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Wrapper),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地外文明探秘·第五章 来自远方的信号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19日14:01:1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第五章 来自远方的信号


   “对话是美好的”   ——BT广告语

  在现代电影史中,有一部影片的片头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长长的阴影落在
阿波罗宇航员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上,一艘外星人的飞船正朝着地球飞来。几
秒钟以后,寻找地外智慧生命(the Search for Exraterrestial Intellgence,
简称 SETI)计划的控制室里,一台巨大的探测器警铃大作。这就是电影《独立
日》的开头。这部耗资数百万美元的B级影片,跌荡起伏,一开始就把我们置身
于惊世骇俗的外星人征服地球的劫难之中。

  然而,我们与外星文明第一次接触的情景肯定不会是这样的。

  宇宙中存在另一种智慧生命的最初证据,很可能是寻找地外智慧生命计划在
世界上某个地方的探测器得到的。引起我们警觉的将是从非常遥远的星球传来的
信号,而不是一艘在月球轨道内飞过的宇宙飞船发出的电磁波。寻找地外智慧生
命计划的发言人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特地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寻找地外智慧生
命和独立日”(SETI and IndepenceDay),在那里他们阐述了他们和科幻小说
家的不同之处。他们还半嘲讽地邀请影片制作人把《独立日》的赢利捐献一小部
分给正在进行的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的活动(这项活动耗资非常巨大)。

  寻找地球以外的文明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古罗马时代,诗人兼哲学家卢克
莱修(Lucretius)在书里写道:“那么,必须承认,在天空中的其他区域存在
着别的世界,存在着与地球上的人不同的部落和不同种类的野兽。”公元165年,
历史学家、戏剧家卢奇安(Lucian)在书中描绘了月亮上可能有国王和王后,他
们的人民分成两派,互相在为争夺对木星的殖民权而交战;意大利修道士布鲁诺
(Giordano Bruno)宣称他相信在地球以外还有其他行星可能栖居着与我们人类
相差无几的生物。1600年,布鲁诺因此被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从卢奇安到本世
纪初,关于地外生命的书大约有200种,在20世纪中,这个数目还将乘上好几十
倍。

  当然,被地球外可能存在生命的想法深深打动的这些作家和哲学家对于在宇
宙中发现任何形式的外星生物都无能为力。实际上,直到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卫
星1号”以后几年、人类进人了自己的太空时代以后,才开始了探测来自外星文
明的信号的最初努力。就像许多创新的科学思想一样,建造探测器检测另一个文
明发送的信号这一想法,在1959年春天肯定“弥漫在空气中”,因为当时至少有
两个毫不相干的研究小组同时想到了这一点。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科科尼(Giuseppi Cocconi)和莫里森
(Philip Morrison)当时正在撰写论文。不久,他们的论文发表在《自然》杂
志上。他们提出可以利用微波辐射作为各个文明之间通信联络的手段。同时,在
西弗吉尼亚的一架射电望远镜那儿,一位名叫德雷克的年轻天文学家正在试图说
服他的上司给他一些望远镜使用时间以进行一项雄心勃勃的尝试:探测银河系深
处可能存在的世界传来的无线电信号。

  SETI计划信奉的原则是任何先进的文明只要发明了某种形式的无线电或电视,
就至少会像我们一样有辐射从他们居住的星球泄漏出来。或者,为了试探宇宙中
是否还有其他智慧生命,他们很可能正在有意识地发送信号。归根到底,我们认
为自己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这种想法已经根深蒂固,很容易忘记在地球以外
或许还有成千上万甚至几百万个文明存在,他们也想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否独一
无二。

  我们完全可以假设外星智慧生命利用辐射的方式与我们基本相同。宇宙中充
斥着辐射,它们的波长覆盖整个电磁波谱。很有可能外星生命视觉和听觉的频率
范围与我们不同,因为他们所属的恒星发射的辐射组成成分很可能与我们的不尽
相同,他们的耳朵也与我们截然不同(尽管如此,这种辐射也不可能过于强烈润
为过强的辐射对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十分有害)。如果这样一种文化出现在某个星
球上,那儿的辐射无处不有,并被用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那么,一个技术上先
进的文明可能就会经历一个“无线电时代”和“电视时代”,或者说与之不无相
似的什么。如果他们对其他文明感兴趣的话,他们也会设立发射器和接收器。①
不用说,这些信号到达地球时已经变得很微弱。实际上,最近的研究已经提出,
群星之间的气体云可能比先前估计的要稠密得多。外星信号的功率可能因此被减
弱,这甚至可能会使它们永远也到不了地球。

  像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一样,这些信号的特性受到相对论的制约,与所
有的电磁辐射一样受到同一个速度——光速(每秒钟 300 000千米)的限制。因
此,我们有朝一日可能接受到的任何一种信号都要经过许多光年的旅行。这些信
号甚至可能来自一个非常遥远的文明,他们所在的星球离我们那么遥远,以至于
当信号到达地球时,发送这些信号的生物早已灭绝或者彻底改观。

  康乃尔大学的科科尼和莫里森以及德雷克几乎凭着一种预感决定从一个狭窄
的频率范围着手进行研究——频率限定在特定的1420兆赫,目标对准几个精心选
定的恒星。

  这第二个决策实际上是由于设备性能十分有限所致。当时,在日后成为SETI
计划的研究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努力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一种研究机构和有成
就的学者所不屑一顾的活动。他们只能在正式工作时间以外,有什么设备就用什
么。1960年,当德雷克第一次获得正式许可,同意他花时间进行寻找地外智慧生
命的研究时,限于当时的设备,他只能集中在几个目标上。可是为什么选择1420
兆赫呢?

  所选择的频率范围以1420兆赫为中心,它被称作“水坑”,是电磁波谱中一
个平静而“幽暗”的部分,但它却介于两个非常重要的普适常量之间。研究表明,
天然出现的自由氢发射的信号正好是1420兆赫。而频谱中在它附近(在1670兆赫
处)有一种称为羟基(OH)的分子也在发射某种天然信号。②对化学家来说对,
H和OH是一种神奇的组合,它们在一起组成H2O,因此,频谱中水分子的这两种组
成成分的频率之间的空隙称作“水坑”。不过,这个选择并不是没有其他理由。
全凭想象而富有诗意地确定的。因为,氢分布在整个宇宙之中,德雷克和康乃尔
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假设,任何能够研制出无线电技术的高级智慧生命必然会知道
这个化学事实,并期望他们的知识同样渊博——这被视作一种标记,一种“智慧”
的象征,或者说一种对基本的、可以交流的科学原则的了解。

  因此,早在l960年,怀着满腔热诚、一笔2000美元的预算经费和一丁点儿的
精神支持,德雷克建立起第一个现实的SETI,他称其为“奥兹玛计划”,开始搜
寻在1420~1670兆赫范围内的信号。

  德雷克和其他科学家初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辐射干扰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
仍然困扰着研究人员。因为SETI科学家要探测从离地球极其遥远的地方发来的非
常微弱的信号,所以他们必须把自己家门口的和他们所用仪器的电磁辐射都仔细
地监视和考虑进去。在最初的年代,有许多次宣称接收到了外星信号,可是等最
初的激动平息之后,又被—一证明只不过是仪器设备泄漏的电磁辐射,或者是外
面的“本地”信号干扰。最值得记忆的是有一次,一架正在低空飞行的飞机在不
规则的时间里恰从上空飞过,产生很强的信号,看上去就像是从一颗遥远的、名
为鲸鱼座τ的恒星发来的信号。

  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类热心的业余爱好者是SETI 的主力。随着
愈来愈多的从事其他研究的有声望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开始对它感兴趣,要求获
得像样的经费以建立一个协调一致的SETI项目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虽然事实证明
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已经有几项很重要
的进展。

  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维尤美国国家航天局的艾姆斯研究中心,一群热
情洋溢的人建立了一个项目,名叫“赛克洛普斯”计划,主要是探讨与地外智慧
生命接触的理论问题——如何探测外星信号,到哪儿去找。然后,他们又着手研
制更好更精密的仪器设备。但是,经费仍然很少,资金始终难以与热情相匹敌。

  在20世纪60年年代和70年代,俄国人在SETI上取得了迅速进展,在许多方面
遥遥领先于他们的西方同事。科学家对那个时代的政治争端不感兴趣,他们不顾
政治寡头的反对,组织召开了国际会议,尽可能分享研究成果。但是,直到最近
几年才有了国际的、或者说共同一致的努力。

  我们与外星人接触的最大希望在于落实最新的SETI项目。这项计划称作“凤
凰计划”。它第一次为研究人员提供机会,允许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探测器,在
世界各个天文台,利用“空闲”时间,使用那儿现成的射电望远镜。“凤凰计划”
最初是由美国政府出资的。像萨根这样的知名人士终于说服了美国政府,使他们
相信一项认真的、资金充裕的SETI计划对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年度财经预算来说实
在算不了什么。他们认为SEl计划并不是为了满足一些受科幻小说影响的科学家
的个人爱好而浪费公众的资源,分散研究的精力,它应当被视为一项切实可行的
科学研究,它必将在许多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凤凰计划”打算每年产生一个1000万美元的项目。它始于1992年,可一年
多以后,一些国会议员改变了主意,认为这是在付钱给沉迷于不明飞行物的人。
在他们的干预下,政府终止了资助。“凤凰计划”因此又陷入了困境。直到一年
后,才从仁慈的爱好者和公众福利机构那儿募集到资金。《ET:外星人》和《第
三类近遇》的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十分明智地资助了一个设在
美国东海岸的与“凤凰计划”有关的项目。其他有钱的爱好者也纷纷把钱投到世
界各地的搜寻活动中。

  “凤凰计划”是一项全球行动。它们计划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巡视
天空,在1000~10000兆赫(1~10吉赫)之间搜索。这个范围正好有许多天然的共
振线和发射线(包括前面所说的氢发射线)。美国国家航天局还研究了他们称作
频谱分析仪的仪器,在预定的很宽阔的频率范围里搜寻。最近又发明了滤去信号
中的噪声和其他干扰的软件。

  研究开发恰当的技术是探测星际信号的一大难题,可是在确立这样一项计划
时还有其他的重要问题要解答。SETI研究不像其他形式的科学研究。在几乎所有
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科学家总有些具体的东西,可以根据它们来建立他们的理论
和发展他们的计划。即使是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物理学家也有粒子加速器这一
资源,例如在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或在芝加哥郊外的费米实验室的加
速器。他们还有坚实的数学体系做引导。SETI研究人员寻找的却是藏在一堆非常
庞大的草堆里的一根针,一根可能根本不存在的针。他们就好像在一个风雨交加
的夜晚,戴着太阳眼镜,靠着明灭不定的火柴光,努力想要找出那根针!但是,
正如在这方面的开创者、科学家科科尼和莫里森在1959年的论文中所说的那样:
“成败很难预料,但是,如果我们永远不去寻找,那么成功的机会就是零。”
[1]

  毫无疑问,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技术上的困难还不是唯一的问题。首
先遇到的难题是:接受器应该对准哪儿呢?是对准几颗选定的恒星,还是扫视整
个天空?

  “凤凰计划”正试图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像他们希望的那样采取近乎“一
把抓”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打算同时进行三种不同的搜索,涉及1000颗
选定的各种各样的恒星。

  第一项搜寻称作“最近的100颗星样本”。恰如它的名字那样,这个样本包
括最靠近我们太阳的100颗恒星。它们全都在距离地球25光年的范围以内。这一
选择的弊端在于:这些恒星中有许多与其他更遥远的恒星相比,具备有生命的行
星环绕其旋转的可能性更小。而好处是,如果这些恒星真具备有生命的行星,那
么从星际旅行的角度来看,它们就在我们的后花园里。因为距离比较近,接触和
通信联系相对而言也就比较容易。这组100颗恒星包括一些人们熟悉的名字:离
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和半人马座α(一个双星系统);有些恒星
要比我们的太阳大许多倍,温度也高得多,比方说天狼星;还有至少25个别的双
星系统。

  第二批对象是“最好最亮的样本”。所涉及的140颗恒星全都在距离地球65
光年的范围内。在某些方面,这被认为也许是最有可能得出积极结果的样本。它
包括许多最近被证实有自己的行星系统的恒星。这一组里的其他恒星之所以被选
中,是因为它们的年龄可能恰好在最有希望具备适合文明生存的行星系统的范围
内。这个取样还被限制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比较大的比例集中在单星而不
是聚星上。在聚星系统里,两颗或更多的恒星互相靠得很近——在这种情况下,
在环绕它们转动的行星上会遇到许多问题,生命形成的概率会因此而大大减小。

  恒星的亮度可能会造成误导。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所有的亮星离我们都很近,
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并非如此。没有两颗星是一样的;它们在化学特性、大小和
亮度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天狼星,从地球上看,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可实
际上,它离我们要比某些相对而言幽暗得多的恒星(比方说半人马座比邻星)远
得多。实际上,尽管半人马座比邻星离我们很近,发射的光却很少,其亮度只有
我们不用望远镜而仅凭肉眼看见的最暗的星的百分之一。SETI研究人员最感兴趣
的“射电亮度”也是这样——亮度大并不一定就代表该星比较近。

  所选的第三组恒星、称为“G型矮星样本”。它是最大的一组,包括的恒星
范围比较广,不过,它们全都在距离地球200光年以内,并且都是称作G型矮星的
恒星。我们的太阳也属于这个范畴。这一组里的所有恒星被认为在年龄和大小上
都与我们自己的太阳非常相似。它们几乎全都是单星,是“凤凰计划”研究人员
正在研究的最大的一组恒星——大约有760颗恒星。

  “凤凰计划”的观测系统设计成可以在世界各地运输,并能与可供此目的用
的那些大型射电望远镜相连接。“凤凰计划”的第一次观测是在澳大利亚。天文
学家在那儿使用了64米的帕克斯天线和22米的莫普拉天线,这两个天线都设在新
南威尔士。由于澳大利亚是第一个观测地点,所以目标组的恒星中有很大比例是
只有在南半球才能看到的,其中包括650颗G型矮星。1996年,这套观测设备又运
回位于西弗吉尼亚的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在那里,用一架40米的碟形天线继续
进行下一阶段的搜寻。现在,这个项目设在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位于波
多黎各的305米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那里。

  在本书付印之际,星际“电波”仍然没有动静,但是,所有参与“凤凰计划”
的研究人员全都认为立即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上,有些天文学家还
提出官方的SETI研究小组的方向错了。他们认为射电望远镜应该转向银河系的中
心,那儿的恒星要密集得多,他们说在那儿发现有趣的事情的机会也要大得多。
但是,这也有一些问题。要把那么多恒星不断发射的大量自然信号区分开来相当
困难。正如英国一位天文学家罗恩—罗宾逊(Michael Rowan-robinson)所说:
“沿着银河系的平面望去,就像在交通塞车时看汽车的前灯一样,很难把一个射
电发射源与另一个区分开来。如果这种射电发射也随着距离的远去而消隐的话,
那么我们可能就什么也发现不了。”

  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寻找射电信号。有些研究人员认为,一
种高级外星生命可能早就摒弃了无线电波,他们也许正用激光发送信息。另外一
些研究人员则假设宇宙中现存的文明大多比我们先进得多,通过寻找它们能量生
产系统的副产品——热量,我们或许就可以找到它们的位置。

  杰出的美国物理学家,曾经担任爱因斯坦的副手的戴森(Freeman Dyson),
现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他提出了一个方案,根据这种方案,一种先进技
术几乎可以产生无限的燃料供应。他设想一个足够发达的文明通过建造一个由接
受器和能量转换器构成的球,就可以利用他们自己那颗恒星的全部能量输出。这
些球被称作“戴森球”,它们当然可以提供巨大的能量,但也会辐射与之相当的
热量。这种热量可以在许多光年以外在光谱的红外范围内探测到。还有一些人把
这种想法发挥得更进一步,他们主张比我们的文明先进几百万年的文明可能利用
整个星系的能量,甚至整个星系团的能量。我们在宇宙深处看见的许多类型的能
源中有些是这类过程的废弃产品。③这就使参与SETI的研究人员把潜在的文明分
成三种类型。

  Ⅰ型文明(包括我们在内)是已经发展到以下水平的那些文明:他们能够开
发利用自己栖息的那个世界的自然资源。

  Ⅱ型文明应该能够建造像戴森球那样的东西,并且能够处理他们那个恒星的
全部能量输出。文明发展到这个水平几乎可以肯定有能力进行星际旅行。这样的
文化也许已经研究出绕过光速藩篱的方法。一种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文化要比我们
先进几千年甚至于几万年。

  Ⅲ型文明领先我们成百上千万年,并且已经掌握利用它们星系的全部资源的
技术,这种能力对我们说来就像是属于上帝却又在物理定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宇
宙的意义上,这不过是一种生命形式之开始进化相对来说比我们稍早一些而已。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生命似乎具有神一般的力量,其实,他们也是在某颗遥远的
行星上,在单细胞有机体的泥浆里形成的。只不过他们发展的时间比我们更长而
已。

  这种分类最初在20世纪d年代提出。它们很快就被国际上接受成为标准。这
个时期也是苏联寻找地外文明的研究工作最活跃的时期。在一个案例中,苏联的
科学家甚至曾经一度认为他们遭遇了一个Ⅲ型的文明。

  那是在1965年,俄国人当时在努力探测地外文明发来的信息方面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他们最杰出的研究者名叫卡尔达谢夫(Nikolai Kardashev,他也是第
一个认真讨论超级文明和文明类型的想法的科学家)。一天早晨,在克里米亚深
空研究站,卡尔达谢夫的研究小组探测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强烈信号。这个信
号肯定来自地球外。令人感兴趣的不只是它的强度,而是信号似乎一直在缓慢地
改变频率,频率变化覆盖很宽的频带。这种类型的信号是事先不曾预料到的,对
这个苏联研究小组来说,它几乎肯定就是地外文明想要与我们接触的明证。

  卡尔达谢夫屈从于他的同事们的压力,违背了自己的明智判断,决定公开宣
布这一发现,向世界报界宣布这个信息源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地外文明。不幸的是,
它其实不是。在几个小时里,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与他们的俄国同
行联系,指出俄国科学家观测到的与在美国探测到的一个天体的情况一模一样。
他们是几个月前探测到这个天体的,此后他们一直在研究。他们把这种信号源称
作“类星体”,或类似恒星的天体。它肯定不是什么俄国人所描绘的先进文明发
来的信号。

  人们对类星体还不完全了解。科学家知道类星体是极其强大的电磁辐射源。
它们正以极快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它们被认为是异常骚动的星系——一团沸腾
的物质和能量,与我们稳定的银河系截然不同。据揣测在每个类星体的中心都有
一个黑洞,它的引力场非常强大,凡是接近它的东西全都被它俘获。当物质和能
量被吸人而行将消失于物理学家所称的“视界”(从那里有去无回)之际,它们
与那里早已被俘获的其他形式的物质互相碰撞,并发射出正好能逃脱附近那个黑
洞的引力桎梏的能量。

  类星体是迷人而又奇特的天体。仔细研究类星体使人们对宇宙的性质有了新
的看法。但它们并不是唯一偶然被发现、并被误认为标志着地外智慧生命的奇特
物体。

  1967年,一位剑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乔斯林·贝尔(Jocelyn Bell)探测到
一个从太空深处传来的、很规则的强信号,频率在频谱的“水坑”区域里。她向
导师休伊什(Anthony Hewish)报告了自己的发现,他们决定在彻底研究这个信
号之前,暂不公开这一发现。他们逐一排除所有可能的普通信号源,最后发现该
信号实际上是太空深处一个奇怪的天体发射出来的。它发送出近乎完美的规则脉
冲。这个天体被称为“脉冲星”,后来发现它是一颗中子星,一颗死亡恒星的残
骸。这颗恒星在其自身引力场作用下坍缩,以至于围绕该恒星中的原子核转动的
电子被挤压到原子核里与质子结合形成了中子。这些超密物质发射出极其规则的
脉冲,以至于脉冲星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

  自从贝尔和休伊什作出这项发现以来,还曾探测到其他有规则的、既不是脉
冲星也不是地球上的任何信号源发来的信号,但每回只出现一次。过去10年里,
哈佛大学的霍罗维茨(Michael Horowitz)教授领导的小组曾经有 37次报告这
类信号,全都在距离地球25光年以内。但是,因为它们不曾重复,所以没有资格
作为一个试图与我们取得联系的种族发来的信号的候选对象。当然,它们可能是
某些特定事件的一次性泄漏,这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对科学家来说,要适当
地分析一个信号,他们需要一个不断重复的、有一定强度的、规则的脉冲信号。

  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发现是1977年8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用“大耳朵”射
电望远镜探测到的信号。当时在现场的一位天文学家惊讶地在计算机上打印输出
一个单音节的感叹词,从此以后,这个信号就被SETI研究人员和爱好者称作“哇”
(“WOW”)信号。它持续了整整37秒钟,好像来自人马座方向。最使人吃惊的
是,这个信号的频段很窄、就在氢的频率1420兆赫上,但是,在人马座或其他地
方就再也不曾探测到第二次。

  那么,将来究竟会怎样呢?是像反对者所坚持的那样——在宇宙中继续寻找
地外生命的努力纯粹是浪费金钱,抑或我们正处于某项伟大发现的前沿?

  用商业术语来说,SETI可能是潜在的最大的科学交易。对美国政府来说,这
项计划的成本曾是美国国家航天局年度预算的1 /1000。目前则由私人出资资助。
所以,即使是极端强硬的怀疑论者也不能宣称这是滥用纳税人的钱。更何况,这
个项目成功的潜在得益将会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很清楚,SETI尝试绝对不
会损失什么。

  比较成问题的是如何保持这个项目的势头。它年复一年没有任何产品。反对
这种说法的人争辩说,脉冲星和类星体都是通过SETI研究人员的努力而发现的,
况且,在探测研究中,技术的改进和采用的新型设备将会渐渐地传开,应用在其
他的研究领域,甚至于日常生活中。

  然而,对未来的研究人员来说,一大困难是地球上的干扰程度日益增加。一
些满怀热情的人提出,我们现在正在穿越一个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的机遇之窗,不
久,处于萌芽状态的通信革命就会妨碍我们探测到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纯信号的机
会。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研制设在地球大气层外的精湛的探测系统。SETI
和美国国家航天局都拟定了研制轨道探测器的试验性计划,甚至计划研制可以放
在太阳系外缘的仪器,使其远离地球上的技术产生的各种干扰。由于这些计划耗
资巨大,迄今为止还只是梦想。如果美国国家航天局无法找到每年几百万美元来
支持以地球为基地的寻找,那就很难指望他们出资发送探测器到太空深处去。

  有几种方法可以绕过这道难题。一个希望是无人驾驶的行星际旅行在不远的
将来会比现在便宜得多。由于航天飞机的研制成功,近地飞行计划的成本大大削
减了,并且,美国国家航天局还在研究新的、更加便宜的系统,发送探测器到月
球和内行星上去。另一种可能是SETI可能免费搭乘官方计划的便车。这就好像在
空间时代伊始,德雷克的第一次努力与2000美元的经费。SETI可以免费利用官方
研究人员收集到的数据,寻找能够证明存在着试图与我们联系的地外文明的蛛丝
马迹。

  另一方面,政府中止资助SETI计划激励了愈来愈多精神抖擞而又能干的业余
爱好者。基地设在新泽西州的寻找地外智慧生命联盟(SETI League),正在建
立一个全球的个人网络。这些入网的人全都有自己的探测器和信息处理设备。④
这个联盟现有27 个碟状天线对准天空。他们希望这个数目在今后几年里成几何
级数增长,而且随着成本下降,他们期望到这个千年末将增加到1000个碟状天线。

  与那些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的专业人员不同,SETI 联盟的成员使
用家用卫星天线,与接收电视图象的碟状天线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那些大型的碟
状天线只能对准一部分特定的、经过仔细挑选的天区,而那些比较小的家用天线
则能够扫视天空。这样一来,SETI联盟就希望产生一个“碟状天线临界数目”——
至少1000)架天线。这样他们就能够把天空划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都用一架
天线监视。他们把这看成是一些配合绝佳的大男孩们的杰作——他们使用好几百
万美元的接收器,聚焦在一批经挑选的主要目标上。

  最后,我们还必须考虑地外生命在我们发现他们之前先发现我们的这种可能
性。其中一种方式是另一个文明捡到了我们发射的探测器。

   图9 业余SETI系统。

  星际旅行存在着许多困难(见第八章),但是,我们应该牢记人类实际上已
经进入星际旅行的时代,纵然是以一种替身的形式实现的。“先驱者10号”已于
1997年离开我们太阳系,它将继续旅行,失去与地球上的监测站的无线电联系,
直至遇到等待着它的未知的结局。“先驱者10号”在近乎真空的状态中旅行,因
此它将得以保存下来。但是,它也有可能由于微陨星的撞击而遭到严重毁坏,或
因不时撞人的高速粒子的腐蚀而毁坏。还有一种可能是几千万年以后,它被另一
颗恒星的引力场俘获而进人环绕该星运行的轨道。这颗恒星可能有栖息着智慧生
命的行星,他们会发现“先驱者10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对我
们的情况有所了解。“先驱者10号”上有一块金属饰板(这是根据萨根的要求而
放置的)。它介绍了我们地球的情况,地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以及人类的模样。


  图10“先驱者 10号”和“先驱者 11号”上的金属饰板。

  继“先驱者 10号”和“先驱者 11号”之后进人太空的是“旅行者1号”和
“旅行者2号”。它们也将在不久的将来离开我们太阳系进人星际空间。这两艘
飞船各带有一张镀金唱片上面载有关于地球和人类的进一步的信息。唱片含有
117种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图形,描绘地球这颗行星和它上面的动物和植物;有54
种语言的问候语,以及经过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球之声”,包括90分钟的世
界各国的音乐精选[莫扎特(Mozart)和巴赫(Bach)供可能倾向于古典音乐的
外星人欣赏,伯雷(Chuck Berry)的音乐则供喜欢边唱边跳的外星人听」。

  在本书最后一章里,我将详尽地讨论对人类来说,与外星生物接触究竟意味
着什么。也许认识到在过去3.5亿年里,我们实际上是那些在寻找生命的外星文
明的信标,这一点是十分令人沮丧的。在我们地球历史上的这些岁月中,任何技
术水平与我们今日的水平相当的先进文明都有可能探测到我们大气层里蕴含着稠
密的氧气。他们利用光谱分析,还会了解到我们的臭氧层。

  对有些人来说,这就进一步提供了证据,支持那种认为我们在宇宙中完全是
独一无二的观点。怀疑论者说,假如真的存在其他的文明,他们当中有许多发展
得比我们更早、更快,很长时间以来,他们一直在观察宇宙,那么为什么他们没
有发现我们呢?前面我早已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十章再回到这个话题,现
在我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另一项搜寻上。这项搜寻最近几年不断获得激励,有
可能超过射电天文学家在探测来自其他世界的信号方面的努力。正当SETI研究人
员把它们的仪器瞄准目标恒星,业余爱好者开始建立他们的家庭探测系统时,另
外一些天文学家开始发现愈来愈多的环绕着遥远恒星转动的行星。哪里有行星,
哪里就有可能存在生命。

___________   ① 自然界利用辐射的方法有许多种。光合作用就是明显的例
子。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特殊的辐射频率启动反应产生能量。在地球上,大
多数生物都利用辐射来看东西,它们利用声波来听——这是又一个例子,说明信
息如何通过“辐射”的方式,或者通过与电磁波谱范围内的辐射相似的波的形式
传播。甚至像蝙蝠这样奇特的动物,它们虽然不能像我们一样“看见”东西,也
会利用辐射操纵它们的“雷达”。

  ②严格地说,OH不是一种稳定的分子。在地球上它只是作为OH-而存在,称
作羟基离子。

  ③25年多来,天文学家一直在观测宇宙中许多不同地方突然出现的能量暴。
他们通过追寻抵达地球的γ射线(一种形式的电磁辐射)的残迹来探测这些能量
暴。它们被认为是迄今所见的最强烈的爆发结果。试图解释这些γ射线暴的理论
差不多有好几百种,其中包括认为它们可能是某个超级文明活动的结果。最近,
仔细监测了一个这类γ射线暴,发现是由于一次强烈的爆发引起的。这场爆发在
10分钟里产生的能量比我们太阳一生输出的全部能量还要多。天文学家正在积极
地跟踪这个爆源,研究这一现象的成因,希望在更加持久地观测这一效应之后揭
开这个谜。问题是没有人知道下一次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④ 这个联盟可以在因特网上找到,网址是
http://seti1.setileague.org/homepg.htm它将为所有有兴趣建立自己的探测站
的人提供帮助,并且根据要求提供软件。

  ⑤很可能到那时人类已经不复存在,或者我们自己成了星际旅行者。我们甚
至可能在将来某个时间遇上我们早先发射的卫星,在它前往某颗遥远恒星的漫漫
旅途中,我们赶上并超过了它。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4.11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9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