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Science
标  题: 李约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11日16:23:0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李约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江晓原
  摘 要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是毫无疑问的,是无法忽
视的。但是多年来媒体宣传给公众造成的印象和观念并不正确。我们希望从李约瑟那里
得到的东西,很可能并不是我们应该从他那里得到的。
  关键词 李约瑟 媒体 道家 性 伪问题
一、大众心目中的李约瑟与中国科技史
  由于多年来大众传媒的作用,李约瑟成了"中国科学史"的同义语。至少在大众心目
中是如此。
  通常,大众心目中的李约瑟,首先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因为他主编的巨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作了
极好的宣扬",[1] 为中国人争了光。这部巨著新近的"精彩的提炼",则是R.K.G.坦普
尔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由国内专家推荐给"广大青少年读者"的一部普及
读物,其中共举出了100个"中国的世界第一",以至于可以得出惊人的结论:"近代世界
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2]
  由于中国至少一个多世纪以来一致处在贫穷落后的状态中,科学技术的落后尤其明
显,公众已经失去了汉唐盛世的坦荡、自信心态。因此这些"世界第一"立刻被用来"提高
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自信心"。从李约瑟的研究工作被介绍进来的一开始,就是按这样
的逻辑来认识的:李约瑟作为一个外国人,为我们中国人说了话,说我们中国了不起,
所以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媒体描述给公众的李约瑟,影响了公众心目中的中国科学史。
  在许多公众心目中,中国科学史,就是搜寻、列举中国历史上各种发明、成就的,
是寻找"中国的世界第一"的。或者干脆一句话:中国科学史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工
具。这种观点深入人心,几乎成为普遍的共识 。
  大众心目中的中国科学史又影响了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取向。
  科学史到底该不该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工具,十几年前国内科学史界曾在一些
会议上爆发过激烈争论。[3] 当时肯定的观点占据主流地位,只有一些年青人勇敢地对
此表示了怀疑和否定。到今天,情形当然大有进步,相当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科学史同
样是实事求是的、没有阶级性、不存在政治立场的学术研究。不过,缺乏这种认识的人
士无疑更多。
二、对李约瑟的定位
  对国内大部分公众而言,多年来媒体反复宣传的结果,给他们造成了这样一个概念
:李约瑟是国际科学史界的代表人物。这个概念其实是有很大偏差的。
  和现今充斥在大众媒体中的往往片面和过甚其词的描述相比,鲁桂珍博士的《李约
瑟小传》无疑要客观、全面得多。鲁桂珍在《李约瑟小传》中坦言:
  李约瑟并不是一位职业汉学家,也不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不曾受过学校的汉语和科
学史的正规教育。[4]
  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正式听课学过科学史,只是在埋头实验工作之余,顺便涉猎而已
。[5]
  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正统"科学史家──从"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George Sar
ton)博士一脉承传──中的某些人看来,李约瑟还不能算是他们"圈子"中人,也许只能
算是"票友"中的"名票"而已。至少他不是"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的。所以在西方科
学史界,对李约瑟不那么尊敬的也大有人在。
  另一方面,在西方,对中国古代文明史、科学史感兴趣的人,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
史、科学史为职业的人,都还有许多。姑以研究中国科学史著称的学者为限,就可以列
举出美国的席文(Nathan Sivin)、英国剑桥的何丙郁(现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日本
的薮内清、山田庆儿等等十余人。至于研究其它各种文明史、科学史的西方学者,那就
不胜枚举了。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开起年会来,与会者常数千人,尽管其中会
有不少"票友",但人数之多,仍不难想见。
  对于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工作本身,海内外许多学者曾指出其中的各种错
误,这些错误丝毫不能否定李约瑟的巨大成就,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人非圣贤,孰能
无过,何况是《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浩大的学术工程?李约瑟的研究和结论,当然也
不可能没有失误。
  失误本不足怪,问题是我们对此应该怎样去认识。诚如台湾大学刘广定教授最近在
悼念李约瑟的文章中一段感慨所云∶"常把感情和政治因素掺杂到学术研究之中,可说是
中国的大不幸"。这"大不幸"的背后,确实有着深层原因。事实上,媒体描绘给公众的李
约瑟,是很不全面的。限于篇幅,下面无法详谈此事,只就一个方面举些例子以见一斑
,表明李约瑟还有许多方面未被国内公众所了解。
三、李约瑟与道教学说及性
  李约瑟自号"十宿道人"、"胜冗子",足见他对中国道教学说之倾心。而道教学说是
中国古代对性问题涉及最多、最直接的学说。对于道教的房中术及有关问题,李约瑟长
期保持着浓厚性趣。可能是由于国人对性问题的忌讳(尽管这种忌讳如今已越来越少)
,不愿意将李约瑟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与性这种事情联系起来,所以李约瑟在这
方面的论述一直不太为国内了解和注意。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李约瑟在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时,见到高罗佩
 (R.H.van Gulik)赠送给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自著《秘戏图考》,[6] 他不同意高氏将
道教"采阴补阳"之术称为"性榨取"(sexual vampirism),遂与高氏通信交换意见。李
约瑟后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述此事云:
  我认为高罗佩在他的书中对道家的理论与实践的估记,总的来说否定过多;……现
在高罗佩和我两人经过私人通信对这个问题已经取得一致意见。[7]
  高氏似乎接受了李约瑟的意见,他在下一部著作《中国古代房内考》(Sexual Lif
e in Ancient China)序言的一条脚注中称:"《秘戏图考》一书中所有关于'道家性榨
取'和'妖术'的引文均应取消。"[8] 不过在正文中高氏对李约瑟的意见仍有很大程度的
保留。
  二十年后,李约瑟又谈到高罗佩,以及他自己与高氏当年的交往,对高氏有很高的
评价:
  除了可敬的亨利·马伯乐(H.Maspero)之外,本学科(指"中国传统性学研究")最
伟大的学者之一是高罗佩。一九四二年的战争期间我第一次见到他。作为荷兰的临时代
办他正准备离开重庆,而我正去就任英国大使馆科学参赞的职位。后来,如果我记得不
错的话,在他和水世芳小姐的婚礼上,我们交谈过一次。……战后,我沉迷于道教和长
寿术的研究,和他有过一段很长的通信联系。我使他相信,用道家的观点来叙述和规范
性技巧没有任何异常和病理问题,这同他源自深厚的文学素养的信念相一致。[9]
  水世芳是高罗佩所娶的中国妻子──令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甚深的高氏十分倾心的一
位大家闺秀。
  李约瑟说自己"沉迷于道教和长寿术的研究",这毫不夸张。他热心收集房中术书籍
,为在北京琉璃厂"一位出名女老板"那里买到了叶德辉编的《双梅景暗丛书》而欣喜不
已,他称此书为"伟大的中国性学著作"。[10] 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关于房
中术的章节,主要就是在叶德辉此书所提供的古代文献和高罗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

  李约瑟在书中讨论了"采阴补阳"、"还精补脑"、"中气真术"等房中学说。他对这些
学说持相当欣赏的态度,认为它们"具有很大的生理学意义"。在谈到《素女经》、《玄
女经》、《玉房秘诀》、《洞玄子》、《玉房指要》等古籍以及其中的各种告诫时,李
约瑟说:
  在成都有一位深研道教的人给我的回答使我难以忘怀;当我问他有多少人照此教诫
行事时,他说:"四川的士绅淑女或许有半数以上是这样做的。"[11]
  他还从另外一些角度对道家的房中术大加赞赏:
  承认妇女在事物体系中的重要性,接受妇女与男人的平等地位,深信获得健康和长
寿需要两性的合作,慎重地赞赏女性的某些心理特征,把性的肉体表现纳入神圣的群体
进化——这一切既摆脱了禁欲主义,也摆脱了阶级区分:所有这些向我们再一次显示了
道家的某些方面是儒家和通常的佛教所无法比拟的。[12]
  尽管大部分房中术学说其实明显是男性中心主义的。
  在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之后,李约瑟继续对性学史保持着浓厚兴趣,不
久又"再度投身于这一论题的研究"。他密切注意着这方面新的研究成果,1972年,当华
裔瑞典人张仲澜(Joland Chang)《阴阳之道--古代中国人寻求激情的方法》一书出版
时,他对之大加赞赏,热情向读者推荐:
  更光亮的明星出现在这片领域,他就是我们来自斯德哥尔摩的朋友张仲澜。我把他
论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性学著作推荐给不带偏见的读者。由于训练有素,他找到了
独特的语汇用以解释现代社会男女以及中国文化在心灵、爱和性方面所显露的智慧。[1
3]
  张氏的书主要是根据古代房中术文献,结合现代社会情形讨论性技巧的,其中还包
括许多他对自己性生活经历的现身说法。
  中国古代房中术理论的主旨,不仅仅是帮助人们享受性爱,更重要的是认为房中术
是一种健身、养生之术,甚至是一种长生(长生不老)之术。道教中的其它许多方术,
如导引、行气、服食、僻谷等等,都有类似的主旨,以享受人生,长生可致为号召。对
于这一点,李约瑟至少在相当程度上是相信的!他说:
  因为中国炼丹术最重要的内丹部分和性技巧密切相关,就象我们所相信的,它能使
人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14]
  道教学说特别使他迷恋,因此他脑海中有时浮现出"长生不老"之类的信念,似乎也
就不足为怪了。如果有人因此而将他引为近年某些招摇撞骗、别有用心的伪科学宣传的
护法,则又是对李氏的大不敬了。
  李约瑟一生倾慕道家和道教,他坚信:
  道家有不少东西可以向世界传授,尽管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宗教,道教今天已经垂死
或已死亡,但或许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哲学的。[15]
  李约瑟也许正是抱着这样的美好信念走完他的人生历程。
四、李约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李约瑟出生于1900年,37岁上就成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生物化学和胚胎学方
面的成名著作《化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都在40岁前问世。此后他的思
想和兴趣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在《李约瑟文集》中文本序言中说:
  后来我发生了信仰上的皈依(conversion),我深思熟虑地用了这个词,因为颇有
点象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发生的皈依那样。……命运使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皈依
到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明这方面来。[16]
  按李约瑟自己的说法,这"皈依"发生于1939年前后。
  自1954年他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此后约二十年,正是中国在
世界政治中非常孤立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有李约瑟这样一位西方成名学者一卷卷
不断地编写、出版弘扬中国文化的巨著;更何况他还为中英友好和交往而奔走,甚至为
证明美军在朝鲜和中国东北使用细菌武器而奔走,这当然令中国人非常感激,或者可以
说是感激涕零。正如鲁桂珍在《李约瑟小传》中所说:"当时中国多么需要有人支持,而
李约瑟大胆给予了支持。"[17]
  但他对中国文明的热爱既已成为某种宗教式的热情,到时候难免会对研究态度的客
观性有所影响。李约瑟的不少失误,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他对中国道教及道家
学说的过分热爱──热爱到了妨碍他进行客观研究的地步。而他在给坦普尔《中国:发
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的英文版序言中竟说:
  对于这样一项任务(按指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非常重要的不在于知之甚多
,而在于对中国人民及其自古以来的成就怀有满腔热情。[18]
  热情的重要性超过了知识本身,若仅就治学而论,后果曷堪设想?
  当然,卷帙浩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即使有一千个错误,其成就和价值也是无
与伦比的,这一点大家都很容易看到。然而李约瑟给中国人民、给中国科学史带来的最
宝贵的礼物,反而常常被国人所忽视。
  这礼物就是他的著作中宽广的视野──迄今为止中国自己的科学史专家中还没有人
展示过如此宽广的视野。李约瑟著作中展现出东西方文明广阔的历史背景,而东西方科
学与文化的交流及比较则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李约瑟曾说过,要想写好《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的著作,应满足如下六个条件:
[19]
  1、科学修养
  2、科研经验
  3、熟谙欧洲历史
  4、在中国人民中生活的体验
  5、通晓中国古今语文
  6、获得中国学者的良好协助
  他本人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了这六个条件。而在如今这个浮躁、奔竞、熙熙
攘攘(庄子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再想做到这一
点简直就难如登天!要在中国学者中产生象《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伟大的著作,恐怕
至少是许多年之后的事情。
  最后我必须直言不讳地说,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当然伪问
题也可以有启发意义)。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
程度上是中国人自己虚构出来的──事实上西方人走着另一条路,而在后面并没有人跟
着走的情况下,"领先"又从何说起呢?
                 参 考 文 献
1  张孟闻编:《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
9,页 1。
2  R.K.G.Temple:《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199
5,页 11。 
3   参见江晓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成为科技史研究的目的,《大自然探索》5卷4期,
1986。
4  《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节译本,见其书页7~8。
5  《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页15。
6   R.H.van Gulik:Erotic Colo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1951年由作者于东
京私人印刷   
50部,分赠世界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及研究单位。199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权的
中译本,其中所有的春宫图都已删去。
7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1
61。
8   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李零译,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0,页11。
9   张仲澜:《阴阳之道——古代中国人寻求激情的方式》(The Tao of Love and S
ex),王正华等译,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94,李约瑟序页1。10
10  《阴阳之道--古代中国人寻求激情的方式》,页1。
11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页162。
12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页165。
13  《阴阳之道——古代中国人寻求激情的方式》,页2。
14  《阴阳之道——古代中国人寻求激情的方式》,页1~2。
15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页166。
16  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页1。顺便指出,本
书的译文存在不少问题,参见谭奇文:不能容忍的错误──请看一些"名译"的质量,载
1987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
17  《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页19。
18  《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页6。
19  《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页25。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