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分形艺术》1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03日17:58:0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第二章 分形图形艺术
2.4 也谈真、善、美
分形图形不仅仅想成为艺术,以合法的身份进入艺术殿堂,还想改造现有的艺术,
推动艺术 的发展。所说的“改造”是以注入科学精神和现代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历
史上科学与艺 术的每一次碰撞、结合,都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分形艺术以至计算机艺术
肩负着在新时代促 进艺术繁荣的伟大使命。
李雁在《科技日报》上发表的“科学、艺术与艺术拓扑”一文中指出:“现代美术
无论是作 为一种‘空间艺术’还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形态问题上,它对空间和
人类视觉系统 的认识都远远落后于现代科学。”现时代,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艺术落
后于科学,科学也 落后于艺术。艺术落后于科学是指艺术界没有把握科学的进步,一定
程度上背离了理性精神 ;说科学落后于艺术是指科学家为利益驱使,丧失了艺术家的气
质,牺牲了艺术地生存的权 利,逐步异化为奴隶和机器。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时,科学
家与艺术家有相互学习的必要。
从理论上看,真、善、美的划分和指定也有一定的缺陷。一旦作出这种划分,通常
人们认为 科学只求“真”,宗教、伦理学只求“善”,艺术只求“美”。其实这是巨大
的、不可饶恕 的误解和简单化。
科学求“真”的同时,也求“善”,也求“美”。对人类有危害的科学,真正的科
学家拒绝 研究它,并积极组织起来反对滥用科学。科学家有探索真理的自由,但真理并
不只是某种“ 符合”,科学家对社会承担责任。科学家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生,追求简
单性,追求规律之 美,在美与丑之间、在简单与复杂之间,科学无条件选择美和简单。
伦理也不是只讲善,而 不讲真和美。脱离了真,大谈善,只能是伪善。
对于艺术,“真”和“善”与“美”一样反映作品的深度和作者的旨趣,因而也是
艺术好与 坏的重要指标,只是这种指标不能作庸俗化、简单化的理解。艺术并不讳言模
仿自然,无论 是布莱克(W.Blake,1757-1827)、塞尚(P.Cezanne,1839-1906)、凡·高(
V.van Gogh, 1853-1890)还是毕加索(P.Picasso,1881-1973)、柯里(J.S.Curry,1897-1
946),就艺术家本 人而言,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当时所看到的东西毫无疑问与客观事物
十分酷似。几十年后二 流艺术家和大众才一点一点理解到他们的作品的真实性。讲究三
维画法几何透视关系的自然 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被认为追求了“真实”,但这并不代表
一切真实,他们所理解的真实也 不过是人类观念的某种投射,坐标是人强加于自然的,
视点更是个人主观选定的。立体派、 抽象表现主义,不但扭曲了对象,而且扭曲了坐标
轴,在同一幅画面中不断变换视点,创作 者认为这才是真实,这才反映了对象的全部信
息,而传统的透视关系无疑是单调的、更加片 面的。
艺术也讲善,艺术家选择什么题材、反映社会的什么方面是大有回旋余地的。艺术
家可以宁 愿表现贫苦百姓的世俗生活,也可以专心表现帝王、公子哥、贵妇、小姐的奢
侈靡烂情趣, 这体现了艺术家的伦理价值判断,所以历史上有“人民艺术家”、“无产
阶级革命艺术家” 之称。这些称呼并不仅仅是历史的笑料,它们的确存在过,并将默默
地存在下去。
特别是当一种风格走过头时,真、善、美这三种力量的结合,有助于将脱缰的野马
拉回正轨 。况且在艺术百花园中历来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印象主义、抽象表现主
义等几大思潮 ,如果仅仅从美的角度出发,把美作为艺术的唯一标准,就无法对纷繁复
杂的艺术流派进行 合理定位。用真、善、美的有机结合才能对重大艺术转型作出理性的
评价。
阿恩海姆(R.Arnheim)说:“在印象主义盛行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种致力于挽回失去
的客观 世界的另一种艺术思潮,这种世界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是鲍尔·克利(P.Klee,187
9-1940)。”
真、善、美本身并不是艺术,三者以及处于张力状态的两极之间某种不可言说的“
度” 才是艺术。艺术不是对称或者非对称、艺术不是真或者假、艺术不是具体或者抽象
等等,艺 术是两极之间的和谐。艺术是真假的合谐,是善恶的和谐,是美丑的和谐,一
方衬托另一方 ,除掉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分形方法能够表现各种和谐,分形图形艺术的兴起有助于现代科学与现代艺术的完
美结合。 分形是最讲究图形的,而图形有助于形象思维,是表达事物的最好工具。
大型分形图形是有感召力的,能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分形
之美让人 思索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宇宙的和谐和现实宇宙的壮阔,以及它们两
者在大和小尺 度上的无限性。
分形图形能够满足艺术作品的所有要求,能够使观众产生审美愉悦。
分形图形艺术的特点是:
第一,有科学内涵,作品有内在的数学结构;
第二,一般采用计算机数值计算;
第三,画面一般具有多重自相似结构;
第四,有后现代主义的风味,一般不强调作品的稀缺性,美感是其第一考虑。
现代绘画艺术百花齐放、光怪陆离,很难用一种模式概括,分形充其量只能概括其
中的一小 部分,然而这一小部分却是重要的,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这一小部分
会快速成长为 艺术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奇葩。分形艺术也必将给艺术观念带来变革,同
时产生经济效益和 文化效益。
分形图形艺术是伴随分形科学到来的,到1996年其历史不足15年,但发展迅速,影
响巨大。
从1984年开始,德国布来梅(Bremen)大学动力系统计算机图形室的培特根等制作出
第一批、 第二批和第三批优美的分形图片,在两位参议员的支持下他们成功地举办了一
个展览。后来 图片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展出,引起轰动,最终出版了影响甚大的《分形之
美》一书,以无可 置疑的艺术美向所有专业与非专业人员展示了复解析动力系统的奇妙
,该书1987年荣获“杰 出技术交流奖”。一时间芒德勃罗集和朱丽亚集占据了校园的机
时。如今大苹果机上的Phot oshop图形处理软件专门设置了朱丽亚集和芒德勃罗集生成
程序,任何非专业人员随便输入 几个参数也能快速得到一幅妙不可言的分形图形。
顺便一提,西方学者常就“科学、宗教、艺术”三者来谈“真、善、美”。比如,
著名科学 史家萨顿(G.Sarton,1884-1956)在评论洪堡(A.von Humboldt,1769-1859)所著
《宇宙》第二 卷时说:
我们的科学家在某些方面才智出众,但在另一些方面却十分愚笨可笑;我们的艺术家非
常聪 敏,但又颇为愚昧无知。真、善、美存在,人们都能看到,但能够明白这些不过是
同一秘密 的不同方面的人为何如此之少啊?……科学是生活的理智,艺术是生活的欢乐
,而宗教则是 生活的和谐。缺少其他方面,任何一方都不完全。只有在这一三角关系的
基础上去理解生活 ,我们才可以指望揭破生活的秘密。”
如果不算离题太远的话,我愿意提及1929年二徐关于塞尚、马蒂斯(H.Matisse,186
9-1954) 的激烈争论。[徐悲鸿1929年4月22日先发表了《惑》一文,后又著《惑之不解(
一)》《惑之 不解(二)》,徐志摩著《我也“惑”》,针锋相对。]这二徐一个是徐悲鸿
(1895-1953),一 个是徐志摩(1896-1931),都是顶尖的人物。前者贬塞尚,后者极力反
对。抛开对错问题, 两人的讨论以及后来李毅士、杨清磬的参与,广泛涉及了真、善、
美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讨 论读起来仍觉亲切,现在似乎很难见到这样的对话了。特别是
徐志摩的文章极其优美,容不 得你不信,虽然你知道有些论述也是可反驳的。现摘录李
毅士《我不“惑”》的几段话:
我想悲鸿先生的态度,是真正艺术家的态度,换一句话说,是主观的态度。志摩先生的
言论 ,是评论家的口气,把主观抛开了讲话。所以他们双方的话,讲不拢来。……艺术
和道德确 有深切的关系。……一个艺术家不是至诚的耶稣教徒,他决不能有好的圣母画
出来,这是我 相信的。一个鄙陋的画家,任凭他技巧如何的精妙,决不会有流芳百世的
艺术品产生,这也 是我深信的。……艺术家假使没有利害的关系,那他所表现的必定是
真实的,也必定是他本 性的,所以也是善的。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7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