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In the Name of Love), 信区: Science
标  题: 蛋白质·氨基酸·溶液中的蛋白质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03日13:07:3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溶液中的蛋白质

  
  上面这一切很好地说明了蛋白质纤维的结构。溶液中的蛋白
质情况又如何呢?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它们确实具有一定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非常脆弱。对溶液
稍微加热或搅动,或加入一点儿酸、碱,或任何其他的环境变化,
都会使溶解的蛋白质变性,即蛋白质失去执行其自然功能的能力,
而且它的许多特性也会改变;还有,变性作用通常是不可逆的,
例如,煮硬的鸡蛋就再也不能变软了。

  看来可以肯定,变性作用与多肽主链失去某种特殊的构型有
关。到底结构的哪一部分被破坏了呢?对于溶液中的蛋白质,X
射线衍射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其他技术。

  例如,1928年,印度物理学家喇曼发现,被溶液中的分子所
散射的光,波长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的性质,
可以推断出分子的结构。由于这项喇曼效应的发现,喇曼获得了
193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的这种波长变化,一般叫做进行
散射的分子的喇曼光谱。)

  20年后,根据原子核具有磁性这一事实,人们又发展了另一
种巧妙的方法。受到强磁场作用的分子能够吸收某些频率的无线
电波,称做核磁共振,通常缩写为NMR,可以从中得到关于原子
之间的键的信息。特别是,核磁共振技术能够确定分子内部微小
的氢原子的位置,而x射线衍射却探测不出来。核磁共振技术是
在1946年由两组人员各自独立研究出来的。一组人员由珀塞耳领
导(后来珀塞耳首先探测到由空间的中性氢原子发射的射电波,
见第二章),另一组由瑞士血统的美国物理学家F.布洛赫领导。
由于这一成就,珀塞耳和F.布洛赫分享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
学奖。

  现在再回到溶液中蛋白质的变性的问题上。美国化学家多蒂
和布劳特利用光散射技术研究溶液中合成的多肽链,发现它们具
有螺旋结构。通过改变溶液的酸度,多蒂和布劳特能够把这些螺
旋分解成不规则的小圈;通过调整溶液的酸度,可以使螺旋复原。
他们还证明,螺旋变成不规则的小圈降低了溶液的旋光性。他们
甚至能够证明蛋白质螺旋扭转的方向:蛋白质螺旋是沿着左旋螺
纹的方向扭转的。

  所有这些发现表明,一种蛋白质的变性与其螺旋结构的被破
坏有关。



【三思言论集】 欢迎给制作人来信:jasper_uk@sina.com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