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gl (老顽童),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系统的世界观(转载)(5)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Oct 26 13:15:00 1998), 转信

             第四节  系统论是一种世界模型和工作假说

    系统科学一方面坚决主张系统论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也清醒地了解到系统论
的一些辩证法和认识论方面的特征。从认识论上说,任何对客观世界认真研究的理
论都包含着对世界的正确反映,但同时,由于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认识,所以任何
科学的理论或模型也都有一定认识上的局限性,都有一定的猜测性和假说性,贝塔
朗菲就曾清醒地指出过:“一般系统论是一种实际工作用的假设。”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82页。他说:“‘系统’是总的
自然界的模型,是模拟被考察实体的某些比较普遍性质的概念方面的东西。使用模
型或模拟结构是科学的一般做法(甚至是日常认识的一般做法)。”贝塔朗菲:《一
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13页。 因此,当谈及“世界是织
”,“世界是系统,处处是系统”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到人的思维的模型特点和
科的工作假说和猜测模型的种种特点,而避免那种只要对人们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
用,使实践获得了有益价值的理论就一定是“真理”的看法,避免退回到旧的科学
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水平。

一、 认识是有模型的活动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不是简单地、零散地、被动
地接受和记录外部刺激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活
动必须从一开始就由主体给环境刺激“套”上某种适当的框架或模型,否则就不能
完成甚至不能开始认识活动。生理学的实验表明,生物的和人的神经系统遵循着一
种“全无定理”。当环境刺激神经末梢时,并非任何程度的刺激都能引起神经脉冲
的发放,而是由神经末梢的特定机制选定了一个特定的阈值点。达到这个阈值点的
刺激被视为“有刺激”,发放一个“全”脉冲;达不到这个阈值点的刺激被视为“
无”刺激,而不发放任何脉冲。这种情况表明,原来感觉或认识的一开始就是能动
的。神经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是有选择的反映:无反应不是无刺激,而是刺激达不到
神经末梢规定的水平,而有反应是将所有达到阈值点的刺激不分强弱而“整理”为
统一的一个刺激,发放一个脉冲。这种模型化的神经感觉可能给有些人的认识论带
来了不安,似乎人们的感觉一开始就是假的:“无”并不是真的无,而“有”本来
并不是“全”却被神经无理地自理成了“全”。那么我们依赖这种感觉为基础所领
悟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世界呢? 这个感觉神经的“全无定理”对认识论和科学方法
论具有典型的意义。其实,如果神经对于外部环境的刺激没有阈值和做出选择,而
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反应,那么在大脑所得到的结果只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脉冲信号
,而这种“全有”式的信号,实际上等于没有信号。所以说,如果没有主观的取舍
模型,认识就不能完成甚至不能发生。因此也可以看出,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机械论
模型也好,我们将要讨论的系统论模型也好,事实上都是在一定科学认识发展水平
上对世界认识范围的限定和取舍模型。如机械论规定的无名粒子模型表明,只有这
种有质量,占有空间,能在相互作用中表现出力的作用的事物是“有”的,其余的
则是“无”,如上帝、神灵、精神现象都不是存在的或非实在的。但是象整体性、
联系、信息、目的性等等也可以被机械论视为不存在的或非实在的。而在系统论的
模型中,这些被机械论模型忽视的概念却被视为实在的,无名粒子却是不存在的,
绝对空间是不需要的。这是科学的认识模型的一种基本作用。

二、 事物认识上的多模性

    系统论认为:由于所认识的事物内部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一事物可能有
多种不同的认识模型。现代心理学的“格式塔”学派常常运用一些多相图来说明认
识过程的整体性和多模性。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画面:两个面对面的人,
或者一支白色的酒杯。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遵从了不同的取舍模型:如果我们选择
了“黑实白虚”,就会看到两个人;如果我们选择了“白实黑虚”,则看到了一支
酒杯。从(b)图中我们可以做三种模型的理解:1. 平面的,一个六边形中有一个六
片棱形组成的图案;2.由三个立方体组成的“品”字形结构图;3.由三个立方体组
成的倒“品”字形结构图。这样我们对一个图式的理解可以有多个模型或模式,这
种模式往往有较强的稳定性,当我们进入一种模式,总是不太容易再转入另一种模
式。可是这种变换的努力一旦成功,新的图式总是豁然的显现,而旧的图式总是突
然地消失。这是模型系统具有一定整体性的表现。对复杂系统的多模型思维是系统
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因为系统思维总的倾向是联系性的、组合式的和综合性的。一
个复杂的系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而诸多要素或多数系统参量总是有多种可能的
组合结构模式,也就可能存在着多种的认识方法。这使得传统思维的那种“对一个
事物只可能有一种正确解释”的机械性认识论成了落后的以至错误的思维方法。

三、 模型的作用在于启发思维和指导研究

    传统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认为,科学模型或认识模型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一事
物内部的深刻本质虽然是很难把握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够成功地实现目的的
理论或模型总是真的或包含着真的反映的。但是从系统论或系统哲学的观点来看,
认识模型,特别是关于自然总体的那些基本模型只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工作假
说,是一定认识水平上对自然本质规律的一种猜测。世界模型是在一种不断的猜测
中发展的。科学模型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1.  规定认识范围,表明或引导科学应当研究什么,不应当或暂时不应当研究
什么。在接受什么和不接受什么之间划出界限。

    2.  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对一定未知现象可以首先通过逻辑得出理论上的结
果,以推动和指引具体科学的发现和研究。

    3.  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可以对科学实验的具体结果给出与整个科学对自然
总体的观念相统一的合理的解释。

    4.  具有一定的启发力,能够较为清楚地显现出现有科学模型本身未能解释的
自然现象和问题,启示科学建立新的模型理论,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比如机械
论的世界模型,它不仅规定了当时科学水平上的认识范围,而且具有很强的推理能
力:笛卡儿从这种模型出发可以逻辑地得出动量守恒定律,启示并指引了后来科学
的发现;运用这个模型,牛顿力学定律几乎成了不言自明理论;这个模型也很好地
解释了我们常观中的力学现象。进一步,当这种模型失败和衰退的时候,它可以从
反面启发科学的批判性理论,从而引起了许多科学学科的重大突破,如量子力学、
相对论、系统科学……等等,都是从对机械论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这可以说是一
种“反面启发法”。这样,在我们今天认识和理解系统理论和系统模型的时候,甚
至在我们看到它已经带来了许多实践中的成功的时候,我们仍然会把它理解为一种
假说。当人们谈到“世界是系统,处处是系统”,“系统是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时
候,并不是想表明机械论是“假的”,系统论是“真的”,它仅在于表明,对于观
察和理解复杂的世界来说,系统是一个更为有效的科学模型。如果按照恩格斯的“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的说法,系统论就是一个现今科
学发展中更有效的“假说”。当它有一天遭到批判的时候,那并不意味着今天的科
学搞错了,而只是表明它的正面启发力已经基本结束了,它开始通过反面启发的作
用引导出新的科学理论模型或“假说”。所以,贝塔朗菲指出:“感觉不是‘实际
事物’的反映,知识也不是‘真理’或‘真实’的简单近似。它是知觉和被认识事
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是决定于生物、心理、文化、语言等的性质的要素的复合
体。物理学本身认为,没有象基本粒子或波那样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的最终实体。
这将导致一种‘透视的’哲学,对于这种哲学来说,物理学尽管在它本身和相关的
领域有许多成就,但并不是垄断性的认识途径。”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1页。因此他强调:一般系统论是一种实际工作用
的假设;作为做实际工作的科学家,我看到了理论模型对说明、预测和控制迄今未
被探索的现象的重要作用……过早地认为理论模型已经完备和确定了是危险的。”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82页。

--

        老顽童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5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