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dfox (食人族), 信区: Science
标  题: 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引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17日20:02:2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作者:王小东 , 转自:黄金书屋


引言  
    信息技术正在引起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点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受得到的
。但是,它究竟在哪些方面引起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将要发生哪些变化,没有
一个人可以说得清楚。用一些专家的话说,关于信息社会的讨论,"大家都是在盲
人摸象"。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实在太快了,一个人会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就看到过去的
时代中也许要几代人才能看到的变化。变化太快,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把握这些变
化。这一点从信息产业的发展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许多十几年以前的大公司如今
或已消失,或已奄奄一息,而一些十几年以前还不存在(甚至是几年以前还不存在
)或微不足道的公司,成了今天信息产业的帝王,如微软、英特尔、网景等都是这
样。这些公司之所以顺应了发展趋势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们比别人
更聪明,因而看清了今天的局势,而是因为运气好,碰对了路子。在美国的硅谷,
公司的建立就象鱼甩子一样,成千上万的甩出来,成活的却极少。因而,成功与否
并不是靠基于理性分析之上的预测,而是靠碰运气。
    要真正能够看清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也许要十年二十年之后。那时再来看
我们今天的预测,有许多肯定是十分可笑的。尘埃落定之后,你也许会发现,我们
今天所说的话百分之五十是错的,另外百分之五十是蒙对的。即使如此,我们今天
的探索也仍旧是有意义的:力图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在不可知的海洋上为自己导
航,仍是人类即时生存之必须,其间或能瞥见一丝真理的毫光,则可传之后人。
    我对于信息时代的把握,当然也是盲人摸象一流,但我迫切感到,即使仅仅是
左摸一把,右摸一把的感觉,到了今天,也有必要把它们用思考联结起来,绘成一
张大致成形的图,呈献给世人。这肯定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要在不可知的海洋上
为自己导航。
    我的这本书力图把有关信息时代的一些大感觉(这些感觉就其原始材料而言,
并不是我个人的,托信息技术的福,我才能够在极大的空间范围内,将这些材料搜
集起来)串联起来,勾画出我们今天所能想像的未来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的一些轮
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在勾画这些轮廓时,我并没有严格属守"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等"信息"这个
名词的限定范围。如果在勾画这些轮廓时,其它的东西也很重要,为什么不能加进
去呢?再者,"信息"的范围本身就是划不清的,谁能严格地说清楚我们周围的事物
哪些是"信息"的,哪些是"非信息"的呢?比如说,我在书中用了"比特"与"原子"的
两分法,借以比喻"信息"的和"非信息"的事物,但这仅仅是一个大概的比喻,不能
深究。譬如,我在书中把人的生物学特征说成是"原子"的,而把人的文化特征说成
是"比特"的;然而,人的生物学特征是由其细胞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决定的,从
这个意义上说,你的块头大小,原子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比特"的。但另一方
面,你却不能说,使用这样的比喻,作这样的两分法没有意义:至少,一个人的文
化特征是在童年时期很容易用其周围的文化环境加以塑造--这正是信息技术的长处
,而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却迄今不容易被改变--改变它的手段我们一般也不叫信息
技术,而叫生物学技术,尽管生物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操纵信息的技术。

    关于这些问题,可以把书看完之后再去细究。总之,我是把我认为该加进去的
东西都加进去,而不考虑这些东西是否是严格"信息"的。
    美国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把他的思想比作由好几个自我组成的委员会
。这些自我开会时,常常是吵吵嚷嚷,没个日程,也没个主席,但他却一直感觉正
常。当然,他觉得还是有个主席好,还是排队挨个来好。我在本书里也时常出现这
种"委员会现象"。你只要把问题往宽里想,往深里想,"委员会现象"就会不可避免
地出现,相信大家都会有这个体会。当然,最好还是有个主席。另一方面,我想提
醒读者的是,在有些地方,我的观点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打个比方说,有A、B、C、D四种观点,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持有A观点的人
必持有B观点,而持有C观点的人才会持有D观点,否则就是自相矛盾;但为什么持
有A观点的人才能持有B观点呢?这理由也许仅仅是因为许多书上都这么说,但实际
上,却是持有C观点的人同时持有B观点才更符合罗辑。在我们现有的人文、学术,
乃至传媒背景下,往往是错误的搭配占据了主流地位,以至于人们根本想不到还可
能有另外的搭配方式。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的这本书并不能构成一个体系--我认为,一个东西,无
论是什么东西,自成体系的想法已经不符合这个网络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
个人应做的是编织自己的那一块小网,拼凑到大网上去,而这张大网博大无边,变
幻无穷,无法由我们作出价值判断,我们只是感到非常有意思。另外,对于书中涉
及的许多技术领域,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并非这些领域的技术专家,对于技术专
家们的不同观点,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加以判断,但把普通人对于这些专门技术领域
所发生的事情的感受联系起来,并且进行智力上并非不严肃、不认真的处理,写成
一本书,肯定还是会有价值的。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还感到,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软"领域
,还是在科学技术这样似乎应该是一丝不苟、直言不讳的"硬"领域,总是有一些十
分重要,而大家却避而不谈的问题。比如说,有关"智商"的许多问题就是据科学家
们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事实,但谁也不去谈……"的问题。本书当然也不可能事事
直言不讳,但尽可能触碰所有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乃是它的一个原则。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107]
※ 修改:·redfox 於 06月17日20:31:48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7.10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