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1)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3:27:55 2000), 转信


明珠问世
    现代科学是一座辉煌灿烂的宫殿。如果你有心步入这座神秘的殿堂,你一定会心
驰神迷,眼花缭乱。如果你再有心探究一下,即使不用明人指点你也会发现,殿堂里
的奇珍异宝虽然耀人眼目,它们却都在一颗明珠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你一定很想知道这颗明珠。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科学,这是我们去寻找那颗明
珠的大门。现代科学,按类别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在自然科学这
一门类里,又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等基础学科。其
中,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借助数学的方法。不能用数学描述的
科学称不上科学。因此,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又分为两大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纯数学处理数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在
处理数的关系这部分里,讨论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支,名叫“数论”。17世纪法国
大数学家费马是西方数论的创始人,但是中国古代老早已对数论作出了特殊贡献。《
周髀》是最古老的古典数学著作。较早的还有一部《孙子算经》,其中有一条余数定
理是中国首创。据说大军事家韩信曾经用它来点兵,后来被传到了西方,名为孙子定
理,是数论中的一条著名定理。直到明代以前,中国在数论方面是对人类有过较大贡
献的。13世纪下半纪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高潮时期。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著有《数书
九章》,他的联立一次方程式的解法比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出了500多年。
元代大数学家朱世杰著有《四元玉鉴》,他的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比法国大数学家
毕朱也早出了 400多年。在数学里面,最基本的理论是数论,离开了数论,数学这位
美丽皇后便不再是皇后。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我们不要着急,先把皇冠遮起来,等一下再探究皇冠上那颗美丽的明珠。我们先
学习一下初中二年级的数学。那些 12345、个十百千万的数字,叫做正整数。那些被
2 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剩下的那些数,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如2,3,5,7,11,
13等等,只能被1和它本数,而不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叫做素数,除了1和本数以外
还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这种数如 4,6,8,10,12等等就叫做合数。一个整数,如
能被一个素数所整除,这个素数就叫做这个整数的素因子。如6就有2和3两个素因子;
30就有2,3和5三个素因子。好了,这暂时也就够用了。
    18世纪初时,俄国的彼得大帝要大兴土木,建设彼得堡。为此,聘请了欧洲的一
大批科学家投入设计和施工。其中,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名叫哥德巴赫(Goldbach)。
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
了检验,都说明这确实是正确的。因此,他猜想:所有的偶数一定都可以写成两个素
数之和。但是,这需要证明。因为未经过严格的证明,只能说是猜想。于是,他写信
给当时赫赫有名的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 Leonhovrd Euler)。在信中,他提出:每个
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例如:6=3+3;24=11+13等。用确切的话来说,就
是:
    (A)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B)每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后人把猜想(A)称为“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由于:2n+1=2(n-1)+3,所以
从猜想(A)的正确性就立即推出猜想(B)也是正确的。
    欧拉,这位名噪一时的大数学家,非常认真地对哥德巴赫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也
许,他最初认为这个问题的证明是容易的,因为这个问题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但
是,往往就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最重要的。
    出乎欧拉的意料,证明工作进行得不顺利。这位在数论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数
学家用尽了浑身解数,但是,证明却毫无进展。他甚至没有找到正确的证明方法。欧
拉一遍又一遍地验证这两个猜想,他虽然没有证明这两个猜想,但凭着数学家的直觉,
他对它们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在1742年 6月30日,他写信给哥德巴赫:我认为这是一
个肯定的定理,尽管我还不能证明出来。
    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欧拉是非常出色的,他没有因为失败而掩盖猜想,他向全
世界公布了哥德巴赫的信。
    像欧拉一样,18世纪的大数学家们都惊异地睁大了眼睛,异口同声地说:哥德巴
赫猜想,一颗皇冠上的明珠!
    蒙  尘
    我国有一位学识渊博的数学教师,有一次饶有兴趣地向高中的学生介绍起了哥德
巴赫猜想。他告诉同学们: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这就是哥德巴赫
猜想,这就是那颗皇冠上的明珠!
    同学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老师说,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合数。我们已经学过这些了。
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题是最难的,很难很难,要有谁能够做出来,那可不得
了啊!
    学生们吵起来了:这有什么不得了,我们来做,我们做得出来。他们夸下了海口。
    老师也笑了。他说:“真的,昨天晚上我还作了一个梦呢。我梦见你们中间的有
一位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高中生们轰的一声大笑起来。
    第二天,又上课了。几个相当用功的学生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了几个答题的卷子。
他们说,他们已经做出来了,能够证明那个德国人的猜想了。“可以多方面地证明它
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哈!哈哈!”
    “你们算啦!”教师笑着说,“算了!算了!”
    “我们算了,算了。我们算出来了!”
    “你们算啦!好啦好啦,我是说,你们算了吧,白费这个力气做什么?你们这些卷
子我是看也不会看的,用不着看的。那么容易吗?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
    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那些没有交卷的同学都笑话那几个交了卷的。他
们自己也笑了起来,都笑得跺脚,笑破肚子了。
    这道难题真的那么难吗?这颗明珠真的那么难于摘取吗?确实很难!
    从18世纪到20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许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已经更
新换代,并出现了划世纪的重大发明。不仅如此,人类还正依赖生存的地球,揭开自
身繁衍的秘密;核物理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夸克的核子层次。
    但是,这个最简单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
和,哥德巴赫猜想,皇冠上的明珠,还静静地悬在那里,向人类展示着她的高傲和美
丽。
    每一个大偶数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我们可以用一个简洁的,不太准确的方式
来表达,就是(1+1)。哥德巴赫猜想就是(1+1)。
    为了这个 (1+1),大数学家欧拉费尽了精力,但是,到他走完生命的里程之时,
尚未见到(1+1)的曙光。
    18世纪,在欧拉公布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众多有名望的数学家都投入了研究。甚
至,有位数学家用毕生的精力进行研究。但是,整个 18世纪,面对(1+1),数学家们
没有拿出一点儿成果。
    19世纪,西方开始了产业革命,整个19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
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几乎都是在这个世纪奠定的基础。比如,在物理学方面,牛顿
的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运用于机械装置,从而计算出地球的质量;法国的查理发现了
气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揭示了气体的物理性质;光的性质也被发现,天才的物理
学家法国人佛克在实验室里成功地测定了光速;德国医生迈亚和英国人焦耳都发现了
能量守恒定律;分子和原子也相继被发现。在化学方面,发现了相当多的元素。1872
年,俄国人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在周期表上列出了63种元素。在生物学方
面,发现了细胞及细胞分裂现象;知道了生物的产生是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
的结合;并且,遗传学说也开始建立。英国的达尔文还绕世界一周进行考察,发现了
生物的进化现象。此外,细菌、病毒、牛痘等也相继被人们认识。法国的巴斯德还发
现了免疫。人们还发现了电、磁等等。
    几乎所有的学科,在19世纪都有了新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科学,又急切地需要
数学。
    数学在19世纪又是怎样的呢?这门最古老的学科在 4000年以前就出现了。到了19
世纪,电气技术的革命导致了电力应用和电气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由微积分
学奠定基础的应用数学分支迅速发展。代数方面,由于求解五次方程而推进了代数的
研究,产生了“群论”、“域论”、“环论”、“束论”等抽象代数学。在几何学方
面,俄国的天才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创立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采用公理和定理进行
理论研究的纯数学,也在19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一切都欣欣向荣。科学殿堂里的奇珍异宝辉煌灿烂,耀人眼目。然而,哥德巴赫
猜想,这颗美丽无比的皇冠明珠却仍然蒙在尘埃之中,无人可以采到。
     并非被人遗忘,数学家的智商和敏感从来都是一流的。他们对(1+1)这个命题,
这个伟大的猜想太了解了。没有任何东西比证明一个难题更诱人的了,但是,没有一
位数学家取得成功!
    继欧拉之后,许多富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意志的数学家又开始艰难的探索。
    高斯、Dirichlet、Riemann、Hadamard一个又一个,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但均
未获得成果。
    于是,有人说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不可能的。1892年,在英国的剑桥召开了第
五届国际数学会。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的同胞十分悲观地在大会上宣布:证明哥德巴
赫猜想不太可能,即使是证明比哥德巴赫猜想更弱的命题 ——[(E)]存在一个正整
数K,使每一个≥ 2的正整数都是不超过K个素数之和,这也是当代数学家所力不能及
的。英国数学家在哥本哈根数学会作的一次讲演中认为:哥德巴赫猜想可能是没有解
决的数学问题中的最困难的一个。
    从提出哥德巴赫猜想到19世纪结束这一百几十年中,对这个神奇的命题的研究没
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甚至没有提出有效的方法。
    到了20世纪初时,发展了的数学和进化了的数学家面对哥德巴赫猜想,( 1+1)这
个命题,仍然无能为力。
    哥德巴赫猜想,你这美丽的明珠,真的不想让世人探究吗?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