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gio (傻瓜牌生活),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第二章 生命-大自然的同义语(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5 03:45:49 1999), 转信
发信人: green (green),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第二章 生命-大自然的同义语(5)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Sep 30 04:42:56 1998), 转信
第二章 生命-大自然的同义语
五、神奇的阴阳离决
由于有了太极规范场的理论作为前提,人们几乎可以很直接了当地理解我们这里的
意思:生命的生成来自于阴阳相合之中,而生命的死灭无非是原有的阴阳相合的解体,
也就是所谓阴阳离决,但神奇莫测的提法可能又会使人不免犹豫。
其实这个神奇莫测早忆是个不算很新的问题了:关于“生”,专家们已可以很清楚
的划出合理界限,但对于“死”的含义和界限,人们常常显得十分踌躇,因为医学的严
格定义总难摆平这里的一些是非。如果我们再把这里的困难带到太空中的生命那里,有
关的是非也许就更使人眼花缭乱,但话题已到此处,冒险于难也再所难免。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生命形式,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身藏着至自身于死命的前
提,这个前提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创造这个生命时的外部条件为这个生命所赋与的诸如质量状态构造形式等规定性,
这些规定性必然使这个生命受制于某种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生命,自
它形成的那一天起,它的生存方式及生存时间都已被作了规定,倘无十分有力的原因有
关的规定性都在转化为现实性。因此任何生命在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天体与转瞬即
逝的微生物在此是完全等同的。
生命形式来自规范场中的阴阳相合,但是在任何阴阳相合的形式中都天然的埋伏着
同性相斥的因素,仅仅是因为在相合的成份占据主导地位时,相斥的因素表面看来不显
现罢了。但是在相合的因素受到严重干扰受破坏时,潜伏于生命体内的相斥因素就必然
会乘机作乱而危害生命本身。这方面情况人们可以在规范场的最基本结构中略见一斑。
(附改造过的六边形八卦)
图 二十
在这个规范场的结构中人们可以看到在“震”“坎”“艮”三个卦的连接处都是阴
性区与阴性区相接(阳性区情况如是),毫无疑问,这便是同性相斥的具体存在,不过
由于在一个场系统内纵向的阴阳相合的物理效应占据着主导地位(如坎离、震巽、艮兑
间的场对应)因此横向存在着的上面所说的否定因素便不显现罢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
它们平时不起作用(场系统平日的病变发生往往与此薄弱环节有关)更重要的是,如果
场系统内阴阳相合的因素变得无力时,这些相斥的潜在因素就可能会表现出撕裂场系统
的天然倾向。\par 因为在任何生命系统中都存在着上述两个方面的潜在否定因素,
所以生命们最终都难逃一死,而且事情都发生于阴阳离决的有关现场中。
相当一部分相对质量较小的旋涡星系在解体中自生自灭的现场,我们在前面以蟹状
星云为便作过说明,实际发生于太空中的许多星云放电现象都指示着星云内的否定因素
在撕裂着星云身体结构,而星云作为生命系统也在本能的抵搞这个破坏,这个邪正相争
的过程是天体爆发或放电的主要原因,如同人在炎症中的高烧反应。
由于这一部分旋涡星系终究相对质量较小,它们大都在自身的质能已被消耗到无法
相对于外部质量的压力保持系统的稳定时,在作了几番挣扎后便逐渐在“波包弥散”中
消失了自己的场结构,重新化入原来的星际物质的无定形状态中。有如河流中的涡旋归
于消失。
但是如果有关的太空涡旋相对质量较大,那它们的命运便常常完全不同了。这些涡
旋非但逐渐在成长中展开了自己相对于外部环境的各种规定性,而且还由于自己的相对
质量过大,而这些过大的质量又无法相对于所处的外部环境的规定性全部实现,这些相
对的剩余质量以某种潜伏形态储备于场结构中。由于这些潜伏质量的存在,天体即使由
椭球态经正球态走到棒状阶段而步入晚年,但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未在随后发生的阴
阳离决中瓦解而归于死灭,而是由于潜伏质量的自然启动使规范场得以重新构造而获得
再生。
人们可以会感到我们的说法有此玄虚,因为死而复生这几乎无异于神活。
人们的这个认识是相对于地球上的动植物这种生命形态而言的,因此这个认识带有
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地球上的动植物是它们的原形相对于它们所处地球场的局部质量状
态几经阴阳离决,直至求得了内外质量相对平衡后的结果。这个情况我们后面将在关于
地球动植物起源的专题中具体说明。这里我们仅就天体在阴阳离决中的复杂情况作些基
本说明。
天体在发育至正球状时,它们的生理机制仍在内外有物质交换中造成着机体的进一
步增长,这个增长即使开始造成场系统内物质的过剩,但这个增长在机体的各个局部很
可能带有某种自发性质,因此这个增长很快使天体突破规范场的合理状态正球态,而开
始向棒状转化,然而就场机制而言,它依然呈正球活动,棒状的形体与球状的场结构无
疑开始逐渐发生分离,尽管生命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协调这个矛盾,但矛盾的确已经
发生,天体在棒状时已开始变得臃肿呆滞,这个情况有如人到老年。
随着矛盾进一步的发展,天体的机体日益感到原有场结构已无力支撑自己,于是机
体中的各局部开始本能的启动自己原有的场结构(这个情况人们可以由前面铜和铁的单
晶由不同数目的“六边形”构造联接而成中看出)这些场结构自作为局部参与构成整体
时就相对的把自己的原结构功能“收藏”起来,但是在整体功能开始发生严重问题,它
即无法制约局部作为完整的场结构来独立活动,同时也无法有效的养护自己的各局部,
这两个方面问题的发生都必然会刺激各局部原有场结构在“收藏”中复苏。天体们到了
这个时候它们的原躯体已面临瓦解。剩下的问题仅仅这个瓦解取怎样的形式发生。
任何生命系统都生存于某种质量的外部场系统内,(如九大行星生存于太阳场)而
这种生存的第一前提便是天体们必须有效的保持内外质量对比上的平衡,如天体相对于
外界呈现自己的内在质量过大,那首先发生的问题将会是天体结构中的各局部由于感到
自己的质量足以相对于有关的外病 ∈绿姆⒄故谷送蚍志妫846年1月13日,比拉彗
星彗核上的凸出物突然和彗核分离,一颗彗星由此一分为二,变成一大一小两颗彗星,
都有自己彗核彗核彗发和彗尾。
那颗分离出去的小彗星起初较暗,后来渐渐变亮,两颗星的距离也逐渐拉开,一个
月后两星间的距离达240万公里。
后来这两颗星在两次回归年中都没被观察到,当1871年第三个回归年到达时,它们
仍未出现,正当人们已绝望之际,1872年12月27日就在地球经过比拉彗星轨道互相交错
的地方时,一场盛况空前的流星雨出现了,最多时一小时达几万颗,估计总量达16万颗
。
因此,在天体的局部趋向以自己的场结构对外时,它就必须使自己的质量和外界质
量基本平衡,这些局部只能在这个平衡中寻求分解。又由于每个参与整体结构的局部其
单独的质量大都不足以用自己的质量单独对外,因此有关的局部常常在结成新的同盟后
再去实现解体。而这个新的同盟由于规范场结构所存在阴阳两大部分,天然的同盟自然
首先会由这里发生,天体们最后便大都按一分为二完成了有关的解体。由于这个解体是
按阴阳分开的,因此称之为阴阳离决。这个概念提出于古代,而且内涵早已十分具体,
这实在是令人惊叹的。
我们这个思路可能会很快唤起许多人的共鸣,因为这个思路与以往的天文记录中大
量基本事实不谋而合,而这些事实在过去却是一直未能给出理解的。但是现在一切变得
难以想像的明朗:
(附哑铃星云照片)
(半人马座A射电星系)
在这两张照片中人们可以极为明显的看到星云内正在发生怎样的过程,这里蕴壤的
如果不是天体的一分为二又能是什么呢?
如果再结合一下太空中那类即有低温吸收线同时又有高温发射线的共生星,人们似
应加强在哑铃星云那里所获得的印象。
已发现的共生星大约有50颗,由它们的光谱特征来看,无疑这里是两颗物理性质相
反的天体,以近得难以分辨的距离相处在一起,如果不把它们理解为正在按阴阳离决的
方式初步分开的天体,恐怕再难给出合理的解释。
再考虑到共生星云具有准周期类新星爆发的特征,并且还有小振幅的百周期光变,
我们认为这都指示着天体正在初步分开而又由于血缘关系而难分难解的缘故。
在牛郎星的附近,有一颗称之为“SS433”的曾为人百般困惑的天体,因为这个天体
,具有一种异常谱线,它们同时存在着光谱红移和光谱蓝移,按以往的某种认识来说,
天体光谱红移则表明这个天体在离开地球而去,蓝移反之。按这个认识“SS433”它
的红移值和蓝移值则分别对应着5万公里和3万公里,也就是说这个天体,一面朝着我们
以3万公里的速度飞来,同时又以5万公里的速度飞去,这简直太荒唐了。其实这个“S
S433”是颗共生星罢了,所谓的红移和蓝指示的并不是什么飞来飞去,而是天体的或
阴或阳的电荷属性。以往对天体光谱的红移蓝移的认识是个不小的误区。
最后人们再来审度一下这个事实:太空中已发现的恒星大多是双星系统,而且这中
间属于物理双星的又占绝大部分。结合前面的说明,我们想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不言自明
了,特别是当人们现在来看一上这些双星间是在进行着何等规模的物质交流,这些双星
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是太明显了。
实际上由于双星间的血缘关系,它们即使按主星和伴星分别开来,但它们在阴阳相
合的物理性质的保证下依然难舍难分的相依为命,特别是伴星,由于来自非主导属性的
一侧,因此它的质量也较小,再加上它的属性与外部场的属性相同,同性相斥的原因也
使它难以生存在它所置身的外部场中,所以伴星只能围绕着主星活动,并赖主星对它的
接济。于是人们便看到了伴星如何陪主星旋转和它们之间的物质流。
至于除了双星系统外,还存在着一些三合星,四合星系统,这又不免有些恍惚。
其实人们只要想一直天体在分解时根据自身质量的情况即可能一次分为三个部分或
四个部分,而且还可能在一次分离后,过了一个生长周期时,主星和伴星都可能发生二
次分离。在这两类情况下,三合星、四合星的发生就毫不奇怪了。
尽管上述的事实在太空中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事实,它们应该以大量的现场存在于宇
宙间,但是由于人类生存的时间和宇宙尺度间的矛盾,人类能直接观察到这个过程的可
能性就比较小了。侥幸的是人类还是亲眼目睹了一次有关的现场,尽管这个现场的规模
较小,但由于天体间基本共性缘故,这个现场用来说明问题也还是足够的。
有一颗名叫比拉的短周期彗星,它被发现于1772年3月8日。它的公转周期最后被确
定为6.6年。
这颗彗星很著名,它所以著名是由于它在1854年11月28日的回归中所开始发生的一
系列事件。
1845年11月28日,人们分别在柏林和罗马都发现这个彗星的彗核边似乎鼓起一块,
这件看起来不大可能的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事态的发展使人万分惊奇,1846年1月13日,比拉彗星彗核上的凸出物突然和彗核
分离,一颗彗星由此一分为二,变成一大一小两颗彗星,都有自己彗核彗核彗发和彗尾
。
那颗分离出去的小彗星起初较暗,后来渐渐变亮,两颗星的距离也逐渐拉开,一个
月后两星间的距离达240万公里。
后来这两颗星在两次回归年中都没被观察到,当1871年第三个回归年到达时,它们
仍未出现,正当人们已绝望之际,1872年12月27日就在地球经过比拉彗星轨道互相交错
的地方时,一场盛况空前的流星雨出现了,最多时一小时达几万颗,估计总量达16万颗
。
图 二十一
事情很清楚,分解为双星的比拉彗星由于自身的质量的缘故,它已最终的耗尽自己
的生命而崩溃了。
这里还有一个对人类来说颇为切近的事实可供人们深思:作为太阳系最外缘的外星-冥
王星,尽管人们对它的了解由于距离稍远而至今仍有一些朦胧,但已清楚的事实也够人
们去寻味的了。冥王星只有一颗卫星-卡戎星,它们间的直径比2:1,质量比6:1。这里
的比例关系已使人想到它们很像是双星系统。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冥王星的自转周期与长
戎星基本是被“钉”在了冥王星上。如果将这个事实理解为巧合,无疑很难说服人。实
际这个事实提示的不过是这里存在着一个天体,一分为二后的某种早期阶段的观场。随
着时间的过去,长戎星会反映出越来越大的独立性,起码它的公转周期会和冥王星的自
转周期渐渐拉开距离。如同系中其它星行星卫星系统,人们已较难看到它们之间曾是双
星的明显证据。冥王星和长--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43.89.47.168]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n@fengyun.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