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Robusting), 信区: Science
标 题: 2.3 人迹罕至的地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2 18:08:17 2003) , 转信
人迹罕至的地方
作者:荣格
我最初见到理查德·威廉是在凯塞林伯爵家,当时正在达姆施塔特召开关于“智慧
说”的会议。那是20年代初。1923年,我们邀请他到苏黎世来,他在心理学俱乐部就《
变化》一书发表了他的看法。
是在与他相识之前,我即对东方哲学感到兴趣。大概在1920年,我开始对《变化》
一书做实验。一年夏天,在波林根,我决定向这本书所产生的谜发起全面进攻。我没有
采用传统方法采一 雅 菁草,而是给自己砍下一捆芦苇向那谜开始冲击。我常常坐在有1
00岁的梨树下的地上,一坐几小时。那本《变化》就放在身旁,我用一种方法,即把不
少会因许多原因产生结果的预言一回一答地相互加以比较,所有确乎非同一般的结果显
现了出来——与我自己的许多想法过程均产生有意义的关联,对此,我也无法跟自己解
释清楚。
在这实验中,惟一由主观干预的情况即是实验者任意地——就是说,不假思索地—
—猝然一击,然后,把一捆有49根欧蓍草的草捆打开来。他并不知道一捆里有多少根欧
蓍草,但击后的结果却依赖于欧蓍草之间的数字关系。其它实验都是机械地进行的,没
有意志予以干预的余地。如果确乎偶然出现有精神与之相联的情形,那它也不过是由一
捆欧蓍草机会性地被分开来所组成(或用别的办法,即投硬币所产生的偶然性所组成)
。
在那整个暑假期间,我一直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变化》一书中的答案究竟有
没有意义,倘若有的话,那么精神与一系列身体活动之间的关联是如何发生的呢?我时
常会遇到令人惊奇的巧合,这些巧合好像在说出一种间或同发性的思想(我后来称之为
“同步现象”)。这些实验令我痴迷,我连记录的事都给忘了,后来我很为此遗憾。以
后,不管怎样,当我经常在我的患者身上做实验时,十分清楚的是,有相当一批答案都
答对了,例如,我记得有一个年轻人的病例,他有强烈的恋母情结。他认识一个看上去
似乎对他挺合适的姑娘,因为他想结婚。可不知怎的,他觉得心里不托底,担心在自己
新情绪的影响下,会再次发现自己听凭威力无尽的母亲的支配。我给他做了实验,结果
他的话成了六边形状,上写道:“这个女孩儿大有威力了,一个人不该娶这种女孩子。
”
30年代中期,我见到了中国哲学家胡适。我询问他对《变化》一书所持的观点,得
到的回答是:“噢,那本书不算什么,只是一本有年头的巫术魔法选集,没有什么重要
意义。”他没对这本书做过实验——或者说他是这么说的。他记得他只遇到过一次,这
本书被用过。有一天,他正和一个朋友散步,这位朋友跟他谈起他不愉快的恋情。这时
他们正经过一座道庙。他开玩笑地跟他朋友说:“你可以请教一下预言!”话没说完,
就真这么做了。他们一起进了庙,请和尚解释《变化》一书里的一段预言。不过他对那
些解释的话一点不信。
我问他那预言是否说中了,他不情愿他说,“噢,是的,当然……”我当时想起有
名的“好友”的故事,即一个人做的每件事都是他不愿做的。我于是便谨慎地问他从这
次事情中是否得到益处。“是的,”他回答,“我也当开玩笑地问过一个问题”。
“那么那个预言给没给你什么合乎情理的答案?”我问。
他犹豫着。“噢,这个,是的,你这样说也行。”这个话题显然令他不舒服。
过了几年,我用芦苇做了实验后,《变化》一书附带威廉的评论出版了。我马上弄
到一本,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威廉在有意义的联系问题上的观点与我大致相同。但他知
道这方面的全面材料,因此,可以填补许多空白之处,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威廉来苏
黎世时,我得以有机会大范围地讨论该问题,我们也谈了许多中国哲学和宗教问题。他
对中国思想所知甚多,这样他跟我的谈话使一些我感到非常困难的问题都得以澄清,这
些问题是欧洲式无意识强加于我的。此外,我跟他谈到我对无意识研究的一些结果,这
未使他感到惊讶;因为他在这些结果中已认识到一些事情是他认为中国哲学传统独自拥
有的东西。
威廉年轻时曾为传播基督教去过中国。在那里,东方的精神世界为他敞开了大门。
威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宗教精灵,他对事情有着不被迷惑、颇有远见的目光。他有种天
赋,即在聆听一个一步步启开的陌生思想时能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能够实现那一情感
上的奇迹使他将中国的知识珍宝引进到欧洲来。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有一次竟对我说
,“我没给一个中国人洗礼,这真是太叫我欣慰了!”尽管他具有基督教背景,但他却
不能自己地分辨出中国思想的逻辑性和清晰性。用“影响”一词描绘在他身上产生的结
果是不太恰当的,可以说他被征服了,被同化了。他的基督教观点已经退居到背景中去
,当然并未全部消失。它们形成一种精神积淀状态,一种道德上的附加条件,后来这一
条件产生了致命结果。
在中国时,他有幸拜见过一位老派哲人,这位哲人因当时的革命运动被驱出内地。
这位哲人名叫劳耐煊,他向他介绍了中国瑜伽哲学和《变化》中的心理学。正由于这两
人的合作,我们才得以有了附带精辟评论的《变化》一书的译本。这本东方最深刻的著
作第一次以生动可懂的形式被介绍到西方来。我以为,这是威廉最重要的成果。十分清
楚而丝毫不会弄错的是,他的思想是西方式的,而在其对《变化》的评论中,他已表现
出对无可匹敌的中国心理学的某种接受。
当翻译完最后一页,出版者的初样出来后,这位年迈的劳耐煊大师却去世了,仿佛
他的著作业已完成,他已把古老的、行将灭亡的中国的最后一个音讯传到欧洲,而威廉
确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弟子,他将老哲人的心愿实现了。
我见到威廉时,他不仅在写作和说话上,连举止看上去都完全像个中国人。东方观
点和古代中国文化已一步步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他一回欧洲,便立即参加了美因河畔
法兰克福的中国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去。但不论是他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给一般人开讲座
时,他看上去都能感觉出欧洲精神的压力。基督教观点和思维模式开始稳步走向前台。
我去听了他讲的几次讲座,结果这些讲座跟传统布道几乎别无二致。
这种朝过去的转变在我看来有些缺乏理智,因而是危险的。我将此看作是重新被西
方的同化,所以我觉得,作为同化结果,威廉内心里一定发生着冲突。我想,由于这是
一次被动的被同化,即是说,是一次对环境影响的屈服,因此会产生出相对而言即是无
意识冲突的危险,一种他身上西方和东方精神之间的抵触。我假想,倘若那种基督教态
度开始时让步于中国影响的话,那么,逆转方向之事现在很有可能正在发生;欧洲因素
有可能再次占东方因素的上风。如果这样变化过程发生时没有一种强有力的、有意识的
努力去加以诠释,那么,无意识中的冲突就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状态。
听了他的讲座后,我曾试图让他注意威胁着他的危险。我说给他的话是:“我亲爱
的威廉,请不要误解我的话,不过我有种感觉,就是西方的东西正再次拥有你,你对你
那次将东方介绍给西方的旅行变得越来越不忠诚了。”
他回答说,“我认为你说得对——这儿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强烈地攫住我。可又能怎
么办呢?”
几年后,威廉作为客人来到我家,他的身体由于变形虫痢疾病的侵扰已经垮了下来
,这病他20年前就患了。后来数月里,他的情形每况愈下。后来,我听说他住院了。我
到法兰克福探望了他,眼前却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医生们还没有失去希望,威廉也谈
及着等病愈后想实施的一些计划。我和他一起享受了他的希望,但我却有所预感了。那
会儿他跟我吐露的一些话更证实了我的猜测。他说在他做的一些梦里,他再次到荒芜无
尽的亚洲干旷大草原那儿去了一趟——他离开过的中国,他正找寻着中国留给他的问题
的答案。那一答案在他那儿已被西方笼罩死了。直到现在他才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却没
有能力找到答案了。他的病又拖了他几个月。
直到他临死前几个星期,我已经好久没听到他什么消息,我刚要睡着,却被一副幻
景给猛地撼醒:在我床旁,立着一位身着一袭深蓝外衣的中国人,双手合十插在袖里,
他在我面前深鞠一躬,好像希望给我一个消息,我知道这很说明问题。那幻景特别清楚
,我不光看到那人脸上每条皱纹,还看到了他棉衣服上的每根棉线。
威廉的问题大概也可被视为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所做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他那里以
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抵触形式出现。由于我自己也有与他相同的问题,因此知道卷入到这
场冲突之中会意味着什么。诚然,在我们最后一次会面时,威廉也没坦率说出来。尽管
我向他介绍心理学上的观点时,他表现得极感兴趣,但是,他的兴趣也只保持在我说起
客观事物,如一个念头或是宗教心理学引起的一些问题时。也只到这时,他一切都很好
。不过我一俟试图去触碰他内心冲突那一实际问题时,我马上即能体会到他往后缩的感
觉,一种将自己内心锁住的感觉——因为这些事情正中要害。这种情况我在许多重要人
物身上都观察到过。记得歌德在《浮士德》里将其写成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未被踏过
的”地方。其所有区域均不能也不许被强行入内,那儿是一个命运,不允许任何人去干
扰它。
。豕颉≌欧拧∫耄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