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gio (傻瓜牌生活),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第三章 地球一太阳系的宠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5 03:47:09 1999), 转信
发信人: green (green),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第三章 地球一太阳系的宠儿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Sep 30 04:46:25 1998), 转信
第三章 地球-太阳系的宠儿
一、扑进太阳的怀抱
其实,我们前面的基本思路大都发端于地球,如天体的最早形态来自于高能加速器
原理和太空物质中的涡旋,它们完全是地球的启示。前面的太空之旅的主要用意是借助
太空的博大来砥砺一下规范场理论,现在我们终于回来了。
地球这个太阳系天体,最早来自太阳系以外的星际物质或者说太空流体中,也就是
说,地球的前身是某一类太空涡旋,由地球的体积和其它物理性质中可以看出,它起码
不是太阳的产儿。
由于地球涡旋的太空激扰比较有力,因此地球在质量上的初始值也比较大,这个质
量保证了地球没被外部环境消弭于萌芽中。
而且地球还比较幸运,当它形成于太阳系之外时,它有可能遭遇各种规格的恒星,
如果命运不佳,稚嫩的地球(人们可以看一下哈雷彗星尽管体积庞大但它的身体却是何
等稀薄)也会毁于内外环境无法配套上的重大差异对抗中。但地球总归还是比较幸运的
。
在距今至少38亿年前的一个机会里,初生的地球在银河系里游荡时幸运地找到了太
阳。地球作为银河系中的阴性“流浪儿”欣喜万分,不失时机地死死缠住太阳,如同一
个亟待发育的胚胎急切地植入子宫一样,一头钻进了太阳的身体中,但它与“胚胎”的
性质有所不同,因为它并不是太阳和某个天体生成的儿女,而仅仅是太阳的“养子”,
我们不妨将它们的关系看成一种“寄生”行为。 太阳的阳性属性和质能方式为地球
提供了一块极为肥沃的生存环境,地球就象一颗随风飘荡的种子,在太阳系中一点点地
稳定下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发育,最终得到应有的位置。
地球在经过亿万斯年反反复复的努力和尝试后,终于稳稳地处在太阳系现在的层次
上。它一方面遵循太阳规范场的质能分布格局环绕太阳核心作公转,一面又在高速自转
中壮大自己的质量。随着质量的增大,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对减慢。人们已经知道,地球
早期每年约为四。0百余天,蟛欢霞趼飧銮魇浦钡浇裉旎乖诜⒄埂6遥厍虻
淖宰俣群偷厍蛏隙参锏纳つ酥寥死嗟纳び凶琶芮械墓叵怠N颐怯欣碛上嘈牛
钡厍蜃宰谌倭熘剩捎诘厍虻摹俺∠低场焙屯獠砍〗峁乖谙谓由铣首钔昝赖
淖刺虼耍鞘钡厍蛉嗽谥橇腿烁穹矫娼岽锏酵昝赖募隆;谎灾颐墙裉斓
厍蛉宋蘼墼谥橇蛉烁裆隙荚谀持殖潭壬嫌凶盘烊坏娜毕荩涝洞锊坏酱笾腔鄣木辰纭
! 〉厍蚴歉鲆跣蕴焯澹由赡翘炱鹁褪怯伤肿庸钩傻摹K肿映晌厍虻闹魈濉
?脊叛芯勘砻鳎厍虻某跏冀锥未看馐且豢拧八颉保皇蔷谕蚰甑牡乜潜涠
挪舜舐健
地球作为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根据自身的生理需要制造着各种原子而后又形成分
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在试验室中轻易地合成水分子这一点来看,地球这个巨大的试验
场依靠自己的机制来完成这一行为毫不费力。海洋便是这一机制的结果。
地球在自身的发育中,必须根据太阳场的质能状态来构造自己的身体,因此,地球
在吸收太阳场的能量过程中,便将这些能量转化为原子,各类原子生成的数量也是由地
球机制依据需要来完成。它们分别代表着地球体内各个能量场的层次。今天我们所看到
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恰恰是地球物理场有关层次结构存在的证明。
地球在吸收太阳的能量和银河系的能量后,这些能量在地球体内经历了一系列转化
处理的过程,如同食物进入人体后的情形。这些能量最后被分为三大部分:
(1)作为生理运动的动力来源用于消耗。
地球每天都在进行大规模的物理和化学活动,进行这类活动需要巨大的能量消耗。
地磁活动、气象活动、海洋活动,还有人凭感觉所无法觉察的各种生理活动,就象人为
了生存必须消耗足够的热能。
(2)作为构造自身用于转化为元素。
地球进入太阳场内得以寄生,就必须按太阳场的质能方式来构造自己的躯体。太阳
场的质能方式是由原子物理场和分子物理场平行构成,于是地球便这样开始了自身的构
造。这种构造是按照两方面的规定性来进行的,即:原子首先必须相对于它们所被安排
的层次来决定自己的原子量,这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序数的由来;不同原子量的原子
们又各有其一群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质的兄弟,这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或族的由
来。
这些原子们按部就班地分布于地球的有关各个部位,由于物理场的每一部位都呈宝
塔形态,因此质量越大的元素,数量就越少。因此,一般说来,稀有元素总是分布于地
球较深的部位上,数量越大的元素所处的位置也就越处于浅表部位。
(3)作为能量储存用于转化矿藏。
地球物理场中各种元素的生成很像物理实验室中的高能加速器,但地球这个加速器
远比人类的能力高超,各类元素成批地根据需要制造出来,又被地球的生理运输功能(
如地幔和地壳的运动)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然后就在那里以单独或配合的状态“驻守
”下来,这便是地球矿藏的形成。当然,这种情形只能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但是,地球的有关高温高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完全相对于太阳场物理条件而变
易。当太阳场受宇宙场影响处于一种活动高峰状态时,地球场也就相应“亢奋”起来。
这时,地球表面 也处于平时地球内部才具有的高温高压中,于是,一部分只有在地球
深处才有的元素由下向上迁移。这种元素向地表的迁移发生的规模或大或小,但元素均
呈群体迁移状。有时也发生迁移中不同的群体因有互补性而融合在一起。这类迁移便是
地表矿床形成的前提。
当然,如果当时地球所处的外部场质量极大,地球场相对于这类质量条件它有可能
也在内能的巨大调动中而处于高质量状态。这时地球的“地表”由于具备了生成一些原
素的条件,有关的原素自然地会应运而生。
由于地球处在高能宇宙场条件下,这时弥漫于宇宙场中的某些元素也会渗透进地球
场内,这大概也是地球上某些元素的由来。起码在我们看来人们过去一直所认为的小行
星或大流星之类的天体撞击地球时所留下的一些重金属元素(如铱、铌之类的元素)实
际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示的地球当时所处的高能宇宙场条件,这由有关的重金属元素在相
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于全球的有关层中可以看出,因为小型天体对地球的撞击即使会造成
某些元素向四周扩散遗留,但这类扩散和遗留无论在地域上和时间上都不可能造成人们
所看到的这种规模,这个道理应该不难想像。
随着宇宙场活动的减弱,地球也渐趋冷静,地表的温度和压力急剧下降。那些高温
高压下钻到地表来的元素群体因条件的变化,不得不凝聚在一起以保护高温高压,但在
地表进一步的冷却中,这些元素便失去活力,在低温低压条件下进入“冬眠”状态,于
是便形成人们所说的矿藏。人们在元素的结晶中可以看到元素们如何在外部条件恶化时
向一起靠拢并结成更高级的形式晶体来使自己受到保护。因此,可以确定地说:成矿的
机制首先在于元素们能组成活生生的生命系统。
地球上共有矿物330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20多种:长石、石英、辉石、闪石、云
母、橄榄石、方解石、磁铁矿、粘土矿,它们之中不是二氧化硅矿物,就是硅酸岩矿物
,而且都是火成岩。
在矿床中人们还可以随处看到矿脉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上都有一定的分带
规律:如斑岩型锡矿床,上部为锡,中部为锡、钼、铋,下部为锡、钼。矿长岩型铅锌
矿正常顺向分带为铅锌铋锡铜钨。在矿床中,90%为共生矿或伴生矿。这些现象正好应
证了我们前面的构想。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地球上处于“冬眠”状态的矿床,一旦再
遇高温高压,一定会“苏醒”过来,活跃异常。
回目录
--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43.89.47.168]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n@fengyun.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