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Science
标  题: 2.纽安斯:极端敏感性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26日19:43:1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有创造性的人的一大显著特征,乃是对感觉、知觉和思想等某种纽安斯的极端敏感性。
纽安 斯是意义的细微差别,是感觉情结,抑或是知觉微妙性,思维因之不可言传或条分
缕析。纽 安斯出现时,创造者正在经历可称作剧烈非线性反应的过程。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说他的小说《波音顿的珍藏品》(The Spoils of Poynton),乃是在一次
晚宴上邻座一位妇 人随口议论母子争夺财产之时,受启发而得到的。在那个时刻,詹姆
斯体验了一种生动又难 以名状的感觉,他称之为他不久坐下写作小说的“全部”。他对
独特纽安斯(不可言喻、无 以形容的感觉和思绪的情结)的敏感性,使他把那位妇人的言
谈在头脑中放大。那种纽安斯 对他来说,存在于妇人正谈论的事件中。每一位创造者都
对不同类型的纽安斯敏感。纽安斯 好比芒德勃罗集那丰富的边界地带,好比分形那丰富
的多样尺度。对于一位创造者,纽安斯 充满了“遗失信息”感。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
奈(Claude Monet)就对阳光迁变中的纽安斯 不知疲倦地敏感。弗吉尼亚·吴尔夫(Virg
inia Woolf)则对波浪式运动中的任何纽安斯作出 强烈反应。这种纽安斯使她创作出一
些极优秀的小说。纽安斯首先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情感 。由于它的丰富性无法用正常形
式的思想来描述或涵盖,所以纽安斯很难与别人分享。要表 达他或他对纽安斯的体验,
个体必须创造一种把纽安斯说清楚的形式。
詹姆斯把激励创造者创造新形式的任何载有纽安斯的思想或印象,叫做“胚芽”。莫非
科学 家也对胚芽样的纽安斯作出反应?
哈佛科学史学家杰拉尔德·霍尔顿(Gerald Holton)认为,对自然体察入微的有创造性的
科 学家,对与某些“基旨”(themata)[即主题]有关的纽安斯非常敏感。这些主题植
根于个 别科学家的 背景之中,往往与这位科学家孩提时代首次体会到的纽安斯有关。
霍尔顿把相对论的发现与 爱因斯坦在“连续统”主题中体察到的丰富纽安斯相联系。爱
因斯坦记得他5岁时,父亲给 他看一只罗盘。使指南针漂浮其中的电磁连续统的神秘力
量,深深地吸引了他。“尽管当时 我很小,但这次事件的记忆从未离开过我,”爱因斯
坦后来回忆道。霍尔顿认为,磁连续统 中的磁针把青年爱因斯坦的思维,与他早年的宗
教渴望和他对宇宙中不可见的统一力的感知 ,联系到了一块。以后,大自然中的连续统
主题似乎是一个令爱因斯坦点燃几个科学工程的 载有纽安斯的胚芽,这些工程包括相对
论和他对所谓“统一场”的普适连续统的探索。
当然,世界充满着潜在的纽安斯;纽安斯饱含形形色色的意义、感觉和知觉的细微差别
—— 我们的语言和逻辑无法形容的体验。纽安斯存在于我们思想范畴〖HTH〗之间的分
 形空间之中。按照保罗·拉维奥莱特和威廉·格雷的理论,纽安斯每时每刻都从为皮质
所快 速简化的我们大脑的情感和感知中枢,转变成有条理的或“有组织闭锁的”思想。
我们看作 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知识,都是有组织闭锁的。但我们的疑惑、不确定和疑问
却充满纽安斯 。我们在体验纽安斯时,进入秩序与浑沌之间的界线,我们的整体感及体
验的不可分性就存 在于纽安斯之中。
一位雕塑家这样描述她小时候的纽安斯体验:“一汪小水坑因泄漏的油而显得五彩缤纷
,反 射着一块中西部天空,水坑突然无止境地扩展,刹那间包容了我的整个世界。”
但我们大多数人不是任此种感知一恍即逝,就是抑制它们,因为它们威胁我们的习惯思
维方 式,而创造者却抓住并放大此种感知。创造者们培植在济慈所说的“怀疑和不确定
”之中生 活的本领,纽安斯创造的此种“怀疑和不确定”足够让一些新事物在那里开花
结果。
当包含纽安斯的胚芽落在对胚芽敏感的精神土壤之上时,创造者思维中的结果是疑惑、
不确 定和整体性的非平衡流,它们使为之思虑的素材——不管它是科学数据、风景和油
画,还是 小说中的一组人物——放大微妙性,岔向新的参照平面,在一个自组织得含有
纽安斯形式的 过程中,形成不同平面之间的反馈环。
我们通常的思维模式围绕其极限环本身相组织。要求从一堆复杂的素材中产生形式,或
要求 解决一个问题,头脑的典型反应与其说是构建一个还原论结构或有组织闭锁的结构
,不如说 是让素材如创造者之所为从纽安斯的分维中自我演变。
什么样的创造才由纽安斯孕生的自组织所产生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转向创造性艺
术 的世界。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