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Fisherman (渔父), 信区: Science
标 题: 我国地震学的研究与发展情况如何?(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0日21:30:0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Quick_Meal 讨论区 】
【 原文由 AFisherman 所发表 】
我国最早的地震史料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墨子》记载:“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
。”距今已四千三百多年。我国地震史料极为丰富。里面不仅详尽记载了地震的震害,
还记载了古人总结出的地震前兆、房屋抗震、个人防护经验和他们对地震成因及减轻地
震灾害的见解。特别是明清两代地方志的兴起,使我国的地震史料更为丰富。1930年,
我国在北京西山鹫峰设立了第一个地震台。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地震台网建设发展迅
速。现全国设有各种专业台站近2000个,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地震监测现代化网络。我
国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地震科学工
作者的努力探索实践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同处在世界领先
地位。我国对地震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都有相当可信度;对震后趋势的判断具有比较高
的可信度,并在一些多地震国家的地震现场实践中,得到有关国家的称赞。但对几天、
数小时内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尚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报,仅对某
些类型的地震,如大地震前小地震活动有规律地发生,临震前微观和宏观前兆异常大量
出现,才能作出不同程度的短临预报。总之,目前我国具有一定的长中期预报水平,但
短临预报尚未过关。可以相信随着地震科学和各有关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技术的
进步,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将不断提高,人类最终会攻克地震短临预报的难关,大大减轻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
很多时候机会并不重来,
你错过了一次,就已经错过一生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1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9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