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Robusting),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爱因斯坦谈人生》(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Dec 14 10:37:47 2002) , 转信
《爱因斯坦谈人生》(六)
《爱因斯坦谈人生》(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 编
高志凯 译 刘蘅芳 校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年10月
※ ※ ※
德累斯顿有一位自称为政治家和阿德勒学派心理分析家的政
府官员,他正计划写一部从心理上分析重要人物的著作。1927年
1月17日,他为此写信给当时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询问他是否
愿意接受心理分析。
我们不知道爱因斯坦是否把回信发出去了,但在来信信纸上
爱因斯坦亲笔用德文写了这样一封回信底稿:
非常遗憾我无法满足你的要求,因为我只希望自己能留在没
有经过分析的黑暗之中。
※ ※ ※
爱因斯坦起先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①的理论并不以为然,
但后来有了改变。在爱因斯坦五十寿辰时,弗洛伊德同许多人一
样也发来了贺信。他在贺信中把爱因斯坦称为“你这个幸运儿”,
这一称呼使爱因斯坦觉得纳闷。他于1929年3月22日从柏林写了
这样一封回信:
尊敬的大师:
非常感谢你还念及于我。你为什么要强调我的“运气”呢?
你对很多人——甚至整个人类——都洞若观火,但你却没有机会
来了解我这个人。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弗洛伊德在回信中解释说,他之所以把爱因斯坦看成一个幸
运儿,是因为没有哪个不精通物理学的人胆敢评判他的理论,而
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可以评判弗洛伊德的理论,不管他们是否懂得
心理学。
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
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译者
※ ※ ※
1921年1月20日,一家德国现代艺术杂志的一位编辑给住在
柏林的爱因斯坦写信说,他深信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和科
学成就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他请爱因斯坦就此写篇短文
以供杂志发表。1921年1月27日爱因斯坦答复如下:
虽然我知道自己对你所提及的问题毫无创见,更无什么值得
见报的,但我还是附上格言式的一段文字以表示我的良好意愿。
如果不是因为本人笔墨枯涩,本应送上洋洋万言的华章以副先生
友善的来信中所表示的愿望。
下面刊载的就是这家杂志后来发表的“格言式的一段文字”:
艺术与科学的共同之处
当这个世界不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当我们以自由人的身份
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
领域。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的身心感受,那么我们
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的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为
理智所接受,而只能为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便是艺术。
这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于超越个人利害关系和意志的
事物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顺便加一句,当纳粹掌管大权时,这位非犹太血统的编辑试
图逃离德国,他在边界上受到拦阻,于是自杀了。
※ ※ ※
下面两句格言是爱因斯坦子1937年在纽约亨廷顿信手写下的。
虽然它们并非受到上面一段话的启发而成,但两者不无关系:
肉体与灵魂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只是察觉同一事物的
两种不同的方法而已。同样,物理学与心理学只是试图用系统思
维把我们的经验贯穿起来的不同尝试而已。
政治如同钟摆,一刻不停地在无政府状态和暴政状态之间来
回摆动。其原动力则是人们长期的、不断重现的幻想。
1953年7月17日一位获准担任浸礼公会牧师的妇女给住在普
林斯顿的爱因斯坦寄来一封热情的祝福信,她引用了《圣经》里
的许多话,问他是否考虑过他的不朽的灵魂同上帝的关系,还问
他是否相信死后将同上帝一起共享永世之年。我们无法确定爱因
斯坦是否发了回信,但爱因斯坦文件档案中保存着这封来信,在
来信上面爱因斯坦用英文这样写道;
我不相信个人会永垂不朽。我认为伦理道德全是人类自己的
事,其背后并没有什么超越人类之上的权威。
※ ※ ※
1954年或1955年,爱因斯坦收到一封来信,信中摘引了爱因
斯坦和一位著名的进化论专家关于智力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论述,
两人的观点似乎是互相抵触的。我们把爱因斯坦回信的德文底稿
译成英文刊载如下,我们无法确定回信是否确实付邮:
这里的误解是由于德文文本翻译失误造成的,尤其是“神秘”
那个字。我从未说过大自然有什么目的或目标,也从未说过任何
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具有人的特点的话。
我在大自然里所发现的只是一种宏伟壮观的结构,对于这种
结构现在人们的了解还很不完善,这种结构会使任何一个勤于思
考的人感到“谦卑”。这是一种地道的宗教情感,而同神秘主义
毫不相干。
1921年2月爱因斯坦在柏林收到维也纳一位妇女的来信,她
希望知道爱因斯坦是否就灵魂存在与否以及人死后的个人发展情
况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还收到过其它许多与此大同小异
的问题。1921年2月5日爱因斯坦写了一封篇幅较长的回信,下面
摘录回信的片断:
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秘主义倾向表现在所谓的通神学和唯灵论
的猖獗之中,而在我看来,这种倾向只不过是一种软弱和混乱的
症状而已。
我们的内心体验是各种感觉印象的再造和综合,因此,脱离
肉体而单独存在的灵魂这种概念,在我看来是愚蠢而没有意义的。
※ ※ ※
美国麦克劳—希尔出版社一家分社的负责人计划向美国图书
馆协会年会发表演说。1948年4月1日他写信向爱因斯坦求助,他
说人们对为大众创作的科普读物兴趣锐减,图书馆和出版社的工
作人员对此不胜惊慌,他请爱因斯坦谈谈人们兴趣锐减的原因何
在,他在信中提到,他也已向其他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普读物作家
发出了相同的信件征求意见。爱因斯坦一向很重视科学普及,因
此他迅速地写了回信。他在4月3日用英文写的回信中说:
我认为现在情况大致如下:
大多数据说是为大众创作的科普作品似乎只知一味耸人听闻,
(“惊心动魄!”“我们的进步多么了不起!”诸如此类。)而
不是简明扼要地向读者介绍科学的基本目标和方式方法。一个有
头脑的人读过一两本这种书之后,就会从心底里感到失望,他会
得出这样的结论:算我意志薄弱,就到此为止吧。另外,书中从
头到尾的描述绝大多数都采用那种危言耸听的笔调,这也只能使
一个明智的读者感到厌恶。
一言以蔽之:症结不在读者,而在作者和出版者。我的建议
是:一部科普作品只有在被确定它确实能被智力健全的普通读者
读懂并欣赏之后,才能出版。
这封信以前似乎没有发表。下面我们还可以摘引爱因斯坦于
1952年1月28日用英文写给《大众科学月刊》的一封信的开头部
分。这封信曾在这家杂志上发表。这家杂志社的编辑收到一位抱
有敬畏心情的读者的来信,信里问起爱因斯坦的成绩,据这位读
者说,爱因斯坦自己曾说他的理论能够“解开宇宙的秘密”。编
辑写信给爱因斯坦,请他回答这位读者所提出的问题,爱因斯坦
用简洁明晰不加渲染的笔调写了回信。但在回信开头的地方他不
禁写上了这么一段话:
普通读者对我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得到一个被夸大了的印象,
那不应归咎于我,而应归咎于那些科普作家,尤其是那些竭尽危
言耸听之能事的报刊记者。
※ ※ ※
下面我们把两封信合并发表。很自然,爱因斯坦不可避免地
收到了那些自以为其见解颇有重大科学意义的人们的大量来信。
爱因斯坦对此有时感到实在是忍无可忍。下面就是这样的一个例
子。1952年7月7日纽约一位艺术家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1952
年7月10日爱因斯坦从普林斯顿用英文写了这样一封回信:
谢谢你7月7日的来信。看来你肚子里塞满了这个国家的知识
分子中时髦一时的空洞言词和观点。如果我能成为一个独裁者,
那我一定要禁止使用这些莫名其妙的蠢话。
1954年3月22日。一个自学成才的人亲笔给住在普林斯顿的
爱因斯坦写来一封字迹密密麻麻的长信,他在信中失望地哀叹世
上象爱因斯坦这样敢说敢讲的人实在太少了,他觉得世界还不如
退回到动物时代好。接着就说,“我想您会愿意知道我是何人”,
然后他详细地说起他是怎样在九岁那年从意大利来到美国,当时
怎样天寒地冻,结果他的姐妹惨遭冻死,他自己也几乎丧生;在
上了六个月的学之后,他又是怎样在十岁那年开始做工;十七岁
那年他上了夜校,等等等等;现在他已是实习机械师,空余时间
经营自己的企业,获得了几项专利权。他宣称自己是个无神论者。
他说真正的教育来自阅读。他摘引了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宗教信
仰的文章,对该文的准确性表示怀疑。他对正式宗教的许多方面
都不以为然,他说,成千上万的人每天用许多种不同的语言祷告
上帝,上帝必须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教士团来记录他们的一切罪过。
最后他又对意大利和美国的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冗长的评论,篇
幅实在过多,这里只得从略。他随信附上了一张支票请爱因斯坦
施舍给穷人。
1954年3月27日,爱因斯坦用英文写了回信:
我收到过成千上万封来信,但很少有象你的信那样引人感兴
趣的。我认为你对我们社会的见解是颇有道理的。
你所读到的那篇有关我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当然是个谎言,有
人故意地不断重复散布这个谎言。我不相信什么人格化的上帝,
我从不否认这一点,而一向说得清清楚楚。如果我身上有什么称
得上宗教性的东西,那就是一种对迄今为止我们的科学所能揭示
的世界的结构的无限敬畏。
我无法把你信中所附的那笔钱转交给适当的人,因此只能随
信璧还,我十分赞赏你善良的心肠和美好的意愿。
你的来信还使我认识到,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
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