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Robusting),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爱因斯坦谈人生》(十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4 21:32:11 2003) , 转信

 


《爱因斯坦谈人生》(十一)

《爱因斯坦谈人生》(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 编
高志凯 译 刘蘅芳 校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年10月

  爱因斯坦的朋友奥托·尤利斯伯格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在柏
林开业,他对斯宾诺莎和叔本华的哲学理论也颇有研究,堪称一
位专家。他是个犹太人,因此感到危险与日俱增。1937年他费了
不少心计才把两个孩子先后送到美国,在纳粹建立臭名远扬的毒
气室以前的最后时刻,他们夫妇俩也逃离了德国,来到美国同孩
子们团聚。下面各段均摘自爱因斯坦写给尤利斯伯格的信件,其
中有一段摘自尤利斯伯格写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

  1937年9月28日爱因斯坦从普林斯顿写信给当时还在柏林的
尤利斯伯格,兴奋地告诉他,他的儿子已经顺利抵达美国,他女
儿进入美国的手续问题最近也有了好消息。接着他谈到其他一些
问题,最后提及自己最近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同他长期从事的
那项工作有关,那就是探求一项把电磁和引力联系起来的统一场
论。

  下面是信中最后几段:

  我现在试图解决的问题同十年前的那个问题完全一样。在一
些细节问题上我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无法达到真正的目
标,尽管有时似乎已快要大功告成。工作很艰苦,但我却得益匪
浅:艰苦是指要实现这个目标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得益匪浅则
是指这项工作使我忘却了日常生活中种种令人分心的琐事。

  我已无法适应这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我来时年纪已
大,很难改变了。其实说实话,当初在柏林时我也是这样,更早
些时候在瑞士我也是这样。有些人生来就是个孤独者。这一点你
很清楚,因为你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下面刊载的是爱因斯坦于1941年8月2日写给尤利斯伯格的一
封信,当时尤利斯伯格夫妇已经安全抵达美国:

  离别这么多年,我还能够在这里欢迎你,这真是我的一大幸
运。我过去强迫自己默不作声,因为住在巴伐利亚的人只要收
到一张出自我手的纸条都有遭殃的危险。你那位敬爱的叔本华曾
经指出,在痛苦中忍受煎熬的人总是无法演出悲剧来,而是注定
要陷于悲喜剧之中。诚哉斯言!我自己就常有这种感受。昨天被
奉为偶像,今天遭人痛恨唾弃,明天被人遗忘,再过一天又被封
为圣徒。只有靠幽默才能解脱。只要我们一息尚存,那就得千万
保持这种幽默。

  1942年9月30日爱因斯坦给尤利斯伯格写了下面这封信,信
中第一段中的祝贺可能是犹太新年的贺词:

  仁者之言使我深为感动。请接受我这迟到的祝贺。我知道这
么多的赞赏之词都是我受之有愧的,但是你来信字里行间所洋溢
的友好情谊使我感到十分快乐。

  我相信我们现在终于可以盼望,有朝一日那些无法形容的滔
天罪行都将受到惩罚。但是所有的那些痛苦,所有的那些绝望,
所有的那些被毫无道理地戕害的生命——所有这一切,都是永远
也无法弥补的了。但我们还是希望,即使是那些最为迟钝愚昧的
人现在也会清楚地看到,谎言和暴政终究是要失败的。

  在你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真理的探求所赐与你的坚韧不
拔的毅力,我自己生活中唯一真正的满足也来自这种毅力。人们
感到在人类这种世代相传永无止息的群体中间,一个人总能够找
到躲避绝望和孤立情绪袭击的庇护所。

  尤利斯伯格在1942年9月写给住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的一
封信中谈到15年前举行的爱因斯坦的岳母的葬礼,并回忆起他们
离开墓地时爱因斯坦对他说的话:

  那篇美丽的祷文的结尾一句,“上帝的创造,也由上帝收回,
感谢上帝吾主”,这说明,上帝创造了芸芸众生,并把他们收回
——目的在于再创造。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尤利斯伯格的信中写道:

  关于希特勒所应承担的责任问题,你的观点是明确的。我自
己从来就没有真正地相信过那些法学家所强加于医生的种种微细
的区别。客观地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自由意志。我认为我们必
须提防那些威胁他人的人,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为什么要
制订责任标准呢?我认为今天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
令人恐惧的地步,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
这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真是罪孽!我找
不到任何办法能够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比他所居住的地球
冷却得更快。

  1947年9月29日爱因斯坦给尤利斯伯格写了这样一封信:

  我从几位朋友那里获悉你正在庆贺——我几乎都不敢相信—
—八十寿辰。你我这种人虽然同所有的人一样到时候都得死亡,
但不管我们活多久我们都不会衰老。我是说,在这个我们所降生
于其间的伟大的神秘世界面前,我们永远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
这就在我们同人世间所有那些不能令人满意的东西之问隔开了一
定的距离。这并不是什么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天早上当我对《纽
约时报》上所登载的新闻感到厌烦时,我总可以安慰自己说,这
总比我们差一点而未能收拾掉的希特勒主义要好多了。

        ※    ※    ※

  上面这封信使人回想起爱因斯坦在很久以前写过的一封信。
多年以前,弗德里戈·恩里克斯教授在博洛尼亚举行过一次科学
大会,爱因斯坦也出席了这次大会。他在会上结识了恩里克斯教
授的女儿阿德里安娜。也许阿德里安娜曾请爱因斯坦亲笔为她题
词。不管她是否提出过这种要求,爱因斯坦于1921年10月曾把下
面这段署名题词赠给了阿德里安娜:

  在学习和追求真与美的领域里,我们可以永葆赤子之心。

  赠给阿德里安娜·恩里克斯。

  1921年10月结识纪念


        ※    ※    ※

  爱因斯坦于1946年4月11日写给尤利斯伯格的信同下列两封
涉及死刑问题的信件中的第二封有关。

  1927年11月3日爱因斯坦在写给柏林一位出版商的信中谈到
了一份有关死刑问题的文件,他在信中写道:

  我的结论是,废除死刑是可取的。

  理由如下:

  (一)死刑会使万一发生的司法错误无法挽回。

  (二)执行死刑程序对直接或间接参与这一程序的人在精神
上有很不利的影响。
  1931年11月4日爱因斯坦给布拉格一位忧心忡忡的年轻人写
了回信,他在信中又谈到了死刑问题,现摘录如下:

  你问我对战争和死刑持有什么看法。关于死刑的问题比较容
易解答。我不赞成惩罚——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利益并为社会提供
保障的措施例外。在原则上我并不反对把那些没有价值或者危险
的人处死。我之所以反对这样做是因为我不相信人,也就是说我
不相信法庭。我们珍视的是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生活的数量,这就
如同在自然界里一样,总原则要比单个物体更能反映现实。

(XYS20030104)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