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dfox (不知道什么名字好),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狮子座流星雨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07日20:04:2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这流光溢彩的狮子座流星雨来自何方?为何能历千年而不衰?
    要探寻这头“狮子”的来历,先要从地球和太阳系谈起。
    地球是人类世代生活的地方,它有平原、高山和大海,然而当人们乘宇宙飞船
离地球再回首遥望时,就会发现地球也是天上的一颗星球,这个直径1万多千米的
大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它以每秒30千米的宇宙速度绕太阳奔弛不息。
    除地球以外,还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8颗行星也分别沿着不同
的轨道绕着太阳旋转。太阳和九大行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这个大家庭。在太阳系
这个浩瀚的空间里,还有无数的碎块和细小颗粒也在绕太阳运转,它们的速度真快
,1秒钟就能飞弛几十千米,我们将它们称为流星体。当流星体与地球相遇时,就
会以宇宙速度冲进地球大气层,并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磨擦,产生高温发热发光现
象,形成一条条划过夜空的流星。
    流星发光的另一个特性是有余迹,很亮的流星的余迹可以在流星过后继续存留
数秒至数分钟。一般的流星也多少有点余迹。
    狮子座流星群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们与地球迎头相撞,速度竟高达每秒
72千米,比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速度更高。如果没有地球大气层这位保
护神,当11月18日凌晨千千万万颗宇宙流弹袭击地球时,大家就只好钻地洞了。
    大多数流星体都是比黄豆还要小的颗粒,但由于速度极高,一些颗粒的杀伤力
将超过子弹。
    流星体小颗粒内部多孔,疏松易碎,它们在地球大气的半空中就“烧完”了。
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在观赏流星雨时被太空流弹误伤。
    天文学家通过对流星发光轨迹的观测,可以计算出流星体在地球大气中的飞行
方向和速度,并反推出它们在太阳系空间的运行轨道,天文学家发现狮子座流星群
的轨道是一条拉得长长的椭圆型轨道。这群流星体就象是虔诚的信徒,它们来自遥
远的太阳系幽暗的“寒带”,成千上万相伴而行,历经茫茫长夜的远途跋涉,终于
又来到了“梦魂萦绕”的太阳系阳光地带,向着光明和温暖的化身——太阳再次顶
礼膜拜,那溜光异彩的流星雨仿佛是33年一次的朝圣祭礼。
    狮子座流星雨最早记录的一次发生在公元902年10月,这一次正好碰上西班牙
国王的弥留之际,只有无数的星星在夜空中穿梭流动,宛如下雨般降落。
    为什么狮子座流星雨能历千年而不衰呢?1866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发现有一颗彗
星的运行轨道相似,这颗彗星的的名字是坦普勒-塔特尔彗星。
    彗星与流星体有什么缘分呢?原来在这种形似蒲公英的彗星中间,有一个彗核
,它是一座冰山。小彗星的彗核大小为十米至几百米,它们由大量的冰物质和无数
的小碎块、细颗粒与尘埃混杂而成。由于冰物质混杂大量的黑色颗粒及尘埃物质,
因此彗核这座冰山并不像地球上南极洲冰山那样晶莹透白,倒像是黑脸包公。当彗
星飞近太阳时,太阳光对冰山彗核的强烈照射,使冰山表面的冰物质直接升华,喷
射出大量的气体,同时不断地夹带许许多多的小碎块、细颗粒与尘埃物质,这些碎
块、颗粒及尘埃散散布冰山四周,范围远远大于冰山,它们仍以宇宙速度绕太阳飞
弛,当与地球相遇时,就会冲进地球大气层,演出赏心悦目的流星雨。
    天文家终于查清狮子座流星群的母体正是坦普勒——塔特尔彗星,它原来只是
一颗默默无闻的暗弱彗星。看来狮子座流星群身世低微,其生母并没有哈雷彗星那
样的赫声名,然而狮子座流星群却能像汉代名将卫青那样驰骋沙场,威镇四方。
    流星雨为什么会从天空中一个地方呈辐射状向四面八方射出来呢?其实这只是
一种透射现象,平常我们注视相互平行的笔直铁路铁轨或笔直公路两旁的树木,当
看到他们延伸至远处时,就会感觉彼此靠近和汇合在一起。反之,当组成流星的颗
粒相互平行地冲进地球大气时,随着与观测者的接近,看上去就像是呈辐射状四面
散开,这和平行铁轨或树木的透射现象原理是相同的。
    将流星雨中一条条流星的路径往回延伸,最终会汇聚于一点,这一点被称为辐
射点。天文学家就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来命名不同的流星雨。
    为什么狮子座流星雨有时令人惊心动魄,有时又让人大失所望呢?从狮子座流
星群运行轨道示意图可以看出,有时木星或土星或天王星会接近狮子座流星群,那
些大行星的引力会扯歪流星群的轨道。因此有时地球只穿过流星群的外围部分,流
星雨稀稀拉拉;而当那些大行星的引力重新将流星的轨道拉回来时,地球就能穿过
流星群的密集部分,再次上演星陨如雨的奇观。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10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