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Robusting),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卡文迪什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11 19:26:18 2002) , 转信

 

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1731~1810)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731年10月10日生
于法国尼斯。1749年考人剑桥大学,1753年尚未毕业就去巴黎留学。后回伦敦定居,在
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做了许多电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76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
员。180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土。卡文迪什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从事实验研究
达50年之久,性格孤僻,很少与外界来往,终身未娶。他在化学、热学、电学、万有引
力等方面进行地行多成功的实验研究,但很少发表,过了一个世纪后,麦克斯韦整理了
他的实验论文,并于1879年出版了名为《尊敬的亨利·卡文迪什的电学研究》一书,此
后人们才知道卡文迪什做了许多电学实验。麦克斯韦说:“这些论文证明卡文迪什几乎
预料到电学上所有的伟大事实,这些伟大的事实后来通过库仑和法国哲学家们的著作而
闻名于科学界。”

  早在库仑之前,卡文迪什已经研究了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问题。1777年,他向皇家
学会提出报告说:“电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很可能反比于电荷间距离的平方,如果是这样
的话,那么物体中多余的电几乎全部堆积在紧靠物体表面的地方,而且这些电紧紧地压
在一起,物体的其余部分处于中性状态。”他还通过实验证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其中
。他还早于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容器的电容取决于两极板之间的物质。他最早建立电势
概念,指出导体两端的电势与通过它的电流成正比(欧姆定律在1827年才确立)。当时
还无法测量电流强度,据说他勇敢地用自己的身体当作测量仪器,以从手指到手臂何处
感到电振动来估计电流的强弱。

卡文迪什的重大贡献之一是1798年完成了测量万有引力的扭秤实验,后世称为卡文迪什
实验。他改进了英国机械师米歇尔(John Michell,1724~1793)设计的扭秤,在其悬
线系统上附加小平面镜,利用望远镜在室外远距离操纵和测量,防止了空气的扰动(当
时还没有真空设备)。他用一根39英寸的镀银铜丝吊一6英尺木杆,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
直径2英寸的小铅球,另用两颗直径12英寸的固定着的大铅球吸引它们,测出铅球间引力
引起的摆动周期,由此计算出两个铅球的引力,由计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质量
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现代数值为5.517g/cm3)
,由此可推算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为 6.754×10-11 Nm2/kg2(现代值前四位数为6.6
72)。这一实验的构思、设计与操作十分精巧,英国物理学家J.H.坡印廷曾对这个实验
下过这样的评语:“开创了弱力测量的新时代”。

  卡文迪什在1766年发表了《论人工空气》的论文并获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他制出
纯氧,并确定了空气中氧、氮的含量,证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称为“化学中
的牛顿”。

  卡文迪什一生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被称为“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
。卡文迪什于1810年2月24日去世。

  后来,他的后代亲属德文郡八世公爵S.C.卡文迪什将自己的一笔财产捐赠剑桥大学
于1871年建成实验室,它最初是以 H.卡文迪什命名的物理系教学实验室,后来实验室扩
大为包括整个物理系在内的科研与教育中心,并以整个卡文迪什家族命名。该中心注重
独立的、系统的、集团性的开拓性实验和理论探索,其中关键性设备都提倡自制。近百
年来卡文迪什实验室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已达26人。 麦克斯韦 、瑞利、J.J汤姆
孙、卢瑟福等先后主持过该实验室。


--

                            δ∫Ldt=0
※ 来源:·我爱南开站 bbs.nankai.edu.cn·[FROM: 202.113.20.29]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