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In the Name of Love),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元素·电子·周期表的周期性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03日12:49:0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三思言论集】→<FONT class=p3
color=hotpink>【三思藏书架】→<FONT class=p3
color=green>《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元素》 <FONT class=p3
color=steelblue> 〖本书由时清扫校〗
电子
当门捷列夫和他的同辈发现元素在同斯表中可以排在由性质
相似的物质组成的族时,他们还不明白为什么某些元素可以排入
同一族,也不明白为什么性质会相关。终于一个清楚而又相当简
单的答案出现了,不过这个答案是在一系列乍看起来似乎与化学
并没有什么关系的发现之后才出现的。
这一切都是随着电现象的研究开始的。法拉第完成了他能想
到的每个电学实验后,打算进行一次让电荷通过真空的实验。但
是他不能得到适合此目的的真空。到了1854年,一位名叫盖斯勒
的吹玻璃的德国人发明了一种符合要求的真空泵,并制造出从未
有过的真空内封有金属电极的玻璃管。当实验者在盖斯勒管内成
功地实现了真空放电时,他们注意到在负电极反方向的管壁上出
现了一种绿色的辉光。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E.戈德斯坦认为,
绿色辉光是由法拉第称为阴极的负极产生的某种辐射撞击到玻璃
上所引起的。E.戈德斯坦把这种辐射称为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吗?E.戈德斯坦认为是,但英国
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和其他的人却说不是;他们认为阴极射线是某
种粒子束。克鲁克斯设计改进了盖斯勒管(称为克鲁克斯管),
借助这种真空管他能够证明这种射线会被磁铁偏转。因此,这种
射线可能是由带电粒子所组成的。
1897年,物理学家J.J.汤姆孙证实了阴极射线也会被电荷
影响而偏转,无疑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这些阴极“粒子”是什
么呢?那时候惟一知道的带负电的粒子是原子的负离子。实验证
明,阴极射线粒子不可能是这种离子,因为它们受电磁场的偏转
如此强,所以它们必然具有难以想象的高电荷,要不就是非常轻
的粒子,质量不到氢原子的1/1000。后一解释最能与证据吻合。
物理学家们已经在猜测粒子携带电流,因此这些阴极射线粒子被
认为是电的基本粒子。它们被称为电子——1891年由爱尔兰物理
学家斯托尼提出来的一个名字。最后电子的质量被定为氢原子的
1/1837。J.J.汤姆孙由于确定了电子的存在,因而获得了
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电子的发现立刻联想到电子可能是原子的亚粒子——换句话
说,原子并不像德漠克利特和道尔顿所想象的是物质最终的不可
分割的单位。
这是难以相信的,但一系列的证据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最
令人信服的一个证据是,J.J.汤姆孙证明金属板受到紫外光照
射时所放出来的负电粒子(光电效应)与阴极射线的电子相同。
光电子一定是从金属原子中被撞击出来的。
周期表的周期性
因为电子可以容易地从原子放出(除光电效应外还可由别的
方法),自然得出它们会位于原子外层的结论。若是如此,原子
内一定有正电荷区来平衡电子的负电荷,因为整个原子通常是中
性的,正是在这点上研究者们开始向揭开周期表的神秘之路迈进。
从原子放出电子,需要少量的能量。相反地,当电子填入原
子中的空位时,它也一定会放出相等的能量(自然界通常是对称
的,尤其在考虑能量时)。此能量会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出来。
由于辐射能通常是以波长来衡量,所以电子填入特定原子内放射
出的辐射线的波长会表示此电子受原子束缚力量的大小,辐射能
随波长减少而增加:能量愈高,波长愈短。
现在我们来讲一讲莫塞莱的发现,即金属(指较重元素)产
生X射线,而每一种X射线又各有它们自己的特定的特征波长并很
有规律地随周期表的上升而减小。每个后继的元素似乎都把电子
束缚得比前一个紧——换句话说,每个后继元素其内部具有较高
的正电荷。
假定每单位正电荷与电子上的负电荷相当,由此得出每个后
继元素的原子一定比前者多一个电子。描述周期表的最简单方式
是定第一个元素氢具有1个单位的正电荷和1个电子;第二个元素
氦有2个正电荷及2个电子;第三个元素锂有3个正电荷及3个电子。
依此类推一直到铀,它有92个正电荷及92个电子。这样一来,元
素的原子序数原来是在它们的完整原子中的电子数目。
这是一个更重要的线索,使原子科学家解决了周期表中的周
期性问题。进一步研究表明,给定元素的电子辐射不一定限于单
一的波长;它可能放射二、三、四或更多个不同波长的辐射。这
些辐射称为K系、L系、M系等等。科学家们推断出电子排列在围
绕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壳层里。最内层的电子束缚得最紧,移走它
们需要最多的能量。电子落到此层会放出最高能量辐射,即最短
波长或K系。次最内层的电子产生引起L系的辐射;下一层产生M
系等等。因此这些壳层也被称为K层、L层、M层等等。
在192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他的不相容原理,它正
好解释电子怎样分布在每个壳层内。根据这个原理,没有两个电
子具有完全相同值的量子数。由于这项工作,泡利在1945年获得
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A
href="http://www.myscience.com.cn/">【三思言论集】 欢迎给制作人来信:<A
href="mailto:jasper_uk@sina.com">jasper_uk@sina.com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