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Science
标 题: 4.2 更多的波和红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26日19:53:0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在20世纪70年代,孤子被从科学家密室中发掘出来、风靡一时之后,研究人员探究了水
的其它非线性性质。TRW公司防御与空间系统研究组的亨利·延(Henry Yuan)和布鲁斯·
莱克( Bruce Lake)认识到,回溯至1890年,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乔治·斯托克斯(Ge
orge Stoke s)爵士就对该学科做出宝贵的贡献。斯托克斯的理论研究表明,把线性色散
原理应用于很深的水是一种过分的简化,因为在海洋中,非线性必须加以考虑。例如,
必须考虑在不同的深度重力的影响。用斯托克斯的非线性项,延和莱克推导出一个KdV方
程的亲族,它显示,深水中的孤子并不呈现罗素孤子中所见的高度与速度间的简单关系
。不过,它们能形态不变地运动很长距离,能幸免于碰撞。卫星已经拍下这些孤子的照
片(参见图4.8。请记住你在镜子的哪一面上;你正在找的这幅图在197页)。
世界上最强烈的水孤子无疑是海啸,即地震波,误称为“潮汐波”(它与潮汐无关)。(
在英文里,tsunami和tidal wave均指海啸,后者的字面意义是“潮汐波”。——译者
注 )尽管海啸在海洋中发生,数学处理上却等效于浅水波(运河中的波)。这是因为海啸
的巨大波长(即[相邻]波峰之间的间距)达数百米长,其线度远大于[此处]海洋的深
度。
当强烈的地震冲击海底时,形成海啸。地震引发的此种波仅几英寸或几英尺高,却完好
如初地越海传播几千英里。由于其波长很长,故相当于整个波通过一个特定点要花一个
小时。途经海啸的远洋客轮将只经历数十分钟的轻微上升。除非用最灵敏的仪器,否则
无法检测出来。
人类的灾难始于海啸到达大陆架之时。在浅水中,海底处的非线性效应迫使波长缩短,
高度增加。结果令人生畏。海啸从几英寸或几英尺高的孤子,变成冲击海岸和港口的10
0英尺高的水山。1775年在里斯本害死数千人的海啸,曾使启蒙时代的许多作家怀疑仁慈
上帝的存在。1702年日本的一次海啸夺去十万人的生命,1882年喀拉喀托岛火山爆发产
生的地震孤子使几千人丧生。
如果孤子在水里产生,在空气中为何不行?大气中能否存在长距离传播而不受干扰的稳
定脉冲?
最早记录的大气孤子,可能是1951年6月19日席卷堪萨斯的冷空气团。在一英里多高处
,气压的陡然变化沿逆温层展开。记录显示,该孤子前锋有100英里长,以每小时12英里
的速度推进几百英里。此种稳定又恒定的脉冲,一定是非线性造成的,非线性与大气的
扰动相互耦合,阻止孤波的耗散。
近些年,气象学家们对大气孤子作了认真研究,并且已知存在两种形式的孤子。一种叫
E孤子或“凸波”,相当于罗素的水波。另一种叫D孤子或“凹波”,是一类〖HTH〗
反孤子。
这些孤波不仅已在我们地球的大气中观测到,而且在其它行星的大气中亦已观测到。火
星上的塞瑞斯山脊附近,晚春和初夏早晨的几个小时中,大气的性质有轻微的变化。这
是扫过山脊的潮涌式扰动的结果。
最有名的孤子,大概非木星上的孤子莫属。
1664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观测到,在这一巨大行星表面上有一个
红色斑。随后50年人们进行过许多进一步的观测。但1713年至1831年间,未见有观测记
载。不过,整个19世纪下半叶,木星大气的这个特征变得愈益引人瞩目。
红斑位于南半球,正好在木星赤道下方。它大得可以轻松装下整个地球。当科学家认识
到木星表面不是固态时(木星表面由液化压缩气体组成),认为大红斑是山峰或高原的想
法便受到怀疑。另一种认为红斑是冰筏的理论,也被排除了。正如逐渐知道的,大红斑
必定是大气红斑,因为它的经度随着红斑围绕木星运转而变化,而纬度保持不变。这样
长寿的大扰动给行星际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难题。还发现过其它一些斑,木星上有好几
个,土星上的一个斑是木星红斑大小的四分之一。
大气旋涡怎么能数世纪保持稳定?红斑上面和下面的盛行风以每秒100米的速度相向刮过
,但红斑的运动速度只有每秒几米。红斑夹在两股高速气流中间,好比在两只手之间滚
动的滚珠轴承。
[KH10] [HT6H]图4.4 木星之目,两个孤子间的一个大孤子
197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两位科学家提出,红斑是一个庞大的E孤子,是一个陷于两个
D孤子之间的非线性凸波。
按照这一模型,大红斑并不很深;它漂浮在木星大气的上面。关于红斑孤子特性的说法
,[证据]来自对南热带低压的观测。南热带低压是木星大气的另一主要特征,它为人
所知已有几十年了,它看起来似乎象一个D孤子。令天文学家惊奇的是,在20世纪50年
代,这一低气压区开始靠近红斑,并且好象进入了红斑并消失掉,但是在另一边又脱离
接触,恢复原状。在线性世界里此种行为完全无法想象,但它是日常的非线性魔术。
依靠更复杂的计算能力,科学家们无论在模型还是在实验中,都已能够再现这一戏法。
1988 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机械工程系的菲利普·马库斯(Philip S.Marcus)验证了木星
上巨孤子涡旋的一种理论,制作了一部栩栩如生的计算机影片。影片显示出小涡旋如何
自发形成,在木星大气中给定的切变风的适宜条件下,小涡旋如何被扫入较大、较稳定
的斑。用这一理论的创立者之一安德鲁·英格索尔(Andrew P.Ingersoll)的话来说就是
:给人以大尺度秩序自发地从小尺度浑沌中产生的印象。
紧随马库斯的图示验证,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三位科学家乔尔·索莫利亚(Joel
Somm eria)、斯蒂文·迈耶斯(Steven D.Meyers)和哈里·斯维尼(Harry L.Swinney),
试图看看他们能否在实验室里实地产生一个“红斑”。为了创造发生在木星上的那种切
变,他们三人采用一个快速旋转的圆柱水桶,流体从水桶内圈注入,从外圈流出。当保
持适当的注入速率和圆柱旋转速度时,一些流体开始反向旋转并产生切变区,涡旋在其
中出现;流体开始混合并形成更大、更稳定的“红斑”。在木星星体上,摩擦将恒定地
消耗掉能量,对流将不断地运送新的流体进出红斑。而且,红斑主动地吸收在其附近偶
然形成的所有小涡旋。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