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第七章 夜空的脊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3月19日20:07: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三思言论集】→【三思藏书架】→《宇宙》 〖本书由柯南扫校〗
第七章 夜空的脊柱
他们来到空中的一个圆洞……闪耀着像一团火焰。神鸦说,
这是一颗星球。
摘自爱斯基摩人创世神话。
我宁愿弄懂一个道理,也不愿做波斯的国王。
德漠克利特
萨摩斯岛的阿里斯塔恰斯写了一本书,照该书的说法,就会
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他推测说,某些
星球和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以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而太阳
则处于圆形轨道的中心。他还推测说,太阳附近的上述星球,体
积十分巨大,以致地球轨道离这些星球的距离,只及这些星球的
半径那么大。
阿基米德《繁星》
假如仔细推敲人们的神学观点,任何人都一定会承认,“诸
神”一词是用来表示他目睹的事物的不可知性。每当他看不出自
然界中某种事物的根源,而目绞尽脑汁也理不出任何头绪的,他
就推出诸神这个词来解决他的难题,结束他的思考……。因此,
当他把某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归之于上帝时……,难道不仅仅
是用一种阴影来替换自己头脑里的黑暗而已吗?对于上帝的声音,
他是习惯于带着敬畏之情去认真聆听的。
迪特里希男爵《自然界》,1770年于伦敦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纽约市度过的。当时我住在布鲁克林区的
本森赫斯特街上,我极其熟悉我的左邻右舍,每一幢楼房,每一
个鸽棚,每一个前廊后院,每一片空地,每一棵榆树,每一条装
饰漂亮的栏杆扶手,每一条运煤斜槽,每一堵玩中国手球的壁墙,
上述种种以一座叫做罗佑的斯第尔威尔的砖墙剧场质量最好。我
认识许多住在这里的人,例如布鲁诺和迪诺、罗奈德和哈威、桑
迪、伯尔尼、丹尼、杰基和米拉。但离我住的地方不远,就在第
86街靠近铁路的那个汽车声嘈杂的地方,是一个令人奇怪的、我
从未涉足的禁地。当时对我来说,那里就像火星一样神秘莫测。
“在冬天,每天临睡之前,我经常仰望天空,无数的星星,
在遥远的高空向我眨眼。它们是些什么呀?每当我想到这个问题,
我就会去问大伙伴和大人们,而他们的回答几乎都是“星星就是
天上的灯光呗,傻瓜!”星星会发亮,那还用他们说吗?但是,
星星仅仅是悬挂在天上的小灯吗?它们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到底
是不是和灯光一样的东西呢?面对群星,一股怅然不禁涌上心头。
我那些不爱探奇索隐的伙伴们对司空见惯的群星依然有所不知。
其中许多问题还得去探索许多更为深刻的答案。
待我够岁数时,我的父母给了我第一张借书证。我记得,图
书馆就在第85街,对我来说,那是一片陌生的地界。我一踏进图
书馆,就急切地向一位女管理员打听星星的事。她递给我一本带
有彩色照片的书,满是一些男女电影明星的像片,我嘟嘟嚷嚷地
抱怨着。管理员笑了,当时真让我感到莫明其妙。她又给我找来
另一本书,这一次她拿对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就找有关星
星的段落。那本书告诉一些令我非常吃惊的东西,告诉我一个伟
大的想法。书上说,星星都是太阳,不过是远离我们的太阳。太
阳也是一颗星星,只是离我们很近的一颗星星罢了。
试想,我们抓住太阳,把它推移到遥远的地方,推移到只剩
下一个闪烁不定的小亮点的地方,那究竟要把它推移多远呢?对
角度大小的概念,我一无所知,对计算光速传播的平方反比定律
更是一窍不通。而且,我压根儿就没有机会去计算从地球到星星
的距离。但如果说星星就是许许多多的太阳,那我当然知道,它
们的距离一定比第85条街,比曼哈顿,也许比新泽西州距离我们
还要远。它们实际上何止我想象的那么远呢。宇宙宏大无比,远
非我当时所能想象的。
不久,我了解到另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地球--自然也包括
布鲁克林区--是一颗行星,而且是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还
有好多别的行星,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有的远离太阳,有的靠
近太阳。这些行星与太阳不同,自己不会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
假如从远处观察,那么,在耀眼的阳光下,这些行星,其中包括
地球,只是若明若暗的小点。于是我就想,其他的星星,一定也
有行星,这是一些我们尚未测知的行星。在这些行星上,一定也
有生命,(为什么不能有呢?)这些行星上的生命形式,也许与
我们所了解的布鲁克林区的生命迥然不同。从此,我决定当一名
天文学家,去研究星星和行星,如有可能,就去亲自拜访它们。
使我深感幸运的是,对我的这种异想天开,双亲大人和老师
们都十分赞赏。尤其幸运的是,我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人类第一
次进人太空旅行,对宇宙进行深入探索的时代。假如我先于这个
时代出生,那么,不论我的抱负多大,我也不可能认识星星和行
星到底是什么,也不可能懂得宇宙间居然还有其他众多的太阳和
地球以外的宏大世界。对宇宙间这许多奥秘的认识是经过我们前
辈百万年以来耐心观察和勇敢探索才从大自然中获得的。
星星到底是什么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同婴儿的笑容一样自
然,人类一直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前人所不同的是,我们这个时
代终于获得了部分答案。书籍和图书馆为我们发现这些答案提供
了方便的手段。在生物学中有一种虽不完美但却有很强适应性的
原理,叫做重演。这种原理认为,从人类自身的胚胎发育过程中,
我们可以回顾人类的进化史。我认为,这种重演性也会体现在人
类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进行追溯人类远祖的思
维。想想几千年以前的情形吧,那时既谈不上科学,也没有图书
馆,但当时人类对社会和性别方面的问题也像现在这样精明,这
样好奇,这样涉足其中。不过那时并没有科学实验,也没有发明
创造,人类这个生物种尚处于童年期。当人类首次发现火时,他
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的祖先,那时是怎样看待星星的呢?
有时,我不由浮想联翩,我设想他们当中大概有一个人是这样想
的:
我们吃浆果草根、坚果和树叶,也吃死亡的动物。这些动物
有些是我们找到的,有些是我们杀死的。我们知道哪些东西能吃,
哪些东西不能吃。假如我们吃了某种东西而倒毙,那是因吃了这
些食物而受到惩罚,我们并不想做坏事,但毛地黄或者毒芹会毒
死你。我们热爱子女和朋友,我们要警告他们,别去吃这种有毒
的东西。
当我们去打猎时,我们也可能送命,被兽角顶死,被群兽踩
死或吃掉。野兽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意味着生与死,它们的习性如
何,足迹怎样,何时交配,何时产仔,何时出游,对这一切我们
都必须了解。并把这些知识传给我们的儿女,我们的儿女再传给
他们的儿女。
我们靠猎物为生。我们追逐它们,特别在冬天,没有什么植
物好吃时更是如此。我们是流动的猎手和死兽收集者,我们称自
己是狩猎族。
我们大多数人就睡在露天,或睡在树下,或睡在树杈间。我
们穿兽皮保暖和遮羞,有时也用兽皮做吊床,兽皮披于身上,我
们感受到野兽的威力。我们与羚羊赛跑,与大熊搏斗。我们与野
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追逐它们,吃掉它们,它们也追逐我们,
吃掉我们,我们彼此相依为命。
我们学会了制作工具,因而存活下来了。我们当中有些人在
找石、凿石和磨石方面是行家。我们用兽筋把石头绑在木棍上,
做成斧头。用这样的石斧,我们可以砍树猎兽。我们把一些磨尖
的石头绑在长棍上做成长矛。如果我们小心翼翼,怕不作声,有
时可以接近猛兽,用石矛刺死它们。
兽肉发臭了,有时我们饿了,就不去注意它的臭味;有时就
加上些野菜,以冲淡臭味。不会发臭的食物,我们就用兽皮或大
树叶或大坚果的壳把它包起来留着。把一些食物留起来带着是明
智的。假如我们过早地把肉吃了,有些人以后就会挨饿。因此我
们应该互相帮助。由于这个原因以及其他许多原因,我们制定了
规则,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我们总是有规则,规则是神圣
的。
有一天暴风雨来了,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孩子们都害怕暴
风雨,我自己有时也觉得害怕。我们不知道暴风雨的秘密。雷声
深沉震耳,闪电又快又亮,这使我们觉得,也许是某个强大有力
的人发怒了。我认为,一定是天上的什么人在发怒。
雷雨过后,在附近的森林中,发出了劈里啪啦的响声。我们
跑去一看,原来是一种散发热气的东西,闪耀着黄色或红色的亮
光。这种东西我们从未见过。现在,我们称它为“火焰”。火焰
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火焰是活的,它会吞食
物。如果你让它吃,它能吃掉植物和树枝,甚至整棵大树。它是
有力的,但它不够精明,一旦食物吃完了,它也就死了。而且,
假如一路上找不到食物,它也不会从这一棵树跃过不远的距离去
吃另一棵树。没有食物,它寸步难行。但只要有足够的食物,它
就会长大,而且会生下许多火焰孩子。
我们当中有一个伙伴,产生了勇敢的想法:去抓住一个火焰,
给它一些东西吃,和它交朋友。我们弄来一些木质坚硬的长树条,
火焰毫不客气地吃起来,不过吃得很慢。这样,我们就可以拿着
没有火的一端而把火焰带走。手里拿着小火焰,如果我们很快地
跑起来,它就会死去,它们的孩子太娇嫩了。我们没有跑,我们
轻轻地走,好心地喊着:“别死呀。”其他狩猎族的人惊奇地看
着我们做这件事。
从此以后,我们就一直带着火焰,并不断地喂它,以免它饿
死①。火焰是一种奇迹,也对我们帮助不小;它很可能是一位强
有力的人送给我们的礼物。这个人是不是就是暴风雨中发怒的那
同一个人呢?在寒冷的夜晚,火焰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光明。在
新月之夜,点点火光戳破茫茫黑夜。如今在夜间,我们也能为明
天的打猎准备石矛了。晚间,要是我们还不累,我们也能在黑夜
中互相看得见并且交谈了。使我们格外高兴的是,火焰使猛兽不
敢靠近。过去,在深夜熟睡之时,我们常受猛兽之害,甚至小动
物,如鬣狗和狼,也可能吃掉我们的伙伴。如今有了火,情况就
大大不同了。火焰使它们不敢靠近,而只是在夜幕下无望地徘徊,
嚎叫着,眼睛在火焰前闪亮闪亮的。它们害怕火焰,但我们不怕
火焰。因为火焰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照顾火焰,火焰也就照顾我
们。
天空是重要的。天空覆盖我们,还会对我们说话。在我们发
现火以前,每当黑夜来临时,我们常常躺在地上,仰望天空,注
视着天上无数的亮点。有时一,许多亮点会走到一起,在天空中
形成一幅图画。我们中有一个人的眼力比旁人好些。她就教大家
认识空中的图画及各个图画的名字。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聊到
深夜,编织着星空图画的故事,如狮呀,狗呀,熊呀,猎人呀和
其他更为奇怪的事情。这些天上的图画是不是就是发怒时制造暴
风雨的那强有力的巨人的形象呢?
天上总是没有什么变化。年复一年,星图一成不变。月亮呢,
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月相变化时,女人们就会流血。有些部落
规定,在月亮消长的某些日子禁止性交。有些部落在鹿骨上刻下
月亮缺而复圆的天数,或是女人流血的间隔天数。这样,人们就
会预先算出时间,遵守规则。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星星远在天边。我们爬上一座山顶或是一棵大树时,并不觉
得它们离得近些。云彩飘来,挡住我们观看星星。星星一定是躲
到云层后面了。当月亮慢慢往前走动时,会从星星的面前走过。
但过后一段,星星仍然安然无恙,月亮并没有吃掉星星。星星一
定是在月亮的后面,它们在眨眼。星星是一种奇怪的、寒冷的、
清白的、远离我们的光。许许多多这样的光,遍布苍穹,但只有
在晚上才看得见。我不明白,星星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找到了火以后,有一天我坐在筹火旁遐想星星,一个念
头逐渐产生:星星就是火焰。然后我又想到,星星是其他的猎人
在夜晚点燃的篝火。星星没有篝火亮,因此,星星一定是离我们
很远很远地方的篝火。但我这么一说,附近的人立即问我,“天
上怎么会有香火呢?篝火堆和它周围的猎人,为什么不会落到我
们面前呢?为什么那些陌生的部落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呢?
他们问得好。这些问题困扰着我。有时,我觉得天空像半个
大蛋壳,或是半个大坚果壳。我想,远在天际的那些人,正在往
下看我们呢(可是对他们来说,都好像是在往上看)。他们会说,
我们呆在他们的天上,他们也弄不清楚,我们为什么不掉到他们
的地上去。我的这个想法,你们理解吗?但我的伙伴说,“上是
上。下是下呀!”这个回答同样很在理。
有位伙伴的想法不同。他认为,夜空是一大块扔到天上去的
黑色的兽皮。兽皮上有很多洞孔。透过洞孔,我们才看到了天上
的篝火。他认为并不是我们看到星星的地方才有篝火。他想,篝
火布满整个天空,只是被兽皮挡住了,在有洞的地方,我们才看
得见。
有些星星能够走动,就好像我们追逐的动物,也像我们自己
会走动一样。不过,星星走得很慢,只有细心地连续观看几个月,
你才会发现它们走动了。会走动的星星,只有5颗,和一只手上
的手指一样多。它们在群星间缓慢地移动。假如认为天上的星星
是等火的想法是对的,那么,这些星星必定是天上的猎人举着火
把在移动。但是我不明白,能移动的星星怎么会是兽皮上的洞孔
呢。假如在兽皮上钻个洞,洞也不会动呀,洞毕竟是洞。此外,
假如天上满是火焰,我也觉得不妙,万一兽皮掉了下来,到处火
龙飞舞,夜空就会大刺眼了。我想,烈焰腾腾的天空会把我们都
吃掉。看来,天上有两种强有力的巨人,一种好,另一种坏。坏
人想用火来吞食我们,好人则用兽皮挡住火。我们必须以某种方
式,向好人感恩才对。我不知道,天上的星星是篝火还是兽皮上
的洞孔,透过这些洞孔我们看到了火光。我拿不定主意。有时,
我觉得是篝火,有时,又觉得是兽皮上的洞孔。有一次,我猜想
天上既没有篝火,也没有兽皮洞,而是些别的什么东西,但这对
我来说太难理解了。
把脖子枕在木头上,头向后仰,这时你就只能看到天空,看
不到山岗,看不到树林,看不到猎人,也看不到篝火,只看到天
空。有时我觉得我可以就这样跌入天空。如果说星星是篝火,我
倒乐意去拜访那些升起篝火到处游动的猎人。这时我觉得跌入天
空真是件美事,但如果说星星是兽皮上的洞孔,我就担心了。这
是因为,我不想跌进洞孔。掉进熊熊烈火中去。
到底哪种想法对呢?我很想弄清楚,我可不想不明不白的。
我认为,当时许多狩猎采集部落的成员对星星并不都有上面
的想法。也许在长久的岁月中,少数人有这样的想法,但绝不是
说所有这些想法都来自一个人。然而,在那些部族里产生各种复
杂的想法并不奇怪。例如,博茨瓦纳卡拉哈里沙漠中的昆布须曼
人,对银河的说法就别具一格。他们所处的地区,银河常常就在
他们的头顶。因此,他们把银河叫做“夜空的脊柱”,好像说天
空是某一种巨兽,人们就住在巨兽的腹内。他们这种解释使银河
可以被理解,而且非常有用。他们认为,夜空是由银河支撑住的,
要不,夜空就会散架,摔到地上来。这是一种奇妙的想法。
随着岁月的迁移,在大多数人类文化中,这种天上篝火和银
河脊柱的比喻性想法逐渐为别的想法所代替。天上的强有力的巨
人被升格为天神。他们有名有姓,有男有女,还有亲戚朋友,各
自在天上负有专门的职责。人类所关切的每一件事都由一位神祗
主管。神祗们主管着世界。没有他们的参与,便将一事无成。他
们一高兴,食物充足,人类幸福。但一旦有什么事情激怒了神祗
(有时只是一点点小事),灾难就接踵而至,就会发生干旱、暴
雨、战争、地震、火山喷发和瘟疫。神祗是要享受香火的。于是,
为了让他们不发大怒,庞大的祭司和神使队伍便应运而生。但是
神祗的心意难测,凡人很难知道他们的好恶。因而,大千世界神
秘莫测,难以理解。
爱琴海中萨摩斯岛上的赫拉天后庙现在仅有很少一点遗迹。
这个庙是古代的一大奇迹,是一座供奉天后赫拉的大庙宇。赫拉
最早是司天女神,她是萨摩斯岛的守护神,其作用同雅典城的智
慧女神雅典娜一样。后来,赫拉与奥林匹斯山众神之父宙斯结了
婚。远古的故事说,他们的蜜月就是在萨摩斯岛上度过的。在希
腊神话中,夜空中那光茫四射的光带,是赫拉乳房横空喷射的乳
汁。西方人把银河叫做奶汁路(Milky Way),其来源正在于此。
也许,这在原初就表示大地靠苍天滋养,如果是这样,这种含义
早已在几千年前便被忘却了。
我们差不多所有人的祖先对于存在的危险都编出了故事,把
危险说成是由不可预知的,或者是愤怒的神祗造成的。长期以来,
幼儿刚一懂事,就受到了宗教解释的全面包围。例如在古希腊的
荷马时代,无论什么都有神祗掌管,有天神、地神、雷神、海神
和地狱之神,还有火神、爱神、时间之神和战神等等;就是每一
棵树,每一块草坪,都有其森林女神,或是侍奉女神。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受到一种概念的抑制(正如至今还有一
些人受到这种概念的抑制一样),即一个大木偶是由神祗牵线活
动的,这些神祗,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大
约 2500年前,在爱奥尼亚②,在东爱琴海繁忙的岛屿和港湾中
发展起来的萨摩斯岛及其邻近的希腊殖民地,出现了光辉灿烂的
觉醒。他们中有人突然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原子组成的。
人也好,动物也罢,都是由较为简单的形态组成的。至于疾病,
也不是恶魔或是神抵引起的;地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天上的星星,则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星体。
这个革命,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脱离了混沌时期。古希腊人
认为,第一个生命是“混沌”,这一说法同圣经《创世纪》上的
“无形”是同一种看法。“混沌”后来与一位叫“夜晚”的女神
结了婚,天上的神仙,世上的人,都是由他俩繁衍下来的。从浑
饨中开辟出天地,这同希腊人认为的不可预知的自然界是由变幻
莫测的众神统治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神话一直延续到公元
前6世纪,爱奥尼亚产生了一个新概念,一种关于人类的伟大概
念。古爱奥尼亚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因为它展现了一种内在
秩序:自然界运行有序,揭示了自然界的秘密,自然界并不是完
全不可预知的,因为自然界存在着甚至她本身也无法违背的规律。
自然界运行极其有序,这一特征即称为宇宙。
但是,为什么这种认识会产生于爱奥尼亚,为什么会产生于
东地中海上的这些默默无闻的田园牧歌式的偏僻岛屿上呢?为什
么不会产生于印度、埃及。巴比伦、中国或中美洲的大城市呢?
中国在天文方面的优秀传统有几千年之久,中国发明了造纸及印
刷术、火箭、指南针、丝绸、陶瓷,还有闻名的远洋船队。在这
样文明的国度里,怎么就没有这种认识呢?有些历史学家认为,
那是因为这个国家过分因循守旧,而不愿采纳新生事物的缘故。
那么,相当富足、数学发达的印度,为何也没有这种认识呢?有
些历史学家又说,那是因为这个国家迷信盛行,人们相信因果报
应、生死轮回的说法,他们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无穷的轮回再
现,本质上不会有任何新的东西。为什么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也
没有这样的认识呢?要知道他们和其他族的印第安人一样深深地
迷恋于天文学,而且在这方面也极有造诣啊!历史学家认为,玛
雅人和阿兹台克人在机械发明方面缺乏热情又缺乏才能,他们除
了孩子们的玩具外,甚至连车轮都没有发明出来。
我们再来看看爱奥尼亚人,他们有几大优势。爱奥尼亚是个
岛国,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各个岛屿之间风俗习惯常常不同,政
治制度也千差万别,没有什么集权统治能使各岛屿的习俗和文化
统一起来,这就为思想的自由驰骋敞开了大门。和别的国家不同,
爱奥尼亚在政治上没有必要提倡迷信。不同于其他国家,爱奥尼
亚并非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尚处于十字路口,进退未定。
腓尼基语的字母首先在爱奥尼亚演变的希腊文拼法使文化的普及
成为可能,识字断文不再垄断于僧侣和抄写员,各种各样的思想
产生了,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辩论的内容。政权掌握在商人手中,
商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积极提倡新技术。爱奥尼亚位于地中海
东部,这是亚非欧的文明,其中包括伟大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
文化交汇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偏见、语言、思想和神祗都在这个
地方进行激烈竞争。当几位不同的神祗都争着要霸占同一块土地
时,人们会有什么想法呢?古代巴比伦的主神玛杜克和希腊的主
神宙斯都被认为是天上的主人和众神之神。这样,人们就会想到
玛杜克和宙斯实际上是同一个神。而且他们还会想到,由于他们
神的属性相当不同,其中必有一个神是祭司们创造出来的。如果
有一个神是祭司创造的,为什么不可能这两个神都是祭司们创造
的呢?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伟大思想产生了,也必定有一种抛开神
祗理论认识世界的方法。这种思想还认为,自然界可能存在自然
法规、自然规律和自然力,由此出发,人们就不难理解世界上的
一切了,无需把每一只麻雀的跌落都归因于宙斯的干预了。
我认为,中国、印度和中美洲只要再有些时间,也会产生这
种科学的想法。科学文化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步伐也是不一
致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起点都不一样,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得如此之好,解释了如此之多的事物,而又同
人类头脑里最先进的成分配合得如此和谐,因此,我认为,世界
上所有民族文明的发展,按其本身的意志都必将导致科学的昌明,
其区别只不过有早有晚罢了。而爱奥尼亚恰好是最早萌发科学的
国度。
公元前600~400年之间,人类的认识史上发生了上述伟大的
变革。促使变革的关键是人们的双手。一些著名的爱奥尼亚思想
家都是船员、农夫和织工的儿子。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教士和文人
不同,爱好劳作,习于探索,而后者则好逸恶劳。这些思想家反
对迷信,因而创造了许多奇迹。在这方面,我们现在仅能找到零
碎的和间接的记录。对他们当时所使用的隐喻,我们现在可能感
到晦涩难懂。此后的几个世纪内,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有人有意
识地压制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这场革命中的领袖是具有希腊名
字的人物,其中大部分人我们都不熟悉。但是,他们却是人类文
明史和人类发展史的真正开拓者。
第一位爱奥尼亚科学家是米利都城的泰勒斯,这个城市位于
亚洲,与萨摩斯岛隔一条狭小的航道相望。泰勒斯游历了埃及,
精通巴比伦文化。据说,他预测了一次日食。他还懂得根据金字
塔的影长和太阳与地平线的夹角来测量塔高的方法,这与我们今
天测定月亮环形山的方法相同。他早于欧几里得300年,论证了
不少几何定理,例如,他推论了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显然,从
泰勒斯到欧几里得,再到牛顿于1663年在斯托尔布里奇市场购买
《几何原理》一书,他们在科学上的努力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
贡献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泰勒斯竭力不求助于神来理解世界。像巴比伦人一样,他
也相信世界上曾是一片汪洋。为了解释陆地的来由,巴比伦人
认为,他们的主神玛杜克在水面上丢下了一张席子,然后在席
子上堆上泥土,形成了陆地③。泰勒斯也有类似的观点,但并
没有巴比伦人的迷信成分,正如本杰明·法林顿所指出的:“让
玛杜克滚开!”他认为,地球上确曾到处是水,由于一种自然
过程,海中才慢慢冒出了陆地,他觉得这与尼罗河三角洲的淤
积过程是近似的。的确,他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正如我们今
天宣称电子、质子和中子或者夸克是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一
样。他的见解正确与否尚在其次,重要的是,他说明了世界不
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
果。泰勒斯从巴比伦和埃及带回了新兴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的种
子,在爱奥尼亚的沃土中,它们当然要发芽、开花和结果。
泰勒斯的私人生活情况鲜为人知,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中讲了一些有关的轶事:
有一则故事说,泰勒斯穷困潦倒,人们为此指责他,并且认
为这也说明自然科学毫无用处。可是泰勒斯“上知天文”,在冬
天,他就预知第二年橄榄一定大丰收。于是他倾其所有,把基奥
斯城和米利都城的所有的榨橄榄油机都低价预租了下来。第二年
收获季节到了,大家都需要榨橄榄油机,他就随心所欲地开始出
租,从而果真发了大财。他以此向世人说明,只要学者们愿意,
是能够轻易致富的。不过,他们的心思和志向在别的事情上。
泰勒斯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成功地促使米利都人反抗
里底亚国王克里萨斯的并吞,但在游说爱奥尼亚各岛国,为了反
对里底亚的并吞而成立联邦这件事上,却未能成功。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同事,我们都知道,
他是最早做实验来进行论证的人之一。他竖起一根棍子,通过观
察移动的棍影,准确地确定了一年及四季的时间。许多年来,人
们只知道用棍子来打架争斗,而阿那克西曼德却用它来测量时间。
他也是制作日昝,绘制已知世界的地图和有星座图形的天球仪的
第一个希腊人。不过,他认为,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都是透
过苍穹中移动的洞孔看到的火球,这也许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想法。
他的另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是,地球不是悬在天空中,也不是由
天空支撑的,而是凭自身的力量,处于宇宙的中心,因为在“天
球”中,地球到其他星球的距离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力量能使
地球移动。
他认为,幼婴什么也不会办,因此,假如人类第一次出现的
幼儿是自己来到世界上的,他们肯定立即死亡。由此出发,阿那
克西曼德得出结论,人类是由那些幼兽生活能力强的动物变来的。
他认为生物都是同时在沼泽中出现的,最早的动物是浑身披有荆
棘的鱼类。这些鱼的某些后代后来离开了水,转向了陆地,在陆
地上,它们逐渐进化演变成了另一种动物。他还认为,宇宙中存
在着无数种世界,每个世界都有生命居住,所有的物质都处于分
解和再生的循环中。圣奥古斯丁对此痛惜地说:“他把各种各样
无休止活动的原因归结为上帝的程度并不比泰勒斯高。”
大约在公元前540年,萨摩斯岛国出了一个专制君主,名叫
波利克拉特斯。据说他发迹于饭馆老板,终而成为国际性海盗。
他迫害本国人,也不停地向邻国发动战争,但他却又是艺术、科
学和技术的慷慨保护者。为了防备邻国报复,他在京城周围建造
了6公里长的高大宽厚的城墙,其遗迹保存至今。为了穿越堡垒
取用远山的一处泉水,他命令挖一条2公里长的穿山隧洞。隧洞
从山的两侧同时开挖,挖通时几乎分毫不差。这项工程用了约15
年的时间才完成。它表明爱奥尼亚人在当时已有高超的工程实践
能力。但是这项工程还有另一面更阴暗的部分:该工程部分是由
拴上铁链的奴隶们修成的,许多奴隶都是波利克拉斯特的海盗船
俘获的。
西奥多勒斯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他是当时希腊的大工程师。
他著名的发明有钥匙、尺子、木匠的短尺、水平仪、车床、铸铜
和供暖设备。怎么没有为这个人建纪念碑呢?所有幻想和思索自
然规律的人都同工艺技术人员商谈,那时的理论和、实践浑然一
体。
大约在这同一时代,附近科斯岛上的希波克拉底正在创立他
的著名学派,但由于他的渎神言词,现在人们已不大记得他的医
学传统了。那是根据当时的物理和化学研究成果④建立起的一个
实用而有效的医学学派,但其自身也有理论贡献。在《论古代医
学》一书中,希波克拉底写道:“人们仅仅因为自己不了解羊癫
疯的发病原因,便认为这种疾病是神授的。假如人们对于不明白
的事都说成是神授的,那么,就会有没完没了的神授的事情了。”
随着时日的迁移,爱奥尼亚的文化影响和实验方法逐渐传播
到希腊大陆,传播到意大利和西西里。曾经有过一个时期,人们
差不多都不相信空气的存在。人们当然会呼吸,但人们都认为,
风是天神的呼吸造成的。谁也没有想到,空气是一种看不见的稳
态物质。据载,公元前450年左右,著名的物理学家恩培多克勒
第一次进行了空气实验,⑤有些记载说他自奉为神明。但这可能
是由于他绝顶聪明,因此其他人奉其为神。他认为,光的传播速
度十分神速,但并非无限地快。他还认为,地球上生物的种类,
原先要多得多,但其中许多种类“想必不能繁衍生存下去而消失
了。因为原先存在过的每一种生物,自其产生之初,都有赖于生
活技能,或勇猛程度,或奔跑速度,以保护自身、繁衍后代”。
恩培多克勒对于生物适应环境的解释,与阿那克西曼德和德漠克
利特一样,鲜明地预见了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伟大思
想的某些内容。
恩培多克勒的实验器具非常普通,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
使用了几百年的漏壶。那是一个铜制的球形物,漏壶的颈部有一
开口,底部有一些小洞眼,装水时将壶浸入水中。装满水后如果
不按住颈口把壶提出水面,壶中的水就会从底部的小洞喷洒出来。
但是,假如用拇指按住颈口,把壶提出水面,不松开拇指,壶中
的水就不会流出来。如果堵住颈口,则把壶浸入水中也装不进水。
由此看来,一定有某种物质防止了水的进人。人们看不见这种物
质,这种物质是什么呢?恩培多克勒认为,这只能是空气。我们
看不见的这种物质,能够产生压力,正是这种压力,在我们用手
按住颈口时,使水灌不进漏壶。恩培多克勒发现了这种看不见的
物质。他还认为,空气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它是一种极其微小
的物质。
据说,恩培多克勒在一场拜神狂中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的炽热
岩浆升天了。但我却觉得,他不是故意的,而是在一次大无畏的
地球物理学开拓性考察时,失足掉进去的。
恩培多克勒关于存在有原子的蒙昧认识得到德漠克利特的进
一步发挥。他出生在爱奥尼亚的殖民地,位于希腊北部的阿伯德
拉,这是一座充满笑料的城市。公元前430年,假如有人讲阿伯
德拉人的故事,你一定会捧腹大笑。当时的阿伯德拉在某种程度
上就像现代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样。德漠克利特认为,生活的一
切都要享受,都要理解。理解和享受本来就是一回事。他说:
“没有欢乐的生活好比是没有旅舍的一条漫长的道路。”德漠克
利特极可能来自阿伯德拉,但他决非笨伯。他认为,许多星球都
是由宇宙的散落物自然形成的,然后发展、死亡。那时,还没有
人想到天体互撞形成的坑穴,但德漠克利特想到星球有时会相撞。
他还认为,在黑暗的宇宙中有些星球独来独往,有些星球则伴有
好几个太阳和月亮;有些星球上有生命,而有些则没有动物,没
有植物,甚至没有水;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产生于某种原始沼泽
地。他教导说,感觉亦即理性,比如说,我觉得我手上有一支笔,
这完全是一种物理和机械过程;思维和感情,则是由极其精细、
极其复杂地堆置在一起的物质导致的,而不是神赋予物质以某种
精神的结果。
德漠克利特发明了“原子”这一词,在希腊语中,这个词的
意思是“不可分割的”。他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永远不可
能再往下分割。万事万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由原子错综复杂
地组合成的。他说:“世上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
德漠克利特说,当我们切苹果时,刀子无疑要从原子间的空
隙通过。假如没有这种空隙,就是说没有虚空,刀子就会碰上无
法穿透的原子,苹果也就无从切开了。比如说,切开一个锥体,
然后比较这两个切开的剖面,它们的截面积会相等吗?德漠克利
特认为不会相等。锥体上的斜面使一个剖面的截面积稍小于另一
个剖面的截面积。假如二者相等,那就不是锥体,而是圆柱体了。
不管刀多么锋利,这两个剖面的截面积都不会相等。为什么呢?
因为在极小的尺度上,物质表现出某种不可刨光的粗糙度。德漠
克利特把这种小尺度的粗糙度,比之于原子世界。当然,他的观
点不同于我们今天的看法,但是却是十分机敏高明的,体现了他
对日常生活的精细观察。从本质上来说,他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在和上述同样的活动中,德漠克利特还想到过计算锥体或金
字塔的体积,方法是把许多极小的金属板堆积成一个锥体。他使
用的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极限论。他已经在敲微积分的大门
了,而微积分则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
在牛顿之前,事实上尚无人涉足这一领域。如果德漠克利特的研
究工作没有受到全面的破坏,那也许在耶稣时代,微积分就已经
产生了⑥。
1750年,托马斯·赖特为德漠克利特早就认为银河主要是由
低分辨率的星球组成而赞叹不已。我们可以这样说,远在天文学
受益于光学的进展之前,微漠克利特早就通过理智的眼睛,和有
史以来较优越时代的最能干的天文学一样,全面深入地观察了无
限的空间。确实,德漠克利特的思想,早就飞越过“赫拉的乳
汁”,飞越过“夜空的脊柱”了。
作为一个人,德漠克利特似乎有点古怪,女人、孩子和性生
活使他局促不安。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会占用他思索的时间。但
他十分珍惜友谊,认为欢愉是生活的目的,并孜孜于从哲学上探
索神秘的灵感的源泉和特性。他启程赴雅典,去拜访苏格拉底,
结果,竟腼腆得不敢自荐。他也是希波克拉底的挚友。他震惊于
物理世界的千姿百态。他认为,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
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些。他认为,当时盛行的宗教
是有害的,既没有不朽的灵魂,也没有不朽的神祗。他所坚信的
是:“世上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德漠克利特是否因此受
到宗教迫害,无案可查。不过,应该知道,他是来自阿伯德拉城
的。在他所处的时代,容忍非正统观点的短暂传统,已开始崩溃,
进而消失了。人们因为具有特殊的见解,已开始受到处罚。如今,
在100德拉克马的希腊钞票上,印有德漠克利特的头像。但是他
的见识受到抑制,他对历史的影响受到贬低,神秘主义者们正开
始取得胜利。
在爱奥尼亚,还出了一位注重实验的人,名叫阿那克萨哥拉,
住在雅典,公元前450年左右,极其闻名。这个人是位巨富,但
他对财富漠不关心,却酷爱科学。每当有人问他人生真谛何在时,
他总是回答:“探索太阳,探索月亮,探索天空”,完全是一副
地道天文学家腔调。他别出心裁地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他把
一滴白色的液体,例如奶酪液滴人一大瓶深色液体,例如浓酒中。
他发现,白色全然不见了。他因此联想到,其中必定发生了某种
变化,某种凭感官不能直接察觉的变化。
阿那克萨哥拉不如德漠克利特那样激进。但同样是彻底的唯
物主义者,他们不是珍视财产的物质主义者,⑦而是持有只有物
质才构成了世界的基础这种观点的唯物主义者。他们的不同点在
于,前者相信特殊的精神物质,而不相信原子的存在。他认为,
人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明,是因为人类有手,这是典型的爱奥尼
亚人的观点。
阿那克萨哥拉最早阐明月亮的亮光来自反射,并从而提出了
月亮盈亏说。这种理论在当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理论,因此手稿
只能秘密流传。从地球、月亮和自身发光的太阳的相对位置来解
释月相盈亏,或是月食的这种理论,与当时根深蒂固的偏见是极
不相容的。过了两代人的时间,亚里士多德自信地提出,月相盈
亏和月食是由于月亮本身具有盈亏和食的特性造成的,这种说法,
只是在玩弄词藻,其实什么也没有加以说明。
当时盛行的说法是太阳和月亮都是天神,但阿那克萨哥拉则
认为,太阳和星星都是燃烧着的石头。我们感觉不到星星的热气,
是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远了。他还认为,月亮上有山脉(这是对
的),也有生命(这就说错了)。照他的意见,太阳只是比伯罗
奔尼撒半岛大一些,大概有南希腊,即希腊全国的三分之一那么
大。他的论敌认为,他这种估计非常荒谬。
阿那克萨哥拉是伯里克利带到雅典的,后者是希腊鼎盛时期
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促发者,而这场战争却
毁灭了雅典的民主。伯里克利热衷于政治,也爱好科学,阿那克
萨哥拉是他的主要知己之一。有人认为,正是由于阿那克萨哥拉
的这种地位,使他对雅典的伟大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
伯里克利有其政治困难。他的权势极其显赫,政敌往往难以对他
直接攻击,因此政敌们就攻击与他亲近的人。阿那克萨哥拉终于
被判罪,遭囚禁,罪名就是对上帝不虔诚。因为他曾讲授月亮是
由普通物质组成的,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而太阳则是天空中燃烧
得发红的石头。1638年,约翰·威尔金斯大主教对此评论说:
“那些狂热的信徒认为,把他们顶礼膜拜的上帝说成石头,是对
上帝的极大亵读。然而,他们却没有注意到,他们崇拜的偶像正
是由石头雕刻而成的。”伯里克利为使阿那克萨哥拉获释,使出
了浑身解数,但终因为时过晚未能成功。虽然说200年之后爱奥
尼亚的传统在亚历山大大帝治下的埃及得以继承,但此时希腊的
政治浪潮正在转向。
在历史著作中,或是在哲学书籍中,通常都把泰勒斯、德漠
克利特和阿那克萨哥拉这些大科学家描绘成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
家,似乎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降临之前,他们的主
要作用只是守住哲学这个摊子而已,或者只是给了苏格拉底他们
一点点影响。其实,古爱奥尼亚人代表的是一种不同凡响的、与
当时传统极其相背的传统,这种传统与现代科学极其一致。可惜
他们的强大影响只延续了两三百年,这对于生活在爱奥尼亚科学
昌明时代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之间的人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
的损失。
也许,与萨摩斯岛有关的影响力最大的人物,要算公元前6
世纪的毕达哥拉斯了⑧。按照当地传统,他曾在萨摩斯岛科基斯
山上的一个洞穴中住了一段时间。他是世界史上第一个推断出地
球是一个球体的人。他这种推断,也许是看到月亮和太阳呈圆形
联想出来的,也许是在月食时看到了地球对月亮的圆形投影,或
是在他观察船只离开萨摩斯岛时桅杆逐渐消失在海平面而推论出
来的。他本人或者是他的弟子,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直角三
角形两直角边之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毕达哥拉斯并未举例去
证明这个定理,而是采用数学演绎法去全面证明它的。现代数学
——所有学科的基础,都离不开演绎法,毕拉哥拉斯对此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正是他,首次使用了“宇宙”这个词,以表
示那秩序井然、谐和协调的大千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应当为
人们所了解。
许多爱奥尼亚人认为,宇宙间的谐和协调可以通过观测和实
验获得,这正是当代科学普遍采用的方法。然而毕达哥拉斯的方
法却全然不同。他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由思维推断出来。因
而他和他的弟子们基本上不注重实验。⑨他们是伟大的数学家,
同时又是神秘家。伯特兰·罗素尖刻地说:“毕达哥拉斯”创立
了一种宗教,其主要教义就是灵魂与肉体处于无限的轮回之中。
他的宗教植根于宗教秩序,教义中不时阐明要控制国家,建立起
圣洁的戒律。但凡夫俗子总是渴望享受的,自然迟早要违背他的
教义了。”
毕达哥拉斯学派专注于数学论证的确立。他们认为数学是一
个人类才智可以认识的纯净世界,数学是一个宇宙体。其中直角
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完全符合简单的数学关系式。数学王国同现
实中杂乱无章的平凡世界是绝然不同的。他们觉得,通过数学论
证,他们已经窥测到一个完美的实体世界,一个神祗的王国,我
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这个神祗王国不完整的投影罢了。
在柏拉图关于洞穴的著名寓言中,捆着的囚犯只要看见路人的影
子,就相信那是路人本身。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只要他们能够转
过头来,就不难看清复杂现实的真相。看来,柏拉图,还有后来
的基督教,都受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重大影响。他们都不敢把
矛盾的论点摊到桌面上来,而是如同所有正统的宗教一样,实行
清规戒律,以防止修正自身的错误。西塞罗就此写道:
毕达哥拉斯学派醉心于正方立体,醉心于各边均为等量正多
面体的对称立体。其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一
个面都是一个正方形。正多边形的数量无穷无尽,但正立方体却
只有5种(关于这一点的证明,是数学推论的一个著名例子)。
出于某些原因,他们对有12个5角形的、称做12边形的多面体,
感到特别可怕。这个问题同宇宙神秘地联系在一起,当时人们认
为,世界是由土、火、气、水等4大元素组成的,毕达哥拉斯学
派把这4大元素同4种正多面体联系起来。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第5种正多面体,一定与某种第5类元素有关,这类物质只能来自
天上(这就是第5元素quintessence这个词的由来)。他们不让
一般的人知道12面体的存在。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整数尤为钟爱。在他们看来,一切物体,
当然也包括其他数字,都可由整数导出。但到后来,这种信条发
生了危机,因为他们发现,2的平方根(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之
比)竟是一个无理数,不能由任何两个整数之比(不管这两个整
数多大)准确地表达出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正是在应用
毕达哥拉斯定理时发现这种怪事的。“无理数”这个词,其本意
只是说明一个数不能由比值表示。但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来说,
却如同洪水猛兽了;因为这个词意味着他们以往的全部观点都是
错误的。这种想法从今天的观点来说才真正是“无理的”。对数
学上的这种重要发现,他们不敢拿出来公开,而是捂住2的平方
根和12边形的知识,不让外人了解真情⑾。即使在今天,仍然有
一些科学家反对科学大众化。他们主张神圣的知识只能在信徒间
流传,不能让大众了解。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球体是“完美无缺的”,因为球面
上的任何一点离球心的距离都相等。环形圈因而也是完美的。
他们始终认为,星球是在环形轨道上作匀速运动。他们觉得,
行星在轨道上运行时不可能时快时慢,非圆形运动是不可能
的,它们既然不受地球的影响,也一定是“完美无缺”的。
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法的褒贬可以从开普勒的毕生研究明
显地看出(参见第三章)。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宇宙是不可感知
的、神秘而完美的世界这种看法,马上被早期基督教徒接受了,
同时成为开普勒早期受教的主要内容。开普勒一方面坚信天地间
存在着数学的和谐(他写道:“天体是由和谐的比例装饰起来
的。”),从简单的数值关系中,就可以确定星体的运动方式。
另一方面,他还追随毕达哥拉斯学派长期坚持认为只有匀速的环
形运动才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他在观察星体时多次发现,他这种
观点解释不了星体运动方式。于是,他又再次观察。与毕达哥拉
斯学派的许多学者不同,开普勒信赖实际观测和实验结果。通过
对星体运动的仔细的反复观测,他终于抛弃了星球沿环形轨道运
行的观点,认识到星体是在作椭圆形运动。毕达哥拉斯的理论既
激起了开普勒对行星运行和谐性的探索,又束缚了开普勒,使他
的研究推迟了10多年。
轻视实践的观念甚嚣尘上,这始于古老的世界。柏拉图极力
鼓吹天文学家要去研究天体,但不要浪费时间去观测天体。亚里
士多德则认为:“下等人在本质上是奴隶,所有的下等人最好应
该由一个主人来统治……,奴隶是主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工匠
同主人的关系稍疏于奴隶,工匠只有成为奴隶后才能具备相应的
优秀品质。中下等的技工具有不同的特殊奴隶身份。”普鲁塔克
认为:“没有必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倘若一项工艺品制作精美,
令人愉悦,其制作者便值得尊重。”色诺芬的看法是:“人们称
为工艺品的一类物品都印有社会的烙印,在我们的都市中当然要
受到唾弃。” 出于上述种种认识,爱奥尼亚的充满前途的光辉
的实验方法,被人们束之高阁竟达2000年之久。没有实践,则无
法在诸多学说中加以抉择,科学也就无从前进。毕达哥拉斯学派
反对实践的观点,至今仍有市场,原因究竟何在,这不能不使人
深思。这种对实验工作的厌恶究竟从何而来?
科学史专家本杰明·法林顿认为,古代科学的衰败,究其原
因在于经商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导致爱奥尼亚科学的发生,也导
致奴隶制经济的产生。拥有奴隶,便铺平了通向金玉满堂、权势
显赫的大道。毕达哥拉斯的城堡是由奴隶们建造的。在伯里克利、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雅典拥有大量的奴隶。雅典人津津
乐道的民主,其实只适用于少数特权者,奴隶不过当牛做马从事
体力劳动而已。由于科学实验也是一种体力劳动,因此奴隶对于
科学实验是退避三舍的。但反过来说,又只有奴隶主——有些国
家里尊称“绅士”——才有闲暇去搞科学。因此,科学几乎无人
问津了。古爱奥尼亚人完全有能力造出某些较为高级的机器,但
奴隶制的存在使技术进步缺乏经济动力。因此,在公元前600年
左右,经商的传统对伟大的爱奥尼亚科学昌明的产生起到重大的
作用,而奴隶制却又可能是两个世纪之后科学衰败的原因。这不
能不使人啼笑皆非。
类似的现象在全世界比比皆是。1280年,是中国天文学的鼎
盛时期,其代表人物是郭守敬。他以1500年来前人的天文观测为
基础,改进了天文观测仪器和计算技术。人们普遍认为,自他以
后,中国的天文学便江河日下了。内森·西维因认为,至少有一
部分原因是“上层人物对科学越来越僵化、墨守陈规,从而使知
识界对技术的探索和兴趣有减无增,也不愿把科学研究当做行之
有效的重要进身之阶了。”于是,研究天文学的钦天监成为家传
因袭的职衔,这种做法同天文学的进展大相径庭。此外,“天文
学研究一直为朝廷所垄断,并在很大程度上听任外国技术人员的
摆布。”他们主要是听任耶稣会传教士的摆布,他们介绍了欧几
里德和哥白尼的学术观点,中国人对这样的学术思想惊讶不已,
但当他们检查过耶稣会教士带来书籍后,自然而然地要竭力隐瞒
和压制日心说的观点。在印度、玛雅和阿兹台克文明中,科学之
婴死于母腹的原因也许与爱奥尼亚文明衰败的原因相同,都与奴
隶经济的发展有关。从政治上来看,当代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个主
要问题,就是受教育者都是富裕家庭的子弟,基于这种现状,他
们理所当然地不习惯于体力劳动,同时也不会对传统的知识提出
挑战,为此,科学难以扎根。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5世纪之间,爱奥尼亚和其他希腊科学家
的大致生卒年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希腊科学家的衰落,因为在公
元前1世纪之后,著名科学家就屈指可数了。
在奴隶制度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
他们为人压迫人的制度辩护,为专制君主服务,宣扬肉体和精神
分开的观点(这是一种在奴隶制社会极其自然的观点),他们把
物质同意识分割开,把地球同天体拆离开。他们这种分割统一体
的思想,在西方思想界占据了2000多年之久。信奉“神祗无处不
在”的柏拉图,实际上是用奴隶制的比喻联结他的政治思想与宇
宙学说。据说,他曾经竭力主张烧毁德漠克利特的所有著作(他
也曾主张烧毁荷马的所有著作),原因也许在于德漠克利特不承
认灵魂与上帝是永恒的,也许是因为他不承认毕达哥拉斯的神秘
主义,或者在于他相信存在无数的星体。据传,德漠克利特撰写
了73部重要著作,涉及了人类的所有知识,但所有这些著作约已
荡然无存。现在我们对德漠克利特的了解,主要来自一鳞半爪的
零碎材料,其中主要是记载在伦理学书籍中一些间接的资料。其
他古爱奥尼亚科学家的遗著的命运也大批相同。
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承认世界是可知的,而且认为存在一种
支持自然界的数学规律。他们这两种认识大大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他们压制和掩盖已所不欲的科学发现,主张科学研
究应仅限制在少数几个出类拔萃者的圈子内,而且,他们鄙视实
验,追求神秘主义,为奴隶制辩护,这些则对人类进步造成了很
大损害。在长期神秘地埋没后,部分原因是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
的学者们的传播,爱奥尼亚人开创的事业毕竟还是复苏了。西方
世界又苏醒了。注重实验及公开探讨的气氛再次得到尊重。无人
问津的书籍及其零星散落的著作再次得到人们的查阅。达·芬奇、
哥伦布以及哥白尼所进行的事业,可以说是受到了古希腊这种传
统思想的激发,或者说是沿着古希腊的研究传统各自进行了再探
索。就是在今天,仍然有不少科学成果带有古爱奥尼亚的烙印,
不少科学研究工作也像他们那样自由大胆。但与此同时,也有不
可思议的迷信,以及惊人的伦理上的愚昧,现代人仍受到古代思
想斗争的影响。
柏拉图的弟子及其后来的基督教徒们,有一种令人不解的观
点,他们认为地球是不干不净的,甚至有点儿污秽,天体才是完
美无暇的、神圣的。他们不承认或是忘记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
行星,人类是宇宙的居民这一基本思想。首次提出这种思想的是
阿里斯塔恰斯,他在毕达哥拉斯逝世300年后出生在萨摩斯岛,
是爱奥尼亚最后一批优秀科学家之一。到他的时代,人类文明的
中心已经转移到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阿里斯塔恰斯首次
阐明行星系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他认为所有的行星都是
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行的。无独有偶,他在这方面的论著也散
失了。他通过计算月食时地球对月亮投影的面积得出结论说,太
阳不仅离地球非常遥远,而且也比地球要大得多。因此,他当时
可能推论过,像太阳那么大的一个星体,竟然绕地球这样渺小的
星体运转,这是十分荒唐的。他提出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认为
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需要一天,绕太阳转动一圈则需要一年。
人们通常把这个观念同哥白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伽利略在
评价哥白尼时说,哥白尼只是日心说的“再现者和证实者”,而
不是最早的发现者⑿。尽管有人在公元前280年已经相当清楚地
说明了行星的位置,但在阿里斯塔恰斯和哥白尼之间的1800年中,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些行星的确切位置。这种观点触怒了阿里斯塔
恰斯的某些同代人。如同阿那克萨哥拉、布鲁诺和伽利略的遭遇
一样,也有人大喊大叫,阿里斯塔恰斯不信神,该受惩罚。就是
在人类文明的今天,反对阿里斯塔恰斯和哥白尼,在日常生活中
提倡地球中心说的例子,依然屡见不鲜。我们还在说太阳“升起”
了,太阳“降落”了。阿里斯塔恰斯已经逝世2200年了,而我们
的语言还在自欺欺人地表示地球并没有转动。
行星之间并不是连在一起的,例如,地球离金星最近4000万
公里,地球离冥王星则有60亿公里之遥。认为太阳只有伯罗奔尼
撒半岛那么大,尚且触怒了某些希腊人。上述说法,更会使他们
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了。当然,人们以往认为太阳系的星球都拥挤
在一起,且不作运动,这也是不无道理的。假如伸开一个手指放
在眼前,然后,首先用左眼,接着用右眼去瞄看这个手指,映衬
着遥远的物体,你就会觉得手指在移动。手指离眼睛越近,看起
来它就移动得越多。通过计算这种视运动,即视差,就可以估计
远处物体同手指的距离。双眼之间相隔愈大,看上去手指就移动
得愈多。双眼的基准线越长。视差也就越大,也就能更好地测定
远处目标的距离。但是,我们所处的地球本身,每隔6个月就要
从轨道的一端运行到另一端,运行距离为3亿公里。因此,假如
在6个月后观测同一个不移动的天体,那么,我们测定的距离应
是十分可观的。正因为如此,阿里斯塔恰斯怀疑,天上的星星可
能是远离地球的太阳。他把太阳同固定不动的星体“归为同类”。
当地球在转动时,星际视差不可测出,这表明,星体离地球的距
离比太阳还得多。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即使对最近的星体的视差,
也小得难以觉察。星球视差到19世纪才首次得到测定。这时,完
全根据古希腊的几何学测定,人们才清楚星体离地球的距离大得
要以光年计算。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测定从地球到星体的距离,尽管到现在
为止,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古爱奥尼亚人确实使用了这种方法,
但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众所周知,物体离我们愈远,则
显得愈小。物体的实际大小与距离成反比的规律,是用于艺术摄
影术中的透视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太阳离我们愈远,太阳就
显得愈小、愈暗。离太阳究竟要多远,它才显得似一颗星星那般
小、那般暗呢?换句话说,多大的一个太阳,才能像一颗星星那
么亮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惠更斯作了一个实验,方法与古爱奥尼
亚的传统十分相似。他把一个钻有许多小孔的铜盘对着太阳举起
来,然后透过小孔观察太阳,以此确定哪一个孔的亮度同他所记
得的昨天晚上的天狼星的亮度一样。该孔的大小,和看上去太阳
的大小相比,只有其 l/28 000⒀。他于是得出结论,天狼星离
我们的距离,是太阳离我们的距离的28000倍,或者说,离我们
约半个光年。观察几个小时后,要记住一颗星究竟有多亮是很不
容易的,但惠更斯却记得一清二楚。假如他当时知道,天狼星实
际上比太阳亮得多,他无疑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天狼星距我们8.
8光年。当然,阿里斯塔恰斯和惠更斯应用不精确的数字推导出
不完整的答案,这个事实本身并无关宏旨。关键在于他们极其明
确地阐述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因此,假如能够改进观察方法,答
案就会准确得多。在阿里斯塔恰斯与惠更斯之间的时代,人们回
答的问题使我这个在布鲁克林长大的孩子激动不已,我不禁自问,
星星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星星就是巨大的太阳,在星光灿烂
的宇宙的汪洋大海中,星星离我们有多少个光年那么遥远。
阿里斯塔恰斯的巨大贡献,在于他说明了无论是我们人类,
还是我们的地球,在自然界中都并不占有特殊的地位。从此,他
的这种入木三分的观点被上用于星体,下用于人类大家庭的许多
课题,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始终受到反对。他这种观点导
致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巨大
进展。我想,把这种观点推广应用于社会,恐怕就是它屡屡受到
压制的主要原因吧。
阿里斯塔恰斯的巨大贡献远远超越了星空研究的范畴。18世
纪末叶,英王乔治三世时代的音乐家和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描
绘了一幅星空图,他发现在银河系平面图或带状图上,以地球为
中心,各方位的星星的数量显然是相等的。由此他自然而然地认
为,地球位于银河系的中央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密苏里州的
沙普利发明了一种技术,用这种技术测量从地球到球状星团的距
离,发现球状星团是可爱的恒星球状集团,就像一群蜜蜂一样。
他还发现了一个恒星的标准烛光——颗亮星,星光可见是因为它闪
烁不定,但其平均本身亮度却总是一成不变的。把球状星团中发
现的这类恒星的亮度和它的本身亮度加以对比,沙普利就能计算
出它们离地球的距离。这就像我们在旷野中,通过观察射过来的
微弱灯光,就能判断出已知其本身亮度的灯光距我们多远一样。
这种方法实质上仍是惠更斯的方法。沙普利发现,这些球状星团
并不是以太阳周围的星体为中心,而是以人马星座方向的银河系
远区为中心。沙普利认为他调查大约100个球状星团极可能围绕
银河系的质量中心运行,向它表示敬意。
1915年,沙普利大胆地提出太阳是位于银河系的边缘。而不
是靠近其核心。赫歇耳之所以搞错了,是因为在人马星座方向上
布满了不易看清的宇宙尘,从而使他无法知道远处还存在着许许
多多的恒星。我们现在都明白,地球离银河系的核心大概有3万
光年之远,处于银河系的旋臂边缘,这里的恒星密度相对要稀疏
些。如果在沙普利发现的球状星团中,一个有人居住的行星绕星
团的中心恒星运行,或者就位于星团的中心,那么,他们就会可
怜我们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为数不多的星星。而在他们的天空中
却满布灿烂的繁星。仅在银河系的中心附近,就有几百万个灿烂
的星球,他们凭肉眼也可以看到它们,而在我们的天空中,却只
有微不足道的几千颗恒星。我们的太阳,以及别的太阳都可能有
消亡之日,但在球状星团的世界里,漫漫黑夜却永远不会降临。
公元18世纪时,赖特和康德两人通过望远镜的观察都预言过,
那无与伦比的旋涡状发光体,就是另外的银河系。但在进人20世
纪很久以后,天文学家竟然还认为,宇宙中只有一个银河系。康
德曾明确指出,在仙女星座中的M31 星系,就是另一个银河系,
它含有许许多多的恒星,康德给它们取了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奇妙
的名字“岛宇宙”。但一些科学家认为,那些旋涡星云并非是遥
远的岛宇宙,而是星际气体聚集成的云团,这些气体也许正在形
成新的太阳系。为了测定旋涡星云的距离,就需要一组各自不同
的、本身亮度又较大的星体,建立一个新的标准烛光。哈布尔
1924年认出了这组M31星系的恒星。他发现,看起来这些恒星极
其晦暗,从而说明M31星系离我们极其遥远。人们现在估计,它
距离我们为200万光年。但如果M31星系真有这么遥远,那它就不
可能仅仅是星空中的云雾,那就应该比云雾要大得多,就应该是
一个巨大的银河系。其他更加模糊不清的星云(大约有1000亿
个),必定离我们更加遥远。它们都透过已知宇宙的边缘黑幕闪
闪发光。
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就一直在探索自己在宇宙中的位
置。无论在人类的早期(当时我们的祖先以懒洋洋的目光注视着
星星),其中不管在古希腊的爱奥尼亚科学家中,还是在当代的
科学家中,人们都为一个问题所苦恼,那就是地球在宇宙的什么
地方?地球是处于什么样的一种地位呢?我们发现自己栖息的地
球十分平庸。它的恒星也毫不出众,在银河系星群的边缘两个旋
臂之间,占着一个可怜的位置。而这个银河系则是那比地球上的
人口还多的星系中的一个成员,隐匿在广袤的宇宙中一个小小的
角落里。这种观点鼓励我们继续建立和证实天空的心理模式。就
是说,太阳是一个炽热的石头,繁星是天上的火焰,银河系则只
是夜空的脊柱。
从阿里斯塔恰斯以来,我们每探求一步都使我们自己更加远
离舞台的中心。用于理解探求中的新发现的时间远远不够。沙普
利和哈布尔有了巨大的发现,他们的许多同时代人至今仍活在世
上。当然,他们当中至今也有不少人暗地里埋怨这些伟大的发现,
他们对每一步进展都感到沮丧,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仍然支持
着宇宙中心的支点就是地球的观点。但是,我们要评价宇宙,首
先就必须要了解宇宙,在了解的过程中,即使事实证实与我们的
良好愿望相违背,也应该继续我们的了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则是了解邻近星球的重要先决条件。当然,了解邻近星球是什么
样子,也对此大有裨益。假如我们渴望着增加地球的重要性,我
们就该为此做出努力,大胆地提出问题,精辟地回答这些问题,
这无疑就会增加我们这个星球的重要性。
我们带着一个早在人类发祥期提出的问题,开始了探索宇宙
的航行,这个问题人们一代接一代地重复着:星星是什么?探幽
索隐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开始探索时,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即使
到现在也仍然是星球世界的门外汉。我们在宇宙海洋的海滩边徘
徊不前的时间已经够长了,现在我们终于扬起风帆,准备远航宇
宙之海,去探索群星。
________
①这种把火焰看成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需要保护、需要照看的
观念,不能把它当做一种“原始”的观念而不加以认真研究。在
许多现代文明的发样期都可以找到这样的观念。古希腊、古罗马
以及古印度的婆罗门的各家各户都有一个炉灶,和一整套固定的
照看火焰的规矩。晚上,煤火要用炉灰封住,清晨拨开炉灰,添
上小树枝,让炉火重新燃起来。炉火的熄灭意味着家破人亡。在
上述三种文化中,对炉灶的祭祀同祭祀祖宗是相互关联的。这就
是永世不灭的火的来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这种象征至今还广泛
应用于宗教、纪念性活动、政治和体育的庆典中。(在中国人的
生活中也有于每年春节之前要祭灶王爷的风俗——校者注)
②为避免混淆,应指出爱奥尼亚不是指爱奥尼亚海,而是爱奥尼
亚海沿岸的殖民者命名的一个地方。
③有证据表明,古代苏默人(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人种)的创世纪
神话大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的解释,后来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编纂
的《天庭之上》这首诗集里才第一次用神祗取代了自然界。这个
神话讲的是神学,而不是宇宙学。《天庭之上》使人联想起日本
和阿伊努人的神话,他们的神话说宇宙原先是一片沼泽,后来一
只大鸟振翅击打沼泽而把陆地和水体分开。斐济人的创世纪神话
说:“罗科摩图创造了陆地,他用巨手从海底一捧一捧地把泥土
捧出水面,到处堆积,形成了斐济群岛。”对于岛屿和远海的民
族来说,从水中筑起陆地是一种极其自然的想法。
④星占学也包括在内。星占学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一门科学。在
希波克拉底的一段典型文学中写道:“人们也必须密切注意星座
的升起,特别是天狼星,其次是大角星,同时也要注意昂星团的
降落。”
⑤该实验原先的目的是为了证实一种荒谬绝伦的血液循环理论,
但我们应该识别,任何一种通过实验探索自然界的想法都是一种
重要的改革。
⑥欧多克斯(Eudoxus)和阿基米德于德漠克利特之后也是这一
领域的先驱。
⑦唯物主义与物质主义在英文中都是materialists。——校者注
⑧公元前6世纪,是地球上人类智慧和精神上的百家争鸣时代。
在这个时期不仅在爱奥尼亚出现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毕达
哥拉斯等许多优秀人物,而且在古埃及,出现了法老尼科二世,
他使人类完成了环绕非洲的航行;在古波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
在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在以色列,出现了犹太人先知;在
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等等。很难设想,这些优秀人物的出现,
相互之间是毫无联系的。
⑩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欢迎的例外情况。毕达哥拉斯对和声学中
整数比的沉醉明显地是基于对弹拨音弦发出声音的考证,甚至是
基于实验形成的。恩培多克勒至少在部分上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
人们知道,毕达哥拉斯的一个叫做阿尔克马厄昂的学生是第一个
解剖人体的人。他区分了动脉和静脉,而且是第一个发现视神经
和耳咽管的人。他还确认头脑是收藏知识的地方(这个论点后来
被认为知识来自于心脏的亚里士多德所否认,再往后才得到希罗
菲勒斯的恢复),他还创立了胚胎学。但是,阿尔克马厄昂在晚
期对“净化”的热情不如他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同事们高。在争
论中,更需要的是论据的分量,而不是权威的势力。确实,对那
些渴望学习的人来说,教授者的权威性经常是一种极大的障碍。
因为学习的人不再自己作出判断,而只是把自认为老师的既定结
论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我实际上并没有把
这种传统的教学法归因于华达哥拉斯学派。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
在争论中,每当有人问及其论点的根据时,总是答道:“大师这
样讲的。”“大师,就是指毕达哥拉斯。一种已有定论的意见是
极其有力的,它使权威性无需理智的支持便畅行无阻。
⑾有一位叫做希帕苏斯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学者著书发表了《具有
12个面的球体之秘密》(即12面体)。他后来死于船难,据说他
的同学们都认为这是正义的惩罚。他的著作后来也没有发表。
⑿哥白尼的日心说思想,可能是他阅读阿里斯塔恰斯的著作时受
到启发的。最近发现的古教科书,在意大利大学里引起了轩然大
波。当时,哥白尼就读于那儿的一所医科学校。在哥白尼所著书
籍的草稿中,提到了阿里斯塔恰斯的先著,但在他的书付印时,
他又删掉了引文,在写给教皇保罗三世的一封信中,哥白尼写道:
“据西塞罗的著作,尼斯塔斯(Ncetas)想到了地球本身是运动
的……。据普鲁塔克的著作(此人探讨了阿里斯塔恰斯的学术思
想)……,其他的一些人也具有相同的见解。我在研读他们的著
作时,亦与他们颇具同感,也开始考虑到地球运动的可能性。”
⒀惠更斯实际上是用一颗玻璃念珠来推导透过小孔的光度的。
⒁这种关于地球处于当时已知宇宙中心的具有优越地位的假设,
使华莱士在他1903年的著作《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中,站到反
对阿里斯塔恰斯的立场,认为地球极可能是惟一的有居民的星球。
【三思言论集】 欢迎给制作人来信:jasper_uk@sina.com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2.5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