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化学家----罗蒙诺索夫(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y 2 13:35:25 2003) , 转信
罗蒙诺索夫(Михaил Бacилъ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 1711~1765)生
于霍尔莫果尔海滨的渔民之家,1730年冒充贵族子弟考入了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在这
里,几年的功夫他就掌握了拉丁语、俄语和数学,把最优秀的学生全抛在后边。1735年他
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入彼得堡科学院学习。1736年春天,作为三名优秀学生代表之一的罗
蒙诺索夫被派往德国学习。在马尔堡,得到了欧洲公认的科学巨匠--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的指导,罗蒙诺索夫喜欢听这位教授讲的课,他同意沃尔夫的见解,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
应该是实验。罗蒙诺索夫阅读了介绍波义耳和伽里略最新发现的资料,以及沃尔夫本人的
许多新理论。但是沃尔夫的声望并没有防碍罗蒙诺索夫对于沃尔夫的许多假说批判态度。
在科学上,他力求担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其他科学家的假说,他的态度也是如此。
1703年施塔尔提出院“燃素”学说,认为可燃性物质(包括金属)中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
所谓“燃素”,燃烧过程是物质吸收或释放“燃素”的过程,金属燃烧时,燃素跑掉了,
金属变为了锻灰;锻灰与木炭一起加热时,又从木炭中夺取了燃素,因此金属又重生了。
既然金属燃烧变成锻灰之后,重量增加了,因此燃素具有负重量。对此,罗蒙诺索夫认为
这纯属空想。他坚信,以往的科学家对这一现象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他完全否定“燃素”
学说。
如何揭开这个“谜”呢?要得到正确答案,仅在哲学上的论断是不够的,他相信,要彻底
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借助于实验。
罗蒙诺索夫准备了专用玻璃容器,分别放入铅屑、铜屑和铁屑,将容器口封死,而后加热
,最后铅屑溶化了,光闪闪的银白色熔滴镀上了一层灰黄色;红色的铜屑变成了暗褐色粉
末;铁屑变黑了。
“燃素”是否进入了容器?它是否同金属化合了?如果它进入了容器,那么容器的重量就
应该增加,但称重结果表明,这些容器的重量都没有变化!而金属灰却比原来重了。据此
,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金属没有与“燃素”化合!因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
没有变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容器内部有一定数量的空气,肯定是金属与空气
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气与金属化合,金属就应该增重多少!”
化学天平是近代化学研究的最基本工具,罗蒙诺索夫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
关系的化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包括推翻“燃素”学说的实验)之后,1756年,罗蒙诺
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作为化学科学基石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早在1748年2月1
6日,在他给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就曾经写道:“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
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
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我在梦中消耗了多少小时,那么我必然失
眠多少小时,如此等等。因为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它也应推广适应运动的
诸法则:一个物体如果靠本身的动力,引起另一物体产生运动,那么前者由于推动而失去
的动量,必然等于后者受推动时获得的动量。”应该说,这种观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
守恒定律的雏形。
在物理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创立了热的动力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
上解释了热的现象;他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容器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
生压力的结果;1741年,他创立了物质结构的原子一分子学说,认为微粒(分子)由极小
的粒子--(原子)所组成,如果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组成的,它便是单质;如果物质是由
几种不同粒子组成的,它们便是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决于组成物
体微粒的性质……。这些理论为俄国的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48年,罗蒙诺索夫创办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装备有精密的分析天平等仪器。他最
先将定量方法引入化学分析中。1751年以后,他进行了二十多种试剂及其同各种溶剂互相
作用,以及其他许多化学反应实验。1752年,他起草了关于物理化学的教学大纲;此外,
他在地质、天文、冶金、矿物、航海等方面也有研究。
对于俄国的教育事业,罗蒙诺索夫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755年,他创办了莫斯科大学,他
的主要著作有:《关于冷和热的原因的探讨》、《试论空气的弹力》、《论化学的效用》
、《真实物体化学概论》、《论地层》等。
由于罗蒙诺索夫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努力的工作,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1765年月4月4
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病逝了。这对俄国科学界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在他生活的那个
年代,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才刚刚诞生,可是他却能抵制“燃素”学说的谬论,并担出概括
性的总结。他最先提出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物
理和化学的基础。
资料来源:http://www.sdb.ac.cn/famous/fam11.html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