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第八章 十九世纪的科学与哲学思想 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ug  6 21:25:36 2003)

尽管波斯科维奇、安培和柯西把原子看作仅仅是一个力的中心;牛顿的科学,却是建筑在

把物质看作是微粒的看法基础上,拉瓦锡也把类似观念应用到化学上去,这就使许多对于

这类东西发生兴趣的人,得到一种相反的哲学,以为硬块的物质,乃是唯一的实在,而硬

块物质之间的力则是它们的唯一作用方式。赫尔姆霍茨与其他物理学家,以为把问题归结

到物质与力就充分解决了问题。在这方面他们是随牛顿亦步亦趋的。这是一种数学的解答

,作为数学的解答是令人满意的,虽然不是物理学上的解释,但是,不熟悉物理学的人,

就以为他们把数学上的解答,看作是最后的解释了。

十八世纪时,第五章所叙述过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在法国复生,十九世纪时,又在德国再

起。早期的领袖,如摩莱肖特(Mole-schott),毕希纳(Buchner)与福格特(Vogt)都

把他们的哲学建立在科学成果上,特别是生理学与心理学的成果上。毕希纳的书名《力与

物质》(Kraft und Stoff,1855)就说明把力与物质看作是最终的实在的观念构成这个唯

物主义运动的一个必要部分。在有些玄妙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盛行半世纪以后,有这样的唯

物主义学派,促使人们注意自然科学的明晰成果,其影响究属良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

种唯物主义哲学兴起之时,科学家已经用有确切定义的量“质量”代替了物质,并且指出

“力”一词具有“力”或“能量”的双重含义,因此意义非常含混。而且这些德国作家,

还把他们的唯物主义同感觉论和怀疑论混为一谈。历史上唯物主义的旧观点复活过来,因

为同夸大的达尔文主义吻合无间,就被有些共产主义者看作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础。


能量的理论

    物质守恒的原理,经人公认以后,引起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已如上节所述。与之对

应的能量守恒的原理,也跟着确立起来。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虽然不能强行利用这一原理

来为自己服务,但却可以把它当作哲学上的机械论与决定论的联合理论的证据。

    第一,这一原则,使人对流行的生物学上的活力论产生怀疑。这种活力论以为在生物

里有一种生命力,可以控制甚至停止物理和化学的定律,使机体适应环境,并决定机体的

目的。到这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动物也象机器一样,只有在从外面取得能量——取得食物

这种燃料以及空气中的氧——的时候,才能够运动和作功,如果有一种生命原质来进行控

制,其方式当较以前的假定更为复杂。还可以设想用麦克斯韦假想的“鬼魔”的作用一类

东西来规避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统计学定律),但是,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的原则)已

经证实对于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体系都是有效的。

    其次,如果宇宙间的能量有一定限量,我们就要遇到太阳活动有可能停止的问题,以

及地球过去的年龄与将来的寿命等问题。人们已经知道,把太阳看作是一个缓慢冷却的热

体的旧观念是不正确的;即令它是一团纯炭,它也很快会焚竭热尽,但这些新的物理学原

理还证明,当原始的星云逐渐凝结,星云的几个部分聚集在

一起形成太阳时,会有巨大的能量储藏转化为热。而且太阳的不断收缩,如果仍在进行的

话,也会继续产生热量,或许会使太阳有充足的时间存在下去。据赫尔姆霍茨在1854年计

算,太阳收缩其半径的万分之一所生的热量,足以供其辐射二千多年而有余。

    威廉·汤姆生(即凯尔文爵士)根据同样的计算,估算了地球的年龄,用于补充别人

根据下面的情况推算出的数字:(1)地壳对于热的传导,(2)使日夜延长的潮汐的摩擦

效应。1862年,他估计在不到二亿(2×10[8])年以前,地球还是一团溶液,1899年,他

又把这一年限缩短为二千至四千万年之间。到这时,地质学家与生物学家又都要求把地球

与地球上居住者的存在年限大大延长。于是发生一种争论,但物理计算的根据很快就发生

问题,最初是因为发现放射物质而得到一种新的热源,后来是因为有了目前新的原子与宇

宙的理论。现在人们认为,在太阳与恒星的高温下,物质可以发生擅变,即由一种元素变

为另一种元素,物质甚至可以直接化为能量,因此,所供给的能量的储量就远远超过旧有

理论的想象。研究宇宙与有机演化的史学家,无论需要如何悠久的时间,现在都不成问题

了。

    早期计算出的数字,并不重要。无论太阳与地球在过去的年龄如何悠久,能量守恒与

散逸的原理,都说明它们是有始有终的,因而也就把这种研究纳于科学范围之内。

    威廉·汤姆生还利用热力学的第二原理以另一种方式研究了这个问题。由热量而来的

机械功,只有当热量由一热体传到冷体的时候才能得到。这一过程总是倾向于减少温度的

差异,这种温差还因为热的传导、摩擦与其他不可逆的过程而减少。在不可逆的体系里,

可用的能量总是愈来愈少,而其相反的量(克劳胥斯称之为熵)则总是倾向于达到一个最

大值。所以在孤立的体系,以及人们这样设想的宇宙内能量渐渐转化为热,趋于平均分布

,不能成为有用之功的来源。当时人们认为,由于这种能的逸散,最后宇宙必将变得静寂

而无运动。

汤姆生的研究成果,象牛顿的研究成果一样,被那些把物理科学与机械哲学混为一谈、把

我们所制定的自然模型与终结实在混为一谈的人们,加以利用。“宇宙的寂灭”被看作是

无神论与哲学上的决定论的另一证据。但根据相反的有神论学说,如果世界是上帝创造出

来的,看来就没有充分理由说明为什么上帝在厌恶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能把它毁灭;而且,

如果根据这一假说,人的灵魂是有灵性的和不朽的话,它当然可以对物质世界的更换无动

于衷,因为老早就不能把它禁锢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了。再者,至少根据十九世纪的证据来

看,把热力学的原理应用于宇宙理论,其有效性是可疑的。把从这样有限的例证中推出来

的结果,应用到宇宙上去,是没有道理的,即令过去利用这些结果去预言有限的独立的或

等温的体系的情况很有成效。我们现在知道这个问题比最初提出时人们所了解的要复杂得

多。不但如此,即使今天存在的太阳与地球的始末为科学所阐明,我们也必须指出,这一

结果对于整个宇宙的起源、意义与目的这一形而上学问题,也没有很大关系。在探究太阳

与地球,甚至全银河星系的生命时,我们或许可以从最初的星云起一直探索到最后的寂灭

境界。但是,即令是这样,我们也仍然只是探究了宇宙演化历程的几个阶段,和以往一样

仍然不能解决这个伟大存在的秘密。

心理学

    人们的心灵可以凭理性与经验两种方法去研究。我们可以先接受某种形而上学的宇宙

体系,如罗马教会体系或德国唯物主义哲学的体系,然后凭理性推出人的心灵在这个体系

内的地位,以及人的心灵和这个体系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不接受任何这样的体

系,而通过经验的观测与实验,研究心灵的现象。这种凭借经验的研究,又可用两种方法

进行,即我们自己心里的内省,以及对自己或别人的心灵加以客观地观察与实验。靠了这

后一方法,心理学才变成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十九世纪初叶,理性的心理学是德国所特有的,在大学里,同宇宙论与神学结合成为

一门广泛的形而上学的学问。经验的心理学早已在英格兰与苏格兰出现,并且采用内省的

方法。这种方法在本世纪三分之二时间内盛行一时,尤其是在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与贝恩(Alexander Bain)的手中。在法国,人们开始把心理的外在表现当作生理的与

病理的问题加以研究,并且开始研究心理的外部符号,如语言、文法与逻辑。

    当科学方法推广到产生这种方法的学科以外的学科中去的时候,理性的心理学在各国

就很快为经验的心理学所代替了。海尔巴特(Herbart)在德国利用经验的心理学来对抗当

时流行的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虽然他的心理学不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形而

上学的基础上;另一方面,特别是在洛采(Lotze)的著作里,它却成为关于唯物主义的假

说的讨论的基础,这种讨论比在福格特、摩莱肖特与毕希纳诺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的讨论

更为深刻。德国人对于这种经验的“无灵魂的心理学”(心理学在德语为See-lcnlehre,

原义本为灵魂学)即没有一个须定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心理学,自不免有所惊异,因自莱布

尼茨以来,德国思想界总想在研究宇宙的任何部分以前,就制定出一个关于宇宙的广泛理

性理论。但是经验派的心理学,在英国人及苏格兰人的“常识”性的观点看来,是十分自

然的。和过去常有的情况一样,他们可以孤立地遵循一条思路,只要它证明在实践上有用

,而毫不顾及这种思路对其他学科的明显的逻辑影响。大部分英国心理学家,把神学留给

神学家,把形而上学留给形而上学家,即令在他们所用的方法,带有内省的性质(虽然也

是经验性)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当他们所用的方法变为实验的时候,这个态度自更鲜

明。在法国,研究心理学的主要是生理学家与医生,因此,法国的心理学在科学实验方法

方面自然走在前面,而没有受到形而上学体系的影响的危险。当心理学象自然科学一样变

为国际性的时候,法国的贡献大概影响最大。

    包括生理学与实验生理学在内的物理科学的态度是分析的,它对问题从各个不同角度

——机械的、化学的或生理的——陆续加以考察,并且在每一角度都要把研究的题材分析

为简单的概念,如细胞、原子、电子与其相互间的关系。但生物学说明每一个生物都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更显著的是每一个人都对自身存在的统一性有深切的意识。科学所处

理的关系,可以由任何有能力的观察者加以验证,但各个人的心理的确只有本人方能完全

达到。因此,科学方法无法对这种统一性的意识结于充分的研究。在生理学与实验心理学

中,必须假定动物受制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定律,并可以用这些定律去解释,至于人则必须

假设他是一架机器,因为如果根据别的假定,便不能有任何进展。不过当大陆上的伪逻辑

学家断言这一有用的假设可以代表实在,而人不过是一架机器时,英国人则凭他们通常的

常识见解,以为这一主张虽然与一套事实相合,却与另一套事实相背;他们完全满足于在

生理实验室中把人视为机器,在日常事务上把人视为具有自由意志与责任的个人,而在教

堂礼拜,则把人视为一个不朽的灵魂。既然每一种看法都是适合它的特殊用途的良好的工

作假设,为什么不能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把这些假设一并采用?或许有朝一日按照将来

的知识,这些假设可以调和起来,但现时这些假设却各有助于工作的进行。英国人的这种

特殊心理态度,不但在牛顿的时代与现代心理学创始之际表现出来,而且也在十九世纪的

与其后的许多科学与哲学问题上表现出来。此种态度在大陆的人看来,或许是不合逻辑的

,但仍不失为真正科学的态度。他把某些理论当作工作假设,只要它们能产生有用的结果

;而且只要它们能产生有用的结果,他们也毫不犹疑地同时采用在当时的知识情况下看起

来互相矛盾的两种理论。如果其中之一正明与事实(或与信念)不符,他们可以立刻放弃

不用。物理学一向被视为最富于理性的科学,现在却仍旧采用表面上看来有很大矛盾的两

种基本理论,这或许可以证明英国人的心理习惯是有道理的。

    亚力山大·贝恩(1818-1903年)是首先使用现代科学知识,以内省法对心理过程进

行经验的研究的人士之一。他遵循洛克的理论,以为心理现象可以追溯到感觉,同时又采

取从休谟到詹姆斯·穆勒的英国作家所主张的“联想心理学”,以为比较高级的和比较复

杂的观念是简单元素靠联想所组成的。贝恩从生理学中引来证据,用以证明这些原理,不

过他并没有充分领会法国人关于变态心理的研究对正常心理理论所产生的影响,在进化论

的时代使人明白遗传与环境两种不同的因素的影响以前,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主要的工作。


    就是在心理学求助于自然科学的时候,在应用方式上,各国的心理学有一时期也各有

各的特色。法英两国注重科学的方法——观察,假说,推论的演绎,并且把推论与进一步

的观察及实验加以比较。在德国,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虽然有些威信扫地,不再被人当

作基础,心理学家仍然想在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的基础上有所建树。这时自然科学正在进

展,弥勒与李比希把生理学与化学应用于医学与工业而大著成效,因此,心理学家不但采

用了科学的方法,而且采用了科学的概念。他们企图“把自然科学中习用的所谓基本概念

,如物质与力,抬高到心理科学的基本原则的地位,甚至抬高到新的信条的地位”。结果

人们就“对于心理现象采取一种抽象和简单化的看法,匆遍地得出一些概括的结论,最后

则作出一些纯粹言词一的区别”。

    但大约就在这时候(十九世纪的中叶),由于采用从各方面借来的物理学方法,心理

学中也发生一场革命。说也奇怪,心理物理学竟可以追溯到贝克莱主教。他在《视觉新论

》(New Theory ofVision)一书中指出,我对于空间与物质的知觉,归根结蒂来源于触觉

。心理学后来的发展是在伽伐尼发见用两种金属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痉挛现象的时候开始

的。这一发现不但成为伟大的电流科学的肇始,而且在生理学与心理学方面也引起许多怪

诞的玄想。没有科学素养的狂热者利用伽伐尼的发现与麦斯美(Mesmer)关于催眠现象的

研究(他们说这种现象是“动物的磁性”),把关于电在生理学中的作用的研究庸俗化。

直至一代以后,赫尔姆霍茨与杜·博瓦·雷蒙(du Bois Reymond)才重新采用了科学方法



    我们说过加尔关于感觉在大脑中的部位的研究成果,怎样在愚昧无知的人手里变成了

荒唐的“骨相学”,而在比较细心的研究者手里,又怎样增进了关于大脑作用的知识。从

物理方面研究特殊的感官的,有以下诺人:托马斯·杨修正和改进了牛顿关于色彩视觉有

赖于三种原色感觉的理论,赫尔姆霍茨首倡生理声学,阐明了音乐与言语的生理基础;赫

尔姆霍茨还研究了生理光学,不但增进了我们对于视觉和色彩感觉的知识,而且帮助分析

了我们对于空间的知觉。在他所使用的方法中,就有惠斯通(Sir CharlesWheatstone)在

这以前所发明的体视镜。

    但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创始者,当推来比锡的韦伯(E.H.Weber)。他的贡献在于他对

于感觉极限的观察。例如,他用二针同时触刺皮肤的不同部分,在我们感觉有两处受到压

力的时候,测量两点间的距离。他还研究了刺激必须增加多少,才能使感觉有所增加。在

这里,他发现有一种确定的数学关系,即刺激应按每一步骤开始时的强度而增加,换言之

,即按几何级数增加。

    比较富于哲学头脑的人士,早已认识到这一新的观点。例如贝内克(Beneke)在1833

年发表的《自然科学的心理学》(Psycholo-gie als Naturwissenschaft)中就认识到这

一点,洛采在1852年承认数学的方法适用于心理学的几个部分,费希纳(Fechner)在186
0
年首先使用“心理物理学”一词。现代学派在冯特(Wundt)的著作中就已经明显地出现了

。他进行了许多测量,如测量了我们对时间的感觉,而且还把许多研究的线索整理成一个

条理分明的体系。冯特虽然充分认识到分析方法在特殊问题的研究中的用处,但他绝未忽

略内心生活的基本统一性。在这个问题上,达尔文的研究成果也揭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达

尔文对于人与动物的情绪表现的研究,是现代比较心理学的先河,这种研究对于认识人的

心理有不少的贡献。

    十九世纪后期,对于心理学上的问题——即身与心的关系的问题——最富特色的贡献

是心理物理学上的心身平行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萌芽可上溯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

茨、韦伯、洛采、费希纳与冯特。生理的现象与心理的现象显然是平行的,纵然没有联系

也属同时。这个理论认为意识是伴随神经系统内虽然复杂却可以研究的变化而产生的外部

现象。对心理物理学来说,这就够了,我们不需要追问这一外部现象是否有其独立的存在

。但意识的生活具有不断发展的能力,它表现在语言、文学、科学、艺术与一切社会活动

上——一个心理价值增长的过程。因此心理学不但和语言、科学、语文学、语音学等联系

起来,而且给予这些科学以新的力量,并且通过这些科学由外面的世寻深入内心思想世界



研究自觉生活的统一性的中心问题,现时还不在精密科学的方法的能力范围以内,因为它

仍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对于统一性的感觉是一个实在反映吗?内部心灵(或称灵魂)有其

独立的存在吗?另一方面,象“联想心理学”后期的学说所设想的那样,这仅仅是一种由

感觉、知觉与记忆等组合而成的后天获得的心理状态吗?心灵控制着身体吗?它仅仅是大

脑的外部现象吗?还是有某种更高级的统一性呢?卡巴尼斯(Cabanis)以为与思想相联系

的大脑的功能,应该和其他身体器官的功能一样来加以研究。福格特更以粗俗的口吻,说

大脑分泌思想,正象肝分泌胆汁一样。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但浅薄,而且不能令人满

意,但它使得人注意到心理学向哲学提出的最大的问题。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3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