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Science
标 题: 评《潘岳诗文选》的书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11日20:25:3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方舟子·
如果同一篇文章,署名同一个作者,出现在几家报纸上,我们会说那是
作者一稿多投或被转载。如果同一篇文章,署名不同的作者,先后出现在
几家报纸上,我们会说那是抄袭,谁抄谁的可根据发表的时间来定。而如果
同一篇文章,署名不同的作者,差不多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地多家报纸上,那
应该叫什么呢?这种怪事大概从没出现过,所以就没词了。
今日见到有人张贴姜昆、樊刚、海岩、胡平、王小东等名流、作家、学
者肉麻吹捧高官文墨《潘岳诗文选》的书评立此存照,应是从网上搜索来的,
我得到启发,也上网打入“潘岳诗文”检索了一下,结果就遇到了这件想必
空前、然而不会绝后的怪现象: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潘岳诗文选》出版,作者:周岩,《市场报》2001年8月11日
谱写生命与理想之歌——《潘岳诗文选》出版,作者:潘文,《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8月14日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作者:易文,《中华读书报》2001年8月15日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作者:夏晓,《光明日报》2001年8月16日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作者:仝军会,中华新闻报2001年8月16日
北京出版讴歌生命与壮美理想的《潘岳诗文选》,中新社2001年8月17日电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写在《潘岳诗文选》出版之际,作者:王永江,《中华环境报》
2001年8月21日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作者:王炽,《解放军报》2001年08月27日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写在《潘岳诗文选》出版之际,作者:缤纷,《中国妇女报》20
01年8月27日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写在《潘岳诗文选》出版之际,作者:海风,《中国旅游报》20
01年8月29日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作者:小宁,《人民日报》2001年9月1日
生命的热爱,作者:爱民,《三湘都市报》2001年9月10日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作者:任琪,《新民晚报》2001年9月29日
除了有的题目略有变动,有的内容略有删节,以及中新社改用“书评家
称”的人称报道,所有这些全都是从内容到文字一模一样的同一篇文章,然
而作者的名字却全都不一样。可笑的是,《中华读书报》和《光明日报》这
两份同一报系的报纸,竟相差一天以不同的署名发表同一篇文章,这就排除
了作者互相抄袭的可能性,剩下的可能性就是这些报社、作者都收到了同一
篇要求署名发表的稿件,不约而同地将之登出。这就是所谓关系稿了。而如
果不是因为潘岳身为高官,贵为太子党,谁又调动得了如此多的关系,从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的全国性大报到各机关报、地
方小报(还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一齐为一本质量低劣的书
籍唱颂歌?所以,不管其师爷们是如何地吹捧他“是一个颇有报国之志、锐
意改革的从政者,这使他能够脱离世俗常人的狭隘眼界”(胡平语)、“充
盈着作者的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和浓烈的爱国之情”(姜昆语)、“壮怀
激烈,精忠报国”、“热血之心,赤诚之心,忘我救世,立志不朽”(海岩
语)、“文章报国”、“精忠报国”、“热心报国”(王小东语,按王是中
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而潘曾任该中心主任),他又如何地“著书明志
自比康(有为)梁(启超)”,我还是只能说,这是一种腐败。
古人曰学而又优则仕,今人云仕而优则学。现在的趋势是高官们纷纷为
自己弄一顶博士帽、教授职称和院士称号,下一步就该是附庸风雅、吟诗作
赋、出书立传了。那么这种同一篇书评署不同名字遍地开花的怪现象,也就
将会见怪不怪。
2001.12.17.
附录: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
——写在《潘岳诗文选》出版之际
记录着一位年轻从政者的心灵探索之路和文化朝圣之旅的《潘岳诗文选》,
近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潘岳,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一位党的青年干部。利用业余时
间写下了大量讴歌生命与壮美理想的诗文。这部诗文选的作者,走过各路红军走
过的全部路程,到过中国绝大多数县城。这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虽不能说绝无
仅有,但也一定是凤毛麟角。正如作者所说的:“四十一岁前,我已走完了红军
长征的所有路线,已走过全国绝大部分县城。在我的诗文中,会看到神峻的山,
会听到苍凉的水,会摸到虚浮的云,会触到缤纷的雨,会想到自然与人,会悟到
宇宙与神,会任情感的奔马驰骋在思想的天穹……”(《自序》)。因此,诗文选
中的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散文,都充盈着作者的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和浓烈的爱
国之情。
《潘岳诗文选》中的《三十八岁联句五篇》、《四十岁长城大风歌》、《蜀
南竹海行》等篇章,写出了作者如何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儒家学说的精华
中汲取精神营养,爱国爱民,亦忠亦孝,“好一派英雄旧战场,真男儿报效国家
在今朝”(《汉川怀古》),为保国安民而不计荣辱、不辞辛劳的精神境界。他的
诗文也写出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老乡亲的关爱,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
也离不开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历练。
《生命之桥》、《攀越雪山》等散文,则以浓烈的笔调讴歌了从中国共产党
成立到为新中国的建立所走过的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这些散文也正是作者
重走长征路内心感悟的写照。正像作者所写的“雪山,最能凝练人精神。长征时,
有人一疏神就倒下了,再也没能站起来;有人掉头跑了;而更多的人,咬咬牙,
手挽着手,用超然的精神征服了雪山的极限,也征服了自己的极限,他们成了中
华民族的英雄。”作者最新的散文作品《托起草原》,不仅深情讴歌了大草原的
美丽与壮阔,也赞美了生长于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
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阔
的包容性。
如果说《攀越雪山》表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意识的话,那么,《托起草原》
则表现出作者广阔的文明视野。《生命之桥》、《攀越雪山》和《托起草原》,
虽然描摹的具体对象不同,但它们的共性在于都是讴歌大自然。而更加相同的是,
作者讴歌的是经过大自然洗礼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清代文史学者
章学诚说:“文贵发明”,又说“作史贵知其意”。“发明”什么?“其意”为
何?“经世”而已。自来文史两隔,即或通达文史,又鲜有从政者。能将文史政
熔为一炉的散文写家,并不太多。潘岳在这方面则独辟蹊径,确实走出一条路来。
而《灯塔下的文明》则又表明作者是一位深明世界大势和中华民族在世界地位的
时代潮头前列的人物。
《潘岳诗文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他创作的大量诗联句形式的
诗歌。这是作者如琢如磨创作的一种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诗歌体裁。这种诗歌形
式,清新精巧,半文半白,语句紧凑,意境沉郁。既讲究音律,对仗工整,又不
拘一格,自由灵活,是改造中国旧体诗的可贵尝试,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
的挚爱。《三十五岁人生感赋》、《三十七岁山水游词》、《三十八岁联句五篇》
等篇章,写少年往事,写宦海浮沉,写读史兴叹,写疏钟古寺,写良辰美景,笔
意恣肆,气势壮阔,读来相当感人。这样的段落,在整部诗文选中,举不胜举。
景色的敷墨,意境的描摹,典故的引用,不仅缜密,文采适宜,而且兼具意韵之
美。这部诗文选的出版,相信对于丰富当代诗歌创作,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品
味,都是十分有益的。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32.5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