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动力不断 灵感不断),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第三十三章 天体工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19日13:10:0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第三十三章 天体工程



  有一则至今常被援引,但也许是不足凭信的故事说,四十年代中,核物理学
家 E·费米在一次午餐会上问道:“他们在哪儿呢?如果存在着许多比我们更先
进的生命,那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任何他们的迹象呢?譬如说,他们访问地球的
迹象。”费米为此而苦苦思索着。


  我们在第 27 章和第 28 章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费米的问题还有另外一
种提法。一个在技术上超过我们 100 年的文明世界,(假定技术发展的速度与
目前相同)肯定能够用无线电,或其它技术与银河系的任何地方进行通讯联系,
很可能也能与其他星系进行通讯联系。一个在技术上超过我们数千年的文明世界
很可能确实在恒星之间航行,虽然这种航行所耗费的时间和资源是十分可观的。


  然而对于在技术上超过我们数万年,数十万年或更多岁月的文明世界来说,
情况又怎样呢?因为毕竟存在着比太阳年老数十亿年的恒星啊!那些最古老的恒
星缺少重金属,很可能它们的行星也同样如此。这些年老恒星的环境对于发展技
术文明不适宜。然而有些比人阳年老一、二十亿年的恒星却又没有这种问题。因
此可能存在着若干超过我们敬数千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技术文明,这一点是可
以肯定的。


  由于拥有巨大惊人的能源,这样的技术文明应该能够重新安排宇宙。在第 
22 章,我们讨论了地球上生命已经怎样使我们行星的面貌大为改观,以从我们
怎样能够展望在不远的将来对附近行星的环境进行重要的改造。


  也可能在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改变。高级研究院的数学家弗里曼·戴
松提出了一个设计打算把木星一块一块地搞下来运到地球离太阳那么远的地方,
并把它们重新搞成球壳形,使它们成为一大群绕太阳运行的碎块。戴松建议的优
点是,所有的阳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而现在这些阳光,由于未能落到有人
居住的行星上,而被浪费了。戴松设想实现后,能够维持的人口将大大超过现在
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口。当然,这样大量的人口是否好,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
问题。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速度,数千年内能够建成这样的一个“戴松天体”看
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话,其它比我们年长的文明可能已经建成了一大群这样
的天体。


  “戴松天体”吸收太阳的可见光,但它不会只是无限制地吸收而一点也不重
新散发出来,否则“戴松天体”的稳度将高得不可思议。“戴松天体”的表面也
向空间散发红外辐射。因为“天体”的面积很大,所以它发出的红外辐射在相当
远的距离外都能探测到,即使用现存的红外技术,探测距离也可达数百到数千光
年之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探测到一些约有太阳系那么大小、温度在华氏 
1000 度以下的大型红外天体。当然,这些并不一定都是戴松式的文明世界。它
们也许是正在形成中的恒星周围的巨大尘埃云。然而我们现在开始探测的那些天
体与先进文明世界的人工制品是相似的。


  图:天体工程——J·龙伯作。


  在当代天文学中,有许多尚未搞清楚的现象,类星体就是其中的一例。已经
报道过的我们银河系中心发出的高强度引力波又是一例。其他例子还相当多。在
我们没有搞清楚这些现象以前,我们不能认为它们绝不可能是外星球智慧的表现
形式。但是,正如我们虽然能得到有力的证据证明火星上有植物,却弄不清火星
上不同季节的原因一样,我们虽不排除某种天体现象可能是外星球智慧的表示,
但不能认为这就表明外星球智慧很可能存在。苏联天体物理学家 I·S·什克洛
夫斯基就说过:“根据法律的原则,我们应当假定所有的天文现象都是自然的,
直到证明它们不是为止。"


  在重新提出费米的问题时,有些科学家问道,为什么先进的文明世界不太显
而易见?为什么天上的恒星没有重新排成完全的人工模式,譬如在星际距离上探
测得到的某种宇宙软饮料的闪烁广告灯?当然这个特殊的例子并不一定很有说服
力,因为一个社会的软饮料可能对另一个社会说来是毒药。认真些说,对于一个
象我们这样落后的社会来说,那些非常先进文明的现象可能一点也不明显,这就
象一只在郊外游泳池边上劳动的蚂蚁对它四周的超级技术文明一无所知那样。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