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巧夺天工的烟火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13日20:16:2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每年元宵节来临的时候,依照传统惯例,少不了会有一番放烟火、
看花灯的热闹。我国古代的烟火技师不仅能制作各式的烟火,而且善
于利用药线来编制燃放的程序。例如,鞭炮就是一组最简单的程序,
点燃起点,几百个小爆竹就会连续爆炸。“二踢脚”则是两步程序的,
第一步是利用喷射的反作用而升空,第二步是引爆上半段的炮。使
“二踢脚”升到最高点爆炸,这才是最好的控制程序。实际上,现代
洲际导弹的控制程序,在基本原理上与“二踢脚”是一样的。
    这当然只是最简单的程序,比较复杂的则是成架烟火。据《武林
旧事》记载,南宋时在元宵节“宫漏既深,始放烟火百余架”。这是
将各式各样的烟火安放在架子上,用药线连接,编成燃放程序,点燃
起端后则此起彼伏,自动燃放,蔚为壮观。
    明初的《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有一段西门庆家门口燃放成
架烟火的情景的描述,十分生动具体。其中所列举的烟火名目就有二
十多种。这种成架烟火,是请烟火师到宫中或家中临时扎起来的。这
些烟火师虽能设计比较高级的燃放程序,然而这些烟火还不是最复杂
的。
    到了明代末叶,又发展成烟火戏,这才是一种高级程序的烟火。
最有名的烟火戏是“炮打襄阳城,”,一直流传到清代,演的是朱元
璋用火攻襄阳的情况。烟火戏“火烧战船”的情况,小说《歧路灯》
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曹操下武昌有七十二只战船。这烟火要做诸
葛孔明坛上祭风。做几只小船儿是黄盖放火。黄盖船上放了老鸦,撒
了火箭,一齐发威。这黄盖船与曹操船儿有一根绳儿,穿了一个烘药
马子。马子下带一个将军,手执一把刀,烘药走到曹船,一刀把曹操
头砍下。又有一个马子带一个将军,到许褚船上杀许褚,到张辽船上
杀张辽。这两个将军,还用烘药马子带回来,到孔明七星坛上献功。
那盏灯是硫磺配的药,可以明多半更。那七十二只曹船,这边火箭乱
射,射中曹船的消息儿,那船上俱装的是炮,一齐儿万炮乱响,响的
船俱粉碎,齐腾火焰,登时红灰满地。这七星坛上披发仗剑的孔明,
机儿烧断,还要慢慢的退入军帐。”
    这种高级的烟火戏是只有豪门贵族才能搞得起的,而这要极细致
地设计和装配。装配成之后遇到不测风云就会把程序破坏而不能表演。
所以清代以来,这种烟火戏逐渐衰落失传,而代之以装配紧凑、便于
运输保藏的烟火盒子了。
    烟火的发展、进步,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烟火师也因此受到
了人们的敬重。元代赵孟頫有一首《赠放烟火者》的诗,诗云: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耀耀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用这首700年前的诗来描述我们今天在喜庆节日期间放花炮的情
景,仍是十分贴切的。
    1268年,英国人罗吉尔·培根出版了《大著作》一书,其中记述
了他见到由中国辗转传往欧洲的爆竹时的惊异。他说:“有些东西令
人望而生畏,连乌云中射来的闪电都要相形见绌,无法比拟。……具
体地说,这种东西设计巧妙,只有拇指大小。借助于一种名叫硝石的
盐的力量,这个羊皮纸的小物件会炸裂开来,发出可怕的声响似狂暴
的雷鸣,射出的光亮超过最强的闪电。”就是根据这段文字,长期以
来,欧洲国家竟把罗吉尔·培根奉为火药的发明人。其实,他所见到
的,不过是中国人设计的巧夺天工的各种烟火中最简单的一种——小
爆竹而已。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