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生命起源的探索(1)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3:19:36 2000), 转信


    上个世纪,在生物学上已有两项最伟大的发现:“细胞学说”和“进化论”。前
者揭示了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后者则指出地球上的生命由简单的生物缓慢地发
展为复杂的生物。它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另外的生物,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
其他的细胞。换句话说,新的生命仅仅从旧的生命形成。那么,人类又面临这样一个
新的问题: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肯定有地球上没有生命这样一个时期,生命又是怎
样来的呢?
    有漏洞的假说
    生命的起源引起了科学家的种种猜测。1908年,瑞典科学家阿瑞尼乌斯出版了一
本《塑造中的世界》,对此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他认为,光实际上对它所照射的任何
物质都有一种很微弱的推力,如果光很强而物体很小,光的推力就会比重力大,就会
使物体朝远离太阳的方向移动。
    阿瑞尼乌斯认为:如果有生命的细胞被吹进远离地球表面的稀薄的大气层,它们
将会被阳光的推力捕获,从而推离地球。此时,某些细菌细胞也许可以进入一种“假
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缺乏食物和水分,这些细菌细胞就可能形成一层厚厚
的壁,把自己包围起来。在厚壁之内,它们能够耐得住冰冻与沸煮。阿瑞尼乌斯将这
种处于“假死”状态、并带有厚壁的细胞称为“孢子”。
    在光的推力作用下,孢子能够在太空飘游许多年,甚至可以飘游几百万年而不死,
有朝一日,这些孢子会落在一些小行星或者某个没有空气和水的寒冷星球,这样,孢
子将被迫永久地保持孢子状态,直到它很耐久的生命火花熄灭为止,或者,它可以落
在一个非常热的星球上,使之被烧焦致死。
    但是,如果孢子落在一个温暖、有适宜的大气和由水构成的海洋的星球上,那么,
孢子的壁就会自行裂开,细菌细胞便开始再度活跃起来,将一次又一次地分裂,形成
许多同它自己一样的细胞。再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这些细胞将变得更为复杂,它们
将进化成多细胞生物,最后,整个行星就会拥有数百万种生物。
    阿瑞尼乌斯猜想,地球上的生命就是这样起源的:在几十亿年以前,一个来自遥
远行星的孢子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它落到了地球的海洋中并开始生长,经过不断的
进化,成为今天这样的世界。
    这确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假说!许多科学家都满意这种说法,但是,人类随后的
科研成果证明,这种假说存在着两大漏洞。
    第一,细菌孢子虽然可以在外层空间的各种条件下存活,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
可以。天文学家逐渐发现,太阳不仅可以发出可见光,而且还能发射出各种各样的与
可见光相类似的辐射:红外线、无线电波、紫外线和 X射线等等。这些辐射有的能量
弱于可见光,有的则强于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的能量弱于可见光,紫外线和 X
射线的能量却比可见光强得多。能量越是高的辐射,对生命越有危害。
    在外层空间,紫外线和 X射线很强,很容易穿透孢子壁,杀死里面的生命之芽。
如果孢子从其他星球向我们太阳系飘移过来,它们可能落在最外围的那些行星上而不
致受到伤害,但是,若飘落在冥王星或海王星上,它们将遇到极寒冷的气候而不能发
育。随着它们渐渐地漂向地球,它们就会进入到阳光很强的区域,在它们真正能够抵
达我们的地球之前,阳光中的高能辐射早就把它们杀死了。因此,使地球上出现所具
有的生命孢子,不可能是从遥远的行星来到的。
    第二,阿瑞尼乌斯的假说并没有完全回答生命是怎样开始的。他只是把整个问题
在时间上往前推,说明生命不是在地球上产生的,而是很久以前在一些很遥远的行星
上形成的,并且,又从其他行星上来到地球。但是,在其他行星上生命又是怎样开始
的呢?
    必须承认,无论是在哪里,有生命的物质最初一定是由无生命的物质形成的,这
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生命是在某个地方由无生命物质产生的,那么,在地球上,
同样也可以照此由无生命物质形成有生命物质。
    通向生命之路
    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只要从十分渺小的生命开始就可以了。在生命形成之前,应
该先出现单个的细胞——小得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生命。科学家们已经知道:
细胞也是十分复杂的,它由膜包住,膜的里面是大量具有某种精巧组织结构的有机物,
它们与无机物的区别在于:无机物分子所含的原子数目较少,而有机物分子所含的原
子数目比较多。科学家在研究有机化合物怎么由无机化合物形成的时候,实际上也就
是在探讨:小的、简单的分子是怎样形成大的、复杂的分子的。
    到本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所有的细胞,不管是植物的、动物的,还
是细菌的,毫无例外,都是由两种比其他物质更重要的物质构成,这两种物质就是蛋
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非常大的分子形成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大多数蛋白质只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它们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组合方式,每一种组合
方式构成一种略有区别的分子。核酸分子是由更小的化合物——核苷酸组成的长链,
每一个核苷酸都由几十个原子组成,其中包括碳、氢、氧和磷。每一个核苷酸分子由
3 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碳原子和氮原子构成的嘧啶或嘌呤,第二部分是核糖或脱
氧核糖,第三部分是含有一个磷原子的磷酸盐基。
    科学家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中,开始研究由无机物变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的途径。由
于两者含有碳、氢、氧、氮元素,所以,必须寻找地球早期可能存在的元素。
    与此同时,天文学家逐渐地得出了结论:宇宙间最普遍的原子是最简单的两种:
氢和氦。一般地说,宇宙间所有元素中90%是氢,9%是氦,其他全部元素只占 1%,而
且,这些其他元素中,大部分又是碳、氮、氧、硫、磷、氖、氩、硅和铁。
    氦原子不与别的任何原子结合,但氢原子却不同,它的存在量很大。因此,凡能
与它化合的任何一种原子都会与氢化合。这样,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结合可以形成
甲烷,1个氮原子与3个氢原子结合可以形成氨,1个硫原子与2个氢原子结合可以形成
硫化氢,1个氧原子与2个氢原子结合可以形成水。这些含氢的化合物都是气体,或者
是容易变成气体的液体,所以,它们都能在原始的大气中和海洋中找到。这种含有甲
烷、氨、水和硫化氢的大气被称为Ⅰ型大气。
    1932年,科学家发现:在又大又冷的行星——木星上,主要大气是氢和氦,另外
还含有大量的氨和甲烷,这为研究生命起源的假设条件提供了证据。由于地球的引力
不会像木星那样大,所以,不能吸住非常小、非常轻的氦原子和氢原子,因此,科学
家们推断:在很早以前,地球的大气层中主要包含着氨、甲烷、硫化氢和水蒸汽,大
部分的水用来构成海洋,海洋中的水溶解着硫化氢和氨,也少量溶解着甲烷。但是,
氢和氦是构成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而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氧却十分稀少。
    1929年,英国生物学家约翰·霍尔丹提出一种大胆的设想:氧并非从一开始就存
在于地球大气层中。他认为:植物在由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时,总是要用掉二氧化碳,
产生氧气,所以,他认为现在地球中大气层中的所有氧气都是植物作用而产生的。在
有生命之前,大气层中以氮、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为主,并有一个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
海洋,这种大气称为Ⅱ型大气。由于地球离太阳太近,大量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的大
气中,这些紫外线有很强的能量,足以使高层大气的水蒸汽分子分解成氢和氧,氢飘
出了大气层,而氧由于较重而留了下来。氧可以与甲烷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结合,形
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与氨中的氢结合形成水,剩下的氮组成氮分子。由于越来越
多的水被紫外线分解,大气中的甲烷和氨逐渐地全部转化成了氮和二氧化碳,直到游
离的氧在光能的作用下,在15英里左右的高度上形成了能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臭氧,这
样,紫外线被遮住,水分子不再分解,不等氧气真正充满大气时,整个反应过程就停
止了,一直到植物出现并利用叶绿素开发能够穿过臭氧层的可见光能时,这一过程才
重新开始,大气中才充满了氧气。
    霍尔丹认为生命起源于Ⅱ型大气中,但是,俄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奥巴林却有
不同的想法。1936年,奥巴林出版了《生命的起源》一书,他认为生命起源于第Ⅰ型
大气。甲烷、氨、水和硫化氢都是各自包含3~5个原子的甲烷、氨、水和硫化氢小分
子,其中有碳、氢、氮和硫原子,它们都可以结合成为更大的氨基酸分子。
    哪一种意见正确呢?当时还无法证明。直到195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尔
温,才开始动手进行这方面的试验。
    1950年,他开始研究Ⅱ型大气的一个部分——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他有意不把氮
放在一起研究,想看看到底能生成什么物质。
    卡尔温也知道,在早期地球上,紫外线是最可能存在的能源,但是,他不喜欢这
样做,他选中了某些总是在爆炸的原子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他认为:地球上的放射性
元素缓慢地分裂着,以至于这些原子每年都略有减少,那么,在数十亿年以前,地壳
中的放射性元素一定要比现在多一倍以上,放射性的能量对于形成生命也许曾是很重
要的。
    于是,他用放射性原子爆炸放出的高速粒子去撞击气体混合物,然后,再测定这
些混合物,发现除了二氧化碳和水以外,在溶液中还有一些非常简单的有机分子,比
如甲醛和甲酸,这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分子可以由简单变得更复杂,而新形成的
复杂分子由于比原来的分子的含氧量少,所以氧就会越来越多。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6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