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nsatz (安则),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宇宙里有没有“科学文化人”的位置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28日18:33:3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宇宙里有没有“科学文化人”的位置
——也说《时间简史》
吴德余
《光明日报》记者邢宇皓召集了品位很高的自命为“科学文化人”的
几个教授搞了一次座谈,以《在两束光辉照耀下——科学文化人漫谈科学
与文化》为题,发表在该报2001-10-11号上(以下简称《漫谈》),刘华
杰教授对史蒂芬品评让人跌破眼镜:
有人喜欢拿霍金做文章、搞科普,我不以为然。我认为霍金值得钦佩,
但并不值得效仿。实话说,通过霍金搞科普,只能进一步把读者吓跑,试
问有多少人愿意成为霍金的样子,有多少人看懂了他的《时间简史》以及
《时空本性》?再说一次实话,我反正看不懂,甚至连“时间简史”这一
标题都看不懂,什么叫时间的历史?
一时竟弄不清科学文化人是缺少科学还是缺少文化,“两束光辉”竟然如
此吝啬地没有将他照亮!
一
《时间简史》在西方科学发达的国家是一本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的畅
销书,此书已在《纽约时报》最畅销书榜上列名达三十七周之久,在伦敦
的《星期日泰晤士报》上达二十八周之久。荣登《纽约时报》最畅销书榜
达五十三周之久;在英国直至1993年2月止已列名伦敦的《星期日泰晤士
报》的最畅销书榜上达二百零五周之久。现在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版
本, 1993年4月止美国陆续印了精装本40版和平装本19版,英国则印了精
装本39版,据说已销售了550万册,又一说1000万册,史蒂芬自己估计,全
世界每900人有一本。以《时间简史》作底本英国美国都有票房价值极高的
电影和电视片。这约莫就是《漫谈》中江晓原教授所说的“他就是英国媒
体全力包装出来的科学明星。”
对于这样一本优秀的科普作品,对于这样一位科学巨匠,在我们国家
的遭遇就大相庭径了。笔者留意到我们的书店今年开始才有这本书出售,
并且只能在大中城市大书店的书架上找到。(笔者所在的中等城市最大书
店的书架上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从8月以来10本只卖了一本。)它是由湖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通过台湾博达著作权代理公司取得中文简体字本翻译、
出版、发行权”的“拿来”版,也就是说,国内还没有哪一个科学文化人
组织过翻译出版过,实在是“科教兴国”的悲哀。这不是什么“两种文化”
的差异,而是差距!直到如今我们的科学文化人还对这本书作如是说,就
更令人哀之又哀了。
当然,也有令人欣慰的:前不久轰动一时的关于宇宙科学的科教片《
宇宙与人》也创下科教片票房价值中国之最。看到那么多人从电影院一场
出来一场进去,真感到又一个科学之春的到来。忻迎一那些诗化的解说词
和制作者精彩的现代电脑制作技术,的确让成千上万的观众过了一把瘾。
遗憾的是,要读懂宇宙,得有至少是高中学段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背景,
而我国的平均知识基础据近日媒体报道只有小学,有“文化”的人群中绝
大多数是准小学生、准初中生、准高中生的充斥。所以过把瘾后,“两束
光辉”也就褪尽了。还有遗憾的是,《宇宙与人》没有写进霍金的宇宙理
论成就,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处画上了句号,就象看中国社会忽略了近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样,使人看不清宇宙学发展的方向,科普作品应给人
的思维启迪的空间就此划地为牢。
还是把话题拉到《时间简史》吧!
由许明哲、吴忠超翻译的这本书,彩印的封面上有一幅霍金的剪影:
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大嘴、大耳朵、大镜框,孩子一样的微笑着;瘦得可
怜的身子骨更显得不整的休闲装至少大了两个号码,整个形象就是一个英
国小男孩,更使人想起迪斯尼乐园那活泼可爱的米老鼠。如果剪影不放在
“时间简史”几个大字下,谁会相信这是宇宙量子力学的作者?
刘华杰教授的“试问有多少人愿意成为霍金的样子”,不知含不含有
对这付其貌不扬的形象的恶感?霍金改写了人们想象中的“大家泰斗”伟
岸倜傥红颜鹤发的伟岸形象。
科学文化人嘲弄科学家的疾病、“病态思维”、不修边幅等本身就缺
少人文精神。一个人有病就是有病,条件不好就是不好,完全不是“描绘
成只有奉献,没有享受的受难者。不是英年早逝,就是抱病工作,住在简
陋的小房子里,拿很低的工资。仿佛科学家不受难,不受穷,他们的道德
形象就不能‘高大’起来。(江晓原语)”。客观地讲,困境的确是天才
的摇篮。孔子厄困,修《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司马迁受膑,
有《史记》......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很多近代现代科学家学者在
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创造有益于人类的奇迹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宣扬这
种生命的毅力和奇迹,这有什么不好呢,难道这不也是“科普”的内容或
“科学文化人”的责任吗?从生理角度讲,某个器官功能丧失,其他的器
官功能会加强,至少或凸出。一旦失去视觉的人记忆力特强,手的功能丧
失了,有毅力者用脚趾也能写作......,经验也告诉我们,我们在不自觉
的使用某个器官时,与之关联的另一个器官功能就会退化,譬如我们观看
有道白字幕的电影或电视剧,如果注意力放在字幕上,听觉和场景视觉能
力也会逐渐退化。
霍金是得了ALS病在不能走路,不能说话,靠专制的电脑表达思想的,
21岁时诊断只能活两年半的困境下完成他的伟大的研究的。指责这样的一
位奇才,哪里见得着一点人文关怀?我们倒是见到很多的风度翩跹健康得
多余能量找这陪那陪场所释放的碌碌无为的群体,可惜他们与科学绝缘。
霍金的母亲在回忆霍金时说:“如果他没有病,就不会达到目前的
成就,由于手不听使唤,依靠图形发展他的集合论证,他发展了一系列
非常有力的、任何人都没有的工具。”,“如果他能到处走动的话,他
是否会以同样的精神献身研究?”(引自《时间简史续编》)。在包装
科学明星问题上几个科学文化人逆向思维,标新立异,真令人费解。
笔者认为刘教授似乎没有读过《时间简史》,不然他不会不为该书
“译者序”中译者见到霍金时的描写:(1979年)
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
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
关。......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
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
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
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
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一
直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
作为“科学文化人”的刘教授在这样的灵魂面前,难道没有一点人类终
极关怀吗?
二
“什么是时间的历史?”
时间是宇宙的时间,宇宙的历史就是时间的历史。《时间简史》是
关于霍金自己宇宙理论的研究过程及成果的通俗科普作品,同时也是宇
宙科学发展的科学史,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史,这些绝对不是刘教授不能
解读的。所以我根本不相信“我反正看不懂,甚至连‘时间简史’这一
标题都看不懂”的“再说一次实话”,而觉着是什么不合了“科学文化
人”的口味的情绪的宣泄。如果真是看不懂(我还是怀疑他读过),科
学的态度当然是一读、再读直至读懂,而用不着蔑视它,否认其价值。
因为看不懂的自有看不懂的价值。广义相对论问世时,爱因斯坦说,世
界上只有三个人看得懂,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普世的不朽的价值。
刘华杰教授说:“有人喜欢拿霍金做文章、搞科普,我不以为然。
我认为霍金值得钦佩,但并不值得效仿。实话说,通过霍金搞科普,只
能进一步把读者吓跑”,这就莫名其妙了。
霍金写这本书,据他自己说,是为了他女儿的学费,笔者不敢苟同
这是真正的初衷。在这之后他的一本《黑洞 婴儿及其他》里,他说:
“我为在过去25年间所做的发现激动不已,我要让大家分享。”,这才
是他的本旨。
科学文化人,首先是“人”,应具备“人”的道德责任;科学本来
就是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种属,科学家作为文化人有启蒙和教育民众
的责任,这是科学家的自觉和本分,那些没有大张旗鼓给自己挂牌子的
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霍金等等经常以通俗的语言在公
众中讲演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宣传别人的理论,我们还记得数学家华罗庚
给炸油条的师傅讲解如何应用他的“线性规划”的情景。没有“文化”
这束光辉的照耀,他们也同样永放光辉。
在《漫谈》中,的确有着很精彩的科学文化人责任的表述:
主持人:......要知道,作为成功的科学文化人,引领读者阅读
一直是他们所擅长的。
江晓原:作为科学文化人,......有主动走向公众的意识,能够
意识到自己所立身的学问如果不走向公众,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市场。
刘兵:以通俗的形式让公众了解科学,对公众进行科学的教育和
训练。
这些表述多好啊!也与霍金的一些自觉意识应该是一致的: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这意味着公众需要对科学有基本的理解,这
样做的决定才能是消息灵通,而不会只受少数专家的操纵。
现今公众对待科学的态度相当矛盾。人们希望科学技术新发展继
续导致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不理解而不信任科学。
很清楚,根本的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
燥又乏味。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
围世界有何相关。此外,通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尽管方程是描
述数学思想的简明而精确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人对之敬而远之。
科学家和工程师喜欢用方程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需
要数量的准确值。但对于我们中的其他人,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
足够,这些概念只要通过语言和图解而不必用方程即能表达。
(以上均引自霍金1989年10月在西班牙讲演《公众的科学观》)
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到科学家(包括几位教授)普及教育公众
的强烈责任心的搏动。
但在《漫谈》的“行走在边缘”一节中,教授们详细的谈论了“科学
文化人”的定义和功能,给人的感觉是概念游戏,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
因为他们一接触实际(举例),就忘了自己头上的这顶桂冠了。
至于将“科学”与“文化”拉在一起,笔者认为是“文化”对科学的
强奸。科学就是科学,在原则上并不隶属于“文化(尤其是什么主义之类)”,
不隶属于宗教,不隶属于政治,也不隶属于什么哲学;科学是超越的,它
超越于政治、民族、宗教、哲学、文化;科学是独立的普适的自足的自己
约束自己,它拒绝非科学范畴的抚摩和诱惑,当然它也不在乎非科学对它
怎样侮弄,它是宽容的;科学像宇宙一样是自足的而又开放----“没有边
界”,它似乎没有给文化上帝(“科学文化人”)留有位置;科学似乎也
不能“效仿”,科学家也不能“效仿”,因为天知道效仿科学家是什么行
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本身就是“科学文化”,科学家自身就是“科
学文化人”。
说起“科学文化人”,倒是赞成一位网友的说法:
关于“科学文化”,也谈两点看法。第一,大凡文化,都是长期发展
积累下来的东西,至于什么称呼则是后来人起给它的,哪有一上来就有一
个名堂的!比如“中华文化”,并不是非洲先民一到东土几年就能产生了
的。“科学文化”如果有也是已经有了的,不是马上能造它一个的。第二,
如果你真有本事造它一个文化,在文化两字前面最好不要加上冠冕堂皇的字
眼,注意,文化一经标榜就会变质。当然,如果把“文化”当商品看,那就是
另一个意义下的“文化”了,相当于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就不在本文的意见
范围之内了。照我看来,做一个科学作家或一个科学史家多好多实在,何必
去戴一顶“科学文化人”的帽子呢!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2.org)日工《科学文化人的一点不妥》】
关于这一点,霍金说的更是一针见血:
还有一种科学哲学家的子族,他们的背景本应更强一些。但是,他们
中的许多人是失败的物理学家,他们知道自己无能力发现新理论,所以转
业写作物理学哲学。他们仍然为本世纪初的科学理论,诸如相对论和量子
力学而喋喋不休。他们实际和物理学的当代前沿相脱节。
( 1992年5月在剑桥凯尔斯学院的讲演:《我的立场》)
也许我对哲学家们过于苛刻一些,但是他们对我也不友善。
( 1992年5月在剑桥凯尔斯学院的讲演:《我的立场》)
这就是所谓的“索克尔问题”:
科学是否一如既往地指责人文学者缺少基本的自然科学素养从而应当
从中学课程补起,而人文学者是否继续指责科学家没有文化,只顾拉车不
会抬头看路,死脑筋走到底,成为社会政治的牺牲品?(转引自《漫谈》)
笔者认为,如果是从物理学家转业到“物理学哲学”,那还不失之“行走在
边缘”,可怕的情况是转业到“政治”行业去了,除了每次重大的政治会议或决
议指示出来表表态外,更没见有什么论著问世,公众对于他们先前赖以成名的“
家底”也印象了无了。
这又要说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1952年以色列国刚成立,就授予爱因斯坦总
统职位,这位执着于“方程式”的科学家断然拒绝,比起我们国家那些小有建树
就“学而优则仕”下“宦海”的人不知高尚到那里去!这大概也是英国一颗一颗
升起如牛顿(I.Newton ,1642--1727)、狄拉克(P.Dirac,1902--1984)、霍金
(W.S.Hawking,1942/1/8---)这样的科学巨星,而我们盛产姚文元、陈熙
同、成克
杰等败类的社会背景。
当然,“政治”也是文化的一个种属,虽然没有人以“政治文化人”自居,
也总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没有权利非难。
笔者认为,“科学文化人”当及要做的是务实,而不是正名,“弘扬科学精
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说得简单一点,四个字:
“启蒙教育”。比如说,多写点有价值的科普文章,利用现代媒体传播的先进手
段普及大众,组织国外科学读物的翻译出版,写点有价值的通俗的科学发展史和
普及科学史的文章,解答公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科学难题(哪怕如刘华杰
教授曾揭穿纸牌生肖骗局那样),自觉担当起科技打假学术反腐败(如方舟子、
刘华杰在“新语丝”网上那样)的重任,自然而然,两束光辉必将普照。
说到启蒙和教育,自然想到自然科学教育被“文化”的尘埃污染的现状。既
然科学自适自足自洽的,科学教育也应具有相应的特点,它不仅应使人获得生活
和工作所需的指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与生俱来的灵魂(
霍金语,见《黑洞 婴儿及其他》,而不是使自然科学教育泛道德化、泛政治化。
一个有趣的对比又要扯上英国。今年9月初新学期伊始,英国教育界组织几百
万学生参加的模拟震动的跳跃活动,几百万学生一起跳起,又落到地面,然后用
一些仪器测试出数据,由此分析对地球(局部)会产生什么效应。这才是科学,
这才是教育,这才是熏陶和培育,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尽
在“起跳”之中!
恰好也是这两天,我们的媒体却是醒目的大标题,让什么什么讲话“进课堂、
进教材、进头脑”,仅仅只差“熔化在血液里”,长此以往,我们到哪里去寻找
能够被“包装”的科学明星?
三
笔者一直怀有对霍金的崇敬之情。霍金其人贡献如此巨大,但人们特别是
中国人对他知之甚少甚至“默默无闻”,虽然不能说读懂了他的宇宙量子力学
理论(没有方程式的),可万万没有想到刘华杰教授有如是说。
还是回到《时间简史》吧,为的是“通过霍金搞科普,只能进一步把读者
吓跑”。
关于霍金,西方也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他是继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科学
天才,也有人说他是疯子。他的理论还没有观测证据或实验证据,诺贝尔奖也
因此不能光顾他,对他的理论,人们更多的是从功利的价值而不是审美的价值
上来品评。
首先,要认识《时间简史》的价值,必须肯定史蒂芬.霍金(W.S.Hawking )
“值得钦佩”(刘华杰语,见《漫谈》)“很高的科学成就”(江晓原语,见
《漫谈》)。
概括地讲,霍金的主要成就在三个方面:
1、1965--1970年间,他与罗杰.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奇点”。这个成就
是在宇宙意义的宏观框架里。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能预言宇宙的启始。
而他们认为,大恒星燃烧耗尽会继续坍缩直至达到具有无限密度的奇点,这个
奇点,引力场特别强大使得光线不能从围绕它的区域逃逸,而被引力场拉回去。
这就叫做黑洞,黑洞的边界叫做时间视界,任何通过事件视界的东西掉进黑洞
后都在奇点达到其事件的终结。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时间的增加
黑洞的面积不变。
2、1970--1974年,主要研究黑洞,做出了毕生最令人吃惊的发现:黑洞
不是完全黑的。在宇宙意义的微观尺度上,粒子和辐射可以从黑洞漏出来。黑
洞附近的强大引力场引起粒子反粒子对的创生,粒子对中的一颗粒子落进黑洞,
而另一颗逃到无穷远去,逃逸的粒子好象是从黑洞里发射出来的,也就是说,
黑洞象一个热体似的在辐射,这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
3、1974年---,探讨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综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并提
出了许多设想:宇宙无论时间还是空间在范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它们没有边
界。如果这个设想成立,就不存在奇性,科学定律会处处有效,包括宇宙的开
端在内,即宇宙的启始是由科学定律所确定的。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将全
面取代大爆炸的宇宙理论。
美国《天文学》杂志对他的评价是:
“当20世纪物理学家的成就被客观的承认时,史蒂芬.霍金的成
就将被大书特书地载入科学史册。”(转引自《时间简史》封底)
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对他的评价是:
“尽管他那么无助地作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
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转引自《时间简史》封底)
《时间简史》的副标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在书中要叙述的是他怎样
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证明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来越大;
但在量子力学的框架里,黑洞又因辐射越来越小,大爆炸奇点消失,整个宇
宙从这里开始。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复始,便是宇宙创生与毁灭并再创生的
过程。
前面说过,《时间简史》是一本通俗读物,不是科学论著,霍金说:“
我的目标是要把这些头脑中的图像用语言在该书中表达出来,并借助于一些
熟悉的比喻和图解。(见霍金《黑洞 婴儿及其他》)”作者正是在这两个
方面作了功不可没的创新。
其一,不使用数学方程式及其推导,因为一般的读者没有这样的知识
背景。而圈子里的人知道,这何其艰难!霍金论证过程的原始计算是相当
复杂的。代以数学方程式的是图形,一本10多万字,100多页的书用了35幅
图形,这的确煞费苦心。
其二,使用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例如用“象在煤炭里找黑猫”来化解黑洞因为不能发出光,我们因而
不能检测到它;在解释弗里德曼模型时,用“很像一个画上很多斑点的气
球被吹胀,气球膨胀时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都增大,但没有一个斑点
可以认为是膨胀的中心,并且斑点相离得越远,则它们互相离开点越快。”
来类比,一幅宇宙膨胀的景象就再清晰不过了。
在解释宇宙膨胀得快,空间将以另外的方式弯曲,用了“如同一个马
鞍形,空间是无限的。”;在阐述“在低能时显得不同的粒子,也许在高
能时实际上是相同的粒子”时用了“转轮盘赌”的比喻;在解释马克斯韦
的光脉冲在时间的进程中以光球面的形式散发开来,用了一个极为形象的
比喻:“一块石头扔到池塘里,水表面的涟漪向四周散开”,“加上一维
的时间,扩大的水波周围就画出了一个圆锥,其顶点即为石头击到水面的
地方和时间。”并根据这个想象画出了图形。我们看到,比喻与图形几乎
是一一对应的。当然我们也看到,许多图景是动态的,靠语言叙述是难以
胜任的。
比喻也好,图形也好,都是为了使读者较轻松地掌握其原理,但如果
读者只是读懂了或记住了作者的研究成果,那只能说是获得了在某些场合
吹牛的资本,对自己毫无增益。所以一部好的科普作品应与专业的科学论
著一样,应该有训练读者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功效。《时间简史》在这
方面更是极其出色的。限于文章的篇幅,这里不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值得一说的是,我们的教育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有着严重的缺陷,霍金
说“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燥又乏味。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
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英国是科学发达国家,可能
我们的教育现状远远不如人家。你只要看看教育书店里充牛汗栋的应试题、
辅导教材和打听一下它们的销量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你只要听听一些
流行的俗语“大学的牌子,中学的教师,初中小学的水平,幼儿园的教学
方法”就可见一斑了。前天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记者
问一位中学生,你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没有?那学生奇怪的反问,“高考
又不考,读了干什么?!”文科尚且如此,更无论自然科学了。
更值得一说的是,这也是一些学者在分析整个学术界科技界存在浮躁
所没有顾及的原因。仔细想来,科技成果的剽窃、抄袭、盗用、学术的作
假、作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沾沾自喜于一己之得、一时之利以至小
有成就就迫不及待地往宦海里跳跃等等学术腐败科技腐败盖莫不源于此。
历史地说,我们的民族儒学影响深刻,重“文”轻“理”,缺少科学的理
性和实证精神,只注意“拿来”,而不去研究人家的东西是怎样“来”的,
拿来后也只是囫囵吞枣,只注重技术而无视科学,再加上对待科学态度主
要着眼于功利主义而忽略科学的审美价值,实在是科学落后的深层次的根
源。读一读《时间简史》会使人遐想联翩的。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宇宙历来是孕育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摇
篮,它的每一个成果都会对人类成果产生震撼,这种现象将会贯穿于人类
文明的整个过程。”《时间简史》虽然主题在宇宙,几乎囊括了整个物理
学发展的方方面面和为此作过贡献的所有科学家。这也是我们看重并极力
推崇《时间简史》的原因。笔者曾教过几年的高中物理,读了《时间简史
》后就想,如果高中物理改用《时间简史》作教材或者辅助教材会怎样?
第一,所有的内容不缺,牛顿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光学
都有;第二,物理教科书里没有科学发展史,这本书有;第三,物理教科
书枯燥无味,这本书生动有趣;第四,物理教科书不能给我们指示科学研
究的原则和方法,《时间简史》能在极其恰当的地方循循诱导,比如谈到
科学研究的方法,他说:“首先是需求优雅而协调的数学模型提出理论,
然后(根据)理论做出可被观测验证的预言。如果观测和预言一致,这并
未证明该理论,只不过该理论存活,以作进一步的预言,新预言又要由观
测来验证。如果观测与预言不符,即抛弃该理论。”这是多么明晰的科学
思想!
也许读了物理教科书会记住很多公式定律及其方程式,并会解答相应
的许多问题,但它不能获得从《时间简史》里获得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
学方法科学态度,也就是科学的启迪。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个设想。
《时间简史》作为科普通俗读物,是一本里程碑式的好书,作者后来
又出了一本《黑洞 婴儿及其他》的书,收集了宇宙学研究方面的1976--
1992年间写的文章,其中包括简略自传、科学哲学以及对科学和宇宙中
现象的阐释。其中有几篇比《时间简史》的某些章节更好。《爱因斯坦
之梦》就比第二章《〈空间和时间〉》好,并且没有必要书后吊根尾巴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一章);《宇宙的起源》比第三章《膨胀的宇
宙》好懂,《宇宙的未来》比之第八章《宇宙的起源和命运》浅显;转
载于《中国青年报》2000年2月3日的《相对论简史》比起《时间简史》
中关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阐述更是清晰流畅的多。就笔者的阅读水
平,觉得最后两章(《时间的箭头》和《物理学的统一》)还是写得过于
艰深,霍金说“尽管避免了数学,一些思想仍然是非常陌生的、很难阐
释的。我就面临着这样两难的境地:是否要冒着使人混淆的危险去解释,
还是要滑过这些难点呢?某些陌生的概念,譬如说以不同速度运动的观
察者测量同样的一对事件时会得到不同的时间间隔,这个事实对于我所
要描绘的图像并不是根本的。”(见霍金《〈简史〉之简史》)霍金指
的某些概念大概是“虚时间”、“人择原理”、“弦”等,他甚至后悔
写了这些。对于这样严谨的治学精神,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与其他的科普读物不同的是,《时间简史》完全没有那些“文化”
的“油彩”或“尘埃”,这主义那主义被奥克姆(Ockam)剃刀剃的一干
二净。有一本197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坂田昌一著
的《新基本粒子观对话》,也应该属于通俗读物,所有的阐述过程都用
唯物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去套,结果千千万万人多少世纪的科学成果
都被这些“主义”摘跑了,读起来涩口。
最后引用方励之先生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八十年代初,剑桥学派霍金(W·S·Hawking)等人提供了一个可
能的(量子宇宙学)方案,它体现了这样的观念:宇宙本身就是宇宙
创生的原因。初始条件是宇宙自己决定的(创生“前”虚化时间);
边界条件就是宇宙没有边界(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宇宙之外)。创生之
“前”,宇宙之“外”这些概念统统用奥康(Ockam)剃刀去掉。即不需
要任何外加的时空条件,可以求出宇宙的创生解。它表明,“我们无
须上帝,而可以用物理方法来确定‘第一推动’。如果说,‘谁’是
‘第一推动者’的话,它就是‘无’”。
(转引自何怀宏《物理学是宽容的》)
还想加一句的是:科学在霍金那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似乎也没
有给“科学文化人”留一个适当的空地。
2001/10/21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2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