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In the Name of Love), 信区: Science
标 题: [洪蔚]叶企孙:鲜为人知的苦难历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01日20:36:5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洪蔚]叶企孙:鲜为人知的苦难历史
——评《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
在长久的沉寂之后,叶企孙的名字,又重重新被人提起。说他是中国科技基
石,一点也不为过,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知名学者的老师;23位“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他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
养出50多位院士;早在读博士时,他就以论文《普朗克(Planck)常数的测定》
把握了科技界的新潮流,而名声大噪。然而,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却在1952
年离开清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1967~1977年间,忽然销声匿迹,仿佛
科教界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对
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洋文化都有研究,叶企孙受其父影响,学贯中西。1926年叶企
孙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2年,随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大学后,便在接
踵而至的“思想改造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销声匿迹了。
说起“熊大缜冤案”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熊大缜是叶企孙的学生,虞
昊根据钱伟长、葛庭燧等叶企孙学生的回忆。首先编成《一代师表叶企孙》一书。
后又据叶企孙本人在“文革”中的受审材料,弄清了事件的始末:
抗战初期,吕正操率部北上抗日。辅仁大学化学系教师共产党员张珍为吕正
操部寻找抗日知识分子,从事军队的技术后勤工作。他找到熊大缜,熊与叶师商
议后,未听从他的劝阻,奔赴吕正操部,利用专业知识为部队制造炸药、无线电
等军用器材,很受吕正操赏识。后又有一批知识分子赴冀中区,为抗战作出了卓
越贡献。当时党内由于革命斗争的异常复杂,易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对知识分子
产生怀疑,组织了所谓的“锄奸队”。熊大缜被“锄奸队”当作特务关押。当时
吕正操也受到怀疑,自身难保,无力营救。后部队转移,携带“特务”不便,于
是未经审理,将熊处死,并定案为特务。
熊大缜参加抗战后不久,清华大学教师南下转移至长沙,叶企孙从北平来到
天津,在天津的法租界组织清华同学会,安排清华教师南下事宜。叶企孙在天津
期间多次与熊接触,并用清华大学经费和自己的积蓄协助部队的技术后勤工作。
叶企孙来到西南联大后才知道熊大缜被捕,但并不知详情,更不知熊已经牺牲,
便多方打听熊的下落,还来到重庆,想通过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营救熊大缜。解放
后,叶企孙继续多方呼吁,要求为熊平反。这些所为,为叶企孙在文革中蒙冤,
埋下了伏笔。
文革初期,一开始是吕正操受到审查,因为熊大缜一直受到吕正操的赏识提
拔,熊大缜特务案,又被重新提出并进一步调查。因为熊大缜是叶企孙的学生,
从军后和叶企孙颇多联络,受到叶企孙的协助,便被诬为特务头子,说熊大缜是
受他的派遣。熊大缜通过叶企孙得到的援助,也被说成是来自国民党反动派。
1967年6月起,叶企孙便被北大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并被送往“黑帮
劳改队”,叶企孙突然受到刺激,曾一度精神错乱。
1968年,叶企孙正式被逮捕关押,在押期间,叶企孙受过8次连续提审,写
过多次“笔供”,受到了尊严和人格上的侮辱。关押一年多以后,叶企孙被放回
北大,在“敌我矛盾,人民内部处理” 的原则下,叶企孙继续背着特务的帽子,
受到打击和监视。
当时叶师住进北大的一间斗室里,腰已经弯到了90度,处境非常悲惨。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背着特务的帽子,含冤去世。
1986年,清华学生写信给吕正操要求为叶企孙平反。
1987年平反文件公布。
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
1995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仪式。
2001年,叶企孙的传记《中国科技的基石》问世,至此这位中国当代科技的
奠基人,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荣光。李政道在回忆他的这位老师时说:“叶先生
对我的教导,是一辈子忘不了的。”
《中国科技的基石》作者之一虞昊,也是叶企孙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多年
的调查中,他还原了一个完整的作为良师的叶企孙。虞昊说,他认为,没有叶企
孙就没有今天的李政道。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
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虞昊
保管的资料里,有一张李政道当年理论课的试卷,卷面只扣了两分,总分却只有
83分。
虞昊说,当年李政造的实验成绩不好,叶企孙把他的两门功课加起来算分,
提醒他,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虞是回忆说,叶企孙不善言辞,给人一种很严厉的印象,而接触过他的学生
都对他非常敬爱。虞昊记得他刚入学不久,全班30多位学生就被叶师请到自己的
宿舍小聚,在聚会上叶师逐个和学生谈话,了解学业和家庭状况。有个高个子同
学家境不好,衣服都破了,叶师对他说:“以后有困难就来找我。”后来,“找
叶先生去。”成了学生们遇到困难时常说的话。
有一年暑假,王淦昌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师知道后,找到他说:“我给你
钱,回家去吧。”叶企孙终身未婚。虞昊与叶老的侄子叶铭汉根据一些情形猜测,
叶老曾一度倾心于他的寡嫂,大概是迫于礼教,这段痴情没有结果,叶老便终身
不娶,献身于科学理想。
本书的另一个作者黄延复,多年从事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入校时,虽然叶先
生正在以“校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主持校政,但严格说,他并未亲聆叶先生的教
诲,然而他说叶老一直是他所景仰的人。一直从事校史研究的黄延复,从学校历
史发展的角度对先辈们研究后,把知识分子分为五个层次:圣。哲、贤、儒、士。
他认为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只能算做士,普通读书人而已,
而在他看来,叶老则是一位在清华历史上少数称得上“哲人”的人物之一。许多
人为叶老的含冤叫屈,黄延复说,没有那段苦难的岁月,我们无法了解叶老的人
格境界,也就看不到他修养的完善。黄延复说,从叶老受审的交代材料中,也能
看出叶老的哲人品格。叶老在一篇交代材料上这样写:“熊大缜到了今天,我对
他影响很大,我只教了他科学,没有对他进行人格教育,我没有尽到教育责任。”
叶老从监狱放出后,住在斗室中,从无一句怨言。朋友来看他,想听他诉说
遭遇,他从书架上取出《宋书·范晔传》读了一段范晔在逆境中的自述,以表白
自己的心境:“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吾平生行己任
怀,应犹可寻。至于不能,意中所解,汝等或不细知。”在这种自述中,叶企孙
的人格、品质和哲人风范,达到了一种圆满的境界。
《中国科技的基石》一书,最可贵的是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据虞昊介绍,
这些资料来源主要有三。
90年代初,虞昊在为建立叶企孙奖学金筹集资金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叶老
早年的学生、朋友,像钱伟长、王淦昌、钱临照、顾毓绣等约50人,并邀请他们
写下了纪念和回忆叶老的文章,以《一代师表叶企孙》为题结集出版。他们对叶
老的回忆是了解叶老的一个途径。同时,虞昊还结识了叶老的侄子叶铭汉,由于
叶老无儿无女,叶老的日记等遗物,均由叶铭汉保管(其中包括李政道的试卷),
叶铭汉慷慨地将它们提供给虞昊。
最珍贵的是,北大为虞昊提供的叶企孙在北大受审的交代材料。这三方资料
组合成了叶老的一生。
出于对叶老的敬爱,黄延复曾在《航空报》上发表《万古云霄一羽毛》一文,
纪念叶企孙。复旦大学出版社见文后,向黄延复约写叶企孙传记,黄延复由于自
身不懂物理学,便找到虞昊合作,两人的长处加在一起,便有了这本《中国科技
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在采访中,叶铭汉谈起阅后的感想说:“这
本书写得挺好,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的贡献,为知识分子讲话。”叶铭汉
是高能物理所的研究员,现已退休。
美籍华裔学者、叶企孙的好友、曾与叶合作创建清华大学工学院的顾毓绣,
对本书则有更高的评价,他说;“此书可以传世。”
原载于“科学时报”2001年3月23日读书周刊B1版
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 虞昊 黄延复 著
ISBN7-309-02648-9/K.86 大32开 精装 608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10月出版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5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