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2)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3:28:25 2000), 转信



    艰难的探索
    就在一些著名数学家作出悲观预言和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没有料到,或者
没有意识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又重新开始。这次进军是从几个方向上发起攻击。
    应该肯定的是,虽然欧拉、高斯等人没有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但是,他们在数论
和函数论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20世纪的数学家们对猜想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
工具和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坚实基础。
    20世纪的数学家们重整旗鼓,准备继续向哥德巴赫猜想挑战。
    首先,在1920年,英国数学家哈丁和利特伍德开创与发展了堆垒素数论中的一个
崭新方法,这个新方法人们称为Hardy Littlewood Ramanujan圆法。
    “圆法”如果成功的话,是十分强有力的。因为它不仅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而
且进一步得到了表为奇素数之和的表法个数的渐近公式,这是至今别的方法都不可能
做到的。虽然哈丁和利特伍德没有证明任何无条件的结果,但是他们所创造的“圆法
”及其初步探索是对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及解析数论的至为重要的贡献,为人们指出了
一个十分有成功希望的研究方向。
    1937年,伊斯特曼证明:每一个充分大的奇数一定可以表为两个奇素数及一个不
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1937年,利用Hardy Littlewood Ramanujan圆法,布赫斯塔勃以其独创的三角和
估计方法无条件地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这就基本上解
决了猜想(B),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贡献。
    1938年,中国人华罗庚证明了一般的结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整数 R,每一个充分
大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加上另一个奇素数的 R次乘积。即:P1+P2
+PK3,其中P1、P2、P3为奇数。
    “圆法”对猜想(B)的研究是极为成功的,而用它来研究猜想(A)却收效甚微,得
不到任何重要的结果。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筛法”。在提出“圆法”的同时,为了研究猜想( A),数
论中的一个应用广泛的强有力的初等方法——“筛法”也开始发展起来了。要想解决
猜想 (A)实在是太困难。因此,人们设想能否先来证明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是两个素
因子个数不多的乘积之和,由此通过逐步减少素因子的个数的办法来寻求一条解决猜
想(A)的道路。为描述方便起见,我们以命题(a+b)来表示下述命题:每一个充分大的
偶数是一个不超过a个素数的乘积与一个不超过b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样,如果证明
了命题(1+1),也就基本上证明了猜想(A)。
    “筛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是2000多年前的希腊学者所创造的,目的是用来寻
找素数。由于这种原始的“筛法”没有什么理论上的价值,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
有什么发展。直到1920年前后,才由数学家布朗首先对“筛法”作了具有理论价值的
改进,从此开辟了利用“筛法”研究猜想 (A)及其他许多数论问题的极为广阔、富有
成果的新途径。布朗对数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称他的方法为布朗法。布朗“筛
法”有很强的组合数学的特征,比较复杂,而且应用起来并不好用,但是,布朗的思
想是很有启发性的。
    1941年,另外一位卓有眼光的数学家库恩首先提出了更好的“加权筛法”,后来
许多数学家对各种形式的“加权筛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不断提高了“筛法”
的作用。
    1950年,赛尔伯格利用求二次极值的方法对古老的“筛法”作出了另一重大改进,
这种“筛法”称为“赛尔伯格筛法”。它不仅便于应用,而且也比“布朗筛法”取得
了更好的结果。
    现代数学家从“圆法”和“筛法”这两个战场开始了向哥德巴赫猜想的进军。在
数学家奋力拼战之后,在这两个方向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1920年,布朗证明了命题(9+9);
    1924年,拉德马哈尔证明了命题(7+7);
    1932年,爱斯斯尔证明了命题(6+6);
    1937年,瑞克斯证明了命题(5+7)、(4+9)、(3+15)以及(3+336);
    1938年,布赫斯塔勃证明了命题(5+5),1939年到1940年,他又证明了命题(4+
4)。
    以上的结果都是用布朗的“筛法”得到的。
    1950年,赛尔伯格宣布用他的方法可以证明命题(2+3),但在长期内没有发表他
的证明。后来,人们利用他的“筛法”得到结果:
    1956年,王元证明了命题(3+4);
    1957年,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命题(3+3);
    1958年,王元又证明了命题(2+3)以及命题(a+b),a+b≤5;
    但是,以上这些结果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我们还不能肯定二个数中
至少有一个为素数。为了得到这种结果,就要证明命题(1+b)。
    早在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另外设置了一个包围圈,开辟了另一战场,想
要证明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都不超过六个的”数之和。他果然证
明了(1+6)。
    1962年,我国数学家、山东大学讲师潘承洞证明了(1+4)。1965年,布赫斯塔勃、
维诺格拉多夫和数学家庞皮艾黎都证明了(1+a)。
    此时,离哥德巴赫猜想已经不远了。但是,在这不远的最后路途中,尚未见到这
颗明珠的光辉。
    人们又进入了寂静的等待。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