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Fisherman (渔父), 信区: Science
标 题: 雷雨云电结构模式 与 雷雨云起电 oasis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0日21:42:10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发信人: oasis (还没想好), 信区: Science
标 题: 雷雨云电结构模式 与 雷雨云起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19 18:28:23 1999), 转信
发信人: xmin (天), 信区: Science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Nov 12 16:44:15 1999)
雷雨云电结构模式 没有雷雨云便没有雷电,因此对雷雨云的探测研究是十分重要
的。在20世纪30年 代以后,人类通过施放大量探测气球,获得了较丰富的资料,总结出
最早的雷雨云电 结构模式如图所示:存在两个主电荷中心,云底附近另有一个次电荷中
心。它们分别 是中心位于约6公里高度处,约含+24库仑电量的正电荷中心、中心位于约
3公里的、 约含─20库仑的负电荷中心、中心位于1.5公里、含有约+4库仑电量的次电荷
中心。
后来虽然也提出过许多雷雨云电结构的种种模式,对荷电中心的高度,荷电量进行 修正
,甚至也有倾斜形式的电结构模式,但至今并无一致公认的比前述原始模式更合理 的模
式,因而原始模式仍是当前常用的模式,它也称雷雨云电结构的电偶极子模式。
雷雨云起电 雷雨中的电荷怎样产生的?怎样形成上、下荷电中心?由于雷雨云内部
观测十分 困难和危险,要对上述问题作出圆满的解答,目前还作不到。曾提出过几种雷
雨云起 电的理论,例如感应起电理论、温差起电理论、大水滴破裂起电理论、冰的融化
起电 理论等,它们都只能部分地解释云内电荷分布观测事实。例如感应起电理论便这样
认 为:在晴天电场作用下,云质粒和降水质粒(固态或液态质粒,比云质粒大得多)都
被感应而极化,它们的上半部带负电、下半部带正电。因降水质粒下降速度大,故常
与路途中的云粒子相碰,一部分粒子被捕获,另一部分云粒子被弹开,但把负电荷留 下
,而成为带正电荷粒子,在云中上升气流作用下,这样的云粒子便聚积于云的上部, 在
那里形成正电荷中心。经碰撞后带正电的降水质粒重,有的掉出云去,其余便聚积 于云
下部或中部,形成负电荷中心。又例如冰的融化起电理论认为:固态降水粒子( 冰粒子
)降到0℃层以下便融化,原来冰隙中的空气变成气泡并破裂,溅散走一些带负 电的小
滴粒,于是融化粒子(即水滴或冰水混合体)带正电,在云底强上升气流区域聚 积,形
成一个带正电的次电荷中心。
--
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ilkworm.bbs@bbs.net]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