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mouse), 信区: Science
标  题: “核酸营养”骗局的演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07日14:29:2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核酸营养”骗局的演变
□方舟子
编者:核酸营养品从天上迅速落地,“罪魁祸首”当属中国留美博士方舟子。从今年1
月5日开始,他在自己创办的以反伪科学而闻名的“新语丝”网站(http://w
ww.xys2.org)上接连发表署名文章,指斥“核酸营养”纯属骗局。方舟子
的观点引发了国内外专家和媒体对“核酸营养品”的诸多非议。2月22日,本报在头
版对此做了较详尽的报道。随后,新浪网等网站上出现了众多网民完全是一边倒的强烈
关注。
  纵观事态的发展,核酸营养品厂家已连退两步:从当初的神话般宣传,退为自认有
夸大、不规范的宣传;从打基因牌自吹自擂,退为承认核酸营养品不是基因食品。但是
,相关厂家及其学术支持者们仍拒绝接受方舟子和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观点———核
酸营养品无助于人体健康。
  好戏也许还将上演。
  我最早知道国内的“核酸营养”热,是去年10月间在北京时听一位记者谈起。由
于近年来在国内打着最新科学成果幌子的一些营养保健品都是从美国引进的,所以我一
开始就怀疑“核酸营养”这股风也吹自美国,但我在美国这么多年却闻所未闻,有点蹊
跷。回美国后,我做了一些调查,才知道“核酸营养”原来早在1981年就已被美国
法庭认定为骗局了。
  今年1月5日,我偶然在某报上读到了一篇宣传“生命核酸”的发明者、大连医科
大学某教授的文章,便开始撰文揭露。又从互联网上检索出了发表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报
刊上的上百篇宣传“核酸营养”的文章,越读越是惊心,如此荒唐的、有点生物化学知
识的人就可以戳穿的欺骗性宣传,历时这么久,却没有听到公开说“不”的声音,实在
是可怕。从神话开始
  从大约2年前“核酸营养”在国内开始兴起,一直到最近,其宣传者所持的理论都
是“吃基因补基因”、“补充外源核酸改善人体内核酸”,吹嘘“核酸具有抗病毒,抑
肿瘤,抗衰老,健脑益智的功效”(见××核酸说明书)。这种说法荒谬绝伦,原因有
二:第一,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遗传信息,必须被
忠实地复制、表达,人体内的核酸都是在体内一步一步合成的,不能依赖外源的核酸,
否则人的遗传系统就会混乱,就会生病乃至死亡(病毒入侵正是属于这种情况)。第二
,核酸是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生物大分子,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也不能直接吸收,否则会破
坏生理机能。食物中的核酸都会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核苷酸、核苷。这些小分子
在被人体细胞吸收后,还会进一步降解,其中一种降解废物是尿酸,血液中尿酸含量过
高,有可能引起痛风或生成肾结石。因此服用核酸是有害无益的,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一
点。两点新托辞
  上面这些都是生物医学的常识,无可批驳。那些支持“核酸营养”的所谓“ 专家”
在开了“研讨会”和“听证会”后,也都承认核酸不是“基因食品”,人体不能直接吸
收,服用核酸过多对身体有害。但是他们为了保住“核酸营养”这块牌子,又提出了两
条理由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第一条理由是把“核酸营养”混同于核酸类产业,试图以开发核酸类产业为由保护
“核酸营养”。事实上,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没人否认核酸类物质在医药等方面有
开发价值,比如核苷酸类似物、无义核酸就都可能用于治疗某些疾病,但是它们的作用
机理和“核酸营养”无关,它们的存在无法用于证明“核酸营养”的必要性。
  第二条理由是说核酸的降解物核苷酸有营养价值,是“条件型营养物”。因为人体
能够自己合成核苷酸,所以核苷酸不被视为必需营养物,这一点“核酸营养”专家们也
都承认。那么什么叫“条件型营养物”?这里大有名堂。我在开始揭露“核酸营养”骗
局时,也指出核苷酸对某些非常特殊的人群可能有营养价值。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一是靠吃奶粉维生的婴儿。母乳中含有一些奶粉中没有的化学物质,其中一种
是核苷酸。有的研究者怀疑这是用母乳哺育的婴儿比用奶粉哺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
强的一个因素,主张在婴儿奶粉中加适量的核苷酸。但是对此还没有定论,目前日本和
某些欧洲国家生产的婴儿奶粉中加了核苷酸,而美国的不加。
  此外,有一些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食物中的嘌呤和嘧啶似乎对细胞免疫反应
的功能有影响,因此在特定的医疗条件下,例如在给接受器官移植(免疫受抑制)的病
人提供的标准配方食物中,有的研究者认为应添加核苷酸。由于这两个原因,有些专家
主张把核苷酸当成“半必需营养物”,但是这种看法在学术界也不是主流。所谓“半必
需营养物”
  学术界对“半必需营养物”的争论在于,在婴儿或病人靠配方食品维生时,是否应
该完全排斥核苷酸,加一点核苷酸是否有益处?这和供进食正常的人吃的 “核酸营养”
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据北京某报的报道,“核酸营养”专家们在几乎一字不漏地抄
袭我的有关介绍的同时,却偷换概念,将“半必需”的含义扩大成了“膳食结构不科学
、日常饮食不规律且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及肝脏合成代谢功能虚弱的亚健康人群”、“体
弱多病、体乏无力、免疫力低下者”,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他们的理由是“骨髓、淋
巴、红细胞、小肠和脑等组织细胞(均为增殖细胞类)则善于‘投机取巧’,它们只能
利用现有的、多为小肠从食物中吸收的核苷或核苷酸,通过简单节能的补救途径合成核
酸”,红细胞连细胞核都没有,脑细胞也不能分裂,不知它们如何成了“增殖细胞”?
“专家”们为了维护“核酸营养”而炮制出来的这套说法,莫非要改写生物化学的教科
书?实际上,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能够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或别的什么奇妙
功能。人在正常饮食的条件下,不需要特地去补充核苷酸。更何况核酸存在于几乎所有
食物中,除非是靠配方奶粉维生的人,根本不必担心食物中会缺乏核苷酸。膳食中的核

  “核酸营养”鼓吹者以前谎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补充外源核酸1克
至1·5克”;在谣言被揭穿后,他们改口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天膳食不大于
2克,为了减除食物中的摄入量,每天小于1·5克是合适的”。这仍然是个谣言。世
界卫生组织从来没有规定过每天膳食中的核酸最大允许量,只在以前推广酵母菌等单细
胞蛋白质食品时建议过,由于单细胞食物核酸含量很高,值得警惕,从这类食品中吸收
的核酸含量每天不宜超过2克。而一天膳食中核酸含量要超过2克是很容易的,饭菜丰
盛一些就会超过。膳食中核酸含量过多可能导致痛风、肾结石,但是我并没有找到有哪
个权威机构规定每天膳食中核酸的最高限量,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恐怕也没法有个统一
标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要去吃毫无营养价值的核酸制品,那除了增加痛风、肾
结石的危险,没有任何益处。
             2001·2·27
  权威论文检索 未见“核酸营养”
  国内“核酸营养”的支持者最大的遗憾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没有认同他们。
在国际公认的自然科学论文检索系统(SCI)中,我们检索了最近10年的资料,没
有发现一篇有关“核酸营养”的论文。SCI选取的学术期刊,在其业内都具有相应的
学术声誉和权威性,而且每份期刊留有分值,一个科研院所的学术地位高低,SCI分
值累计是一个公认的标准。 
   (朱鹏程)美国的核酸骗局
  1981年,美国的法院先后作出4份针对核酸产品销售与宣传的判决。
  这4份判决涉及的4家被告,都是经营核酸产品的公司,他们都有相同的经营方式
:通过广告宣传其产品的神奇功能,顾客将钱汇来后,他们再将产品寄出。美国邮政局
为此提起诉讼。
  4家被告声称,他们的产品有以下功能:(1)延缓衰老、使用户在很短的时间内
变得年轻,补充细胞对核糖核酸的需求;(2)可以治疗关节炎、糖尿病和心脏病等,
减少气喘和疲劳;(3)治疗皮肤病如粉刺、老年斑等;(4)提高心脏功能,增强对
疾病的抵抗力,消除皱纹等等。但是在法庭上,被告请来做证人的一位私人医生,没有
记录表明他从事过核酸方面的研究或具有核酸方面的特殊知识,在他的从医生涯中也从
未作过核酸缺乏症的诊断。被告的其他证人也类似。
  而控方的证人如Sorell Schwartz医生,则是Georgetow
n大学的药理学教授。他表示,口服核酸类产品并不能增加人体内的核酸。这种产品内
的维他命和矿物质只对那些缺乏维他命和矿物质的人有效。但是,只有大约1%的人缺
乏维他命和矿物质。特别是补充维他命和矿物质并不能治疗关节炎、糖尿病、心脏病、
粉刺、老年斑,提高心脏功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消除皱纹等等。法官认为,Sc
hwartz医生的证词是有说服力和有效的,因此判定被告违法。    (何雪峰
) 图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福建人。1990年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本
科毕业,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生
物系、索尔克生物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目前定居美国加
利福尼亚州,从事互联网开放、写作和兼任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科学家。1994年创
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
假网站“立此存照”(www.xys2.org/pages/dajia.htm
l),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    
--


 
                 ----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真的!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parkle.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