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Robusting),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第三章 造物主的秘密(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Dec 14 15:39:23 2002) , 转信
第三章 造物主的秘密(1)
1986年秋天,当菲尔·安德森和肯·阿罗正在为经济学研讨会开列参加者名单时,
乔治·考温正在和桑塔费教区的克里斯特雷修道院商谈三年租赁期的交易。这个砖砌平
房结构的建筑物坐落在被称之为坎杨路的一条蜿蜒弯曲的小路上,正好紧挨着画廊林立
的昂贵地段。
该是研究所正式运作的时间了。迄今为止,麦克阿瑟基金会这类的基金组织已经开
始逐笔拨给研究所运作基金,考温和他的同事们已经为研究所招聘了一些职员。这些职
员急需自己的办公空间。而且,随着经济研讨会和其它研讨会的安排,研究所也迫切需
要有办公空间来置放办公桌和电话,让来访的学者有地方工作。考温觉得这个修道院虽
小,但足够开展工作,尤其是在价格上便宜得让人没法放手。所以到了1987年2月,研究
所的职员就搬进修道院来办公了。几天之内,这个狭小的空间就塞满了东西。
一片混乱
拥挤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缓解。1987年8月24日,当布赖恩·阿瑟第一次踏入前门时,
差点儿就摔倒在前台接待员的桌子上。这张接待桌挤在大门后一个狭小的凹处,只留下
一英寸左右的空地容门打开,走廊上排满了满箱满箱的书籍和论文,复印机被塞在一个
柜子里,一个职员的"办公室"就在楼道里,整座房子一片混乱。然而阿瑟却对这个地方
一见钟情。
"我不可能想象出一个比这儿更适合我的兴趣和性情的地方了。"他说。这个混乱不
堪的修道院在和平、隐蔽和安宁之中不知怎地却透出追求知识的活力。研究所的项目主
任金戈·里查德森(Ginger Richardson)出来迎接他,带他四处参观。她带着阿瑟踩着
铺着皱皱巴巴的亚麻地毯的地板观看门上那些可爱的手工艺装饰、擦得锃亮的灯罩和装
潢精制复杂的天花板。她告诉他怎样穿过从前修道院院长的办公室,现在是考温的所长
办公室的地方,到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厨房去用咖啡,领着他参观由以前的小教堂改装的
大会议室。会议室的另一端墙原来是个祭坛,现在挂着涂满了方程式和图示的黑板。光
线透过彩色玻璃射进来,摇曳不定地投洒在黑板上。她还带他参观一排拥挤狭小的办公
室,那曾经是修女们的寝室,现在这里挤塞着廉价的金属办公桌和供打字员使用的椅子
。从办公室的窗子望出去,是一个洒满阳光的院子,可以透过窗户眺望到远处的桑格里
德克里斯托山脉。
阿瑟是第一次来新墨西哥,早就沉浸在兴奋迷离的情绪中了。桑格里德克里斯托山
脉、明媚的沙漠阳光和晶莹剔透的沙漠景观对他的感染和震撼,不亚于对几代画家和摄
影家的感染和震撼。但他立刻感觉到这个修道院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整个气氛让我无法
置信。"阿瑟说。"当我随意翻阅那些陈列的书籍和置放在四周的论文,我感到一种自由
自在和无拘无束的气氛。我真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地方存在。"他开始预感到这个经济研
讨会也许真的会非常令人激动。
在这种办公条件下,前来访问的学者们常常是三两个人挤用一间办公室,他们把自
己的名字写在纸上,贴到自己的办公室门上。有一次阿瑟发现了一个他十分想见的人的
名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斯图尔特·考夫曼(StuartKauffman)。两年前,在布鲁塞尔
的一个学术会议上,阿瑟短暂地见过一次考夫曼。当时考夫曼关于发育中的胚胎细胞的
演讲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考夫曼的观点是,细胞传送化学信息,导致胚胎中其
他细胞的发育,形成一个自我连续的网络,这样就产生出一个相互关联的生物体,而不
仅仅是一团原生质。这个概念呼应了阿瑟关于人类社会是个自我连续、相互支持、相互
作用的网络的想法。他记得他从那个学术会议回来后对他的妻子苏珊说:"我刚听了生平
最精彩的一场学术报告。"
所以,他刚把自己的办公室安顿停当,就转悠到考夫曼的办公室。你好,他说,你
还记得我们两年前见过面吗?
嗯,不怎么记得了。考夫曼忘了这回事。但请进来吧。四十八岁的考夫曼皮肤晒得
黝黑,有一头卷曲的头发,穿着加利福尼亚休闲装,态度非常和蔼亲切。阿瑟的态度也
同样和蔼亲切,那天早上他处于一种想爱一切人的情绪中。两人的交谈很快就变得热烈
了起来。"斯图是个非常热情的人。"阿瑟说。"他是一个你觉得愿意去拥抱的人。我并不
是个喜欢到处去拥抱别人的人。但他就是这么个性格可爱的人。"当然,他们很快就开始
探讨起了经济学。起初,他们有满脑子的话题,却不知对方想听些什么。阿瑟开始告诉
考夫曼关于他在报酬递增率方面的研究。"这是个很好的开始,斯图尔特从这儿介入话题
,向我谈及他最近的一些想法。"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阿瑟很快就得知,考夫曼是一个有非凡的创造性的人,他就
像一个作曲家,头脑里总是无止无休地跳跃出美妙的音符。他没完没了地发表自己的看
法,对人谈起话来速度飞快。确实,这好像是他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用大声把自己的
想法说出来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他不断地谈论、不断地谈论。
他的这一特点已经在桑塔费研究所众所周知了。在前一年的相处中,考夫曼就已经
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人。他是一个罗马尼亚后裔,继承了一小笔房产和保险业,所以
成为能够在桑塔费买第二所住处,可以在这儿一住就是半年的少数几个科学家之一。在
每一次研究所召开的研讨会期间,都可以听到考夫曼用他优美而自信的男中音不断地提
出各种建议。在每个学术讨论会的问答时间里,都可以听到他大声思考关于如何将所谈
内容形成概念的问题。"让我们想象有一组灯泡被随机地连接在一起,好吧,然后……"
在会议期间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他对任何愿意听他说话的人大谈他最近的一些想法。
有传闻说,曾经有人听到他对一个复印机修理工解释他在理论生物学上的一些观点。如
果他身边没有别的访客,他很快就会对离他最近的同事不断解释他已经重复过一百遍的
东西。没完没了,不厌其烦。
这已经足以使他最好的朋友都大喊着受不了,落荒而逃了。但更糟糕的是,这使考
夫曼因过于自我中心、唠唠叨叨和缺乏安全感而著称,尽管有些同事回过头来会说,他
们还是非常关心考夫曼的。他们会非常愿意告诉他:"确实,斯图尔特,这个想法大妙了
。你真是非常聪明。"但不管大家对考夫曼的真实感受如何,考夫曼都无法自控。这二十
五年来,他一直被一种景象所控制——这个景象如此强有力、如此不可抗拒、具有如此
震慑人心的美,他根本就无法不被它所紧紧吸引。
最接近对这个景象解释的英文词是"秩序"。但就是这个词也无法抓住考夫曼所说的
意思。听考夫曼谈论秩序就像听用数学、逻辑和科学语言谈论某种原始的玄学。对考夫
曼来说,秩序就是对人类存在的奥秘的回答,它解释了在这个似乎是被偶然因素、混乱
和盲目的自然法则所支配的宇宙里,我们怎么会作为有生命的、会思考的生物出现并存
在的。对考夫曼来说,秩序告诉我们,人类确实是大自然的偶然产物,但又不仅仅只是
偶然的产物。
确实,考夫曼总是急忙补充说,达尔文完全正确:人类和所有其他生命体无疑都是
四十亿年随机变化、随机灾难和随机生存竞争的产物。我们人类并不是上帝的发明,或
太空外来人。但他会同时强调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也并不是人类存在的故事的全部
。达尔文并不知道事物存在自组织的力量,即:将自己组织成日益复杂的系统的持续力
量,尽管事物也像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那样,同时也存在永远趋于解体的持续力量
。达尔文也并不知道,秩序和自组的力量创造了有生命的系统,就像创造了雪花这种形
式,或一锅沸腾的汤的热汤分子对流的现象。所以考夫曼宣称,生命的故事确实是一个
偶然现象和偶然事件编织而成的故事,但这也是一个关于秩序的故事:它表现了一种融
于大自然的经纬之中的深刻的、内在的创造力。
"我喜欢这个故事。真是很喜欢这个故事。我的整个生命就是这个故事的一幕幕的呈
现。"
秩序
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科学研究所的走廊上,你会很容易就透过一个办公室敞开的门
看到墙上贴着一幅爱因斯坦的画像:爱因斯坦裹着一件大衣,心不在焉地走在普林斯顿
大学的雪地上;爱因斯坦神情专注地凝视着照相机镜头,破旧的毛衣领子上别着一支自
来水笔;爱因斯坦咧开嘴大笑,对着全世界伸舌头。这个相对论的创立者几乎是大家共
同的科学英雄,是深邃的思想和自由的创造精神的象征。
在五十年代初,爱因斯坦当然是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的一个名叫斯图尔特·考
夫曼的男孩心目中的英雄。"我极其崇拜爱因斯坦。不,不能用崇拜这个词,应该叫热爱
。我热爱他把理论看作是人类心智自由创造的思想,我热爱他视科学为对造物主秘密的
探究。"爱因斯坦用OldOne来比喻宇宙的创造者。考夫曼对1954年第一次接触到爱因斯坦
的思想仍然记忆犹新。那时他才十五岁,读到一本爱因斯坦和他的合作者雷奥波德·英
费尔德(LeopoldInfeld)合写的一本关于相对论起源的普及读物。"当时我为能够看懂
这本书,或我以为我能看懂这本书而激动万分。爱因斯坦巨大的创造力和自由驰骋的思
维使他能够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一个世界来。我记得我当时想,有人能这样做简直
太美妙了。我记得他去世的时候(1955年)我哭了。我感到就像失去了一位老朋友。"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考夫曼即使不是个引人注目的学生,也一直是个不是拿A就是拿
B的好学生。但在这之后,他的热情被点燃了,倒不一定是被科学点燃的。他不觉得他必
须亦步亦趋地跟随爱因斯坦的脚步走。但毫无疑问他感到有了一种与爱因斯坦同样的想
洞容事物内部秘密的欲望。"当你观看一幅立体派油画,看到上面隐在的结构——那就是
我想探索的。"事实上,他对此表现出来的最直接的兴趣根本就不是在科学方面。少年时
期的考夫曼热衷于当个剧作家,探测人类灵魂里的黑暗和光明。他的第一部作品,和他
高中时的英语教师弗莱德·托德合作写的一个音乐剧本简直"糟糕透顶"。但他对被一个
真正的大人很当回事地来对待而激动不已。那时托德二十四岁,与托德的合作是启发考
夫曼的知识觉醒的很关键的一步。"尽管那不是一部很好的音乐剧,但如果我十六岁时就
能和弗莱德合作写出一部音乐剧来,那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
所以当斯图尔特·考夫曼1957年进入达特茅斯时,他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剧作家了
。他甚至还抽烟斗,因为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剧作家的话,你就必
须会用烟斗抽烟。当然,他继续写剧本:他与他大学一年级的同屋、高中开始的小伙伴
麦克·迈格雷合作,又写了三部剧。
但很快,考夫曼就发现他创作的剧本的问题:剧中人物发表许多武断的意见。"他们
喋喋不休地探讨生命的意义和怎样才算一个好人。他们只是谈论这些,却没有行动。"他
开始意识到,他对剧本本身的兴趣远不如对他剧本中的人物想探索的思想要大。"我想寻
找到通往某种隐在的强大而神奇的东西的通道——虽然我说不清楚那究竟是什么。当我
发现我的好朋友狄克·格林将要去哈佛大学攻读哲学时,我感到非常懊恼。我希望我也
能够成为一个哲学家。但我当然只能做一个剧作家。放弃做一个剧作家,就意味着放弃
我正在为自己设想的身份。"
他回忆说,他思想斗争了一个星期才想透彻:"我不一定非要当一个剧作家,我可以
成为一个哲学家!所以在后来的六年中,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哲学的研究之中。"当
然,他从伦理学开始学起。作为一个剧作家,他想弄明白善与恶的问题。除此之外,作
为一个哲学家他还能学点别的什么呢?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又喜欢上了别的东西。他的
兴趣转移到了科学的哲学和思维的哲学上来了。他说:"对我来说,它们似乎是深透之所
在。"什么是可以用来发现世界本质的科学?什么可以用来了解世界的心智的科学?
在这股求知热情的驱使下,考夫曼在1961年以第三名的成绩毕业于达特茅斯大学,
继而又获得了牛津大学1961年至1963年的马歇尔奖学金。结果,他没有直接去牛津大学
。"在必须到牛津报到之前我有八个月的时间,所以我做了唯一的一件理性的事情:我买
了一辆大众车,开着它到阿尔卑斯山去滑雪。我有奥地利圣·安东最尊贵的地址,波斯
特旅馆。我把车停放在旅馆的停车场,整个冬天都使用那个旅馆的盥洗室。"
他一到牛津就发现这儿的环境非常适宜于他。他至今仍然能够数出他这一生中最使
他激动的三个学术环境,牛津便是第一个。"我生平第一次发现我周围的人都比我聪明。
美国人在那里也是人才济济。有罗德奖学金获得者,马歇尔奖学金获得者。其中有些人
已是很知名的人物了。那时和我们一批的莫德林学院的(Magdalene)戴维·苏特(Dav
id Souter),现在供职于最高法院。乔治·F.威尔(Geofge F Will,美国著名新闻评
论家及专栏作家)和我曾经总是去吃印度餐厅,逃避学院的伙食。"
对科学与思维的强烈求知欲使考夫曼在牛津选择了哲学、心理学及生理学课程。这
些课程不仅只包括传统哲学,而且更注重当代对视觉系统的神经分析和对脑部神经联系
的更为广泛的模拟。总之,这门课致力于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的运作。他的心理学
导师名叫斯图尔特·苏瑟兰德(Stuart Sutherland),他后来成为又一位很有影响的人
物。苏瑟兰德喜欢坐在他的书桌后面,连续不断地把问题抛给他的学生,让他们做思考
体操:"考夫曼!视觉系统是怎样区分投射到视网膜相邻的两个锥体上的两个光点的?"
考夫曼发现他喜欢面对这类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他发现他有能力当场想出各种方案,作
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嗯,眼睛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轻轻移动。所以,也许当你刺
激多个视网杆和视网膜时……")确实,他承认这样即兴建立模型使他养成了一种习惯。
从此以后,他一直在或这样或那样地即兴建立模型。
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不无讽刺的是,正是这种可以即兴建立模型的能力使他放
弃了哲学,趋向某种更为切合实际的方向:医学院。
他笑着说:"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我的论
点是:我永远也不会有康德那么聪明。而除非你能像康德那么聪明,否则成为一个哲学
家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应该去读医学院。你会注意到,这不是一个推理。"
当真地说,其实是因为他那时对哲学感到厌烦了。他说:"这并不是说我不再热爱哲
学了。而是我不相信哲学中的某种轻浮性。当代哲学家们,或起码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
代的哲学家们,总认为自己是在检验概念和概念的意义,而不是在检验这个世界的现实
。所以你可以发现你的论点是否中肯、是否得当、是否连贯等等,但却无法发现你是否
正确。这最终引起了我的不满。"他希望做深入现实的探究,希望洞察造物主的奥秘。"
如果可以选择,我情愿做爱因斯坦,而不做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奥地利
籍著名哲学家)"。
更重要的是,他不敢信任自己身上轻浮的弱点。"我始终非常擅长于概念性的东西。
"他说。"往最好的说,这是我性格中最为深刻的一面,是上帝赐予我的天赋。但往最坏
的说,这是圆滑取巧,是肤浅。因为我有这种焦虑,所以我对自己说:'去读医学院吧。
那些坏脾气的女人生的儿子们是不会让我光耍嘴皮子,到处卖弄知识的。因为我不得不
照顾病人,他们会迫使我去了解大量的事实。'"
事实确实如此。但不知为什么,医学院和病人并没有改变考夫曼喜欢玩思想的习惯
。其实医学从来就不曾真正有机会改变考夫曼。因为他从来就没有读过任何医学预科的
课程,所以他就安排自己于1963年秋季去柏克莱大学读一年的医学预科,然后再进入海
湾另一端旧金山市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于是,就是在柏克莱,他修了最初的发育
生物学课程。
他被这门课程强烈地震撼了。"这里有绝对令人震惊的现象。"他说。"从一个受精卵
开始,然后这东西逐渐发育,变成了一个有秩序的新生命,然后又变成一个成熟的生命
。"不知为什么,单个的受精卵能够分裂,变成不同的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肝脏细胞,
以及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个过程精确到万无一失。奇怪的不是生而缺憾的悲剧常有发
生,而是大多数新生命一出生就完美无缺。"这至今仍然是生物学中最美丽的奥秘之一。
"考夫曼说。"我整个儿地被细胞分化的问题给迷住了,马上就投入到对这个问题的深入
思考。"
那时是做这项研究的一个大好时机:从1961年一直到1963年,雅各布(Jacob)和莫
纳德(Monod)刚发表了他们关于遗传回路(genetic circuits)的一系列论文。这项工
作使他们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正是阿瑟16年以后躺在夏威夷海滩上读到的论著。
)而考夫曼很快就读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论述说,任何细胞都包含着几个"调节"基因
(regulatory genes),这些调节基因就像开关一样,能够打开或关闭其他基因。"他们
的研究成为所有生物学家的启示录。如果基因能够相互打开和关闭,那么就会有遗传回
路。在某种意义,基因组(genome)就会是一种生化计算机。正是整个系统的这种计算
机行为,即有秩序的行为,以某种方式决定了细胞之间的差别。"
但问题是,这些细胞差别是怎样形成的呢?
考夫曼说,其实,大多数研究人员曾经(在这点上,甚至到现在)都并不过于为这
个问题操心。他们谈论着细胞的"发育程式",仿佛DNA计算机真的像IBM主机执行用FORT
RAN语言编写的程序一样执行遗传指令:一步一步地逐条执行。更有甚者,他们好像相信
这些遗传指令是精确无误的组织,就像任何人编写的计算矾代码一样被自然选择法完全
排除了误差。怎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呢?遗传程序中的最微小的错误都会导致一个发育中
的细胞的癌变,或可以将之完全置于死地。这就是为什么成百的分子基因学家早就开始
在实验室里努力译解精确无误的生化机制,研究在这个生化机制中基因A是如何打开基因
B的,基因C、D、E的活动又是如何影响整个开关过程的。他们认为,一切都在这些细节
之中。
但考夫曼越是思考这幅图景就越是发现,细胞差别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正赫然耸
立于眼前。基因组就像计算机,很好,但它又完全不是IBM公司生产的计算机。他发现,
在一个真正的细胞里,许许多多的调节基因可以同时作用。所以,基因组电脑不像人类
制造的计算机那样逐步执行指令,而是同步地、平行地执行大多数,或所有的遗传指令
。他推理,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么,重要的不在于是否这个调节基因精确地按照
界定好的顺序激活了那个调节基因。而是这个基因组作为一个整体,是否能够安顿下来
,将活性基因组合成一个稳定的、自我连贯的形态。调节基因最多也许能经历两个、三
个或四个不同构型的循环,总之数目不多,否则细胞就会到处乱串,基因随机地相互开
闭,陷于混乱状态。当然,肝脏细胞内活性基因的形态与肌肉细胞或脑细胞内的活性基
因形态会非常不同。但考夫曼想,也许这正是重要之处。单个的基因组能够有许多稳定
的行为形式这一事实,也许正是发育过程中能够产生许多不同细胞类型的致因。
人们都心照不宣地假设,细节就是一切。考夫曼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他知道,生物
分子的细节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基因组必须被组合和调整到尽善尽美才能发挥作
用,那它怎么会从随机的试验和进化的错误中诞生呢?这就像老老实实地洗一整副牌,
却拿到一手的黑桃一样: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不大。"这感觉就不对。"他
说。"别指望上帝或自然选择法会做到这一步。如果我们只能用大量详尽的、自然选择过
程中未必能发生的细节来解释生物的秩序,如果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从一开始都经历过艰
难的挣扎,那我们今天就不会存在于此了。只有足够的宇宙空间和时间上的机遇并不能
产生这一切。"
事情肯定不止于此。他想。"不知为什么,我想证明秩序是最初就出现的,并不是后
天置入和演化出来的。我有意识地要证明,在遗传调节系统中,秩序是天然而成的,带
有不可避免的性质。秩序以某种方式自由地存在于事物之中,它是自动形成的。"他推测
到,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么,生命的这个自动而自组的特征就正好和自然选择法背道
而驰。根据达尔文的描述,任何一种生物体的精确的遗传详况都是随机演变和自然选择
的产物。但生命本身的自组,即秩序,却具有更深刻、更根本的含义。秩序纯粹地产生
于网络结构,而不是产生于细节。事实上,秩序是造物主的头等奥秘。
"我不知道我哪来的这股冲动。"他说。"为什么斯图尔特·考夫曼凑巧来到这个世界
,而且对秩序问题发生了兴趣?这整个儿就是个绝妙的谜。一个人的头脑能够对这个问
题感到新鲜好奇,能够提出这类的问题,这使我感到既奇怪又惊喜。只是我这一生都有
这样的感觉:好像我从事过、热爱过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为解开这一谜团所做的努力
。"
确实,对一个二十四岁的医科大学预科生来说,关于秩序的问题就像他身上的一直
不消的痒处。他好奇地想,遗传秩序自由地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好吧,就让我们看一
看在真正的细胞里发现的遗传回路吧。它们显然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精加工。但另一个
问题是,它们真的有什么特别的吗?在无数可能的遗传回路中,他们是唯一能产生有秩
序的稳定构型的遗传回路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它们就是一把黑桃牌的类似物了。进
化居然能幸运到产生它们,那就真是个奇迹了。或者,稳定的网络就像拿到一手黑桃、
红桃、草花和方块混合牌一样通常吗?因为如果情况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进化偶然选择
了有用的遗传回路,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真正的细胞中的网络就会是正好凑巧通
过了自然选择的那个了。
考夫曼认为,寻找到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洗牌,拿出一组完全典型的遗传回路,看
看它们究竟会不会产生出稳定的构型。"所以我立刻就想到,如果把几千个基因随机地连
挂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它们会产生什么效果?"
现在他知道他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了。他在牛津学过神经回路,他知道,真正的基
因当然会相当复杂,但至少雅各布和莫纳德已经告诉过我们了,调节基因基本上只是开
关。而一个开关的本质就是来回于两种状态之间:激活的状态和熄灭的状态。考夫曼喜
欢把它们想成是电灯泡(开或关),或想成是一个逻辑状态(真的或假的)。但他觉得
不管把它们想成是什么意象,却正是这种开或关的行为形成了调节基因的本质。剩下的
只是相互作用的基因网络的问题了。当时柏克莱大学的自由演说运动正在校园蓬勃兴起
,考夫曼却把他的课余时间都消遣在奥克兰他的公寓的楼顶上。他坐在那上面入迷地画
着连挂在一起的调节基因的网络图形,力图搞清楚它们是怎样相互打开和关闭的。
考夫曼对研究基因网络确实十分入迷,甚至一直到他完成了在柏克莱的医学院预科
课程,回到旧金山,开始了医学院全日制课程以后,他还沉迷在这里面。这并不是因为
他已经对医学院感到厌倦了,恰好相反:他发现医学院课程的难度非常非常大。他的老
师要求他死记硬背堆积如山的课本知识,极端痛苦地做肾脏的生理结构分析之类的功课
。但尽管如此,他仍然一门心思想学医。学医迎合了他内心的童子军精神:在任何情况
下,行医都是做有益的事,同时又能让他准确地知道该如何去做,就好比在风暴中搭帐
篷一样。
然而,考夫曼继续他的基因网络游戏,因为他几乎无法自控。"我狂热地想从事对这
些随机基因网络的奇怪科学的研究。"他的药物学考试得了C。"我的药物学课程的笔记本
上涂满了遗传回路的图表。"他说。
起初,他发现遗传回路使他感到非常困惑。他懂得很多抽象逻辑,但却几乎没有数
学知识。他在图书馆找到的计算机教科书对他几乎毫无帮助。"当时,自动机理论早已建
立,这个理论所论述的就是逻辑开关网络。这些书告诉我如何合成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
系统,或复杂自动机功能的一般限制何在。但我感兴趣的是复杂系统的自然法则。秩序
从何而来?当时没人思考这些问题。当然只是据我所知是没人思考这些问题。"所以他继
续画他的随机遗传回路图表,极力去直观感觉这些网络的行为模式。当他需要用到数学
时,他就尽自己的能力来发明数学公式。
很快他就发现,如果每一个基因都被许多其它基因所控制,使基因网络变得像一盘
意大利面条一样稠密地纠缠在一起,那么整个系统就会猛烈动荡,陷于混乱局面。就拿
电灯泡来比喻,那就会像一个巨大的拉斯维加斯广告牌线路错乱了,上面所有的灯光都
乱闪一气,完全没有秩序。
考夫曼同样想到,如果每个基因最多只被另外一个基因控制,基因网络非常稀松地
连接,那么,网络的行为模式就过于简单了。这就会像一个广告牌上大多数灯泡都只会
像没有头脑的夜总会频闪灯光那样枯燥地开开关关。而那不是考夫曼想象的秩序。他想
要的遗传灯泡是能够将自己组织成有趣的行为形式,就像随风摇曳的棕榈树或翩翩起舞
的火烈鸟一样。另外,他知道非常稀松地连接的网络是不现实的:雅各布和莫纳德已经
证明了,真正的基因通常都受控于好几个别的基因(今天,我们知道典型的数额是两个
到十个)。
所以考夫曼就取其中间数。这样的网格连接既不十分稠密,也不十分稀疏。在实际
操作上,为了让事情更简单些,他取每个基因只有两条输入的网络。他发现了隐含着特
殊意义的现象。他早就知道,稠密连接的网络会非常敏感:如果你深入进去,调节任何
一个基因的状态,比方说,从打开的状态调节到关闭的状态,那就会引发雪崩现象,导
致网络像瀑布一样无止无休地来回翻滚。这就是为什么稠密相连的网络总是趋于混乱状
态的原因。它们永远不可能安顿下来,但在只有两个输入的网络中,考夫曼发现,开关
一个基因并不会引起连续扩散的变化波动。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触及的基因会恢复到原
来的状态。事实上,只要基因活动的两种形态相差不是很大,它们就会趋于会聚。"事情
变得简单了。我能够看见电灯泡趋于进入开或关的状态。"考夫曼说。换句话说,两条输
入的网络就像一盏灯光一样随意闪烁,却又总是能够自己组织成火烈鸟或香槟酒杯图案
的广告牌。
秩序!考夫曼利用医学院课程外的一切业余时间来研究它。他在笔记本上画上了越
来越多的两条输入的随机网络图,详尽地分析每一个网络的行为方式。这是一项既引人
入胜、又令人困惑的工作。关于这项工作的好消息是,两条输入的网络好像总是能够很
快地稳定下来。在最好的情况下,它们能够在几种不同状态中循环往复。这正是一个稳
定细胞的状况。关于这项工作的坏消息是,他并不知道他做的两条输入的模型和真正的
遗传调节网络有什么相干。真实细胞中的真实网络包含了几万个基因,而考夫曼用铅笔
和纸画的网络在达到不过五个或六个基因时就已经容纳不下了。要追踪一个包含七个基
因的网络的所有可能的状态和状态的转变情况,意味着要填满128×14的矩阵。如果要做
一个包含八个基因的网络,就要求把这个矩阵扩大一倍,并以此类推。"而手工操作导致
误差的机率简直大得无可避免。"考夫曼说。"我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我的七个基因的网络
,简直无法忍受要画包含八个基因的网络图的念头。"
"不管怎么说吧,在我读到医学院二年级时,我无法再继续下去了。这个游戏我玩得
时间够长的了。所以我穿过大街,来到计算机中心,询问是否有人能够替我编个程序。
他们说,'当然可以。但你得付钱。'所以我掏出钱包。我很乐意付这笔钱。"
在决定让计算机代劳后,考夫曼发誓要全力以赴:他要模拟包含一百个基因的网络
。回想起这件事时,他笑了。好在当时他并不完全知道他在做什么。让我们这么想一下
:单个的一个基因只能有两种状态:开或关。但包含两个基因的网络就可以有2×2,或
者说,四种状态:开——开、开——关、关——开、关——关。一个包含三个基因的网
络就可以有2×2×2,或8种状态,依此类推。这样,在一个包含100条基因的网络里可能
出现的状态就是2的100次方,也就是相当于100万兆兆,也就是1的后面跟着30个零。考
夫曼说,这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从原则上说,没有理由说明为什
么他模拟的网络不能够随机漫游于这个空间之内。他是故意让他们随机连接的,而这将
意味,他的关于细胞循环的想法根本没有希望得到证实:计算机必须经过100万兆兆的状
态转变后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这将把是各种状态都持过一遍的细胞循环,这个过程无
边无际到了超过想象力。考夫曼说:"如果计算机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需要万分
之一秒,则让计算机运转100万兆兆微秒,就要花比宇宙历史漫长几十亿倍的时间。我根
本不可能在读医学院期间完成这个实验!"光是付计算机的上机费,就足以让考夫曼在从
医学院毕业之前就破产。
但幸运的是,考夫曼当时并没有做这个运算。在一位对他帮助颇大的计算机中心编
程员的帮助下,他的包含100个基因的两条输入的模拟网络编码后,就轻松地将一堆打了
孔的卡片交给了前台。十分钟以后,结果就出来了,打在了宽幅报表纸上。这结果正像
他所期待的那样,表明网络很快就稳定地安顿在有秩序的状态之中,大多数基因只固定
在开或关的状态,其它基因在几种不同的形态间循环。这些形态看上去当然不像火烈鸟
或任何可以辨认的东西。如果这个包含了一百个基因的网络是一个有一百个电灯泡的拉
斯维加斯广告牌的话,则这些有秩序的状态看上去就像振动不停的斑驳图案。但它们确
实存在,而且非常稳定。
"这简直太令人激动了!"考夫曼说。"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我的这个发现具
有很深远的意义。它不是任何人能够凭直觉臆想出来的。"两条输入的网络并不是在100
万兆兆种状态中漫游,而是很快就移入这个空间的一个极小的角落滞留了下来。"它安顿
了下来,在五个、六个、七个,或更多的状态中,典型的是在大约十种状态中倘佯、循
环,形成惊人的高度秩序!我简直就被这个结果震惊了。"
最初的模拟只是一个开始。考夫曼仍然搞不清楚稀疏相连接的网络为什么会这样神
奇。但它们就是如此神奇,他感到这个结果让他完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基因和胚
胎的发育过程。他用最初的方法做为样板,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又做了无数个类
型的模拟。他想知道,这种有秩序的行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同时他也
想知道如何用真实的数据来检验他的理论?
他想,根据他模拟的模型,一个很显然的推断就是,真正的基因网络必须是疏松地
相互连接的。稠密连接的基因网络似乎无法在稳定的循环之中安顿下来。他并不指望真
正的基因网络全都像他模拟的基因网络一样都只是两条输入。大自然从来就不是这么规
范的。但他的计算机模拟和他所有的计算使他认识到,从某种统计学意义上来说,基因
网络只能是稀疏相连的。当你观察数据,就会发现真正的基因网络似乎就像模拟的那样
稀疏。
到目前为止一切进展得还不错。另一个对理论的测验是观察一个含有一组调节基因
的特定的生物体,弄清楚它能够产生多少细胞类型。当然,考夫曼还处于专门研究基因
网络的典型行为表现的阶段,还说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来。但他肯定可以从统计上观察
到与之相关的内容。他一直有这样一个假设:一个细胞类型会呼应它所属于的稳定状态
的循环,所以他的模拟越做越大。他一直跟踪了解,随着网络模拟规模越来越大,到底
会出现多少状态的循环。当他做到对包含四百至五百个基因的网络进行模拟这一步时,
他得出的结论是,循环的次数大致相当于网络内基因数的平方根。同时,他还利用课余
时间到医学院的图书馆去翻阅大量难懂的参考资料,寻找真正生物体的比较性数据。为
此他费尽了周折,但总算有了结果:生物体中细胞类型的数额确实大致相当于该生物体
中基因数的平方根。
事情就这样进行着。"见鬼,我真的成功了!"考夫曼说。这是他经历的最辉煌的一
件事。当医学院二年级结束时,他花在计算机上的费用已经累计到好几百美元了。但他
毫不痛惜地付清了这笔费用。
1966年,在医学院三年级开学的时候,考夫曼写了一封信给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生
理学家沃伦·卡洛(WarrenMcCulloch),向他解释他在基因网络方面所做的研究,并问
他是否感兴趣。
考夫曼承认,写这封信有些鲁莽。卡洛本人最初也是医学博士,是神经生物学方面
的巨子之一,更别说他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思维哲学方面的贡献了。在过去的二
十年间,他和他忠实的追随者们研究发现了思想的内含意义,最初发表于1943年的研究
结果是他和十八岁的数学家沃尔特·匹茨(Walter Pitts)合写的论文,题目是"内在神
经活动之逻辑微积分"。在那篇论文中,卡洛和彼兹宣称,大脑可以被模拟成逻辑运行的
网络,比如"和"、"或"、"不是"等等。在当时,往轻了说,这也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卡洛-匹茨的模型不仅是现在被称之为神经网络的第一个例证,而
且也是将大脑活动当作一个信息处理形式来认识的最初尝试——正是这一认识激发了人
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他们的模型首先指出,非常简单的逻辑通道之网能够产生
极其复杂的计算结果。这一发现很快就被普遍地运用到计算机理论中了。
但不管卡洛是不是一个科学巨子,考夫曼觉得他是唯一能够分享他的研究成果的科
学家。"卡洛是我知道的唯一的一个在神经网络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的人。而且我很清楚,
基因网络和神经网络基本上是一回事。"他说。
另外,考夫曼到了这个阶段非常需要外界的一点儿支持。医学院的教育对他来说是
喜忧参半。在医学院他当然获得了他作为一个牛津大学哲学系的学生迫切需要的"事实"
,但这些事实却不可能给他提供更深层的结果。"当时我必须按别人说的来做我应该做的
事,这使我内心非常焦躁。在医学院,一个人要做的是掌握事实、掌握诊断法、吸取诊
断智慧的精华,然后准确无误地完成整个诊断过程。虽然诊病的过程给我带来了愉悦,
但却缺乏我所追求的完美。这不像在探寻造物主的奥秘。"
同时,考夫曼的教授对他探寻基因网络之美颇为不满。"读医学院最为意味深长的事
之一就是苦役折磨。"考夫曼说。昼夜值班和没完没了的要求——"目的就在于让你清楚
地明白病人至上的道理。你得凌晨四点半起床,开始做你必须做的事。对此我倒一点儿
都不介意。但医学院的有些教员自认为自己是医院的卫士,他们认为如果你做为医生没
有一种应有的态度,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
考夫曼尤其记得他读大学一年级期间的一位外科教授:"他认为我的思想总是溜号。
他倒也没错,我记得他告诉我,哪怕我期终考试得了A,他也会给我的总成绩评D。我记
得我期终考试得了B,但他仍然给我评了个D。"
"所以你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医学院的学生,脾气古怪。闷闷不乐,外科得了个D。
这对我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我是马歇尔奖学金的获得者,在学业上一直出类拔萃。而
在医学院我却是挣扎度日,我的外科教授告诉我,我是一个多么悲惨的失败者。"
事实上,他在医学院生活的唯一的光明面是他与一个意大利裔美国纽约姑娘伊丽沙
白·安·卞奇结了婚。她是艺术系的研究生,考夫曼在牛津遇到她时,她还是个大学生
,来欧洲旅行。"我当时正为她撑着一扇拉开的门,心想,嗬,这真是个漂亮的女孩儿。
从此我就总是为她撑着门了。"但就连她也怀疑他做的基因网络研究。"丽沙比我要实际
得多了。她对医学兴趣非常大,和我一起去上解剖学课程和其它很多医学课程。但对我
的基因网络研究,她的反应是:'挺不错的,但这是真的吗?'对她来说,这网络太虚幻
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中,考夫曼收到了卡洛的回信:"整个剑桥都为你的研究所激动。
"他写到。考夫曼回忆这些时笑了起来。"我一年以后才搞明白,沃伦说这话的意思是,
他读了我寄给他的信,认为这很有意思。"
但是当时,卡洛的回信让他又激动又惊讶。他没有想到事情会有这样的结果。他胆
壮了起来,回了一封信,解释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鼓励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走出校
门到别处去实习三个月。他问他是否能利用这段时间来麻省理工学院,和卡洛一起做研
究?
卡洛回信说,当然可以。而且考夫曼和丽沙这段时间可以住在他家。
他们立刻就接受了邀请。考夫曼永远也忘不了他第一次见到卡洛的情形:那是在一
个冬夜,大约九点钟左右,他和丽沙开着车在黑暗而陌生的马萨诸塞州剑桥街道上转来
绕去。他们穿越过整个美国开到这儿,却完全迷了路。"这时他们看见留着长老般胡须的
沃伦隐约出现在迷雾中,把我们迎接到他的家里。"沃伦的妻子鲁克端出了奶酪和茶水来
款待筋疲力尽的客人,卡洛打电话给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小组的第一号人物马文·
明斯基(Marvin Minsky)说:"考夫曼来了。"
卡洛是个虔诚的教友派教徒,也是个体贴而又迷人的主人。他高深莫测又奔放不羁
,心灵自由地驰跃在广阔的知识天地,以无穷的热情探索思想的内在活动。他行文古风
颇健,文章旁征博引,充满了从莎士比亚到圣·伯纳芬图拉(Saint Bonaventura,十三
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的至理名言。然后给文章取名为:《幻想从何而来?》、《思维为
何存在于头脑之中?》和《穿越玄学家的洞穴》。他喜欢猜谜、喜欢敏捷巧妙的对话。
他是世界上少数能说得过考夫曼的人之一。
考夫曼说:"沃伦常常会把你拖入一个冗长的谈话之中。"曾经住在卡洛家里的学生
讲过如何为了避免被卡洛拖入冗长的谈话而从楼上的卧室越窗而逃的故事。卡洛常常会
跟在考夫曼后面一起进入浴室,在考夫曼淋浴时,他就放下马桶坐圈,趁着考夫曼忙着
把肥皂沫从耳朵里清洗出来时,坐在马桶上愉快地大谈网络及其各种逻辑功能。
然而最重要的是,卡洛成了考夫曼的良师、引路人和朋友,就像对待他的所有学生
一样。当他了解到考夫曼来麻省理工学院的目的是要在计算机上做庞大的计算机模拟,
从而获取关于网络行为表现的详细统计信息时,他把考夫曼介绍给了明斯基和明斯基的
同事西摩·派珀特(SeymourPapert),他们安排考夫曼在当时被称为"MAC计划"的高功
能计算机上进行他的模拟。"MAC计划"的意思是机器辅助认知(Machine-Aided Cognit
ion。MAC是取每个词的头一个字母的缩写)。卡洛又安排了一个在计算机编码方面比他
懂得多得多的本科生来帮助考夫曼编写程序。最终他们做了上千个基因的计算机模拟。
同时,卡洛还把考夫曼介绍给了虽小但却十分热情的理论生物学界。正是在卡洛的
起居室里,考夫曼见到了神经生理学家杰克·考温。杰克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
为卡洛当研究助手,现在刚接受恢复芝加哥大学理论生物学小组的委托。正是在卡洛的
办公室里,考夫曼见到了英格兰萨塞克斯大学的布朗·哥德文(Brian Goodwin),从此
和他成了最亲密的朋友之一。"沃伦就像我的高中老师弗莱德·托德一样。他是第一个认
真把我当作一个青年科学家,而不是一个学生来对待的人。"考夫曼说。但令人悲伤的是
,卡洛没过几年就去世了,那是在1969年。但考夫曼仍然有点把自己看作是他的事业的
继承人。"沃伦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那个我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的世界。"
确实如此。在来麻省理工学院之前考夫曼就决定了,毕业后他要弃医从事科学研究
。正是通过卡洛所认识的这群朋友将他真正引入了这个圈子。
他说:"正是由于杰克·考温、布朗·哥德文和其他人,我才于1967年被邀请参加了
我生平第一个科学会议。"这是由英国胚胎学家康拉德·沃丁顿(Conrad Waddington)
召开的一系列理论生物学会议的第三次会议。"在六十年代中期到后期的那段时间召开的
那些会议所做的尝试,正是今天的桑塔费研究所在做的事。"考夫曼说。"真是太好了。
从清晨四点起来抽血、化验大便样本——就是我们所谈论的亲手接触现实!——我飞往
意大利北部科莫湖畔的色贝劳尼别墅。简直是棒透了。那儿到处是令人惊奇的人。约翰
·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在这里、雷内·托姆(Rene Thorn)刚创立
了突变论、芝加哥的狄克·刘文廷(Dick Lewontin)在那儿。狄克·莱文斯(Dick Le
vins)从芝加哥赶来。刘易斯·沃尔普特(Lewis Wolpert)从伦敦赶来。这些人现在仍
然是我的朋友。"
"我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介绍基因网络中的秩序、细胞类型数等等。报告结束后,
我们走出来,到俯瞰着湖水的阳台上喝咖啡。杰克·考温走过来问我是否愿意来芝加哥
做研究。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答道:'当然愿意!'足有一年半时间我都没顾上问杰克
,我的薪水到底是多少。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2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