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gio (傻瓜牌生活),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第三章 地球-太阳系的宠儿(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5 03:48:03 1999), 转信

发信人: green (green),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第三章 地球-太阳系的宠儿(3)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Sep 30 04:48:30 1998), 转信

第三章 地球-太阳系的宠儿 

  三、地球生长与板块学说 

  在我们想像地球进入太阳系后如何以亿万斯年为单位来“构造”自己的身体时,人

们可能会回忆起前面天体起源的有关章节,其中提到的“扁球正球椭球中间分开(阴阳

离决)”。天体按这样的程序走完全程,那地球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如果是的话,请问

有关证据何在?

  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很自然的,因为它关系于人类自身,同时也有许多饶有兴味

的事情。

  请回忆一下,在本世纪中流行起来的“板块学说”中的许多事实:在板块学说看来

,地球上的陆地在远古时期曾经是整体,但是后来由地壳在地幔半溶融的玄武岩上的“

漂浮”中受“热动力”的推动而缓慢的分解为六大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分大陆为六

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与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也有十大

板块之说)我们人类今天见到的“地表”就是经过有关解体后的情况,而且这个过程直

到今天还在继续,持此论点的人有关证据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的事实:

  (1)在有关的古陆边缘人们发现了有些可以隔海拼接的地段,其中最典型的是美洲

西海岸和非洲东海岸的海岸线基本可以拼在一起。

  (2)陆地岩石的年龄(38亿年)从整体说来远大于海洋中地壳的年龄(1.5亿年),

这说明海底地壳是后来形成的。

  (3)地球上的地震现象呈规律性分布,穿越有关的地震带可以画一条线,由这些线

可以确定板块的位置。

  这些证据的确都是事实,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些事实被“板块学说”作了一定程度的

错误理解。在此我们把第一第二两类事实做为一个问题,把地震做为另一个问题分别谈

谈自己的理解。

  (一)树皮与地表

  在自然界,人们可以随处见到这样一类事实:一颗幼树长大成材后,它体表最早的

“皮肤”就不同程度的被增大的身体撑得破裂开来。

  我们举这个例子。人们大都可以立即理解其中的意思:地球表面的古陆曾经生成于

地球史上相同的年代。在它们已经相对的确定下自己形态后,它的容积也就相对的确定

下来。这时地球如果还在继续生长,那已确定的“外壳”就不可避免的要被破坏。如果

这个过程并不难理解,那人们就完全可以不必为“板块”的移动去煞费苦心了。因为如

果要为大陆漂移设想一个入情入理的来龙去脉实在是太不容易:厚达几十公里上百公里

的岩石巨块靠地幔中热对流形成的张力(或者说推力)就可以使一块硬挤进另一块的下

面(俯冲带)这一挤还就是几百公里上千公里或更多(美洲与非洲间),提出这个观点

的人给人的感觉是无须为自己的理论提出证明,而是在宣布一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这

个事实可靠吗?

  为解释一块“巨岩”能挤进另一块“巨岩”的下面,李四光先生倒有一个比“热动

力”容易说通的理论,这就是“大陆车阀说”,这个理论认为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快慢

变化,造成“漂浮”于地幔上的“地壳”在惯性作用下使一块便钻到另一块的下面。但

李四光先生的困难是,他无法证明在地球史上存在过地球骤然加速和减速,而且地球实

际上也不可能发生这类“冷热病”。   既然造成板块移动的动力来源无从证明,那

整块古陆也就无从分开。一块地壳更无从挤入另一块地壳下边,从而造成地壳大规模、

长距离推移。可是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又的确太像是出于一体的,而且大洋底部的岩石

又远较陆地岩石年轻得多,这些事实又如何解释呢?话到这里,人们可能会把疑问的目

光投向我们:“既然你们认为板块漂移说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那请你们来面对这里的

事实吧!”

  我们有信心接受这个质询。在我们眼中,事实在总体上可能出人意料的简单:地球

一方面由扁球变正球,它的长度在增长的同时,它的“身腰”自然也要增长。原有的地

壳装不下日益变大的地球,它被撑破了以后又在地球进一步的成长中各奔东西,如同裂

痕累累的树皮。这个事实难道不是很简单吗?如果说地壳的开裂与树皮的开裂有什么区

别的话。这种区别不过是有关的程度和形式有些不同罢了。因为地球和树木在生理机制

上有许多不同,如地壳在地幔上呈一定程度的滑动,因此地壳开裂后的单位面积可以大

一些,而树皮则因紧贴木质,因此它的开裂就比较细碎。一切如此而已。

  其实,地球大陆的目前状态还有一个极重要的成因,这就是在地球史上地球也曾发

生过一次整体的一分为二。在这次一分为二中,月球作为原地球的另一半,由地球的北

半球部分离了出去。这之后地球剩下的那一半和新生的月球各自开始重新按规范场格局

构造自己的身体。在这个构造中,原地球陆地在新的北极处收缩而在新的赤道处膨胀。

于是有关的陆地在北极附近呈现相接,但由于这里终究缺失了很大一部分,陆地随地球

场收缩时也无法完全弥补这个缺口。因此,地球的北极成为一个为陆地所环抱的环形冰

海,从而构成和南极大陆间的明显区别。

  但是地球在构造自己躯体上新的赤道时,在这里原有陆地便被无形中撕开。……

  关于这次地月的分离,我们后面将作具体说明,这里仅就地球陆地的成因,稍作提

示以资读者推敲。

  至于“板块漂移说”的另一个根据在全球呈规律分布的地震,那则完全是另外一个

领域中的问题。

  (二)地震与火山地球的免疫反应

  一九O九年,据说是因为圣安德列斯断层发生断裂而引发大震致使旧金山遭受破坏

,这个事件使H.F.里德提出了地震弹性回跳理论。里德认为由于断层两边的地块互相

挤压使“应力”在两边的陆块中积聚,这个效应如同给钟表上发条一样。当这个“应力

”积聚到两边的陆块中有一边达到了承受的极限,于是这个陆块便发断裂。断裂后的陆

块以每钞三公里的速度运动,距离达一千公里,发展时陆块滑动水平断错达15米,这个

现象便称之为弹性回跳,亦称应力释放,在外部它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地震。

  人们可以看到,在这里“板块学说”和“弹性回跳”莉硬塞在这里。其实仅就这一

个事实也早就足以使人们去思考这里的是非,因为这里毕竟集中了地球的主要地震。

  事实如此不留情面,板块论向何处去呢?魏格纳是否到此就应该消失了呢?我们远

不是这样认为,魏格纳最早的发现是极为天才的,他找到了地球史上最重要的事实之一

,这个事实记录了地球生涯中的一部分活生生的场面。我们只需在本来意义上理解和评

价这个发现就中够了,发生在这里的有关错误仅仅是因为把它们安排到了它不该去的地

方。为了加深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印象,我们下边举两个关于地震和火山的著名事例以

供玩味。

  1980年,著名的圣海伦在沉睡了123年后突然苏醒了。

  这里首先开始地震,地震的震源逐渐向山的北坡集中,然后在北坡发生了一件使科

学家们目瞪口呆的事情:在那里渐渐隆起了一个长1.6公里、宽1公里的椭园形,并每天

以1.5米的速度增长。

  5月18日8时30分,火山开始剧烈抖动,隆起的椭园型的边缘开始塌陷,(地震震级

里氏五级)随后在隆起上火山开始横向喷发,乱石和火山灰横扫周围3%平方公里的土

地,高热旋风把附近的森林化为焦土。火山灰升入空中24公里。据测定这次火山喷发的

能量相当2500颗广岛原子弹。

  在这个事实中,地震与火山同时结伴出现。于椭圆开隆起物的周围而且一目了然地

融为一体,这可以给人们以何等鲜明何等深刻的印象啊!地球的免疫祛病反应理论还有

什么可挑剔的吗?

  美国怀俄明州西北郊的黄石公园是处难以置信的梦幻般理论的游览胜地,在这里分

布着一万多个间歇泉、热泉和气泉,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而且这里平均每两小时发生

一次地震,大多数为无感地震,但有些地震是致命的。如1959年的一次地震曾震落几吨

重的岩石,造成的山崩使28人丧生,许多地面上翘6米。

  经研究,公园的间歇泉、热泉气泉与火山活动的存在有关。火山的破坏性喷发在该

地区演化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因此人们明显感到火山和地震在此是一种原因的两种表现

。而且需要人们了解的是公园位于离板块边缘很远的地点。这又与地应力聚集引起地壳

碾磨剪切或弹性反跳无关。

  人们在此用“热点理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加拿大的威尔逊在解释本不应发生火

山的夏威夷岛时,提出地幔中有一些固定的热源如同喷轮般的烘烧着上面的地壳)这个

理解明显很勉强,首先这里的“热源”本身就是难以说清的事情。毫无疑问,人们在此

会联想起我们所说的地球的免疫机制对身体上病灶的免疫反应。人们在黄石公园的地下

探知公园实际是处于一个离地表仅36.5公里、直径为100公里的巨大椭园形岩浆房上。

事情实在是太典型了,发生于这里的一切,难道不正是一个被地球免疫机制清理中的病

灶吗?

  地震和火山是由于地球的免疫机制与地球机体上的病灶作斗争的结果。它与板块的

什么挤压无关。但是许多人还会指出板块挤压的其它证据。这就是分布于地球上的崇山

峻岭,倘无受力,它们又是如何在地球上隆起的呢?如我们不能合理的解释这个问题,

那无疑这是个巨大疑点。但是我们在下面将在继续前面的话题中给出有关答案。

回目录

--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43.89.47.168]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n@fengyun.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