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Science
标 题: 青霉素发现记(2)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3:06:04 2000), 转信
并非上帝的宠儿
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年8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艾尔郡洛奇菲尔德。他是苏格兰
低地农民的后裔,家境贫寒。他 7岁时,辛勤操劳的父亲去世了,家里越发拮据,他
的童年生活也更加艰苦。他由于生活在乡间,日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碧绿的田野
上,在清澈的小溪畔,追寻美妙的自然风光,使得幼小的弗莱明已经学会了细致地观
察自然,陶冶他自然纯朴的感情。
长大后,他来到了伦敦。一小笔意外的遗产,帮助他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学医。
他考上了帕丁顿的圣玛丽医学院。由于他刻苦勤奋,成绩优异,1909年毕业后即留在
了圣玛丽医院,并且幸运地参加了预防接种科。这是由免疫学界先驱——阿尔姆罗斯
·赖特博士直接领导的。无疑,弗莱明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医生,如果不是有了什么意
外的话,他一定会在免疫学方面做出成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几乎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轨道。弗莱明以中尉军阶
参加了皇家军医部队。在赖特上校的领导下,到法国的布洛涅建立了一个战地研究实
验室,参与研究并协助治疗协约国伤员所患的传染病。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人的血肉
之躯是挡不住那无情的炮火的,伤员越来越多。尽管伤员们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布洛
涅,可是由于战场上卫生条件极差,当伤员抵达时,伤口常常已经感染,而且一旦感
染到血液,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站在那些受了感染的伤员中间,站在那些痛
苦不堪和濒临死亡的人们中间,作为一个医生,不仅不能帮助伤员解除痛苦,而且还
得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渴望生活的伤员一个个不情愿的被迫投入死神的怀抱,弗莱明真
是心如刀绞。渐渐地有一个念头在弗莱明的心里越来越坚定了,那就是一定要发现一
种能够杀死那些病菌的药物。正是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弗莱明在1919年退伍后,又回到
了圣玛丽医院研究抗菌物质。
弗莱明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人。他在工作中从不墨守成规。相反,常
常做出一些在别人看来会觉得十分古怪的行为。就在这貌似随意的研究过程中,他的
试验不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发现青霉素的重要前提——溶菌酶的发现就是一个明显
的例证。
那是1922年的一天,还是在那间乱七八糟的实验室里,弗莱明正在观察着培养皿
中的菌种。他患着感冒,鼻塞得很不舒服。忽然,他灵机一动,取了一点自己的粘液
加到一个培养皿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粘液周围的微生物几乎立刻就被溶解了。显
然,粘液中有什么东西对某些细菌有致命的作用。深入研究发现,这种活跃的物质是
人体抵抗由空气传播的病菌的天然防御物的一部分。因为它像酶,能够消灭和溶解细
菌。弗莱明便把它命名为溶菌酶。后来,在V·D·阿里森的合作下,弗莱明等人不仅
在人的血清、眼泪、唾液和牛奶中找到了溶菌酶,而且在白血球、蛋白和萝卜汁等完
全不同的物质中也找到了溶菌酶。虽然溶菌酶在抵抗更危险的病菌方面并不那么有效,
但是,它证明了抗菌物质是如何起作用的。因此,不能否认溶菌酶的发现是抗菌类药
物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的发现为弗莱明的深入探索指明了方向,鼓舞他去发现作
用更大的抗菌物质。
人们不难发现,溶菌酶的发现出于一个偶然的想法,而青霉素的发现开始于一个
机遇性的观察,难道这些事情的发生纯属巧合吗?青霉素发现以后,弗莱明曾应邀参
观美国的一所实验室,那座现代化的实验室中窗明几净,各种仪器摆放整齐有序。当
时弗莱明曾幽默地说:“如果我的实验室也这样现代化,我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青霉
素。”这话非常耐人寻味。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也许会有所感触。
1929年 2月13日,弗莱明向伦敦医学院俱乐部提交了一份关于青霉素的论文。在
这篇文章中,他阐明了青霉素的强大抑菌作用、安全性和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弗莱
明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只要纯品青霉素不能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
提取出来,就无法在实际中应用。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使对于专门的生化学家
来说,提取青霉素也是一个重大的难题。也许正是由于当时提取的青霉素杂质较多,
性质不稳定,疗效不太显著。人们才没有给青霉素以足够的重视。弗莱明并没有失掉
信心,他坚信青霉素的发现是有价值的,总有一天人们将不可避免地要用它的力量去
拯救生命。因此,他没有轻易丢掉所培养的青霉菌,反而耐心地把它在培养基上定期
传代。
先驱者的足迹
为什么弗莱明以抗菌物质研究为己任?为什么在他之前和之后的许多医学界的先
驱和后继者都致力于抗菌物质的研究呢?原来,在19世纪下半叶,鼠疫、霍乱、肺结
核等传染病十分猖獗。大批大批的人们死于各种传染病,人们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和绝
望之中。广大医学工作者全力以赴进行传染病研究,终于发现有些传染病是由微生物
引起的,诸如肺炎球菌、霍乱弧菌和结核杆菌等,它们侵入人体,吞噬人体细胞。才
华横溢的法国人帕斯特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细菌虽然能置人或动物于死地,
却很容易被别的细菌所抑制或消灭。这种现象就是生物学和医学上通常说的“拮抗作
用”。于是人们自然地想到,如果能将对人体无害而对病源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引入
体内,不就可以防治病菌感染了吗?
帕斯特等人对细菌、霉菌和其它小的有机体的研究已经为免疫学和细菌学这两门
相关的科学奠定了基础。还在弗莱明的学生时代,科学家们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人们已经知道了大多数的疾病是由哪些细菌引起的,也研制出了预
防天花、霍乱、白喉以及其它一些疾病的疫菌。但是,在医学上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
疗办法。
1909年,法国的保罗·艾利希发现某些化学物质在抵抗引起梅毒的病菌方面有特
殊的疗效,他首创化学疗法,即研制一些化学物质,使其能攻击并消灭病菌却不伤害
人体其它细胞,从而使病人恢复健康。他明确指出:抗毒素和抗菌剂是一些魔弹,它
们专打那些需要它们去消灭的细菌。
艾利希的结论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人们继续寻找新的抗菌物质。20世纪20年代,
德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杀菌药物——磺胺类药物。这种药物对于化脓性咽喉
炎、脊膜炎、淋病等都很有效,甚至用于某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也有许多治愈的例子。
磺胺药的巨大成功,使人们更有信心解决传染病的治疗问题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
移,人们逐渐发现,磺胺类药物只对少数几种疾病有较好的效果,对其它的疾病和传
染病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对于许多病人还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发生过因服用
磺胺类药物而死亡的例子。
直到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各种传染病照样肆意地威胁着人们
的生命,人类的悲惨境遇呼唤着科学家的良知和责任。人类在期待着有效而无害的杀
菌剂的问世。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