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gio (傻瓜牌生活),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第三章 地球-太阳系的宠儿(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5 03:50:18 1999), 转信

发信人: green (green),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第三章 地球-太阳系的宠儿(8)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Sep 30 04:51:39 1998), 转信

第三章 地球-太阳系的宠儿 

  八、由神话说开去 

  许多事实已提示,月球是由原地球中分离出去的,这个分离发生于什么时间,以及

其它种种问题就更为人们所关心,因为这些问题很可能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地月究竟分离于何时,如果人们早已建立起有关认识,那在地月双方都是可以找到

一些证据的。但是我们今天谈论这个问题,就只能从捕捉蛛丝马迹入手了。

  在我们看来,这次分离发生于2亿-3亿年前。请人们看一下地球上洋底的较古老地

层的年龄,我们认为最先出现于洋底的地层指示的就是地月最初分开后所形成的地层,

根据如下:

  1.洋底的地层的确的相当一部分是在地月分开后的生长中逐渐形成的,但是这中间

最早的地层无疑是地球在月球由自己的身体的北极部分中分出后再主要按规范场构造新

的球体时形成的。这次地球的重新“建造”主要发生在地球的两个部分上:

  月球由原地球的北极部分分出去后,在有关的分离部上必然会留下一个巨大的直达

地心的深洞。地球在重新“建造”自身时,首先须弥合这个缺口,于是新的地球机制开

始努力向这里收拢,这个过程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尚难揣测,但由自那时起

所出现的地壳年龄还是可以大致推测一下的,因为这次地球在北极的自我弥合中除了调

整原有的旧地壳外更多的是用新的物质来构造自身,于是除了旧地壳在北极附近向一起

靠拢,从而在这里围成一个环形外,更多是新地壳的出现。因此北冰洋的洋底的地质年

龄可以近似地指示着这次地月分离的时间。

  地球在新的构造过程中,另一个重点部位表现在赤道部位上,因为旧地壳在北极处

表现为收拢在赤道部位却表现为扩张,这个扩张的发生原因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于是人

们便看到了所谓“大陆的漂移”。由出现于这里的新地壳的年龄可以直接推测到地球的

这次重新构造的各个时序。

  由上述的事实出发,我们将地月的分离初步划定为2-3亿年应该说还是经得起人们

推敲的。

  但是这里有一点需加以指出,这就是地月分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取“共生星

”的形式存在,这时地球和月球若即若离,于是便发生了月球和地球都环一根轴运动,

也就是说月球的公转轴与地球的自转轴是同步的。对于这个现场,也许人们会认为我们

是在臆测,其实不然:

请人们回忆一下我们曾在前面提到过的冥王星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卫星长戎星的公转周期

相等的这个事实吧?我们认为几乎所有的天体都经历过或将经历这种几近于共生星的状

态。我们的地球当然也不例外。冥王星和它的卫星的状态应该在此的一个有力佐证。

  美洲曾经存在过一个著称于世的古老文明,这就是玛雅文明,这个文明发端于公元

前1000年前。它卓越的天文学成就是今天的人们都为之惊叹,但就是这个文明却毫无有

关月球的记载。如何理解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玛雅人那时根

本没见过月球。这个解释过去几乎没人相信,因为一切迹像都表明月球起码在玛雅人之

前已存在于地球附近。今天人们应该可以理解这个解释了。

  月球在原地球的北极处分离出来后,它并没立即离开地球远去,而是在百般依恋中

难舍难分,它几乎就悬留在它所脱出的北极上空,用公转的方式和地球保持同步运动,

有如初生的婴儿尚俯偎在母亲的怀抱中。在这样轨道状态下,生活在中美洲的玛雅人在

月球面前只能是遗憾终古了。

  月球曾经固定的悬留于北半球的上空,这还可以由中国上古神话中找到一些迹像:

  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很可能来自月球和地球最初分开时的印象,这里的天便是当

时人类头上的月球,由于它在较近处幅盖于人类头上,因此在人的眼中便即大且圆的东

西。这就是所谓天圆地方。

  在地月距离较近时,由于月球一定程度的阻挡发地球北半球对阳光的接受,因此地

球的北半球当时一片昏暗和沉闷,这就是所谓混沌。

  当地月有一天突然拉开距离,阳光终于射入北半球,大地一派明朗,这就是所谓混

沌初升。

  地月分开时,地月间的物理效应处于某种激荡中,这个效应使人类处于某种水深火

热中:地球上的海水在阴阳相吸的效应中猛烈的涌向北半球来响应月球的阳性场,于是

便发生了人类社会早期的那次大洪水。这就是所谓水神共头触不周山造成天河水倾泄于

人间和圣经中大洪水及诺亚方舟的由来。

  月球作为阳性天体,它身体中一直蕴育着环形山之类的火热物质,这些物质在地月

猛烈分开时受到自身的激发和地球的吸引,地月间发生了较显著的物质交流,于是类似

熔岩的火热物质向地球大规模坠落,这便是女娲炼石补天传说的由来。

  在月球终于与地球拉开距离时,月球上仍活动着一部分环形山或月海,它们的高温

仍在影响着地球,它们在形状上与太阳相似,这便是为什么会有后羿仰射十日的由来。

  至于嫦娥奔月,那不过是女性更倾向于依恋作为阳性天体的月球的缘故。

  ……

  曾有很多人凭自己的敏锐直觉察觉到人类的祖先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很可能埋藏着

某些当时的真实故事和历史的重大线索,这些神话所给人们的优美和隽永往往与人们的

这种直觉隐隐相关,由地月间的历史渊源中人们终于可以找到这种感觉的原因了。

  流传于各民族历史上的此类传说无论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无

疑证明的是地球史上的确发生过传说中的事件,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背景呢?我们

认为由地月间所发生的事情中得出有关的理解应该是最为贴切的。

  自大洪水时代后,地月间真正的拉开了距离,它们开始有了自己更多的自由,但是

它们由于血缘关系而依然相依为命,并在阴阳相反相成中创造着两个天体上形形色色的

物理效应。由于这些效应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我们将把对它们的说明作为本章的结束

语。

  尽管由于地月间的物理效应已溶入人类的生理中而使人体反倒往往不易觉察,如妇

女的月经周期的形成与月球的轨道周期对应,这实际已说明月球作为阳性天体对地球上

阴性场系统影响是何其巨大,但在司空见惯中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并不感到这里有什

么值得深入探讨。其实事情远非如此。

  有此专家已通过研究发现,每当满月时,社会的刑事犯罪率便有上升的势头,这说

明月球在物理上有强化人类性格意识中某种倾向的作用。

  但另外的研究又发现在满月左右诞生的人大都具有较出色的智力状况。

  我们认为以上的这些研究仅仅是拉开了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序幕,作为与地球

场休戚与共的地球动植物,怎么可以不去搞清楚直接作用于地球场的月球效应呢?实际

上地球和月球目前正处于相对的平静时期,因此人们无法在某种上下跌宕中去感受地月

间的关系状态对人类的生存是何等严重。但是这个相对的平静时期有可能已近尾声,这

个事情人们已经由很可能不久后就要发生的地球磁极反转中看到。因此人们对地月间关

系的研究似应认真的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实际在我们看来,月球在自己的历史上很可能经历过若干次高温状态,这不仅可以

由环形山和月海是由溶岩形成的来推测,而且至今月球上起码还存在着300多个热点,

这一切都是当年月球在活跃时期过后所留下的遗迹,如果月球真的可能在某种激发下再

次时入高温时代,那人们在此阕⒁徊糠中难妥⒁饬τΩ檬侵档玫摹  另外,还有三

个事情。第一,由于月球自转等于公转,因而月球实际上固定以自己的一面向着地球。

月球的这个姿态可以由它面向地球的这一面实际原来就是与地球联接的一面得到说明。

它目前已形成的自转状态仅是月球自转的一个开始,月球在左右摇摆中的天平动已预示

月球总有一天会真正的自转起来。

  第二,在月球表面分布着12个“质量瘤”,这与太阳表面的“磁结点”属于同一种

存在。它们是与其它整体部分在质量对比上构成明显区别的小区域。它们的存在与规律

性分布,实际指示的是规范场结构中那些各局部联接部分在表面上的反映。

  第三,月震在月球上的发生呈严格的规律:当月球接近地球时它便开始出现月震的

征兆。在月球运行近地点5天前时,月震的初兆便进一步显露出来,这里的规律发同时

钟般准确。地月间存在着何等深刻的渊源的证据简直俯拾皆是。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凭借六边形规范的支持走过了一些复杂地带,也许我们已在不

知不觉中向读者们证明了我们最初的那个说法—答案实际早已在人们身边的事实中,一

切困扰都来自人们自己所营造的形形色色的“梦境”,当人们真正回到事实中来时,一

切便立即变的如此简单。下面我们还将继续向人们证明这一点,而且这可能还是在人们

更加感兴趣的问题上,比如那个与我们人类最切近的,包括我们人类内的地球上动植物

起源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应该由地球的儿女们“UFO”身上谈起。

回目录

--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43.89.47.168]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n@fengyun.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