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f (珍惜眼前人), 信区: Science
标 题: 译后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15日10:47:5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一九八一年八月,我同几位新闻界的同事一道,应邀访问了瑞典,好客的主人为我们
安排了丰富多采的参观访问日程。然而最使我感兴趣的,还是亲眼看到了瑞典的著名科学
家诺贝尔在这个国家所留下的那些痕迹。
景色秀丽的水上城市斯德哥尔摩,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故乡。当我们在这座首都
访问时,经常感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似乎仍然活在他的故乡。那里的很多学术机构、工业
企业和宏伟建筑,与他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迄今还用“诺贝尔”来命名;在市政
大厅、诺贝尔基金会和国家科技博物馆等地,可以看到他的雕像或各种文献资料;至于每
年十二月十日举行的诺贝尔奖金颁发仪式,更成为斯德哥尔摩的一个重大节日。诺贝乐不
仅以他生前的许多重大发明和死后的各种著名奖金,对全世界的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贡献
,而且也为瑞典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光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他一直表示怀念与尊
敬,也就不足为怪了。
瑞典科学院的常务秘书兼诺贝尔基金会董事字伦斯顿教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诺贝
尔的生平,以及诺贝尔机构与奖金的颁发情况。此外,我们还特地去参观了诺贝尔出生的
北方街十一号,和他被埋葬在其中的“北方公墓”。可惜的是,当年他的故居已被拆除,
代之而起的是一排现代化的商业大楼。斯德哥尔摩的变化太大了。在诺贝尔的童年时代,
这座城市还只有八万多人,而他的住宅则在偏僻的郊区;但是现在,这座首都的人口已达
六十五万,他的故居所在的北方街,也早已成为繁华的市中心区了。没有发生变化的,大
概只有他的坟墓。诺贝尔一向反对厚葬。他曾说过:“活人的肚皮比死人的纪念碑等荣誉
,更值得我关心。”因此,尽管他是一位非常富有和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兼工业家,却既没
有为他的家族也没有为他自己修建豪华的坟墓。他同他的父母、弟弟和侄子五个人,合葬
在一个墓室里。墓前一块约两米高的方锥形普通石碑上,简单地刻着他们的姓名和生卒年
月。
然而,诺贝尔留在亿万人民心目中的那块无形的纪念碑,却高大挺拔。自从他死后的
八十多年来,诺贝尔奖金一直是举世公认的最高科学奖,而获得它则是一项极大的学术荣
誉。一年一度颁发的各种诺贝尔奖金,正在对全世界的科学等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
动作用。
埃里克·伯根格伦的这部《诺贝尔传》,于一九六○年首
次用瑞典文出版。一九六二年,艾伦·布莱尔的英译本出版。这部传记在诺贝尔的各
种文学传记中是较好的一部。作者以简洁明快的手笔,介绍了诺贝尔复杂生涯的各个纵横
面。这本书不仅使我们了解诺贝尔的生平活动和思想面貌,而且向我们展示了他所处的那
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形形色色的奇怪现象。
为了将诺贝尔的生平介绍给广大读者,我是在国外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赁着一股
热情将这部传记由英文版译成中文的。但由于我的水平不高,加之缺少翻译工作经验,不
足之处在所难免。因此,真诚地希望专家和读者们,能对译文中的错误和缺点,提出批评
指正。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曾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助。特别是我的助手高宝荣同志,她曾不厌
其烦地对译稿进行了认真的校阅,并且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为此,谨向他们表示
感谢。
孙文芳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于伦敦
--
每个人都需要时不时地从这个世界上退出一会儿,找到心灵洗礼带来的宁静,而这只能
在和平与宁静中得到。一旦确立了内心的安定,你就可以行走在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做
任何事,丝毫不受外界紊乱和动荡的影响。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b.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