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In the Name of Love),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元素·电子·过渡元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03日12:49:1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三思言论集】→<FONT class=p3
color=hotpink>【三思藏书架】→<FONT class=p3
color=green>《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元素》 <FONT class=p3
color=steelblue> 〖本书由时清扫校〗
过渡元素
人们对路易斯一朗缪尔关于元素电子壳层结构的概念加入一
些细节后,才找出了这个难题的答案。
1921年,布里提出壳层未必局限于8个电子。虽然8个总是足
够满足外层,但当该层不在外面时,可以具有比较大的容量。当
一个壳层的外面又形成了另一层时,内层可吸收更多的电子,而
每个后继壳层也可以比前一个容纳更多的电子。因此K层的总容
量为2个电子,L层为8个,M层18个,N层32个,等等——增加的
数目按)顺序层数的平方乘以 2(即2 X1、2 X 4、2 X9、2 X
16等等)。
详细研究元素的光谱支持了这种观点。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指
出,每个电子层都是由能级略微不同的亚层组成的。在每个后继
的壳层里,亚层的向外扩展比较大,因此壳层间会互相重叠。结
果,内层(比方说M层)的最外亚层,实际上可以说,可能比下
一层(比方说N层)的最内亚层离中心更远。既然如此,可能N层
的较内层已填满电子,而M层的较外层还是空的。
一个例子会把这一点弄清楚。根据这个理论,M层划分成三
个亚层,它们的容量分别是2、6和10个电子,共18个电子。在M
层具有8个电子的氩,已填满电子的只有里面的两个亚层。事实
上,M层的第三亚层或最外层,在元素增添的过程中不会得到下
一个电子,因为它位于N层的最内亚层之外。就是说,氩之后的
钾,其第19个电子并不是进入M层的最外亚层,而是进入N层的最
内亚层、钾在N层有1个电子,像M层有1个电子的钠。下一个元素
钙(20),在N层有2个电子,像M层有2个电子的镁。但现在N层
仅有2个电子位置的最内亚层已经满了,再加入另一个电子可以
开始填充M层的最外亚层,而此层到目前为止却尚未接触过。钪
(21)开始该过程,而锌(30)完成它。在锌里,M层的最外亚层
终于达到它的10个电子的补充。锌的 30个电子分布如下:2个在
K层、8个在L层、18个在M层、2个在N层,此时,电子可以再继续
填入N层。下一个电子使N层有3个电子并形成镓(31),它像M层
有3个电子的铝。
在填充那个曾被暂时跳过的亚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21~30号
元素为过渡元素。注意钙的性质像镁,镓的性质像铝。而镁和铝
是周期表内相近的元素(第12号和13号)。但钙(20)和镓(31)
却不是。它们之间有过渡元素存在,这导致周期表的复杂性。
N层比M层大,划分成4个亚层而不是3个:它们分别可容纳入
2、6、10及14个电子。36号元素氪填充N层的2个最内亚层,但这
里有重叠的O层的最内亚层介入,因此,在电子进入N层外的2个
亚层前,它们要先填充O层的最内亚层。氪之后的元素铷(37号)
在O层有它的第37个电天,锶(38号)完成O亚层2个电子的填充,
因此,一个新系列的过渡元素陆续填入N层跳开的第三亚层,到
镉(48号)完成。而后电子跳开N的第四亚层,填入O的第二最内
亚层,以氙(54号)结束。
但是甚至现在N的第四亚层都必须等待它的轮到;因为在这
个阶段,重叠得太厉害,甚至连P层也插入一个亚层,而在N的最
后亚层填满以前,一定要先填这个P的亚层。氙之后的元素铯(5
号)和钡(5号)在P层各有五个电子及2个电子。N层仍未轮到,
第57个电子出人意料地进入O层的第三亚层,产生元素镧(图6-
3)。此时,一个电子好容易才进入N层的最外亚层。稀土元素挨
个地把电子加到N层直到71号元素镥,才最后填满它。镥的电子
是这样排列的:2个在K层,8个在L层,18个在M层,32个在N层,
9个在O层(2个亚层填满,加上1个电子在次亚层)和2个在P层
(最内亚层填满)。
图6—3 镧的电子层和亚层重叠示意图。N层的最外亚层尚需填充
现在我们终于开始看到为什么稀土元素和一些其他过渡元素
的族如此相似。就化学性质来说,决定元素差异的是它们最外层
的电子构型。例如,碳在它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氮有5个,在性
质上它们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电子忙于填入内亚层而最外层却
保持不变的一列元素,其性质改变不大。如铁、钴和镍(27、27
和28号元素),它们全都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构型——一个N亚层
被两个电子填充,化学行为极为相似。它们内部电子的差异(在
M亚层)在很大程度上被它们的表面相似盖住。至于稀土族元素,
这点更加突出。它们的差异(在N层)不是埋在一个而是埋在两
个外层电子构型(在O层和P层)之下,在所有这些元素中都是相
同的。因此,这些元素化学上像豆荚内的豆子一样相似便不足为
奇了。
因为稀土金属用途很少而且很难分离,因此化学家们没花多
少功夫这样做——直到铀原子被裂变为止。后来,分离这些稀土
金属变成紧急的事,因为在裂变的主要产物中含有这些元素中的
某些放射性的品种,而在原子弹设计中,必须迅速而清晰地把它
们分离开并加以鉴定。
由于采用了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首先设计的化学方法,
称为色谱分析法,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茨维特发现,用
溶剂把化学性质相似的植物染料①从装有粉末状石灰的长管中冲
洗下来,可以将它们分离。他把植物染料的混合物溶在石油醚中
并倒在石灰上,然后以纯净的溶剂不断地淋。当染料慢慢地通过
石灰粉末冲洗下来时,每种染料以不同速度移下,因为附着于粉
末上的强度各不相同,结果它们分成了一系列不同颜色的色带。
继续冲洗,分离物质在柱底一个接着一个分开淋下。
许多年来科学界忽视了茨维特的发现,也许是因为他只是个
植物学家又是个俄国人,而当时关于难分离物质的研究的领导者
都是德国的生物化学家。但在1931年,德国的生物化学家威尔施
泰特重新发现了这种方法,从此才进人一般使用(威尔施泰特因
为在植物染料方面的优异研究,得到了19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而据我所知,茨维特却没有得到荣誉)。
发现经过粉末柱的色谱几乎对一切种类的混合物——无色的
以及有色的一一都见效。氧化铝和淀粉被证实用来分离一般分子
比石灰好。分离离子的过程叫做离子交换;一种名为沸石的化合
物是第一个用来完成此目的的有效试剂。例如,人们把水倒入沸
石长柱,可以从硬水里除去钙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附
着于沸石上,被溶液里原先存在于沸石上的钠离子取代,因此软
水就从长柱的底部滴出来。沸石的钠离子必须由注入高浓度的食
盐溶液不断地补充。1935年,随着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又有了改
进,这些合成物质可以根据所要完成的工作来设计,例如,某些
树脂可用氢离子取代正电离子,。而另一些树脂则可用氢氧离子
取代负离子;合并这两类树脂可除去海水中的大部分盐。装有这
种树脂的工具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救生筏上急救设备的一
部分。
美国化学家斯佩了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来分离稀土。他发现这
些元素以原子序数相反的次序流出离子交换柱,因此它们不仅被
快速地分离而且也被鉴定。事实上,遗漏的61号元素钷就是从裂
变产物的微小含量中以这种方法证实的。
由于色谱法,我们今天才可能成公斤甚至成吨地制备纯稀土。
原来稀土井不是特别稀少的,它们之中最稀少的(除钷以外)比
金或银还要多,而最丰富的——镧、铈和钕——比铅丰富。所有
稀土金属占地壳的百分比例比铜和锡合起来还多,所以科学家巧
妙地丢开稀土这个名称而改称这一系列的元素为镧系.根据领头
元素来命名。的确,各个镧系元素在过去用得并不多,但是现在
分离的技术已使它们的用途增多,到对世纪70年代,一年用掉
1100万公斤(约2500万磅)。铈一镧合金是一种主要含有铈、镧、
钕的混合物,占香烟打火机火石重量的 3/4。氧化物的混合物
用于抛光玻璃,不同的氧化物加入玻璃来制造某些希望的性质。
某些铕和钇氧化物的混合物在彩色电视里当作红敏的磷光体等等。
_______
①原文为染料——译注
<A
href="http://www.myscience.com.cn/">【三思言论集】 欢迎给制作人来信:<A
href="mailto:jasper_uk@sina.com">jasper_uk@sina.com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