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In the Name of Love),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宇宙学·新天体·黑洞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03日12:40:2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宇宙学·新天体

        [美]I. 阿西莫夫 著  朱 岚 译

黑洞

  中子星也不是极限。当奥本海默在1939年研究出中子星的性
质时,他还预言,一颗质量足够大的恒星(超过我们太阳质量的
3.2倍)可能会坍缩成一个点(奇点)。当这种坍缩超过中子星
阶段以后,引力场的强度将变得十分强大,任何物质(实际上,
连光线在内)都不能逃逸出来。任何物质如果被它的难以想象的
强引力场吸住,都会陷进去而再无逃脱的机会,因此可以把它形
象他说成是空间的一个无限深的“洞”。因为连光线也逃逸不出
来,所以是个黑洞,黑洞这个词是美国物理学家惠勒在20世纪60
年代首先使用的。
  具有足够的质量而有机会在坍缩时形成黑洞的恒星大约只占
1/1000;而在这1/1000的恒星中,大多数在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
会失去足够质量,从而避免形成黑洞的命运。即使如此,目前仍
可能有数千万颗这样的恒星存在,而自我们银河系存在以来可能
已有10亿颗。即使这些大质量恒星实际上只有1/1000在坍缩时形
成黑洞,在我们银河系的各个地方仍应该有100万个黑洞。 如果
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它们到底在哪里呢?
  麻烦的是,黑洞极难探测到。因为它们不发射光或任何形式
的辐射,所以用一般的方式看不到它们。而且,尽管它们的引力
场对邻近的区域非常强大,但在星际距离上引力场的强度并不比
一般恒星大。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黑洞会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存在,因而
可能被探测到。假设一个黑洞是一个双星系统的一部分,它和一
颗伴星环绕着一个共同的引力中心转动,而这颗伴星是一颗普通
的恒星。
  假如它们彼此间靠得非常近,那么,普通恒星上的物质便一
点儿一点儿地向黑洞漂移,并形成一个环绕黑洞的轨道。这种在
环绕黑洞的轨道上的物质叫做吸积盘,在吸积盘里物质会一点儿
一点儿地螺旋般地进入黑洞,并在进入黑洞的过程中放射出X射
线。



图:天体GRO J1655-40可能是一个正在快速旋转的黑洞。
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负责组的A. Hobart作图。

  然后,我们必须在看不到恒星的天空中搜寻有没有X射线源,
但这个源必须看上去环绕着另一颗邻近的可见恒星转动。
  1965年,在天鹅座探测到一个特别强的X射线源,被命名为
天鹅X-1。据推测,它大约距离我们10000光年。 1970年从肯
尼亚海岸发射了一颗X射线探测卫星, 从空间探测到161个X调
射线源。而在此之前,天鹅X-1一直被认为只是又一个普通的
X射线源。1971年,这颗X射线探测卫星探测到,从天鹅X-1
发射出来的X射线在强度上有不规律的变化。这种不规律的变化
正是物质在喷发中从吸积盘进入黑洞时所预料发生的。
  立即对天鹅X-1进行了仔细地搜寻,在它邻近的地方发现
了一颗质量约为我们太阳30倍的又大又热的蓝星。天文学家博尔
特在多伦多大学证明,这颗星和天鹅X-1相互绕着对方旋转。
从轨道的性质来判断,天鹅X1是一颗普通的恒星,它必然会被观
测到。因为它不曾被人看到,所以它必定是一个非常小的天体。
同时,因为它的质量太大,不可能是一颗白矮星,甚至不可能是
一颗中子星,所以它必定是一个黑洞。虽然天文学家还没有完全
肯定这个假设,但是大多数天文学家对这个证据表示满意,并且
相信天鹅X-1是将被发现的第一个黑洞。
  黑洞似乎可能在恒星分布最稠密的地方和大块物质可能在一
处聚集的地方形成。因为辐射的高强度是和球状星团或星系核等
恒星聚集的中心区域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天文学家们越来越相
信,在这种星团或星系的中心存在着黑洞。



图:星系NGC4261的中心可能是一个黑洞。哈勃望远镜摄。

  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确实探测到一个致密而高能的微波源。
这个微波源会不会是一个黑洞呢,一些天文学家推测那的确是一
个黑洞,并推测我们银河系的黑洞有1亿颗恒星的质量, 相当于
我们整个银河系质量的1/1000。 它的直径约为太阳的500倍(相
当于一颗巨大的红巨星的直径),大到足以通过潮汐效应将恒星
分裂。如果恒星接近的速度够快的话,甚至会在恒星瓦解之前将
它整个吞掉。
  实际上,现在看来,物质从黑洞中逃脱出来是可能的,当然
不是以一般的方式。1970年,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指出,黑洞所含
的能量有时会产生一对亚原子粒子,其中之一会脱离黑洞。实际
上,这就是说黑洞会挥发。一般恒星般大小的黑洞挥发的非常慢,
要把黑洞全部挥发掉,需要的时间长得令人难以想象(大约是目
前宇宙寿命的几万万亿倍)。
  然而,当黑洞的质量变小时,挥发的速率会增加。一个大小
不超过一个行星或小行星的微型黑洞,它的挥发速率将会快得足
以发射出大量的X射线。而且随着挥发和质量的减小,挥发的速
率和X射线的产生率都会稳定地增加。最后,当微型黑洞小到一
定程度后,它就会爆发并发射出具有γ射线特性的脉冲。
  但是,究竟是什么力量把少量的物质压缩到形成微型黑洞所
需要的如此高的密度的呢?大质量恒星可以由本身的引力场自行
压缩,但是行星般大天体靠自身的引力场就不行了,因为后者比
前者需要更大的密度才能形成黑洞。
  1971年,霍金提出,微型黑洞是在大爆炸时形成的,因为那
时的条件远比其他任何时候极端。那时形成的微型黑洞有一些可
能是非常小的, 即使今天,在它们存在150亿年之后,它们已经
挥发成为一个爆炸点,而天文学家仍可能会探测到γ射线,从而
证实它们的存在。
  这个理论虽然具有吸引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报道过
这种证据。



【三思言论集】 欢迎给制作人来信:jasper_uk@sina.com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0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