折不扣
的同
性恋行为。
根据金西报告,「前青春期男孩中约有百分之六十从事过同性性行为。」(金西,第199页
)
这类发泄式的同性恋行为,不一定会导致终身的同性恋倾向,甚至不一定被当事人当作同
性恋
行为看待。一位调查对象回忆说:「我少年时代同一个朋友发生过同性恋行为,后来他当
兵走
了。他回来时,我去找他。没有异性伴侣时,同性他也能满足,可那时他已有了女朋友。
结婚
后他再没有这种欲望,我就退出了。」另一位同性恋者讲到和他同单位的一位同性伴侣。
他两
感情极好,性关系也颇为频繁,但对方只把这件事当作单纯的发泄,始终不知道它属于同
性恋
行为。当单位里其他同事有一次议论起世上还有「同性恋」这么一回事,他竟然天真地问
人家:
「同性恋是怎么回事?」我们当然怀疑他是在明知故问,但据把这事讲给我们听的调查对
象说:
「他不是装不知道,他确实没把同性恋这个词和我们两之间作的事联系起来。」
调查中还遇到不少属于无师自通的事例:「中学时我是个性盲,有一点性欲。一六、七时
,
男女同学间不讲话。一个男同学是我的好朋友。有时我住他家,同时就有了欲望。当时没
有意
识到性别间的区别,只有性方面的好奇心和朦胧的感觉……结果做完后觉得妙不可言。」
另一
例也是在这个岁数上无师自通地懂得的:「上初三时我十六岁,班里有个男同学和我关系
很好。
有一次我们一起玩摔跤,互相搂着,我觉得他身上有一股气味特别好闻,就喜好和他一起
玩。
到高中时就有了同性恋行为。我不知道他的感受,但我觉得他很可爱……。」
一位高中生说,他在上初一时就开始了,那时不过十三四岁,没有过遗精,也没有过手淫
,
勃起过几回。他和同学在家里互相摆弄生殖器,结果就从此开始了他的同性恋生涯,就他
说,
「那会儿已经有东西了」。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当时我有个同学稍微懂一点,开始在他
家,
一点也不害怕,玩着玩着,朦朦胧胧知道一点。当时我们正在学生理课,我觉得这样做没
有什
么不正确的,觉得就象和自己在一起一样。」这种「就想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觉表明,有
些人
是从手淫习惯直接走向同性恋的。由于同性恋伴侣与自己的身体构造完全一样,他们之间
互相
做的事,往往只是自己对自己作的事的延伸而已,感觉上没有多少差别。同性恋者当中有
些人
把和异性相处视为「累人」的事情,可否作这样的理解:同性恋者有一种不愿进入成年,
负起
成年人责任的倾向,他们认为与其为接触异性花钱、受累、担责任,还不如停留在自得其
乐的
童年和少年时代。这也可以说是自恋心理的一种表现。
无师自通的入道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处于一种朦朦胧胧、若明若暗的状况中。一
位调查对象回忆道:「我家住四合院,院里有一个比我大几个月的人,他膀大腰圆,游泳
滑冰
都行,他和我特别好,不知他怎样,可我总是很想跟他在一块儿,停他说话。有一次院里
修房
子,搭了个窝棚,地上铺着木板,我两就躺一块了……那时我们都没结婚,我上班他上学
。他
有点懂这种事,看过《金瓶梅》。他不是同性恋,但我那段时间挺喜好他的。」据这位同
性恋
者说,自己真正懂了这件事是在27岁,但是「在这之前也不是没接触过。有时在公共汽车
上有
人冲我乐,我总以往这人有坏心眼。记得有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个人想勾引我,那时我十七
八岁,
也没放在心上,只是觉得他有点动手动脚的,不正常,并不明白者就是同性恋。」
一位典型的无师自通的同性恋者所讲述的入道方式颇具戏剧性,他说:「记得是在初中时
,
我不知在哪里看到了『同性恋』这个词,一看就觉得和我有关系。」我们问,记得是从哪
篇文
章或哪本书里看到的吗?他说全都不记得,当时留下印象的就是这一个词,还说:「一知
道社
会上有这种事之后,特高兴,兴奋的一夜睡不着觉。」另一位调查对象说自己在十六七岁
就开
始有同性恋行为,可是真正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同性恋行为,却是在22岁时。那时
他认
识了外国使馆一个工作人员,在他那里跳舞、喝酒,在他屋里的港台中文杂志上看到了关
于同
性恋的文章,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个同性恋者。
一位同性恋者颇为自信地断言,每个男性的潜意识中都存在着同性恋的因素,就象一粒种
子,如果没有遇到适合的土壤,这粒种子就不会萌发,而如果碰到适当的机遇,如一位适
合的
男朋友,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这种观点与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性里男女两种本质并存
的观
点十分接近。鲍斯菲尔德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他在《性与文明》一书中指出:「在男女
青少
年性器官发育成熟前,均有强烈的同性恋倾向,当事人不一定能意识到,根据环境的不同
确定
进一步的取向。青春期过后,同性恋倾向仍保留在人的性本能中,它或被压抑,或导向其
他渠
道。」(鲍斯菲尔德,第94页)
问卷数据表明,调查对象中「入道」时间最早的在14岁,最晚的在29岁,年龄中位值为18
岁。入道的途径大多数人承认是通过读书和自己自然而然懂得的,但也有少数人承认是由
别人
教会的。
同性恋者的第二种入道方式就是被别人教会的,即由资深同性恋者引诱入道的。
一位同性恋者描述了他被资深同性恋者引诱入道的经过,他说:「是人家教我的。我有一
个同学和我住楼上楼下,我常去他家玩,在那里碰见了那个人。一次我到同学家,他从楼
上下
来了,聊聊天,说觉得我好。摸摸说,摸摸脸,让我明晚上他家。我去了,住他那儿,他
跟我
睡一被窝。开始没觉得不好意思,后来他让我把内衣内裤脱了,我说那哪儿成呀……第一
次觉
得很讨厌,后来就觉得好了。」
另一位同性恋者是被邻居引诱入道的:「上初中时,我们街坊有个二叔结了婚。他爱人怀
孕,他让我上他家去停录音机(当时有录音机的人家还不多)。我那年16岁,觉得什么都
新鲜。
他说,你累了就躺床上躺躺。我躺在床上,问他结婚是怎么回事,他就对我说了。我搂抱
我,
吻我。我一开始躲,后来就不躲了……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位50岁的同性恋者在问卷上
写到:
「我从小学到中师毕业都是一个纯洁的孩子,在中学和师范学生时代及在部队的最初几年
中,
由于我天真活泼,长得漂亮,有大个同学和年轻老师把我当女性玩弄过。当时我完全不知
道什
么叫同性恋。」
以上都属于资历较深、年龄较大的人教给少年的情况,入道方式中也有同龄人中现入道者
教会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朋友的情况。一位调查对象讲了自己的入道经过:「我26岁那年
到×
市出差,碰到一位中学同学。那同学小时候属于柔弱的一类,我长得五大三粗,常象大哥
哥保
护小弟弟那样保护他。在×市街头,我们重逢了。他是随父母从北京调到×市的。×市住
店很
贵,他让我上他家去住,我同意了。晚上我两睡一间房子,聊到很晚都没睡着。到夜里两
点,
他还说睡不着,我说,你到底怎么啦?他说,我想让你搂着我睡。我说,那哪儿成啊?他
求我
半天,我最后一狠心,说『得,我白天作人,晚上作一回鬼吧』,我就搂着他躺一起了。
他早
有这类经验,告诉我北京也有这样的人和事,我就这样知道了。」
一位中年同性恋者告诉我们:「我接触年轻人时,总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一
次我认识了×大学毕业的一个学生,他告诉我说,他有一个上海同学,告诉他上海有这些
事情,
并且教会了他。」
有些情况下,人们会被偶然结实的朋友教会。一位调查对象说:「我是17岁懂这事的,是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那年国庆广场有焰火晚会,我在那晚会上碰上一个日本朋友(学中
文的
留学生)。他和我聊天,说其这方面的事,问我感不感兴趣,说晚会完了约我去玩。我觉
得挺
新鲜,但对他说今晚不行。他把地址留给我,是×校的留学生宿舍。后来我去找他,是个
星期
六。他说今晚别走了,在一起喝点酒。我说不会喝酒,他说不会喝酒就睡觉把。然后对我
又吻
又抱,把事也办了。并希望我以后再来。我又好奇有害怕。他告诉我哪些地方有这些人,
我就
慢慢和这些人接触起来了。」
另外一个被陌生人引诱入道的事例:「我以前是不知道的,上中学时还追过女孩。有次上
公共厕所(我那时十七八岁),遇上一个老头,他对我使眼色,我觉得意外,就跟他走了
。到
了另一处厕所,一接触,性生活很舒服。当时有负罪感,再路过那个厕所都不敢进去,压
抑自
己三四年之后,心理上仍很渴望。后来在厕所有碰上一个年轻人也做这事,就决定不再压
抑自
己了。因为我过去以为只有老头才这样,自己还年轻,不能这么自暴自弃。」
一位同性恋者从少年时代就有这种倾向,可直到27岁才「走上社会」,他说:「我以前没
接触过社会上这种事,直到27岁那年,我正好刚结婚,一次上厕所,见一个年岁挺大的人
,本
来站着突然蹲下了,我也蹲下,他开始用手抚弄生殖器,我没反感但有点紧张。他见我没
有反
感就胆更大了。正在这时有人进来,他示意我跟他走。我跟他出去一谈,他认为我知道这
种事,
我告诉他我不知道,他就给我讲了社会上的事。」
总之,在被人引诱入道的同性恋者当中,有些是一开始就从社会上的朋友那里学会的,也
有些人开始只是和同学、朋友、邻居交往,后来才因偶然的机会走上社会。那为被同院邻
居引
诱入道的同性恋者说:「有一次我出去玩,无意中发现了社会上的事,觉得很有意思。我
们院
那人一直不知道我在外边有伴,直到我花八块钱扎了耳朵眼,他吓了一跳……」另一位在
少年
时代就确定了同性恋取向的中年人,在四十多岁时才知道社会上同性恋群体的活动:「我
在84
年一个大男大女联谊会上,认识了一位司机,他开着车很方便,我和他在车上聊到很晚,
他给
我讲了社会上的事。从此我才走向社会去寻找朋友。」
有些同性恋者热衷于「发展」新人。根据一位调查对象的说法,那些尚未形成同性于异性
概念的人,特别容易受诱惑。他讲到,一次他和一个同性伴侣去某个活动场所,「他勾引
了两
个19岁的小孩。那种没形成同性异性概念的人,被他一引就来了。」另一位调查对象也讲
了一
个「发展新人」的故事:「小×对我说,一次在浴室,他发现一个老头在勾搭一个小伙子
,小
伙子长的很漂亮。他凑过去问那小伙子:这老头干什么了?小伙子答:他老碰我腿。他把
老头
赶走,和小伙子聊起来,问他知道不知道这种事。小伙子说,知道但不喜好。结果出了浴
室他
把小伙子带家去干了。后来他跟我说:『我又发展了一个!』还说,『不能让他知道社会
上的
事,到外边他就毁了。』」对于这种做法,有些人是颇不以为然的。例如,有一位调查对
象说:
「最坏的一帮人是教会别人可又不告诉你外头的事,免得你上外头找别人去。这帮人大多
数是
年级大的,出去没人理了。」
虽然不少同性恋者拚命试图肯定自己的行为及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发展新人就部分地
出于这种动机--但也有不少人在「带坏」别人方面存在「恻隐之心」特别是对那些天真
无邪
的少年及亲友近邻。一位同性恋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个比我小两岁的男孩一次对我说
:我
特别喜好你,你长得漂亮,对人温柔。我说,你喜好我能为我作点什么事吗?他后来把我
的名
字纹在自己胳膊上了。我说,你这样是干吗呀?他说:为了永远记着你。他22岁,我本想
教教
他,但想还是别这样作,我怕他发痴露馅,因为我们是邻居,两家父母都认识。」另一位
同性
恋者也表示过这种矛盾心理,他说:「接触到新懂得这件事的人,为他们感到遗憾,不希
望他
们也走这条路。可是和朋友一起聊天心里又觉得痛快。」
还有一位为那些「教人」的人作了如下辩护:「对小孩可以说是教的,成人就不能说是教
的,起码他自己已经有了判断力了。实际上是心里有这种倾向,别人一点就通,正是所谓
心有
灵犀一点通。其实许多小孩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同性恋入道过程中的「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
「师道尊严」的行为规范。一位资深同性恋者说:「××是我教会的,他对我特别尊重。
在一
个活动场所,他只要一见我在就躲开,给我让道。」这种「师生」关系或许可以成为行为
规范
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有趣课题。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吟(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72.9]
※ 修改:·lovenatural 於 07月04日12:02:42 修改本文·[FROM: 210.46.72.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6.5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