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Science
标 题: 译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y 5 16:38:13 2003) , 转信
译序
戈革
本书是我在三十多年前译的三本小册子的合订本,此次重印
对译文进行了修订。
三本小册标志了我翻译玻尔著作的开端,现在回想起来真个
恍如隔世了。三十多年以前,中国人会英文的比现在少许多倍,除
专业工作者(例如外交界)外大多是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残渣
余孽”。可想而知,这种人在当时日子很不好过,每天都被别人侧
目而视,不断找碴儿(说你“崇洋媚外”、“假洋鬼子”之类)。若不但
会英文而且还胆敢“搞翻译”,那就毛病更大,你肯定是为了“贪图
名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等等。更有甚者,若是你不但“搞翻
译”(=捞槁费?),而且胆敢翻译早被当年的“老大哥”定性为“资产
阶级唯心主义者”的尼耳斯·玻尔的著作,那就更加大逆不道,早晚
会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了。因此,当翻译那三本小册时,
本人为了得过且过,便用了一个笔名——郁韬(这是另一别号“玉
饕”的谐音),其实这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根本救不了命的。
当年那三本小书,最初问世的是现在印在这里的“第二卷”。
这其中也有一些“说法”,今不赘述。该书交稿后,由编辑部转请馆
外人士写了“译序”,按照当时的口径把玻尔大批一通。这在当时
也是应有之义,因为我们出版那三本小书的“理由”是向广大学术
界提供“批判资料”,而“译序”则起了“引导”的作用。我学会了这
一招。当另外两册先后完稿时就东施效颦地自己写了同样口径的
译序。后来这三篇译序成了我的包袱。当我在1985年把三册小
书寄给丹麦的“尼耳斯·玻尔文献馆(Nie1s Bohr Archive,NBA)”
时,这三篇译序就显得极不得体,结果我只好在寄书之前先把译序
撕去,并致函丹麦友人说明情况和表示歉意。现在出版合订本,那
些“译序”当然应该删去。除此以外,我们尽量保持了原书的面貌
(只修订译文)。
当年那三册小书的前两册出版于“十年动乱”以前,而其第三
册则属于我所谓的“牛棚译”,那是在九死一生、众叛亲离、朝不保
夕、饱受折辱的非人生活中偷偷译成的。在那样的悲惨心情中译
书,只是用来作为一种“镇痛剂”,绝对不曾想到还有问世的可能。
今日痛定思痛,仍觉触目惊心而感慨系之也!
本书“基本上”涵盖了玻尔一生所撰的哲学论文,其大多数都
是根据在各种场合下发表的演讲修订而成。这些文章从立意到属
稿到修改到最后问世,都有一些有趣的过程和转折;不了解这些发
展情况,将影响人们对这些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这方面,读者可以
参阅《尼耳斯.玻尔集》中已出版的第五、六、七卷和即将出版的第
十卷。那几卷中也含有一些本书未选的作品。
我们知道,玻尔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互补性”这一概念。后
也是应有之义,因为我们出版那三本小书的“理由”是向广大学术
界提供“批判资料”,而“译序”则起了“引导”的作用。我学会了这
一招。当另外两册先后完稿时就东施效颦地自己写了同样口径的
译序。后来这三篇译序成了我的包袱。当我在1985年把三册小
书寄给丹麦的“尼耳斯·玻尔文献馆(Nie1s Bohr Archive,NBA)”
时,这三篇译序就显得极不得体,结果我只好在寄书之前先把译序
撕去,并致函丹麦友人说明情况和表示歉意。现在出版合订本,那
些“译序”当然应该删去。除此以外,我们尽量保持了原书的面貌
(只修订译文)。
当年那三册小书的前两册出版于“十年动乱”以前,而其第三
册则属于我所谓的“牛棚译”,那是在九死一生、众叛亲离、朝不保
夕、饱受折辱的非人生活中偷偷译成的。在那样的悲惨心情中译
书,只是用来作为一种“镇痛剂”,绝对不曾想到还有问世的可能。
今日痛定思痛,仍觉触目惊心而感慨系之也!
本书“基本上”涵盖了玻尔一生所撰的哲学论文,其大多数都
是根据在各种场合下发表的演讲修订而成。这些文章从立意到属
稿到修改到最后问世,都有一些有趣的过程和转折;不了解这些发
展情况,将影响人们对这些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这方面,读者可以
参阅《尼耳斯.玻尔集》中已出版的第五、六、七卷和即将出版的第
十卷。那几卷中也含有一些本书未选的作品。
我们知道,玻尔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互补性”这一概念。后
人把这种思想称为“互补原理”,但是玻尔本人很少用“原理”一词,
他总是更谦虚地使用“互补性”和“互补关系”等说法。
就我这种“哲学外行”看来,本世纪最重要、最难懂和受到误
解、歪曲及诬蔑最多的一种科学哲学思想乃至一般哲学思想,就是
玻尔的“互补性”这一概念。
它是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冲击”了千百年来作为人类思维之
金科玉律的因果原理,深刻影响了几代科学家的理论思维方式,成
了多数物理学家诠释量子物理学之数学表述形式的基本依据(“哥
本哈根诠释”),也成了几十年来量子力学国际大辩论的争论焦点。
它是难懂的。第一,因为它逸出于传统思维逻辑之外。玻尔
的阐述当然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他所要阐述的结果却是一种全新
的关系。按照玻尔的意见,彼此互补的两种事物,除了他所指出的
既互斥又互补的那种“史无前例的”特殊关系以外,不可能再有任
何别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不可能用任何方式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无
矛盾的统一体(统一图景),这是一般人很难想像和很难接受的一
种全新的关系。第二,尽管“互补性”的萌芽式概念早已存在于玻
尔的思想之中,但是它的公开提出却是在新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
形式已经基本上完成,而海森伯也已提出了他的测不准原理以后
(1927年)。玻尔受到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发展的很大鼓舞(他自己
正是这一惊人发展的“总指挥”),才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向国
际物理学界发表了著名的“科莫演讲”,正式提出了“互补性”的概
念。因此,这一新概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互补性”这一概念。后
人把这种思想称为“互补原理”,但是玻尔本人很少用“原理”一词,
他总是更谦虚地使用“互补性”和“互补关系”等说法。
就我这种“哲学外行”看来,本世纪最重要、最难懂和受到误
解、歪曲及诬蔑最多的一种科学哲学思想乃至一般哲学思想,就是
玻尔的“互补性”这一概念。
它是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冲击”了千百年来作为人类思维之
金科玉律的因果原理,深刻影响了几代科学家的理论思维方式,成
了多数物理学家诠释量子物理学之数学表述形式的基本依据(“哥
本哈根诠释”),也成了几十年来量子力学国际大辩论的争论焦点。
它是难懂的。第一,因为它逸出于传统思维逻辑之外。玻尔
的阐述当然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他所要阐述的结果却是一种全新
的关系。按照玻尔的意见,彼此互补的两种事物,除了他所指出的
既互斥又互补的那种“史无前例的”特殊关系以外,不可能再有任
何别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不可能用任何方式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无
矛盾的统一体(统一图景),这是一般人很难想像和很难接受的一
种全新的关系。第二,尽管“互补性”的萌芽式概念早已存在于玻
尔的思想之中,但是它的公开提出却是在新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
形式已经基本上完成,而海森伯也已提出了他的测不准原理以后
(1927年)。玻尔受到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发展的很大鼓舞(他自己
正是这一惊人发展的“总指挥”),才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向国
际物理学界发表了著名的“科莫演讲”,正式提出了“互补性”的概
念。因此,这一新概念从一开始就是和量子物理学结合得很紧的,
它在量子理论(包括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物理诠释中得到了最
成功的应用。玻尔在以后的许多场合下都曾着重指出,“互补性”
这一思想在量子力学中有其最简明的应用。因此,不熟悉量子理
论那一套形式表述,就连最简明形式的“互补性”观念也理解不了,
而一般的“专业哲学家”对量子理论的熟悉程度大概充其量也就和
我这种外行家伙对“传统哲学”的熟悉程度不相上下。他们也许看
过一些量子力学的书,但是到底理解多少却是很难说的。在这样
的背景上去接近“互补性”思想,就如同一个武功一点也没有根基
的小伙子去迎敌一位武林高手,其不被对手戏弄得眼花缭乱、晕头
转向者几希哉!第三,玻尔的说理风格向来是高度“非公理化的”,
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循循善诱的和“辩证式的”(真正意义下的“辩
证”)。他总是抓住一个话头儿就一路谈下去,从来不先列下什么
“定义”、“假设”之类,他只是娓娓而谈,谈到最后就告诉你,这就是
“互补性”。他从来不肯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思想纳入一个死硬的
“构架”中——他也谈论“构架”,但他对“构架”的理解却显然和“专
业哲学家”们的理解很不相同。他坚持自己的风格,以致谈论了一
辈子“互补性”却从未给出“互补性”的明确的、普遍的成文定义。
这种情况,使那些习惯于“公理化”思维方式的人们大为困惑。然
而,很可能玻尔却认为,用“公理化”的方式去理解“互补性”,不可
能达到真正的理解!玻尔的得力助手之一,比利时物理学家L.罗
森菲耳德曾经说“互补性“科莫演讲”,正式提出了“互补性”的概
念。因此,这一新概念从一开始就是和量子物理学结合得很紧的,
平生对玻尔的思想进行过许多很有见解的阐述。但是有一次我在
哥本哈根提到罗森菲耳德可算互补哲学中的“亚圣”,却受到奥格·
玻尔的反对。他说罗森菲耳德太武断、太“教条”,算不得“亚圣”。
请想,连悟性那样深逢、思想那样圆通的罗森菲耳德都不免“教条”
之讥,那些挥舞“符号逻辑手术刀”的高明人物岂不永世也进不了
“互补之门”乎?
玻尔风格的另一特点是从来不追求“出奇制胜”,从来没有那
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气。我国古人论诗文,原也有“冲淡”一
境,例如陶渊明的诗,向来是备受推崇的,只是后人渐难领会而已。
玻尔的文章多用长句,那是他不肯把意思说“死”,力求把各种的条
件都讲明白的原故。但是他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绝无那种学究
“掉书袋”的倾向。他不用怪名词,不说俏皮话,绝不卖弄花腔,更
不大言欺世。他只是闲闲说来,一步一步把你引向他的结论。这
种办法有如武技中的“内功”门派,看似不甚费力,挥洒自如,其实
内中包蕴着绝顶的功夫——玻尔写文章时的反复修改是非常有名
的。因此我总是认为,玻尔的文章其实非常难以读懂,他说出来的
东西比他所想的东西少了许多,若不反复体会、细心追索,你就根
本不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至于说用“符号逻辑”之类的东西然
而,很可能玻尔却认为,用“公理化”的方式去理解“互补性”,不可
能达到真正的理解!玻尔的得力助手之一,比利时物理学家L.罗
森菲耳德曾经说“互补性”观点是研究如何适当使用语言的学问,
他讥笑那些利用“符号逻辑的手术刀”来解剖这种学问的人们。他
平生对玻尔的思想进行过许多很有见解的阐述。但是有一次我在
哥本哈根提到罗森菲耳德可算互补哲学中的“亚圣”,却受到奥格·
玻尔的反对。他说罗森菲耳德太武断、太“教条”,算不得“亚圣”。
请想,连悟性那样深逢、思想那样圆通的罗森菲耳德都不免“教条”
之讥,那些挥舞“符号逻辑手术刀”的高明人物岂不永世也进不了
“互补之门”乎?
玻尔风格的另一特点是从来不追求“出奇制胜”,从来没有那
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气。我国古人论诗文,原也有“冲淡”一
境,例如陶渊明的诗,向来是备受推崇的,只是后人渐难领会而已。
玻尔的文章多用长句,那是他不肯把意思说“死”,力求把各种的条
件都讲明白的原故。但是他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绝无那种学究
“掉书袋”的倾向。他不用怪名词,不说俏皮话,绝不卖弄花腔,更
不大言欺世。他只是闲闲说来,一步一步把你引向他的结论。这
种办法有如武技中的“内功”门派,看似不甚费力,挥洒自如,其实
内中包蕴着绝顶的功夫——玻尔写文章时的反复修改是非常有名
的。因此我总是认为,玻尔的文章其实非常难以读懂,他说出来的
东西比他所想的东西少了许多,若不反复体会、细心追索,你就根
本不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至于说用“符号逻辑”之类的东西去
“套”它,那几乎肯定会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的。当年孔子早就说
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确实讲出了十分重要的“治
学”道理。非常粗浅他说来,这意思就是: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学
习许多东西,而不去认真思索它,消化它,你就会搞得糊里糊涂
也。
古今中外之书,都各自有其等级和品格。小说就是小说,永远
当不得正史。正史就是正史,绝不能把它写成小说。同样是纪史
之书,也因作者的身分、见识、文笔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不可把
它们摆错了地位。这本是作学问的基本常识和入门功夫,可惜我
们许多“著名学者”却连这个也不懂。随便抓到一本地位低劣的外
文书就把它当作枕中秘本,动不动引证出来以骄人惑众,这也是我
国知识界常见的衰退败坏之象,老夫常为之扼腕而叹!
中外各人之言“互补”者也有各种身分,我们先取其上者。有
一些外国很有功力的正派学者,写了一些完全正经的书,绝不是那
种市井谣传、哗众取宠的东西所能比拟。但是,即使在这一类真正
学术性的著作中,一谈到玻尔及其哲学,也往往出现一些皮相之言
与耳食之论。例如所谓互补性的“根源”问题,连许多真有学问的
大教授也常常停止在人云亦云的水平上,而译者本人当年也误信
过他们的轻率结论,实在惭愧之至!
在几部非常正式的量子力学史的著作中,几位国际闻名的学
者异口同声地指称玻尔的互补性观念可以在某些先辈哲学家那里
找到“根源”。哈佛的霍耳顿教授也在一篇长文《互补性的根源)中
开列了一张似乎很全面但也有点杂乱的名单。所有这些可敬的人
们当然也举出了“证据”,尽管全都说得语焉不详。在这样的形势
下,后学者们也难免信了他们的话。译者在第二次(1991-1992)
访问丹麦时,曾系统地检视过“尼耳斯·玻尔文献馆(NBA)”中所
藏的各国大学中的博士研究生们所作的关于互补原理的论文,发
现他们几乎无例外地依据了以上所提到的那些权威著作,有的作
者甚至像咱们一些中国“(伪)学者”一样作了荒唐的外推。在这方
面,人们谈论得最多和最肯定的“互补哲学的先驱者们”,是丹麦的
神学-哲学家基尔凯郭尔和玻尔上大学时的哲学老师赫弗丁。但
是,在这儿,人们所举的“证据”却都是间接的和片段的,只根据了
玻尔和别人通信时的几句偶尔提及的话。这原因也很简单。丹麦
是一个小国,从而丹麦文在国际上甚不通行(以“发音奇特”著称),
而那几位权威作家又都是学物理的出身,对一般哲学和哲学史并
不十分内行。他们不可能直接认真阅读过基尔凯郭尔和赫弗丁的
书(他们有许多别的事要作,而且也不是研究玻尔的专家)。因此,
他们在别的问题上虽然各有专长,高名并非悻致,但是谈到“玻尔
的哲学”,他们也许比初学者和外行人高明不了多少。
丹麦奥登塞大学的大卫.否尔霍耳特教授(丹麦的教授必为
“系主任”),没有例如霍耳顿那样的国际声望,但是丹麦语是他的
母语,他又是精通哲学史的专家,一生在丹麦工作,对本国的文化
背景当然比外国人熟悉许多倍;当人们开始编辑出版《尼耳斯·玻
尔集》时,他应邀担任了第十卷(一般哲学卷,即将出版)的分卷编
辑,已经为此工作了十几年。因此,在有关玻尔的哲学渊源的问题
上,他比别人有大得多”,尽管全都说得语焉不详。在这样的形势
下,后学者们也难免信了他们的话。译者在第二次(1991-1992)
访问丹麦时,曾系统地检视过“尼耳斯·玻尔文献馆(NBA)”中所
藏的各国大学中的博士研究生们所作的关于互补原理的论文,发
现他们几乎无例外地依据了以上所提到的那些权威著作,有的作
者甚至像咱们一些中国“(伪)学者”一样作了荒唐的外推。在这方
面,人们谈论得最多和最肯定的“互补哲学的先驱者们”,是丹麦的
神学-哲学家基尔凯郭尔和玻尔上大学时的哲学老师赫弗丁。但
是,在这儿,人们所举的“证据”却都是间接的和片段的,只根据了
玻尔和别人通信时的几句偶尔提及的话。这原因也很简单。丹麦
是一个小国,从而丹麦文在国际上甚不通行(以“发音奇特”著称),
而那几位权威作家又都是学物理的出身,对一般哲学和哲学史并
不十分内行。他们不可能直接认真阅读过基尔凯郭尔和赫弗丁的
书(他们有许多别的事要作,而且也不是研究玻尔的专家)。因此,
他们在别的问题上虽然各有专长,高名并非悻致,但是谈到“玻尔
的哲学”,他们也许比初学者和外行人高明不了多少。
丹麦奥登塞大学的大卫.否尔霍耳特教授(丹麦的教授必为
“系主任”),没有例如霍耳顿那样的国际声望,但是丹麦语是他的
母语,他又是精通哲学史的专家,一生在丹麦工作,对本国的文化
背景当然比外国人熟悉许多倍;当人们开始编辑出版《尼耳斯·玻
尔集》时,他应邀担任了第十卷(一般哲学卷,即将出版)的分卷编
辑,已经为此工作了十几年。因此,在有关玻尔的哲学渊源的问题
上,他比别人有大得多的优势和发言权。他从1985年以来发表了
一系列文章,后来写了一本小书叫做《尼耳斯.玻尔的哲学背景》
(汉译本于199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他把关于玻尔思想“起源
成一位哲学家,人们就必须从一开始就承认他的哲学是独家
的(sui generis)。
霍纳也很有趣。他写过一篇长文,只因听到海森伯一句话(说玻尔
primarily是哲学家)就找了许多证据来力图把玻尔定性为“超验论
者”。我对他那篇长文甚不同意(尽管曾经翻译了它),因此当在丹
麦看到他这本书时就根本没有注意它,想不到他竟大大改正了自
己的观点。
否尔霍耳特表示完全同意霍纳的观点。就是说,他认为“互补
性”概念完全是玻尔本人的独创,在以前的任何哲学流派中都找不
到可信的“根源”,别的哲学家们在玻尔的“互补性”思想的发生和
发展中也没有对他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影响”。例如基尔凯郭
尔,玻尔在上大学时确实读过他的书,但那只是欣赏了他的文笔和
机智,而不是欣赏他的观点,而且从那以后就不曾提到过他。这
一点曾经得到玻尔夫人的亲口证实。至于玻尔和赫弗丁的来往,
否尔霍耳特认为那只是师生和世交的往还(赫弗丁是玻尔父亲的
好友),而不是哲学观点上的共鸣。这一点,有人却不同意。译者
曾亲眼看到否尔霍耳特和一位丹麦青年在玻尔研究所的午餐室中
展开了辩论。但我觉得,那是他们对于什么是“影响”抱有不同的
理解。如果只考虑对于“互补性”思想的影响,恐怕否尔霍耳特还
是对的。
否尔霍耳特承认自己不懂物理学,但他还是写了一本论述玻
尔的物理学的书。那本书用的是丹麦文,我看不懂,但我相信他又
一次强调了玻尔在物理学方面的“独创性”。这也完全是对的。如
果物理学家们认真考虑一下,我相信多数人也会相信这种独创性。
现在人们对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觉得那里边
有什么“了不起”了。但是如果任何稍微有点头脑的人结合当时的
历史形势仔细想一想,而又并未抱有极端的偏见的话,他就会承认
那种理论确实是十分“独创的”(与众不同而没有先例)。这表明玻
尔很擅于“独创”,因此如果认为他在哲学方面也会搞出些“独创”
的东西来,那也不会是什么大言欺世的。
至于说玻尔是唯心论者、实证论者还是什么别的“论者”,那也
应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按照霍纳的说法,有一位胡克尔先
生曾经让玻尔试穿了七种“哲学外衣”,结果发现全都不合体。那
么,当年我们那种在玻尔头上乱扣帽子的作法也就越发感到汗颜
不已了。在这方面,有一段爱因斯坦的言论很能说明问题。他在
晚年写的一篇“自述”中谈到了“科学家”(他)的哲学体系,那其实
是他的“夫子之自道”。他写道:
“他[即科学家,或爱因斯坦自己] 在系统的认识论学者
眼中必然显现为一个无原则的机会主义者:他显现为一个
实在论者,因为他企图描述一个独立于知觉动作的世界;显现
为一个唯心论者,因为他把概念和理论看成人类精神的自由
创造(而不是从经验上给出的东西中逻辑地导出);显现为一
个实证论者,因为他认为他的概念和理论只在它们给感官经
验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书用的是丹麦文,我看不懂,但我相信他又
一次强调了玻尔在物理学方面的“独创性”。这也完全是对的。如
果物理学家们认真考虑一下,我相信多数人也会相信这种独创性。
现在人们对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觉得那里边
有什么“了不起”了。但是如果任何稍微有点头脑的人结合当时的
历史形势仔细想一想,而又并未抱有极端的偏见的话,他就会承认
那种理论确实是十分“独创的”(与众不同而没有先例)。这表明玻
尔很擅于“独创”,因此如果认为他在哲学方面也会搞出些“独创”
的东西来,那也不会是什么大言欺世的。
至于说玻尔是唯心论者、实证论者还是什么别的“论者”,那也
应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按照霍纳的说法,有一位胡克尔先
生曾经让玻尔试穿了七种“哲学外衣”,结果发现全都不合体。那
么,当年我们那种在玻尔头上乱扣帽子的作法也就越发感到汗颜
不已了。在这方面,有一段爱因斯坦的言论很能说明问题。他在
晚年写的一篇“自述”中谈到了“科学家”(他)的哲学体系,那其实
是他的“夫子之自道”。他写道:
“他[即科学家,或爱因斯坦自己] 在系统的认识论学者
眼中必然显现为一个无原则的机会主义者:他显现为一个
实在论者,因为他企图描述一个独立于知觉动作的世界;显现
为一个唯心论者,因为他把概念和理论看成人类精神的自由
创造(而不是从经验上给出的东西中逻辑地导出);显现为一
个实证论者,因为他认为他的概念和理论只在它们给感官经
验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逻辑表象的程度上才能解释得通。他
原子理论的当前状况是以一个事实为其特征的,那就是,
我们不但相信原子的存在已经不容置疑地得到证明,而且
我们甚至相信自己具有了关于个体原子的组成部分的详细知
识。
假如玻尔像我们当年所诬指的那样是一个“马赫主义者”(“实证论
者”),他能说出这种自打嘴巴的话来吗?
但是,当年咱们还有一个很自信的观点,认为外国人说的“实
在论”就是当时中国人(和苏联“老大哥”)说的“唯物论”。这话对
吗?外国人说的“实在”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觉得那似乎不仅仅包
含那种死硬的“物质”而还包含一些别的什么。不过我自认是“哲
学门外汉”,所以不敢乱发谬论,也希望比我更加门外汉的“著名学
者”们今后尽可能忍着点儿,不要随随便便地就闹太多的“信口雌
黄”的大笑话才好!因为那太丢人了!
不过,在咱们中国,还有一个“神话”比否尔霍耳特所批驳的那
些“神话”更流行得多和更荒唐得多,那就是玻尔哲学和东方文化
的关系问题。
当60年代中“亚圣”罗森菲耳德访问日本时,他曾在京都见到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他问汤川,日本物理学家们曾否像他们
的西方同道们那样在接受和领会“互补性”方面感到困难。据说汤
川作了否定的答复,他说,在“我们”看来,玻尔的论点一直是相当
清楚的。他并且笑着说,“你知道,在日本,我们不曾受过亚里士多
德的腐蚀。”
美国物理学家J.A. 惠勒,也算是玻尔的知音,他在1981年访
华时曾经说过:
“一路上我都似乎在感到我是用两双眼睛在看,用两双耳
朵在听。一双眼睛和耳朵是我自己的,而另一双眼睛和耳朵
则是玻尔的。”
当谈到 1937年玻尔的访华时,他提到了玻尔用“阴阳符号”来象征
性地表示互补性。他说:
“在西方,互补性观念似乎是革命性的。然而玻尔非常高
兴地发现,在东方,互补性观念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思想方
法。”
我真庆幸咱们中国那些最爱无事生非、大吹大擂的街头混混
儿们竟是如此地孤陋寡闻,以致他们没听说过这两段掌故。不然
的话,这岂不会成了他们那惊人混乱的头脑中的两大硬块,至死
也不得痊愈吗?汤川是得了诺贝尔奖的人物。惠勒没得过诺贝尔
奖,但他是一代奇才费曼的老师。他们两位“老人家”说的话还会
有错吗?
然而不然,汤川的话也许可以代表他本人,而绝不能代表别的
日本物理学家,而且就连他本人到底懂得多少互补哲学,我们也不
掌握任何资料。至于惠勒的说法,那恐怕只能算是全出误会,而且
大有对中国文化“过誉”的意味。假如玻尔真在1937年“非常高兴
地发现”了那样美妙的现象,他一定会在文章中、演讲中、通信中明
补性。另一方面,族徽上的纹章只能是一个图案。这不是很难两
全的问题吗?当时玻尔的亲密助手是罗森塔耳,罗森塔耳的夫人
是研究中国史的专家,汉名柯汉娜。正当玻尔踌躇不决时,汉娜向
他推荐了中国的“阴阳符号”(太极图)。玻尔觉得这个图案还算好
看,就采用它作了自己族徽的中心图案。
这一来造成了极大的误解。包括物理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的人
们有几人真正理解玻尔的互补哲学?人们看到这个“阴阳符号”,
觉得好玩;又因为它来自“东方”,先入为主地使人觉得它充满了
“神秘”气味。于是人们立即把“互补哲学”和“阴阳符号”联系了起
来。其实二者十分不同。中国人头脑中的“阴”与“阳”绝不是“互
补的”。故宫中有“交泰殿”,为皇帝“大婚”之所,取“阴阳交泰”之
意。既然可以“交泰”,就不可能有互义的含义。
但是人们不管那一套,还是硬把互补性和“阴阳符号”联系起
来,甚至等同起来。你走在哥本哈根的大街上,随时可以看到“阴
阳符号”。它出现在人们的戒指或耳坠上,出现在卡车的车厢板上
或超级市场的销售广告上。玻尔文献馆中藏有许多照片,其中一
张上有一个美国人在演讲,他在黑板上画了各种形式的“阴阳符
号”,有闭合的,有开放的,还有的周围衬着火光,真像中国神怪小
说上的插图。1995年5月,“石油大学(北京)”建立了一座玻尔铜
像,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玻尔全身塑像。我们邀请了玻尔的次子汉
斯·玻尔(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玻尔)来参加塑像的落成典礼。
汉发现”了那样美妙的现象,他一定会在文章中、演讲中、通信中明
补性。另一方面,族徽上的纹章只能是一个图案。这不是很难两
全的问题吗?当时玻尔的亲密助手是罗森塔耳,罗森塔耳的夫人
是研究中国史的专家,汉名柯汉娜。正当玻尔踌躇不决时,汉娜向
他推荐了中国的“阴阳符号”(太极图)。玻尔觉得这个图案还算好
看,就采用它作了自己族徽的中心图案。
这一来造成了极大的误解。包括物理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的人
们有几人真正理解玻尔的互补哲学?人们看到这个“阴阳符号”,
觉得好玩;又因为它来自“东方”,先入为主地使人觉得它充满了
“神秘”气味。于是人们立即把“互补哲学”和“阴阳符号”联系了起
来。其实二者十分不同。中国人头脑中的“阴”与“阳”绝不是“互
补的”。故宫中有“交泰殿”,为皇帝“大婚”之所,取“阴阳交泰”之
意。既然可以“交泰”,就不可能有互义的含义。
但是人们不管那一套,还是硬把互补性和“阴阳符号”联系起
来,甚至等同起来。你走在哥本哈根的大街上,随时可以看到“阴
阳符号”。它出现在人们的戒指或耳坠上,出现在卡车的车厢板上
或超级市场的销售广告上。玻尔文献馆中藏有许多照片,其中一
张上有一个美国人在演讲,他在黑板上画了各种形式的“阴阳符
号”,有闭合的,有开放的,还有的周围衬着火光,真像中国神怪小
说上的插图。1995年5月,“石油大学(北京)”建立了一座玻尔铜
像,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玻尔全身塑像。我们邀请了玻尔的次子汉
斯·玻尔(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玻尔)来参加塑像的落成典礼。
汉斯在致词中也提到了“阴阳符号”。我在丹麦,每当有人介绍新
朋友,当说到我是中国人时,对方也往往提起“你们中国的‘阴阳符
号’”之类。这一切都常使我大感尴尬。我不便向人家仔细解释
(那要费很多时间),多数情况下只好含糊答应。
幸好,所有这一切只是说说而已。丹麦的对玻尔稍微作过一
点研究的人全都不把它当真。多数人都用所谓“丹麦人的幽默”来
对待它。例如,玻尔也有一次提到过“中国的”一句谚语,但是经过
考证,人们认为那很可能是出于玻尔的误记。至于那本神乎其神
的“易经”,玻尔在他的全部著作中确确实实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过。
但是,许多东西一到咱们中国人手中,往往就会发生“本质的
变化”。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许多“伪学术”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
展”。于是谬说纷呈,梦话连篇,全都假“研究”之名出而现世。在
这种是非不明的情况下,玻尔和他的族徽也倒了霉。
有一位先生,自称“本着物理学的思维和方法,科学地探讨”什
么问题。他单单选中了一本书的汉译本,那里把“族徽”错认成了
“勋章”。这是我所见过的唯一错误实例,而那位先生偏偏就选中
了它。他并且绝对无根据地写道:“按惯例,在勋章上应该镌刻受
奖人的‘族徽’。”这实在连梦话、醉话也不如了!今按玻尔得到的
是勋章,不是奖章,他是“受勋人”,不是“受奖人”(二者意义大不相
同)!在君主国家中,勋章的事情关系到国家制度,一切都有确定
的条令,不是按什么“惯例”办事的。至于在手掌大小的勋章上“镌
刻小桌面大小的”族徽,那更是连最擅于造谣的文章作者也吧典礼。
汉斯在致词中也提到了“阴阳符号”。我在丹麦,每当有人介绍新
度,实足惊人!
我相信,他从来没读过(也绝不可能读懂)任何一篇玻尔的文
章。只凭道听途说、胡思乱想就来大谈玻尔的“互补原理”(他称为
“并协原理”)。谈到“太极图”,他更是大说昏话,把“光速”说成“动
极”,把“绝对零度”说成“静极”。如果这样的胡乱编排也算得什么
“物理学的思维和方法”,那物理学家们不如趁早自杀吧!
他又说,“彼消此长,此消彼长,一对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而又
相互补充,……谁也离不开谁,绝对不能截然分开。”看样子,这就
是他所“理解”的互补原理了。然而,假若玻尔的思想竟然能够总
结成这样几句陈辞滥调,那还有什么学术可言!事实上,他的这几
句自鸣得意的咒语,恰恰和“互补性”的思想“绝对”相反,可以说是
一种“反互补性”的思想,如果这也配称为“思想”的话。那么,既然
你压根儿就没梦见过什么是“互补性”或称“并协原理”,你的那些
滔滔不绝、纠缠不清,自我欣赏、混乱视听的絮语,岂不成了“绝对”
毫无意义(而却很丢脸和很有害)的一堆废话?(而且“一对……双
方”云云也绝对不通!)
你所标榜的古本“八卦太极图”明明早已受到人们的厌弃,所
以才有“今本”太极图出世。那种古本,乃出诸神秘主义的理学家
的故弄玄虚,实为伪学术的一例,和今天许多胡乱宣扬⌒都有确定
的条令,不是按什么“惯例”办事的。至于在手掌大小的勋章上“镌
刻小桌面大小的”族徽,那更是连最擅于造谣的文章作者也办不到
的。连一点起码的常识也没有,竟敢挥笔为文,其胆大妄为的程
度,实足惊人!
我相信,他从来没读过(也绝不可能读懂)任何一篇玻尔的文
章。只凭道听途说、胡思乱想就来大谈玻尔的“互补原理”(他称为
“并协原理”)。谈到“太极图”,他更是大说昏话,把“光速”说成“动
极”,把“绝对零度”说成“静极”。如果这样的胡乱编排也算得什么
“物理学的思维和方法”,那物理学家们不如趁早自杀吧!
他又说,“彼消此长,此消彼长,一对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而又
相互补充,……谁也离不开谁,绝对不能截然分开。”看样子,这就
是他所“理解”的互补原理了。然而,假若玻尔的思想竟然能够总
结成这样几句陈辞滥调,那还有什么学术可言!事实上,他的这几
句自鸣得意的咒语,恰恰和“互补性”的思想“绝对”相反,可以说是
一种“反互补性”的思想,如果这也配称为“思想”的话。那么,既然
你压根儿就没梦见过什么是“互补性”或称“并协原理”,你的那些
滔滔不绝、纠缠不清,自我欣赏、混乱视听的絮语,岂不成了“绝对”
毫无意义(而却很丢脸和很有害)的一堆废话?(而且“一对……双
方”云云也绝对不通!)
你所标榜的古本“八卦太极图”明明早已受到人们的厌弃,所
以才有“今本”太极图出世。那种古本,乃出诸神秘主义的理学家
的故弄玄虚,实为伪学术的一例,和今天许多胡乱宣扬“易学”的东
西如出一辙。你现在非要抱残守闷、死灰复燃,把“古本”封为“家
珍国宝”,也不觉得太糊涂、太狂妄、太对不起真正的中国文化吗?
多少年来,头脑稍微清醒的人们都对那种念念有词的“道学
哲学家”梦见过“量子”吗?这岂非天外奇谈的大笑话乎?
这样的例子也十分不胜枚举。
近年以来,中国的“伪学者群落”大见兴盛。他们妄自尊大,眼
高于顶,自许“精英”,大言欺世,故弄玄虚,色厉内荏,头脑空洞,逻
辑混乱,制造假货,自作广告,大大污染了我国的学术空气。然而,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让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起
一点“正视听”的作用吧!
当年出版三本小册及其他几种书籍时,曾得到商务印书馆的
高崧兄和吴亻隽深兄的热情支持,我至今感之。可惜高兄已于数年
前谢世,不能亲见此书的问世,思之泫然!此次出新版,预先得到
丹麦友人奥格.玻尔(Asge Bohr)教授的正式授权,出版过程中得
到商务印书馆郭继贤先生的多方协助,统此志谢!
1998年2月25日,戈革记于京郊。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2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