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分形艺术》19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03日17:58:4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第二章 分形图形艺术
2.5 分形艺术在中国的境遇
科学意义上的分形概念和分形理论是由外国人提出来的,但中国文化和古代文献中
并不缺少 分形观念。或者换种说法,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是分形的。中国套箱、俄罗斯
娃娃套远近闻 名,佛教中的无穷嵌套思想更是随处可见。从南北朝,特别是宋代开始,
中国传统儒学借鉴 了佛学思想,分形观念亦本土化。在中国大地上伴随佛教活动出现的
原始分形艺术,中国人 早已习以为常。最近,作者仔细观察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纺
织品图片,吃惊地发现上面 精美的图案有敦煌“飞天”的韵味,更好似采用了分形方法
制作出来的。中国佛教、道教中 亦有相当艺术作品有分形味道,如元代《萨伽寺喜金刚
铸像》、千手佛、化身五五图等。
图2.3《性命圭旨》中的“化身五五图”。芒德勃罗集的局部图(见图2.4)正好也有五五
分形 过程。这些图形都表达了自相似性或者“理一分殊”,“理”指一般性规律,“殊
”指蕴藏 着、表达着规律的具体形态。
但是,本来有着分形文化基础的国度,对当今分形艺术的接受却惊人地迟缓,其原因的
确应 当研究一番。分形思维是讲究生成关系并力求层次贯通的整体性思维,但仍然能分
出“知性 ”的和“思辨”的两种类型,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只是思辨的、体悟的整体
性思维,而当 今非线性科学揭示出来的整体性思维却是知性的。在价值层面两者无法直
接对比,可是后者 能够重新发现前者的意义(现在正是如此),而前者不能简单地、直接
发展到后者,并且一定 程度上拒绝接受后者。在文化对比中,这种现象是否是普遍的?
抑或是作者主观臆造的?
图2.4 芒德勃罗集局部的一个“五五分形”过程,右下图 为对应的朱丽亚集的形状,请
与图2.3对照。
在国内,《二十一世纪》(香港)、《自然杂志》(上海)、《科技导报》(北京)和《
科学中国 人》(北京)等杂志都先后在封面上刊登过分形/混沌图形,还有一些图书也开
始用分形图作 封面设计。据我所知至少可以列出如下数种:《一个女医生的日记》、《
伪科学曝光》、《 自然之数》、《分形与分维》、《浑沌学纵横论》、《混沌学》、《
量子混沌运动》、《非 线性人口学导论》、《混沌、分形及其应用》、《自组织的自然
观》,还有上海科技教育出 版社的一套“非线性科学”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一套“
新视野”丛书,国外的书籍就更 不用说了。但还是如北方工业大学的齐东旭(1940- )教
授所讲,在国内,许多人多少年来都 试图将分形图形作为艺术品推向市场,却从未坚持
下来,也未见成功。
作者也曾向广告公司推荐过分形图形,但反应平淡。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竟回答
:“太抽 象,我们理解不了,其他观众也不会接受的”。作者坚信这只是暂时现象,也
未必代表艺术 界的普遍看法。分形图形艺术在中国总有出头之日。分析中国艺术界不接
受分形图形,猜测 大致有三种原因:
1)我们做的图形还不够美,还不能在第一印象上打动那些占据装饰艺术界主流的感
觉良好的 艺人们。
2)在中国,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脱节的
、单向 度发展的。科学界不大关心艺术,甚至认为一些人关心艺术是不务正业。艺术界
一般不懂科 学,更不懂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形理论,需要向他们普及灌输分形知识,以求
有更多共同语言 。
3)宣传不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特别是没有办影响较大的展览。此外,新闻媒体
的“追 星”导向、广告制作的粗俗化、社会普遍的急功近利所表现出来的短视行为,也
不利于分形 图形艺术的出世。
1995年《科技日报》曾举办“科学与艺术”画展,邀请了许多知名科学家与画家畅
谈(《科 技日报》还开辟了“科学与艺术论坛”专栏,编辑孙伟林(1954-)做了大量工作
)。不过很奇 怪的是,展品中无一幅分形作品,也没有人提请艺术界关注非线性科学给
艺术带来的冲击。
李政道教授近年来多次在重要场合宣传科学与艺术在绘画中结合,1996年5月27-31
日中国高 等科学技术中心举办国际“复杂性与简单性”学术研讨会,李政道在致开幕词
时展示了吴冠 中(1919- )先生为大会所作的一幅充满分形味道的中国画。
1996年5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等举办“96北京国际计算机艺
术”展 览会,其中虽有近20幅作品直接采用了分形迭代技术,却无一获奖。一位评委认
为,艺术界 还没有跟上时代步伐,获奖的几幅作品在创意和制作技术上均无大的突破,
图片既无美感更 无数学深度。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3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