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In the Name of Love), 信区: Science
标  题: 蛋白质·示踪剂·胆固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03日13:09:3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示踪剂

  
  虽然可以利用所有这些方法对新陈代谢进行研究,但是仍然
使化学家们好像处于一种从屋外向里观瞧的境地。他们能够说明
总的循环,但要查明活的动物体内实际发生的情况,他们需要一
些追踪的方法,非常详细地了解新陈代谢各个阶段的各种事件的
过程,也就是追踪各种特定分子的实际命运。实际上,在本世纪
初就发现了追踪的技术,但是化学家们未能很快地充分利用这些
技术。

  首先沿着这个途径开创前进的是德国生物化学家努普。1904
年,他想出了一个方法:用带有标记的脂肪分子喂狗,然后观察
这些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他把一个苯环连接在链的一端,给脂
肪分子做上标记;他使用苯环是因为哺乳动物体内没有能够分解
苯环的酶。努普推想:苯环在尿中出现时所携带的东西可能会告
诉我们一些有关脂肪分子在体内怎样分解的情况。他的推想是正
确的:排出的苯环总是附带着一个双碳的侧链。他由此推断,身
体一定是每次从脂肪分子上分解出两个碳原子。(前面我们已经
看到,40多年后,对辅酶A的研究证实了他的推断。)

  一般脂肪上的碳链都含有偶数的碳原子。如果使用链上含有
奇数碳原子的脂肪又会如何呢?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一次截去两
个碳原子的话,最后在苯环上就会只附带一个碳原子。努普用这
种脂肪喂狗,最后的结果果然如此。

  努普在生物化学上使用了第一种示踪剂。1913年,匈牙利化
学家赫维西和他的同事德国化学家帕内特想出了另一种标记分子
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他们从利用放射性铅开始。第一个生化
实验就是以铅盐溶液的方式测量一棵植物吸收了多少铅。由于植
物吸收铅的量确实太小了,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化学方法都测量不
出来。但是,如果使用放射性铅,利用铅的放射性就很容易测量
出来。赫维西和帕内特给植物施加上这种带有放射性标记的铅盐
溶液;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烧掉一颗植物,然后测定它的灰烬
的放射性。用这种方法,他们能够确定植物细胞吸收铅的速率。

  但是苯环和铅是非常不利于生理的物质,用它们来作标记很
容易破坏活细胞正常的化学反应。最好能够使用实际参与体内一
般代谢作用的原子(如氧、氮、碳、氢、磷等原子)来作标记。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证实了人工放射性以后,赫维西立
即转到这个方向上来,开始使用含有放射性磷的磷酸盐。他用这
种盐测定了植物中磷酸盐的吸收量。遗憾的是,活组织中的一些
主要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尤其是氮和氧)是不稳定的,因为它
们的寿命很短,最多只有几分钟的半衰期。但是,一些最重要的
元素中的确有可以用作标记的稳定同位素。这些同位素是碳-13、
氮-15、氧-18和氢-2。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产生的量非常小(大
约为1%或更少)。比方说,在氢-2中,“浓缩”天然氢就可以
使氢作为含氢分子的特殊标记进入身体,而任何化合物中有重氢
都可以用质谱仪探测出来。质谱仪是利用重氢多余的重量将重氢
分离的。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全身追踪带有标记的氢的命运了。

  事实上,氢是人们使用的第一种生理示踪剂。1931年尤里分
离出氢-2(氘),这时人们可以用氘来示踪了。用氘作为示踪剂
最先弄清楚的几件事情之一是,体内的氢原子并不像人们曾经认
为的那样固定在它们的化合物上。结果证明,它们总是从一种化
合物到另一种化合物,穿梭般地来回跑动,在糖分子、水分子等
的氧原子上不停地交换位置。因为无法把一个一般的氢原子与另
一个相区别,所以,如果没有氘来泄露,这种穿梭活动是发现不
了的。这一发现表明,氢原子在体内到处跑动,如果把氘原子附
着在氧上,那么,不管有关化合物是否发生全部的化学变化,氘
原子都会散布到全身。因此,研究人员必须查明,在一种化合物
中发现的氘原子是通过某种确定的酶促反应到那里去的,而不只
是通过穿梭或交换的方法跑去的。可庆幸的是,附着在碳上的氢
原子不交换,所以,沿碳链发现的氘具有代谢的意义。

  1937年,德国出生的美国生物化学家舍恩海默和他的同事们
开始使用氮-15,进一步强调了原子的游动习性。他们用带有氮
-15标记的氨基酸喂养大鼠,过一定的时间以后把大鼠杀死,然
后分析大鼠的组织,看哪些化合物中带有氮-15。他们又一次发
现交换是重要的。一个带有标记的氨基酸进入身体以后,很快就
发现几乎所有的氨基酸都带有氮-15。1942年,舍恩海默出版了
一本书,名为《身体成分的动态》。这个书名就说明了同位素示
踪剂给生物化学带来的新面貌。原子完全摆脱实际化学变化,在
繁忙的道路上不断地往返游动。

  使用示踪剂使人们对代谢过程逐渐有了详细的了解。它进一
步证实了诸如糖的分解、柠檬酸循环以及尿素循环的总图式。它
使人们认识了更多新的中间产物,找到了许多其他的反应途径,
等等。

  由于核反应堆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100多种不
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大量利用,示踪研究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
阶段。一般的化合物在反应堆中用中子轰击,取出后就会带有多
种放射性同位素。在美国(我大概可以说几乎是在全世界,因为
美国很快就制造了供其他国家科学研究使用的同位素)每一个生
物化学实验室都已经开始利用放射性示踪剂进行研究工作了。

  现在,稳定同位素中又增加了放射性氢(氚)、放射性磷
(磷- 32)、放射性硫(硫-35)、放射性钾(钾-42)、放射性
钠、放射性碘、放射性铁、放射性铜和最重要的放射性碳(碳
-14)。碳-14是由美国化学家卡门和鲁宾1940年发现的。使他们
感到惊奇的是,经证明碳-14的半衰期是5000多年——人们从未
想到轻元素中会有一种半衰期这么长的放射性同位素。


                 胆固醇


  碳-14解决了化学家们多年来未能解决而且他们似乎根本无
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他们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
是胆固醇是怎样产生的。维兰德(由于他在研究有关胆固醇的化
合物方面的成就,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等人经过多年的
艰苦研究,终于提出了如下的胆固醇结构式:


  胆固醇在体内的功能还不完全了解,但是很明显这种物质是
非常重要的。在神经周围的脂肪鞘里,在肾上腺里,以及在某些
蛋白质的结合物里,发现都有大量的胆固醇。过量的胆固醇能够
引起胆结石和动脉粥样硬化。最值得注意的是,胆固醇是整个类
固醇族(甾族化合物)的原型,类固醇的核就是你在以上分子式
中所看到的四环结合物。类固醇是一组固态的、类似脂肪的物质,
其中包括性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毫无疑问,它们都是由胆
固醇形成的。但是,胆固醇本身在体内又是怎样合成的呢?

  在他们得到示踪剂的帮助以前,化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毫无认
识。最先用示踪剂研究这个问题的是舍恩海默和他的同事里顿伯
格。他们让大鼠喝下重水后发现,重水的氘出现在胆固醇分子中。
这个结果本身并不重要,因为仅仅通过交换气就可以到胆固醇分
子中去。但是,1942年(在舍恩海默悲惨地自杀以后),里顿伯
格和另一位同事德国血统的美国生物化学家K.E.布洛赫,发现了
一条比较明确的线索。他们把示踪剂氘连接在乙酸离子(一种简
单的二碳基因,CH3COO-)CH3基的碳原子上,然后用这种乙酸
离子喂大鼠。氘同样出现在胆固醇分子中,这一次它不可能是通
过交换到那里去的:它一定是作为CH3基的一部分被结合到胆固
醇分子中去的。

  二碳基团(乙酸离子就是其中的一种)好像是代谢的一个总
交叉路口。这样看来,这种基因很可能起着合成胆固醇的材料库
的作用。但是,它们到底是怎样形成胆固醇分子的呢?

  1950年,当可以利用碳-14的时候,K.E.布洛赫重复了这个
实验,这一次他在乙酸离子的两个碳上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标记。
他用稳定示踪剂碳-13标记出CH3基上的碳,用放射性碳-14标记
出COO-基上的碳。他把这种化合物喂给一只大鼠,然后分析大
鼠的胆固醇,看这两个带有标记的碳在胆固醇分子的什么地方出
现。这种分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精细的化学技术。K.E.布
洛赫和许多其他实验者为此工作了多年,对胆固醇碳原子的来源
一个一个地予以确认。最后形成的图式表明,乙酸基因可能首先
形成一种叫做鲨烯的物质。这是一种体内非常稀少的三十碳化合
物,以前从来没有人想到要给予认真关注。现在它好像是通往胆
固醇道路上的一个中间站,生物化学家们怀着强烈的兴趣开始了
对它的研究。由于这项工作,K.E.布洛赫和吕南分享了1964年的
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三思言论集】 欢迎给制作人来信:jasper_uk@sina.com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