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Science
标 题: 数字在中国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13日20:11:0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在亚洲黄
河和长江流域定居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和文化。
在中国,使用的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成的方块字,与其他国家
的拼音文字不同。数字在中国也有它独特的发展经历。
1953年在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发掘出原始氏族公社的遗址。这
是距今七干年到五千年前文化的遗迹。在半坡村发掘出的一些陶器上
绘有彩色的几何图形和动物,还刻划了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中有些可
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数字,例如等。其中可能代
表一个较大的数字。
图:陶器上的符号
到了距今约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使用十进位记数法
了。当时中国人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上文字来记事,例如:
“俘人十又六人”,
“鹿五十又六”,
“五百四旬又七日”
……
这种甲骨文与现在的中国文字不同,其中最大的数目是“三万”,
最小的是“一”。一、十、百、千、万各有专名。
图:甲骨文中的数字
在这里,一、二、三、四就是用横画来表示,也是用手指来表示
的图画。一十、二十……改用了坚画,百则像一只悬挂的口袋,而万
字像一只蝎子(今天繁体的“萬”字,仍然是蝎子的象形,只是钧子
缩进肚里去了)。3656记作应该说,这比罗马数字要高明
多了。用罗马数字记3656是MMWDCLVI。
到了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常常铸造大型的青铜钟和
鼎,并在上面铸文字来记载或歌颂重要的事件。这种文字叫
“钟鼎文”。钟鼎文中的数字与甲骨文类似,但“”变成了“”,
而“”有时写成“”(这已接近现代汉字中的四了)。在
钟鼎文中用了隔位字(“又”字)。例如659记作
,也就是六百又五十又九。
现在汉字中的数字就是由甲骨文和钟鼎文演化来的。变化略大一
些的是七和十,七原来是到汉代变为,最后变成七;
十最初是 ,钟鼎文变成,到汉代就变成了十了。百、千、萬
(现在的万是简化字)则还可以看出甲骨文的样式,萬字还有一个
蝎子尾巴,但已经缩进去了。
由于中国的方块字是一字一音的,那些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表示
合数的符号,例如(80)(600)(5000)(30 000)等
如果各作为一个字的话就应该各有一音,这就麻烦了。最后淘汰了这
些合数符号,改称八十、六百、五千、三万等。这就方便多了。但是
目前还保留了两个合数符号和这就是廿和卅。廿(读作niǎn),
卅(读作sà)都有单独的音。
为了计算,在距今约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人发明了
“算筹”,“筹”是小木棒,用筹来表示数目的“算筹体”数字有纵
横两种方式。
为了表示多位数字,像现代一样从左到右横列,而各位数目的筹
式要纵横相间,个位数用纵式,十位数用横式,百位、万位用纵式,
千位又用横式。6614用算筹表示为。86 021表示为
百位是零不放筹留下一个空位。到后来为了表示空位就创造了“O”。
76408记作。与现代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记数法”相比较仅
仅是符号不同而已。
用算筹计算是很方便的,例如7+8是相加,一看便可以
知道上面两根代表5的横筹合在一起得10,进一位,而下面的几根纵
筹合在一起为5,得结果是(15)。当然,用算筹作乘除法时要
复杂得多,必须掌握各种口诀。
中国一直采用十进制,为了计算方便,其中还包括有五进制。算
筹和算盘都是逢五进半位的。在民间,数比较多的物品时,也常常是
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去数。至今有时还应用“筹算”,例
如选举时唱票不是每个候选人得一票就划一横,而是一横一竖地写
“正”字,每个正字刚好五划,最后计算总数就方便多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是
中国十进数制的基础。此外,还有十二进位的数制和六十进位的数制,
这两种数制是用文字来表示的。有两套文字名叫“天干”与“地支。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2)(3)(4)(5)(6)(7)(8)(9)(10)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l)(2)(3)(4)(5)(6)(7)(8)(9)(10)(11)(12)
“天干”是十进制文字,“地支”是十二进制文字。大约在三千
多年以前,中国已经用它们来记录年、月、日、时了。
一昼夜分为十二时,分别用子、丑、寅、卯……来表示。半夜0
点是子时,正午12点是午时。
将天干和地支各按次序排列对起来,两两组合,就有“甲子”、
“乙丑”……直到“壬戌”、“癸亥”一共是不重复的六十组,最早
用来记日,后来用来记年。“干支记年”法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例
如1983年就是癸亥年,而1984年又要从头开始,是甲子年了。这是六
十进位制。
在中国,数是有着独特而又悠久的历史的。
写于1983年
-----------
①美国科普名家阿西莫夫的《我们怎样发现了》丛书被译成
中文,1984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其中《数字》一册中未能介绍中国
数字历史、因而写此一节以补其不足。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