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Robusting),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爱因斯坦谈人生》(P.43~4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4 11:09:37 2002) , 转信

 


摘自《爱因斯坦谈人生》(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P.43~44)

  1954年3月22日。一个自学成才的人亲笔给住在普林斯顿的
爱因斯坦写来一封字迹密密麻麻的长信,他在信中失望地哀叹世
上象爱因斯坦这样敢说敢讲的人实在太少了,他觉得世界还不如
退回到动物时代好。接着就说,“我想您会愿意知道我是何人”,
然后他详细地说起他是怎样在九岁那年从意大利来到美国,当时
怎样天寒地冻,结果他的姐妹惨遭冻死,他自己也几乎丧生;在
上了六个月的学之后,他又是怎样在十岁那年开始做工;十七岁
那年他上了夜校,等等等等;现在他已是实习机械师,空余时间
经营自己的企业,获得了几项专利权。他宣称自己是个无神论者。
他说真正的教育来自阅读。他摘引了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宗教信
仰的文章,对该文的准确性表示怀疑。他对正式宗教的许多方面
都不以为然,他说,成千上万的人每天用许多种不同的语言祷告
上帝,上帝必须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教士团来记录他们的一切罪过。
最后他又对意大利和美国的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冗长的评论,篇
幅实在过多,这里只得从略。他随信附上了一张支票请爱因斯坦
施舍给穷人。

  1954年3月27日,爱因斯坦用英文写了回信:

  我收到过成千上万封来信,但很少有象你的信那样引人感兴
趣的。我认为你对我们社会的见解是颇有道理的。

  你所读到的那篇有关我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当然是个谎言,有
人故意地不断重复散布这个谎言。我不相信什么人格化的上帝,
我从不否认这一点,而一向说得清清楚楚。如果我身上有什么称
得上宗教性的东西,那就是一种对迄今为止我们的科学所能揭示
的世界的结构的无限敬畏。

  我无法把你信中所附的那笔钱转交给适当的人,因此只能随
信壁还,我十分赞赏你善良的心肠和美好的意愿。

  你的来信还使我认识到,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
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

        ※    ※    ※

(P.29~32)
  1050年12月初,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收到拉特格斯大学一位
19岁的大学生亲笔写来的长信,这个学生在信中说:“先生,我
的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什么?’”他排除了诸如挣钱发
财、博取功名或助人为乐之类的答案,接着说:“先生,坦率地
说,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大学,为什么学习工程学。”他
认为人活着“什么目的也没有”,并摘引了布莱斯·帕斯卡尔
《思想录》中的一段话,他说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他自己的感受:
“我不知道是谁把我降生于世,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也不知道
我自己是什么。我对万物一无所知,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感官、
灵魂是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指挥我说话、思考万物、思考其本身
的那部分器官是什么,这部分器官对它自己的了解不会超出其他
一些器官对它的了解。我看到四周可怖的宇宙空间,我发现自己
被缚在这个广袤浩淼的宇宙之一隅,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
而不是那里,也不知道为什么分配给我的这段短暂的时间属于此
时此刻而不属于永恒的另一个时刻——在我之前或在我之后的时
刻。极目四望,我只能看到无限,而我象个原子被困在中间,如
同稍纵即逝的影子,一且消失就再也不会返回。我只知道自己必
然死亡,但我最不理解的正是这个我无法逃脱的死亡。”

  这位大学生接着指出,帕斯卡尔发现宗教能解决这些问题,
但他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谈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但他还是请爱
因斯坦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并说明理由。他说:

  “请你不要照顾情面,如果你认为我已误入歧途,烦请你把
我引入正路。”

  在回答这一强烈的求援声时,爱因斯坦并不是敷衍一番,安
慰安慰,他的指教肯定会使那位大学生振奋起来,并减轻他的疑
虑给他自己孤独的心灵所施加的重压。爱因斯坦收到来信后没过
几天就于1950年12月3日从普林斯顿用英文给他写了回信,他在
信中写道:

  为了探索个人与整个人类的生活目的,你进行了如此认真的
努力,这使我深受感动。我认为,如果象你这样提出这个问题,
那就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如果我们讨论的是一项行动的目标和
目的,那我们只不过提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这一行动
或其后果应该满足什么欲望,或者说应该避免什么不希望出现的
后果?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个人所属的那个群体的角度出发,明
确规定一项行动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行动的目的至少间接地
同满足构成社会的个人所怀有的欲望有关。

  如果你询问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或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人有什
么目的或目标,这个问题本身毫无意义。当然,如果你一般地询
问自然界有什么目的或意义何在,那就更无意义了。因为在这种
情况下如果有人硬说自己的欲望同事态的发展是相联系的话,那
是十分武断的,如果不说是毫无理由的话。

  尽管如此,我们都认为,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
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
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
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
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    ※    ※

  1951年 5月 28日,一位攻读心理学的研究生给住在普林斯
顿的爱因斯坦写来一封词藻华丽的信向他求教。这个研究生是个
独生子,而且同他父母一样,虽属犹太血统,却不愿接受正统的
犹太教义。一年半以前,他深深地爱上了一位信仰浸礼教会教义
的姑娘。这对热恋中的情人深知这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的通
婚会遇到阻碍,而且人们漫不经心的议论会造成无意的伤害,但
他们同亲友熟人频繁地在来接触,发现压力并非无法忍受。姑娘
还自动表示愿意皈依犹太教,以使将来的子女能够过更加和谐的
家庭生活。小伙子的双亲虽然喜欢这位姑娘,但他们对这种不同
宗教信仰之间的通婚不胜惊慌,坚决反对。小伙子一方面热恋着
这位姑娘,另一方面又不愿同父母决裂而给他们造成终身难愈的
创伤。这种矛盾无法解决。他在来信中问道,如果一个人试图开
创一种全新的生活,那么是否应该认为妻子比父母亲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在来信背面用德文写了回信底稿。回信很可能是用
英文发出去的,但在爱因斯坦的文件档案中只有这份德文底稿,
现迻译如下。

  我必须坦率地告诉你,对于孩子们所作的、将左右他们的生
活方式的决定,我不赞成父母对之施加影响。这种问题必须由自
己来解决。

  然而,如果你所作的决定得不到父母亲的允许。那你就必须
扪心自问:我是否从心灵深处真正独立于世了,是否真的能够违
反父母亲的意愿而又不破坏自己内心的平静?如果你对此没有把
握,那么你所计划采取的步骤似乎不应受到鼓励,这是为了姑娘
的利益。这是你采取行动的唯一依据。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