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Robusting), 信区: Science
标  题: 4.4 对科学的直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2 17:50:04 2003) , 转信

 


对科学的直感

   
作者:福井谦一

  
  福井谦一(1918——),日本化学家。生于奈良市。1948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
951年起任京都大学物理化学教授。长期研究烃类,在量子化学方面造诣颇深。1952年提
出前线轨道理论,并用以解释多种化学反应规律。60年代中期美国化学家霍夫曼提出的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理论,与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基本同一。这一理论有力推动人们
对生命过程的研究并在人工合成新药物方面得到实际应用。1981年俩人同获诺贝尔化学
奖。

  我在初中一、二年级时学过中国的《论语》,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论语》成
了我随时要翻阅的几本书之一,每次看,都能给我一些新的启发。我想,任何优秀的古
典著作都具有《论语》那样的广博性。
  现在,当我思索有关学问的真谛时,马上就想起了《为政篇》中的一句话:“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我来说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话虽短,却一语道破了
对待学问的应用的正确态度。真不愧是具有超越时代洞察力的孔子,他辩证地阐述了对
做学问至关重要的是什么。在他看来,学习与思考对于学问就像飞鸟的双翼,缺一不可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呢?若用现代词汇来解释,学习就是收集、积累各种信息。这
些信息包括:写他人的关系,自身的经验或先人留下的知识等。然而仅仅如此还是不够
的,还需要思考,需要进行纯逻辑性的,不掺杂丝毫任意性的思考。
  现在的问题是,“思考”一词是否还包括“逻辑性思维”以外的大脑活动。
  1981年12月12日,瑞典国家广播电台邀请当年获“诺贝尔”奖的八位科学工作者登
台。我也是其中之一。在这个节目里,主持人围绕“科学与人类”这个主题,向我们提
出种种有趣的问题。给我提的问题颇难回答:“你认为是否存在对科学的直感?如果存
在,它的定义是什么?”
  我当时的回答是:“我相信它的存在。”“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面对老练的
主持人的追问,我立即答道:“是不依据逻辑思维的选择。”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这种对科学的直感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首先做第一个推论
,即是否有“科学的自然认识”。
  例如,看到一只苍蝇在飞,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性认识,但科学工作者不会
满足苍蝇是活物所以才会飞这样一个回答,而看做是苍蝇体内产生的各种科学的因素才
会飞的。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回答也就不同。从古希腊直到今天的科学进步,通过
客观细致的观察,我了解到,成为科学进步推动力的常常是对大自然的这种认识方法,
也就是“科学的自然认识”。
  接下去是第二个推论。在科学的认识中,给科学创新以巨大影响的又是什么呢?
  我以为是:直接地、如实地给予我们的真实感受,也就是不依据思维加工的直感。
  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初遇A君,在记住他的面孔时,并非像数字型计算机那样,记
住A的额宽多少厘米,眉间多少厘米,两颊有多少立方厘米的腮肉,而是像相似型计算机
那样,把A的脸部作为一个整体模型来把握,从而也就记住这个人了。
  大自然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它深不可测,在科学的自然认识中,对科学创新最有影
响的,就是直接地、如实地认识自然。整天和复杂而又单纯的大自然打交道的科学工作
者,若不靠这种认识方法,就不可能创造出推进科学前进的理论和发现新的科学法则。
  从以上两个推论不难看出,所谓科学的直感,正是科学地认识自然与如实地认识自
然相结合的一种大脑机制。
  当然,这不过是推论,还未能用科学加以证明,但是,如果这个推论正确的话,就
能够回答“怎样才能培养对科学的直感”这个问题了。我想,使自己沉浸在大自然中,
切实地接触它,感觉它的本来面目,就可以丰富科学的直感。
  我自己在选择了化学这门知识以后,曾遇到许多良师、挚友和有用的书籍,获得过
许多宝贵的科学信息,同时我也很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这一切占了
我工作的一大半。但对我立志科研、创新的人生道路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和大自然的接
触,是和能够培养对科学的直感的大自然的接触,这种接触始于“玩得浑身是泥”的少
年时代。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