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Wrapper),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第四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19日14:11:3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自私的基因·第四章 基因机器
第四章 基因机器
生存机器最初是作为基因的贮藏器而存在的。它们的作用是消极的--仅仅是
作为保护壁使基因得以抵御其敌手所发动的化学战以及意外的分子攻击。在古代,
原始汤里大量存在的有机分子是它们赖以为生的"食料"。这些有机食物千百年来
在阳光的有力的影响下孳生繁殖,但随着这些食物的告罄,生存机器一度逍遥自
在的生活也告结束。这时,它们的一大分支,即现在人们所说的植物,开始利用
阳光直接把简单分子建成复杂分子,并以快得多的速度重新进行发生在原始汤里
的合成过程。另外一个分支,即现在人们所说的动物,"发现了"如何利用植物通
过化学作用所取得的劳动果实。动物要么将植物吃掉,要么将其他的动物吃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存机器的这两大分支逐步发展了日益巧妙的技能,来加强其
生活方式的效能。与此同时,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小分支以及小小分支逐渐
形成,每一个小分支部在某一特殊方面,如在海洋里、陆地上、天空中、地下、
树上、或其他生活体内,取得超人一等的谋生技能。这种小分支不断形成的过程,
终于带来了今日给人类以如此深刻印象的丰富多采的动植物。
动物和植物经过进化都发展成为多细胞体,每一个细胞都获得全套基因的完
整拷贝。这个进化过程始于何时,为什么会发生,整个过程经过几个独立的阶段
才告完成,这一切我们都无从知道。有人以"群体"(colony)来比喻动植物的躯
体,把它们说成是细胞的"群体"。我却宁愿把躯体视为基因的群体,把细胞视为
便于基因的化学工业进行活动的工作单位。
尽管我们可以把躯体称为基因的群体,但就其行为而言,各种躯体确实取得
了它自己的独特个性。一只动物是作为一个内部协调的整体,即一个单位,而进
行活动的。我在主观意识上觉得自己是一个单位而不是一个群体。这是意料中的
事情。选择的过程有利于那些能同其他基因合作的基因。为争夺稀有资源,为吞
食其他生存机器并避免让对方吃掉,生存机器投身于激烈无情的竞争和斗争中去。
为了进行这一切竞争和斗争,在共有的躯体内存在一个中央协调的系统必然
比存在无政府状态有利得多。时至今日,发生于基因之间的交错的共同进化过程
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以致个体生存机器所表现的集群性(communal nature)
实质上已不可辨认。事实上,很多生物学家不承认存在这种集群性,因此也不同
意我的观点。
就本书在后面章节中提到的种种论点的"可靠性"(新闻工作者用语)而言,
幸而这种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术性的。如果我们在谈论生存机器的行为时反复
提到基因,那未免会使人感到厌烦,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正如我们谈论汽
车的性能时提到量子和基本粒子反觉不便一样。实际上,把个体视为一个行为者,
它"致力"于在未来的世代中增加基因的总量,这种近似的提法在一般情况下自有
其方便之处。而我使用的亦将是简便的语言。除非另作说明,"利他行为"与"自
私行为"都是指某一个动物个体对另一个动物个体的行为。
这一章将论述行为,即生存机器的动物分支广泛利用的那种快速动作。动物
已经变成活跃而有进取心的基因运载工具--基因机器。在生物学家的词汇里面,
行为具有快速的特性。植物也会动,但动得异常缓慢。在电影的快镜头里,攀缘
植物看起来象是活跃的动物,但大多数植物的活动其实只限于不可逆转的生长。
而另一方面,动物则发展了种种的活动方式,其速度超过植物数十万倍。此外,
动物的动作是可逆转的,可以无数次重复。
动物发展的用以进行快速动作的机件是肌肉。肌肉就是引擎,它象蒸汽机或
内燃机,以其贮藏的化学燃料为能量产生机械运动。不同之处在于:肌肉以张力
的形式产生直接的机械力,而不是象蒸汽机或内燃机那样产生气压。但肌肉与引
擎相类似的另外一点是,它们通常凭借绳索和带有铰链的杠杆来发挥其力量。在
人体内,杠杆就是骨骼,绳索就是腱,铰链就是关节。关于肌肉如何通过分子进
行活动的方式,人们知之甚多,但我却感到下面的问题更有趣:我们如何控制肌
肉收缩的时间和速度。
你有没有观察过构造复杂的人造机器?譬如说,针织机或缝纫机、纺织机、
自动装瓶机或干草打包机。这些机械利用各式各样的原动力,如电动马达或拖拉
机。
但这些机械在运转时如何控制时间和速度却是一个更其复杂的问题。阀门会
依次开启或关闭,捆扎干草的钢抓手会灵巧地打结并在最恰当的时刻伸出割刀来
切断细绳。许多人造机器的定时操作是依靠凸轮来完成的。凸轮的发明的确是个
辉煌的成就。它利用偏心轮或异形轮把简单的运转转变为复杂的、带节奏性的运
转。
自动演奏乐器的原理与此相仿。其他乐器,如蒸汽风琴,或自动钢琴等则利
用经过按一定模式打孔的纸制卷轴或卡片来发出音调。近年来,这些简单的机械
定时装置有被电子定时装置取代的趋向。数字计算机就是个例子。它们是大型的
多能电子装置,能够用以产生复杂的定时动作。象计算机这样的现代电子仪器,
其主要元件是半导体,我们所熟悉的晶体管便是半导体的一种形式。
生存机器看来绕过了凸轮和打孔卡片。它使用的定时装置和电子计算机有更
多的相同之处,尽管严格说来,两者的基本操作方式是不同的。生物计算机的基
本单位是神经细胞或称作神经原。就其内部的工作情况看来,是完全不同于晶体
管的。神经原用以在彼此之间通讯的密码确实有点象计算机的脉冲码,但神经原
作为一个数据处理单位比晶休管复杂得多。一个神经原可以通过数以万计的接线
与其他单位联系,而不仅仅是三个。神经原工作起来比晶体管慢些,但就微型化
而言,晶体管却大为逊色。因此,过去二十年来微型化是主宰电子工业的一种倾
向。关于这一点,下面这个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在我们的脑袋里大约有一百亿个
神经原,而在一个脑壳中最多也只能塞进几百个晶体管。
植物不需要神经原,因为它们不必移动就能生活下去。但大多数的动物类群
都有神经原。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可能老早就"发现"了神经原,后来为所
有的类群继承了下来;也有可能是分别几次重新发现的。
从根本上说,神经原不过是一种细胞。和其他的细胞一样,有细胞核和染色
体。
但它的细胞壁却形成拉长了的、薄的线状突出部分。通常一个神经原有一条
特别长的"线",我们称之为轴突。一个轴突的宽度狭小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辨
认,但其长度可能有好几英尺。有些轴突甚至和长颈鹿的颈部一样长。轴突通常
由多股集束在一起,构成我们称之为神经的多心导线。这些轴突从躯体的一部分
通向其他部分,象电话干线一样传递消息。其他种类的神经原具有短的轴突,它
们只见于我们称之为神经节的密集神经组织中。如果是很大的神经原,它们也存
在于脑子里。就功能而言,我们可以认为脑子和计算机是相类似的,因为这两种
类型的机器在分析了复杂模式的输入信号并参考了存贮的数据之后,都能发出复
杂模式的输出信号。
脑子对生存机器作出实际贡献的主要方式在于控制和协调肌肉的收缩。为了
达到这个目的,它们需要有通向各个肌肉的导线,也就是运动神经。但对基因的
有效保存来说,只有在肌肉的收缩时间和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具有某种关系时才
能实现。上下颌的肌肉必须等到嘴巴里有值得咀嚼的东西时收缩才有实际意义。
同样,腿部肌肉要在出现有值得为之奔跑过去或必须躲避的东西时,按跑步模式
收缩才有实际意义。为了这个缘故,自然选择有利于这样一些动物,它们具备感
觉器官,将外界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有形事件转化为神经原的脉冲码。脑子通过称
为感觉神经的导线与感觉器官--眼、耳、味蕾等--相连。感觉系统如何发生作用
尤其使人感到费解,因为它们识别影象的高度复杂技巧远胜于最优良的、最昂贵
的人造机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打字员都要成为冗员,因为她们的工作完全可
以由识别言语或字迹的机器代劳。在未来的数十年中,打字员还是不会失业的。
从前某个时候,感觉器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直接与肌肉联系,实际上,今日
的海葵还未完全脱离这种状态,因为对它们的生活方式来说,这样的联系是有效
的。
但为了在各种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肌肉收缩的时间之间建立更复杂的和间
接的联系,那就需要有某种形式的脑子作为媒介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显著的
进展是记忆力的"发明"。借助这种记忆力,肌肉收缩的定时不仅受不久以前而且
也受很久以前的种种事件的影响。记忆装置,或贮存器,也是数字计算机的主要
部件。计算机的记忆装置比我们的记忆力更为可靠,但它们的容量较小,而且在
信息检索的技巧方面远逊于我们的记忆力。
生存机器的行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这就是明显的目的性。在这样说的时
候,我指的不仅是生存机器似乎能够深思熟虑去帮助动物的基因生存下去,尽管
事实的确是这样。我指的是生存机器的行为和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更为类似这一
事实。我们看到动物在"寻找"食物、配偶或迷途的孩子时,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
认为这些动物在那时的感受和我们自己在寻找时所体验到的某些感受一样。这些
感受可能包括对某个对象的"欲望",对这个向往的对象形成的"心象"以及存在于
心目中的"目的"。我们每一个人出于自身的体验都了解这一事实:现代生存机器
之中至少有一种已经通过进化的历程,使这个目的性逐渐取得我们称之为"意识"
的特性。我不通晓哲理,因此无法深入探讨这个事实的含义。但就目前我们所讨
论的课题而言,幸而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把机器的运转说成好象由某种目
的性所驱使,而不论其是否真的具有意识,这样来得方便些。这些机器基本上是
非常简单的,而且无意识的追踪目标状态的原理在工程科学中经常应用。瓦特蒸
汽调速器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它所牵涉到的基本原理就是我们称之为负反馈的原理,而负反馈又有多种多
样的形式。一般他说,它是这样发生作用的:这种运转起来好象带有自觉目的的
"目的机器"配有某种度量装置,它能测量出事物的现存状态和"要求达到的"状态
之间的差距。机器的这种结构方式使它能在差距越大时运转得越快。这样,机器
能够自动地减少差距--称之为负反馈的道理就在于此--在"要求达到的"状态实现
时,机器能自动停止运转。瓦特调速器上装有一对球,它们借蒸汽机的推动力而
旋转。这两只球分别安装在两条活动连接的杆臂的顶端。随着球的转速增大,离
心力逐渐抵消引力的结果,使杆臂越来越接近水平。由于杆臂连接在为机器提供
蒸汽的阀门上,当杆臂接近水平时,提供的蒸汽就逐渐减少。因此,如果机器运
转得过快,蒸汽的馈给量就会减少,从而机器运转的速度也就慢下来。反过来,
如果机器运转得过慢,阀门会自动地增加蒸汽馈给量,从而机器运转的速度也随
着增快。但由于过调量或时滞的关系,这类目的机常常发生振荡现象。为了弥补
这种缺陷,工程师总是设法添加某种设备以减少这种振荡的幅度。
瓦特调速器"要求达到的"状态是一定的旋转速度。显然,机器本身并非有意
识地要求达到这个速度。一台机器的所谓的"目的"不过是指它趋向于恢复到那种
状态。近代的目的机器把诸如负反馈这样的基本原理加以扩大,从而能够进行复
杂得多的"逼真的"动作。比方说,导弹好象能主动地搜索目标,并且在目标进入
射程之后进行追踪,与此同时,它还要考虑目标逃避追击的各种迂回曲折的动作,
有时甚至能"事先估计"到这些动作或"先发制人"。这些细节这里不拟详谈。简单
他说,它们牵涉到各式各样的负反馈、"前馈"以及工程师们熟知的一些其他原理。
就我们所知,这些原理现在已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体的运动中。我们没有必要认为
导弹是一种具有任何近似于意识的东西,但在一个普通人眼中,导弹那种显然是
深思熟虑的、目的性很强的动作教人难以相信,这枚导弹不是由一名飞行员直接
控制的。
一种常见的误解是,认为导弹之类的机器是有意识的人所设计和制造的,那
么它必然是处在有意识的人的直接控制下。这种误解的另一个变种是:"计算机
并不能真的下棋,因为它们只能听命于操纵计算机的人"。我们必须懂得这种误
解的根源,因为它影响到我们对所谓基因如何"控制"行为的含义的理解。计算机
下棋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因此我想扼要地谈一下。
计算机下棋今天还未能达到象棋大师那样的水平,但它足以与一个优秀的业
余棋手相比美。更准确的说法是,计算机的程序足以与一个优秀的业余棋手相比
美,因为程序本身对使用哪一台具体的计算机来表演其技巧是从不苛求的。那么,
程序编制员的任务是什么呢?第一,他肯定不象一个演木偶戏的牵线人那样每时
每刻操纵计算机。这是作弊行为。他编好程序,把它放入计算机内,接着计算机
便独立操作:没有人进行干预。除了让对手把他的一着按入机内。程序编制员是
否预先估计到一切可能出现的棋步,从而编好一份长长的清单,列出针对每一种
情况的妙着?当然不是这样。因为在棋局中,可能出现的棋步多如恒河沙数,就
是到了世界末日也编不出一份完备的清单。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不可能为
计算机编制这样一份程序,使它能在"电脑"里事先走一次所有可能出现的棋步,
以及所有可能的应着,以寻求克敌制胜的战略。不同的棋局比银河里的原子还要
多。这些仅仅是琐细的问题,说明为下棋的计算机编制程序时面临的难题,事实
上这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难题。即使是最周密的程序也不能和象棋大师匹敌,这是
不足为奇的。
程序编制员的作用事实上和一个指点他的儿子怎样下棋的父亲差不多。他把
主要的步法提纲挚领地告诉计算机,而不是把适用于每一种开局的各种步法都告
诉它。他不是用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逐字地说,"象走对角线",而是用数学的语
言这样说,"象的新坐标来自老坐标,程序是在老坐标X以及老坐标y上加上同一
个常数,但其符号不必相同。"实际上使用的语言当然更简洁些。接着他可以再
把一些"忠告"编入程序内,使用的是同样的数学或逻辑语言,其大意如果用我们
日常的语言来表达,不外是"不要把你的王暴露在敌前",或一些实用的诀窍,如
一马"两用",同时进攻对方两子。这些具体的棋步是耐人寻味的,但讲下去未免
离题太远。重要的是,计算机在走了第一步棋之后,它就需要独立操作,不能指
望它的主人再作任何指点。程序编制员所能做的一切只是在事先竭尽所能把计算
机部署好,并在具体知识的提供以及战略战术的提示两者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基因也控制它们的生存机器的行为,但不是象直接用手指牵动木偶那样,而
是象计算机的程序编制员一样通过间接的途径。基因所能做到的也只限于事先的
部署,以后生存机器在独立操作时它们只能袖手旁观。为什么基因如此缺乏主动
精神呢?为什么它们不把缰绳紧握在手,随时指挥生存机器的行为呢?这是因为
时滞造成的困难。有一本科学幻想小说,它通过比拟的手法非常巧妙地说明了这
个问题。这本扣人心弦的小说是霍伊尔(Fred Hoyle)和埃利奥特(John
Elliot)合著的《安德洛墨达(Andromeda)的A》。象一切有价值的科学幻想小
说一样,它有一些有趣的科学论点作为依据。可是,说也奇怪,这本小说对其中
一个最重要的科学论点似乎有意避而不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如果我在这
里把它和盘托出,我想两位作者不会见怪吧。
离开我们两百光年之遥的安德洛墨达星座里有一个文明世界。那里的人想把
他们的文化传播到一些远方的世界去。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办法呢?直接派人走一
次是不可能的。在宇宙中,你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最大速度,理论上不
能超过光速这个上限,何况实际上由于机械功率的限制,最高速度要比光速低得
多。
此外,在宇宙中,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世界值得你去走一趟,你知道朝哪一
方向进发才会不虚此行呢?无线电波是和宇宙其余部分联系的较理想的手段,因
为,如果你有足够的能量把你的无线电信号向四面八方播送而不是定向发射的话,
能收到你的电波的世界就非常多(其数目与电波传播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无
线电波以光速传播,也就是说,从安德洛墨达发出的信号要经过二百年才能到达
地球。这样远的距离使两地之间无法进行通话。就算从地球上发出的每一个信息
都会被十二代的人一代一代地传达下去,试图和如此遥远的人进行通话无论如何
是劳民伤财的。
这是个我们不久就要面临的实际问题。地球与火星之间,无线电波要走四分
钟左右。毫无疑问,太空人今后必须改变谈话的习惯,说起话来不能再是你一句
我一句那样,而必须使用长长的独白,自言自语。这种通话方式与其说是对话,
不如说是通信。作为另外一个例子,佩恩(Roger Payne)指出,海洋的音响效果
具有某些奇特的性质,这意味着弓背鲸发出的异常响亮的"歌声"在理论上可以传
到世界各处,只要它们是游在海水的某个深度上。弓背鲸是否真的彼此进行远距
离通话,我们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的话,它们所处的困境就象火星上的宇宙
航行员一样。按照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弓背鲸的歌声传到大西洋波岸然后等
对方的歌声再传回来,前后需要两小时左右。在我看来,弓背鲸的独唱往往持续
八分钟,其间并无重复之处,然后又从头唱起,这样周而复始地唱上好多遍,每
一循环历时八分钟左右,其原因就在于此。
小说中的安德洛墨达人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知道,等候对方的回音是没有实
际意义的,因此他们把要讲的话集中在一起,编写成一份完整的长篇电文,然后
向空间播送,每次历时数月,以后又不断重复。不过,他们发出的信息和鲸鱼的
却大有径庭。安德洛墨达人的信息是用电码写成的,它指导别人如何建造一台巨
型计算机并为它编制程序。这份电文使用的当然不是人类的语言。但对熟练的密
码员来说,几乎一切密码都是可以破译的;尤其是密码设计者本来的意图就是让
它便于破译。这份电文首先为班克(Jodrell Bank)的无线电望远镜所截获,电
文最后也被译出。按照指示,计算机终于建成,其程序亦得以付诸实施。结果却
几乎为人类带来灾难,因为安德洛墨达人并非对一切人都怀有利他主义的意图。
这台计算机几乎把整个世界置于它的独裁统治之下。最后,主人公在千钧一发之
际用利斧砸碎了这台计算机。
在我们看来,有趣的问题是,在哪一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安德洛墨达人在操
纵地球上的事务。他们对计算机的所作所为无法随时直接控制。事实上,他们甚
至连计算机已经建成这个事实也无从知道,因为这些情况要经过二百年才能传到
他们耳中。计算机完全独立地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它甚至不能再向它的主人请
教一般的策略性问题。由于二百年的障碍难以逾越,一切指示必须事先纳入程序。
原则上,这和计算机下棋所要求的程序大致相同,但对当地情况具有更大的灵活
性以及适应能力。这是因为这样的程序不仅要针对地球上的情况,而且要针对具
有先进技术的形形色色的世界,这些世界的具体情况安德洛墨达人是心中无数的。
正象安德洛墨达人必须在地球上有一台计算机来为他们逐日作出决定,我们
的基因必须建立一个脑袋。但是基因不仅是发出电码指示的安德洛墨达人,它们
也是指示本身,它们不能直接指挥我们这些木偶的理由也是一样的:时滞。基因
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其作用的。这本来是操纵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手
段,但必须假以时日才能见到成效。培养一个胚胎需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耐心
地操纵蛋白质。另一方面,关于行为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行为的快速性。用以测定
行为的时间单位不是几个月而是几秒或几分之一秒。在外部世界中某种情况发生
了:一只猫头鹰掠过头顶,沙沙作响的草丛暴露了猎物,接着在顷刻之间神经系
统猛然行动,肌肉跃起;接着猎物得以死里逃生--或成为牺牲品。基因并没有象
这样的反应时间。和安德洛墨达人一样,基因只能竭尽所能在事先部署一切,为
它们自己建造一台快速的执行计算机。使之掌握基因能够"预料"到的尽可能多的
各种情况的规律,并为此提出"忠告"。但生命和棋局一样是变幻莫测的,事先预
见到一切是不现实的。象棋局的程序编制员一样,基因对生存机器的"指令"不可
能是具体而细微的,它只能是一般的战略以及适用于生计的各种诀窍。
正如扬格(Young)所指出,基因必须完成类似对未来作出预测那样的任务。
当胚胎生存机器处于建造阶段时,它此后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和问题都是
未知之数。有谁能预言有什么肉食动物会蹲伏在哪一个树丛里伺机袭击它,或者
有什么腿快的活点心会在它面前突然出现,婉蜒而过?对这些问题人类不能预言,
基因也无能为力。但某些带普遍性的情况是可以预见的。北极熊基因可以有把握
地预先知道,它们的尚未出生的生存机器将会有一个寒冷的环境。这种预测并不
是基因进行思维的结果。它们从不思维:它们只不过是预先准备好一身厚厚的皮
毛,因为在以前的一些躯体内,它们一直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为什么它们仍然能
存在于基因库的原因。它们也预见到大地将为积雪所覆盖,而这种预见性体现在
皮毛的色泽上。基因使皮毛呈白色,从而取得伪装。如果北极的气候急剧变化以
致小北极熊发现它们出生在热带的沙漠里,基因的预测就错了。它们将要为此付
出代价。小熊会夭折,它们体内的基因也随之死亡。
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上,对未来作出预测是有一定风险的。生存机器的每一决
定都是赌博行为,基因有责任事先为脑子编好程序,以便脑袋作出的决定多半能
取得积极成果。在进化的赌场中,使用的筹码是生存,严格说来,是基因的生存。
但一般地说,作为合乎情理的近似说法,也可以说是个体的生存。如果你向下走
到水坑边去喝水,守候在水坑边的食肉兽把你吃掉的风险就会增加。如果你不去
的话,最后免不了要渴死。去也好,不去也好,风险都是存在的。你必须作出决
定,以便让基因获得最大的能生存下去的机会。也许最好的办法是忍着不喝,直
到你非喝不可的时候才走下去喝个痛快,以便可以长时间不需要再喝水。这样,
你减少了到水坑边去的次数,但是到了最后不得不喝的时候,你得低下头去长时
间的喝水。另外一个冒险的办法是少喝多跑,即奔过去喝上一两口,马上就奔回
来,这样多跑几次也能解决问题。到底哪一种冒险的策略最好,要取决于各种复
杂的情况,其中食肉兽的猎食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食肉兽为了取得最大的
效果,它们也在不断改进其猎食习惯。因此,有必要对各种可能性的得失进行某
种形式的权衡。但我们当然不一定认为这些动物在有意识地权衡得失。我们只要
相信,如果那些动物的基因建造了灵敏的脑袋,使它们在打赌时往往成为赢家;
那么,作为直接的后果,这些动物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就更大,这些基因从而得到
繁殖。
我们可以把打赌这个隐喻稍加引伸。一个赌徒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的数量:赌
注、机会、赢款。如果赢款额巨大的话,赌徒是愿意下大赌注的。一个孤注一掷
的赌徒准是有机会博取大量赢款的。他当然也有输掉一切的可能,但平均说来,
下大赌注的人和其他下小赌注以博取小额赢款的人比起来占不到什么便宜,也不
见得会吃亏。交易所里买空卖空的投机商和稳扎稳打的投资者之间也有类似之处。
在某些方面,交易所这个比喻比赌场更贴切,因为赌场里的输赢是受到操纵的,
庄家到头来总归是赢家(严格说来,这意味着下大赌注的人比下小赌注的人输得
多些,而下小赌注的人要比不打赌的人来得穷些。但在某种意义上对目前的论题
来说,不打赌的例子是不怎样合适的)。撇开这个不谈,下大赌注和下小赌注似
乎都各有理由。动物界中有没有下大赌注的,或者有比较保守的动物?我们将在
第九章中看到,人们通常可以把雄性的动物视为下大赌注、冒大风险的赌徒,而
把雌性动物视为稳扎稳打的投资者,尤其是在雄性动物为配偶而相互争夺的一雄
多雌的物种中。阅读本书的博物学家可以想到一些能称为下大赌注、冒大风险的
物种,以及其他一些比较保守的物种。这里我要言归正传,谈谈基因如何对未来
作预测这个带有更大普遍意义的主题。
在一些难以预见的环境中,基因如何预测未来是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一
个办法是预先赋予生存机器以一种学习能力。为此,基因可以通过对其生存机器
发出如下指示的形式来编制程序:"下面这些会带来好处:口中的甜味道、情欲
亢进、适中的温度、微笑的小孩等。而下面这些会带来不快:各种痛苦、恶心、
空空的肚皮、哭叫着的小孩等。如果你碰巧做了某件事情之后便出现了不愉快的
情况,切勿再做这种事情;在另一方面,重复做为你带来好处的任何事情。"这
样编制的程序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削减必须纳入原来程序的那些详尽的规
则,同时可以应付事先未能预见到其细节的环境变化。在另一方面,仍然有必要
作出某些预测。在我们所举的例子里,基因估计吃糖和交配可能对基因的生存有
利,在这一意义上,口中的甜味以及情欲亢迸是"有益的"。但根据这个例子,它
们不能预见到糖精和自渎也可能为它们带来满足。它们也不能预见到,在我们这
个糖多得有点反常的环境里,糖吃得过多的危险性。
学习战略已应用于计算机下棋的某些程序中。计算机和人对奕或和其他的计
算机对弈时,这些程序确实能不断得到改善。尽管它们备有一个规则和战术库,
但它们的决定程序里也带有一个预先纳入的小小的随机趋向。它们把以往的种种
决定记录下来,每当赢得一局时,它们就稍微增加为这局棋带来胜利的战术的权
重,以便计算机下次再度采用同样战术的可能性增加一些。
预测未来的一个最有趣的方法是模拟。一位将军如果想知道某一项军事计划
是否比其他可供选择的计划来得优越,他就面临作出预测的问题。天气、部队的
士气以及敌人可能采取的反措施都是未知数。如果想知道这个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一个办法是把该计划试行一下,看看其效果如何。然而,要把所有想象得出的计
划都试行一下是不可取的,因为愿意"为祖国"献身的青年毕竟有限,而各种可能
的计划实在多得很。进行与假想敌人交锋的演习也可以考验各种计划的实践性,
这要比真刀真枪地干一下好。演习可以采取"北国"与"南国"全面交战的方式,使
用的是空炮弹。但即使是这样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物资。比较节约一些的办法是
用玩具士兵和坦克在大地图上移来移去进行演习。
近年来,计算机已肩负起大部分模拟的职能,不仅在军事战略方面,而且在
诸如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必须对未来作出预测的一切领域。它使用的是这
样的技术:在计算机内树立世界上某种事物的一个模型。这并不意味着,如果你
揭开计算机的盖子,就可以看到一个和模拟对象相同的微型模仿物。在下棋的计
算机里,记忆装置内没有任何看得出是棋盘以及马和卒各就各位的"形象"。有的
只是代表棋盘以及各种棋子位置的一行行的电子编码。对我们来说,地图是世界
某一部分的平面缩影。在计算机里面,地图通常是以一系列城镇和其他地点的名
字来代表的。每个地点附有两个数字--它的经度和纬度。计算机的电脑实际上如
何容纳它这个世界的模型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容纳的形式允许它操纵这个模
型,进行操作和试验,并以计算机操作员能够理解的语言汇报运算的结果。通过
模拟技术,以模型进行的战役可以得出胜负,模拟的班机可以飞行或坠毁,经济
政策可以带来繁荣或崩溃。无论模拟什么,计算机的整个运算过程只需实际生活
中极小的一部分时间。当然,这些反映世界的模型也有好坏之分,而且即使是上
好的模型也只能是近似的。不管模拟得如何逼真也不能预测到将要发生的全部实
际情况,但好的模拟肯定远胜于盲目的试验和误差。我们本来可以把模拟称为代
替性的"试验和误差",不幸的是,这个术语早为研究老鼠心理的心理学家所优先
占用了。
如果模拟是这样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设想生存机器本该是首先发现这个办
法的,早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前,生存机器毕竟已经发明了人类工程学的许多其
他方面的技术:聚焦透镜和抛物面反射镜、声波的频谱分析、伺服控制系统、声
纳、输入信息的缓冲存储器以及其他不胜枚举的东西,它们都有长长的名字,其
具体细节这里不必细说。模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说,如果你自己要作出一
个困难的决定,而这个决定牵涉到一些将来的未知量,你也会进行某种形式的模
拟。你设想在你采取各种可供选择的步骤之后将会出现的情况。你在脑子里树立
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并不是世上万物的缩影,它仅仅反映出依你看来是有关的范
围有限的一组实体。你可以在心目中看到这些事物的生动形象,或者你可以看到
并操纵它们已经概念化了的形象。无论怎样,不会在你的脑子里出现一个实际上
占据空间的、反映你设想的事物的模型。但和计算机一样,你的脑子怎样表现这
个模型的细节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脑子可以利用这个模型来预测可能发生
的事物。那些能够模拟未来事物的生存机器,比只会在明显的试验和误差的基础
上积累经验的生存机器要棋高一着。问题是明显的试验既费时又费精力,明显的
误差常常带来致命的后果。模拟则既安全又迅速。
模拟能力的演化似乎终于导致了主观意识的产生。其所以如此,在我看来,
是当代生物学所面临的最不可思议的奥秘。没有理由认为电子计算机在模拟时是
具有意识的,尽管我们必须承认,有朝一日它们可能具有意识。意识之产生也许
是由于脑子对世界事物的模拟已达到如此完美无缺的程度,以致把它自己的模型
也包括在内。显然,一个生存机器的肢体必然是构成它所模拟的世界的一个重要
部分;可以假定,为了同样理由,模拟本身也可以视为是被模拟的世界的一个组
成部分。事实上,"自我意识"可能是另外一种说法,但我总觉得这种说法用以解
释意识的演化是不能十分令人满意的,部分原因是它牵涉到一个无穷尽的复归问
题--如果一个模型可以有一个模型,那么为什么一个模型的模型不可以有一个模
型呢……?不管意识引起了哪些哲学问题,就本书的论题而言,我们可以把意识
视为一个进化趋向的终点,也就是说,生存机器最终从主宰它们的主人即基因那
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脑子不仅负责管理生存机器的日常事务,
它也取得了预测未来并作出相应安排的能力。它甚至有能力拒不服从基因的命令,
例如拒绝生育它们的生育能力所容许的全部后代。但就这一点而言,人类的情况
是非常特殊的,我们在下面将谈到这个问题。
这一切和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有什么关系呢?我力图阐明的观点是,动物的
行为,不管是利他的或自私的,都在基因控制之下。这种控制尽管只是间接的,
但仍然是十分强有力的。基因通过支配生存机器和它们的神经系统的建造方式而
对行为施加其最终的影响。但此后怎么办,则由神经系统随时作出决定。基因是
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脑子则是执行者。但随着脑子的日趋高度发达,它实际上接
管了越来越多的决策机能,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运用诸如学习和模拟的技巧。这
个趋势在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将会是,基因给予生存机器一个全面的策略性指示:
请采取任何你认为是最适当的行动以保证我们的存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物
种达到这样的水平。
和计算机类比以及和人类如何作出决定进行类比确实很有意思。但我们必须
回到现实中来,而且要记注,事实上进化是一步一步通过基因库内基因的差别性
生存来实现的。因此,为使某种行为模式--利他的或自私的--能够演化,基因库
内"操纵"那种行为的基因必须比"操纵"另外某种行为的、与之匹敌的基因或等位
基因有更大的存活可能性。一个操纵利他行为的基因,指的是对神经系统的发展
施加影响,使之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的任何基因。我们有没有通过实验取得的
证据,表明利他行为是可遗传的呢?没有。但这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到目前为
止,很少有人对任何行为进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还是让我告诉你们一个研究行
为模式的实例吧!这个模式碰巧并不带有明显的利他性,但它相当复杂,足以引
起人们的兴趣。这是一个说明如何继承利他行为的典型例子。
蜜蜂有一种叫腐臭病(foul brood)的传染病。这种传染病侵袭巢室内的幼
虫。
养蜂人驯养的品种中有些品种比其他的品种更易于感染这种病,而且至少在
某些情况下各品系之间的差异证明是由于它们行为上的不同。有些俗称卫生品系
的蜜蜂能够找到受感染的幼虫,把它们从巢室里拉出来并丢出蜂房,从而迅速地
扑灭流行病。那些易感染的品系之所以易于染病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这种杀害病婴
的卫生习惯。实际上这种卫生行为是相当复杂的。工蜂必须找到每一患病幼虫所
居住的巢室,把上面的蜡盖揭开,拉出幼虫,把它拖出蜂房门,并弃之于垃圾堆
上。
由于各种理由,用蜜蜂做遗传学实验可以说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工蜂自
己一般不繁殖,因此你必须以一个品系的蜂后和另外一个品系的雄蜂杂交,然后
观察养育出来的子代工蜂的行为。罗森比勒(W.C.Rothenbunler)所作的实验就
是这样进行的。他发现第一代子代杂交种的所有蜂群都是不卫生的:它们亲代的
卫生行为似乎已经消失,尽管事实上卫生的基因仍然存在,但这些基因已变成隐
性基因了,象人类的遗传蓝眼睛的基因一样。罗森比勒后来以第一代的杂交种和
纯粹的卫生品系进行"回交"(当然也是用蜂后和雄蜂),这一次他得到了绝妙的
结果。子代蜂群分成三类:第一类表现出彻底的卫生行为,第二类完全没有卫生
行为,而第三类则是折衷的。这一类蜜蜂能够找到染病的幼虫,揭开它们的蜡蜂
巢的盖子,但只到此为止,它们并不扔掉幼虫。据罗森比勒的猜测,可能存在两
种基因,一种是进行揭盖的,另一种是扔幼虫的。正常的卫生品系两者兼备,而
易受感染的品系则具有这两种基因的等位基因--它们的竞争对手。那些在卫生行
为方面表现为折衷的杂交种,大概仅仅具有揭盖的基因(其数量是原来的两倍)
而不具有扔幼虫的基因。罗森比勒推断,他在实验中所培育出来的,显然完全是
不卫生的蜂群里可能隐藏着一个具有扔幼虫的基因的亚群,只是由于缺乏揭盖子
基因而无能为力罢了。他以非常巧妙的方式证实了他的推断:他自己动手把蜂巢
的盖子揭开。果然,蜡盖揭开之后,那些看起来是不卫生的蜜蜂中有一半马上表
现出完全正常的把幼虫扔掉的行为。
这段描述说明了前面一章提到的若干重要论点。它表明,即使我们对把基因
和行为连接起来的各种胚胎因素中的化学连接一无所知,我们照样可以恰如其分
地说"操纵某种行为的基因"。事实上,这一系列化学连接可以证明甚至包括学习
过程。例如,揭蜡盖基因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可能是因为它首先让蜜蜂尝到受感
染的蜂蜡的味道。就是说,蜂群会发觉把遮盖病仔的蜡盖吃掉是有好处的,因此
往往一遍又一遍地这样做。即使基因果真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只要具有这种基因
的蜜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终于进行揭盖活动,而不具有这种基因的蜜蜂不
这样做,那么,我们还是可以把这种基因称为"揭盖子"的基因。
第二,这段描述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基因在对它们共有的生存机器施加
影响时是"合作的"。扔幼虫的基因如果没有揭盖基因的配合是无能为力的,反之
亦然。不过遗传学的实验同样清楚地表明,在贯串世世代代的旅程中,这两种基
因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就它们的有益工作而言,你尽可以把它们视为一个单一
的合作单位;但作为复制基因,它们是两个自由的、独立的行为者。
为了进行论证,我们有必要设想一下"操纵"各种不大可能的行为的基因。譬
如我说有一种假设的"操纵向溺水的同伴伸出援手的行为"的基因,而你却认为这
是一种荒诞的概念,那就请你回忆一下上面提到的卫生蜜蜂的情况吧。要记住,
在援救溺水者所涉及的动作中,如一切复杂的肌肉收缩,感觉整合,甚至有意识
的决定等等,我们并不认为基因是唯一的一个前提因素。关于学习、经验以及环
境影响等等是否与行为的形成有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表示意见。你只要承认这一
点就行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时在许多其他的主要基因在场,以及各
种环境因素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一个基因,凭其本身的力量比它的等位基因有更
大的可能促使一个个体援救溺水者。这两种基因的差别归根结底可能只是某种数
量变数的差异。有关胚胎发育过程的一些细节尽管饶有风趣,但它们与进化的种
种因素无关。洛伦茨明确地阐明了这一点。
基因是优秀的程序编制者,它们为本身的存在而编制程序。生活为它们的生
存机器带来种种艰难险阻,在对付这一切艰难险阻时这个程序能够取得多大的成
功就是判定这些基因优劣的根据。这种判断是冷酷无情的,关系到基因的生死存
亡。
下面我们将要谈到以表面的利他行为促进基因生存的方式。但生存机器最感
关切的显然是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为生存机器作出各种决定的脑子也是如此。属
同一"群体"的所有基因都会同意将生存和繁殖放在首位。因此各种动物总是竭尽
全力去寻找并捕获食物,设法避免自己被抓住或吃掉;避免罹病或遭受意外;在
不利的天气条件下保护自己;寻找异性伴侣并说服它们同意交配;并以一些和它
们享受的相似的优越条件赋予它们的后代。我不打算举出很多例子--如果你需要
一个例证,那就请你下次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的野兽吧。但我却很想在这里提一
下一种特殊的行为,因为我们在下面谈到利他行为与自私行为时必须再次涉及这
种行为。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概括地称为联络(communication)。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生存机器对另一个生存机器的行为或其神经系统的状
态施加影响的时候,前者就是在和后者进行联络。这并不是一个我打算坚持为之
辩护的定义,但对我们目前正在探讨的一些问题来说,这个定义是能够说明问题
的。
我所讲的影响是指直接的、偶然的影响。联络的例子很多:鸟、蛙和蟋蟀的
鸣唱;狗的摇动尾巴和竖起长颈毛;黑猩猩的"露齿而笑";人类的手势和语言等。
许许多多生存机器的行动,通过影响其他生存机器的行为的间接途径,来促进其
自身基因的利益。各种动物千方百计地使这种联络方式取得成效。鸟儿的鸣唱使
人们世世代代感到陶醉和迷惘。我上面讲过的弓背鲸的歌声表达出更其高超的意
境,同时也更迷人。它的音量宏大无比,可以传到极其遥远的地方,音域广阔,
从人类听觉能够听到的亚音速的低沉的隆隆声直到超音速的、短促的刺耳声。蝼
蛄之所以能发出宏亮的歌声,这是因为它们在泥土中精心挖成双指数角状扩音器
一样的土穴,在里面歌唱,唱出的歌声自然得到扩大。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的蜂群
能够为其他觅食的蜂群准确地指出前进的方向以及食物在多远的地方可以找到。
这种巧妙的联络方法只有人类的语言可以与之比美。
动物行为学家的传统说法是,联络信号之逐步完善对发出信号者和接收信号
者都有益。譬如说,雏鸡在迷途或受冻时发出的尖叫声可以影响母鸡的行为。母
鸡听到这种吱吱啁啁的叫声后通常会应声而来,把小鸡领回鸡群。我们可以说,
这种行为的形成是由于它为双方都带来好处;自然选择有利于迷途后会吱吱啁啁
叫的雏鸡,也有利于听到这种叫声后随即作出适当反应的母鸡。
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其实无此必要),我们可以认为雏鸡叫声之类的信号具
有某种意义或传达某种信息。在这个例子里,这种呼唤声相当于"我迷路了!"我
在第一章中提到的小鸟发出的报警声传递了"老鹰来了!"这一信息。那些收到这
种信息并随即作出反应的动物无疑会得到好处。因此,这个信息可以说是真实的。
可是动物会发出假的信息吗?它们会扯谎吗?说动物说谎这种概念可能会令人发
生误解,因此我必须设法防止这种误解的产生。我记得出席过一次比阿特丽斯
(Beatrice)和加德纳(Alan Gardner)主讲的一次讲座,内容是关于他们所训
练的遐迩闻名的"会说话的"黑猩猩华舒(她以美国手势语表达思想。对学习语言
的学者来说,她的成就可能引起广泛的兴趣)。听众中有一些哲学家,在讲座结
束后举行的讨论会上,对于华舒是否会说谎这个问题他们费了一番脑筋。我猜想,
加德纳夫妇一定有些纳闷,为什么不谈谈其他更有趣的问题呢?我也有同感。在
本书中,我所使用的"欺骗"、"说谎"等字眼只有直截了当的含义,远不如哲学家
们使用的那么复杂。他们感兴趣的是有意识的欺骗。而我讲的仅仅是在功能效果
上相当于欺骗的行为。如果一只小鸟在没有老鹰出现的情况下使用"鹰来了"这个
信号,从而把它的同伴都吓跑,让它有机会留下来把食物全都吃掉,我们可以说
它是说了谎的。我们并不是说它有意识地去欺骗。我们所指的只不过是,说谎者
在牺牲其同伴的利益的情况下取得食物。其他的小鸟之所以飞走,这是因为它们
在听到说谎者报警时作出在真的有鹰出现的情况下那种正常反应而已。
许多可供食用的昆虫,如前一章提到的蝴蝶,为了保护自己而模拟其他味道
恶劣的或带刺的昆虫的外貌。我们自己也经常受骗,以为有黄黑条纹相间的食蚜
蝇就是胡蜂。有些苍蝇在模拟蜜蜂时更是惟妙惟肖,肉食动物也会说谎。琵琶鱼
在海底耐着性子等待,将自己隐蔽在周围环境中,唯一触目的部分是一块象虫一
样蠕动着的肌肉,它挂在鱼头上突出的一条长长的"钓鱼竿"末端。小鱼游近时,
琵琶鱼会在小鱼面前抖动它那象虫一样的钩饵,把小鱼引到自己的隐而不见的咀
巴旁。大咀突然张开,小鱼被囫囵吞下。琵琶鱼也在说谎。它利用小鱼喜欢游近
象虫一样蠕动着的东西这种习性。它在说,"这里有虫",任何"受骗上当"的小鱼
都难逃被吞掉的命运。
有些生存机器会利用其他生存机器的性欲。蜂兰(bee orchid)会引诱蜜蜂
去和它的花朵交配,因为这种兰花活象雌蜂。兰花必须从这种欺骗行为中得到的
好处是传播花粉,因为一只分别受到两朵兰花之骗的蜜蜂必然会把其中一朵兰花
的花粉带给另外一朵。萤火虫(实际上是甲虫)向配偶发出闪光来吸引它们。每
一物种都有其独特的莫尔斯电码一样的闪光方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不会发生
混淆不清的现象,从而避免有害的杂交。正象海员期待发现某些灯塔发出的独特
的闪光模式一样,萤火虫会寻找同一物种发出的密码闪光模式。Photuris属的萤
火虫雌虫"发现"如果它们模拟Photinus属的萤火虫雌虫的闪光密码,它们就能把
Photinus属的萤火虫雄虫引入壳中。
Photuris属的雌虫就这样做了。当一只Photinus属的雄虫受骗接近时,雌虫
就不客气地把它吃掉。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与此相似的有关塞王(Siren)
和洛勒莱(Lorelei)的故事,但英国西南部的康瓦耳(Cornwall)人却会追忆
昔日那些为行劫而使船只失事的歹徒,他们用灯笼诱船触礁,然后劫掠从沉船中
散落出来的货物。
每当一个联络系统逐渐形成时,这样的风险总会出现:即某些生物利用这个
系统来为自己谋私利。由于我们一直受到"物种利益"这个进化观点的影响,因此
我们自然首先认为说谎者和欺骗者是属于不同的物种的:捕食的动物,被捕食的
动物,寄生虫等等。然而,每当不同个体的基因之间发生利害冲突时,不可避免
地会出现说谎、欺骗等行为以及联络手段用于自私的目的的情况。这包括属于同
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我们将会看到,甚至子女也要欺骗父母,丈夫也要欺骗妻子,
兄弟俩也要相互欺骗。
有些人相信,动物的联络信号原来是为了促进相互的利益而发展的,只是后
来为坏分子所利用。这种想法毕竟是过于天真。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从一开始,
一切的动物联络行为就合有某种欺诈的成分,因为所有的动物在相互交往时至少
要牵涉到某种利害冲突。我打算在下面一章介绍一个强有力的观点,这个观点是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待各种利害冲突的。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4.11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2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