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3)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3:28:48 2000), 转信



    一步之遥
    我们也许会像本文前面提到的中学生一样,面对(1+1)这个命题不禁要问一问,
会这么难吗?尤其是到了现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都上百亿次了,(1+1) 这道数学题
还解不开吗?
    我们先抛开这个问题不回答,暂且看看数学家是怎样艰辛地为皇冠明珠而劳作的。
    古代的和西方的数学家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可能还不太了解,我们看看中国现代
的数学家的情况。
    在中国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
陈景润。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1933年。当他降生到这个现实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
活并没有对他呈现出玫瑰花朵一般的艳丽色彩。他父亲是邮政局职员,老是跑来跑去
的。他母亲是一个善良的操劳过度的妇女,一共生了12个孩子,只活了 6个,其中陈
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和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
    陈景润在中学就十分偏爱数学。1950年他考入了厦门大学。因为成绩优异,他提
前毕业,后来,几经周折,调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说起来他搞哥德巴赫猜想,
还有一段奇事。
    当初,我国老一辈的大数学家、大教育家熊庆来——我国现代数学的引进者,在
北京的清华大学执教。30年代之初,有一个在初中毕业以后就失了学,之后就完全自
学的青年数学家,寄出了一篇代数方程解法的文章给熊庆来。熊庆来一看,就看出了
这篇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彩。他立刻把它的作者,姓华名罗庚的青年人,请进
了清华园来。他安排华罗康在清华图书馆中工作,一面自学,一面听课。尔后,派遣
华罗庚出国,留学英国剑桥。学成回国后,担任昆明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又介绍他
当联大教授。华罗庚后来再次出国,在美国普林斯顿和依利诺的大学教书。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华罗庚马上回国来了,他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
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看文章,也看出了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彩,也提出了
建议,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正是:熊庆来慧眼认罗庚,华罗
庚睿目识景润。
    1956年年底,陈景润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
    1957年夏天,数学大师熊庆来也从国外重返清华。
    这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熊庆来、华罗庚、张宗燧、闵嗣
鹤、吴文俊等等许多灿烂明星;还有新起的一代俊彦,陆汝钤、王元、越民义、吴方
等等,如朝霞烂漫;还有后起之秀,杨乐、张广厚等等已入北京大学求学。在解析数
论、代数数论、函数论、泛数分析、几何拓扑学等等的学科之中,已是人才济济,又
加上了一个陈景润。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齐整。条件
具备了,华罗庚作出了战略性的部署,侧重于应用数学,但也向那皇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挺进!
    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
园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
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的贡献就已经很大了。
    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便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
忘食,昼夜不舍,专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
得他发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 ?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统奉献
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
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咳嗽不停,腹痛、腹胀,难以忍受……
    终于,1966年,陈景润宣布他证明了命题(1+2)。当时,他没有给出详细证明,
仅简略地概述了他的方法。1973年,他发表了命题(1+2)的全部证明。
    应该指出的是,在他宣布结果到发表全部证明的整整 7年之中,没有别的数学家
给出过命题(1+2)的证明,而且似乎国际数学界仍然认为命题(1+3)是最好的结果。
因此,当陈景润在1973年发表了他的具有创造性的证明命题(1+2)的全部证明后,立
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认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成果,是对哥德巴赫猜想
研究的巨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最卓越运用,并且一致将这一结果称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的贡献,就方法上来说,在于他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加数筛法”。由
于这些研究的重要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外先后发表了另外几个(1+2)的简化证
明。
    哥德巴赫,你在 200多年前提出的一个神奇而庄严的猜想,吸引了多少人类的精
英去奋斗和探索!
    如今,离这颗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
    谁取明珠
    从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宣布他证明了命题(1+2),到今天已经过去30年了。在这
期间,国际数学界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而且手段也不断更新,有的数学
家已经使用了大型的计算机。但是,至今仍无重大的实质性的进展。
    事情往往如此,对于研究一个重大问题来说,迈出开创性的第一步和走上彻底解
决它的最后一步都同样是最困难的。虽然表面上看来命题(1+2)和命题(1+1)——哥
德巴赫猜想的解决——仅“ 1”之差,但是,完成这最后一步所要克服的困难可能并
不比已经走过的道路要来得容易。
    到目前为止,数学家们也没有把握可以肯定,沿着现有的方法一定可以最终解决
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对于猜想(A),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假设性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你这颗美丽的皇冠明珠,至今仍远离世人,高高在上,耀人眼目。
    只有天知道,何时才能由何人摘取?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