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被淹死的鱼), 信区: Science
标  题: 《新疆域》天路迢迢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6月15日15:59:45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天路迢迢

    在现代科学方面,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庞大的工程,它们像中世
纪的大教堂那样,最初的实施者很明白,自己将无缘亲眼目睹计划的
最终完成。

    例如,如今我们已将空间探测器送往太阳系中的遥远行星。“旅
行者2号”已经拍摄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照片,它们是迄今所知最为遥
远的行星。这项计划花费了10来年时间,然而即便已届中年的天文学
家也都能指望再活上10年,并看到事情的结局。

    “旅行者2号”离开海王星后将无限期地继续前行,远离我们熟悉
的行星而进入辽阔的星际空间。当然,它在那里不再有明确的使命,
而成了一个毫不起眼的游荡者。

    然而,天文学家们如今正在探索这样一种可能性:发射一个探测
器,即使它到了比太阳系中最遥远的行星还要远得多的地方,它对我
们也仍然十分有用。它将以相对而言较低的速度离开地球,并将携带
大约12.5吨冻结的氙。氙被加热,直到它的原子分解为带电的碎块
(离子)。这些离子被一点一点地猛然排放出去,从而使该探测器在
10年的时间内不断地徐徐加速。

    10年加速结束时,氙用完了,届时这艘探测器将以每小时22.5万
英里——每秒62.5英里的速度运动。那时它离地球将远达60亿英里,
比遥远的冥王星所能达到的最远处还要远得多。

    在那里,自重5.5吨的探测器将抛掉燃料箱并继续前进。由于太阳
在远处对它施加的微弱引力拉曳,它将会极其缓慢地减速。

    探测器将继续向外漂泊40年,直到距离太阳几乎达1000亿英里。
这大约要比我们到太阳的距离远上1000倍。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称为一
个“天文单位”,通常记作AU。这艘探测器50年后的距离将是1000天
文单位,故这项工程称为TAU计划(译者注:TAU系英语thousand 
astronomical units(千天文单位)的首字母缩略词),即“千天文
单位计划”。

    TAU探测器将携带一架大型望远镜,其任务是在不断增大的距离上
向我们发送群星的——直至最后在1000天文单位处拍摄的照片。此后,
随着该探测器能量消耗殆尽,它也将像早先那些探测器一样,完成了
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不再有用。

    如此遥远的恒星照片又有什么用呢?

    当我们从不同的地方观看恒星时,相对于较远的恒星而言,较近
恒星的位置仿佛有了移动;这种位移称为“视差”。一颗恒星的视差
位移越大,这颗恒星就越近。通过测量视差位移的大小,我们就可以
计算出这颗恒星的距离。

    遗憾的是,即使最近的恒星离我们也如此遥远,以至于这种位移
小得微乎其微。如果我们从相距很远的两个地方观看这颗恒星,那就
可以使视差位移加大。然而,我们在地球上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就
是某一时刻地球在太空中所处的位置与6个月后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相
反一端时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这两个极端,彼此
相距2个天文单位。

    这一位置差异使我们能够测出大约可远到100光年(1光年等于63225
天文单位(译者注:原文如此。更准确的数值是1光年等于63240天文
单位)的恒星距离。这些距离可作为用某些可靠程度稍差的方法估计
更遥远的天体距离的基础。

    TAU探测器向我们发送的恒星照片,是在比地球轨道尺度还要大500
倍的距离上拍摄的。将这些遥远的照片与我们从地球上拍摄的照片相
比较,我们将能看到大得多的视差位移,从而将能精确地测量远至150
万光年的天体距离。我们关于宇宙尺度的知识将会变得更加明确可靠。

    不过,天文学家们在探测器发射之后,不得不等待50年才能获得
最终的和最佳的结果。此外,看来在公元2000年以前尚不能发射这艘
探测器,因为我们必须研制出一种可靠的用以加热和排出氙气体的核
动力发动机。还有,我们必须研制出一种能够远达1000天文单位的激
光通信系统。尽管如此,天文学家们已在思考诸如此类的“远程”计
划,这件事毕竟是很鼓舞人心的。

    从更深远的眼光看,即使1000天文单位也仅约为最近的恒星与我
们的距离的二百七十分之一。请想想吧,为了能够到达那些恒星,我
们还得作出多大的努力啊!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4.11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