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作  家: OrangeGun (Gun&Rose) on board 'Scientific'
题  目: 从中国传统画月亮的方法说起
来  源: 哈尔滨紫丁香站
日  期: Fri Aug 22 20:33:07 1997
出  处: OrangeGun.bbs@bbs.net.tsinghua.edu.cn

发信人: love (想想丫头答辩完了:)), 信区: Science
标  题: 从中国传统画月亮的方法说起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Jun 20 21:42:54 1997)

发 信 人:Aimin Lu                 回信地址:Aimin_Lu.pbbs@ustc.edu.cn 
信区名称:USTCnews                 信件日期:Wed, 12 Jun 1996 11:55:18         
信件标题:中国科大报第355期                                                
原发信站:中国科大BBS站
------------------------------------------------------------[7/12]------------

                        从中国传统画月亮的方法说起 
 
                                        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余翔林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1895—1990年),在他贞元六书的《新知言》中, 
和他晚年所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多次讲到中国传统画月亮的两种方法,十分 
生动而富有哲理。冯先生说:“中国传统画月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天空画一 
个圆圈子,说这就是月亮;另一种画法不是画圆圈子,只是在月亮可能出现的天空 
中,涂以一片云彩,在云彩中留一块圆的空白,说那就是月亮。后一种画法称为‘ 
烘云托月’。老先生没有对此再作发挥,只是评述了这可比喻为哲学中形而上学的 
两种方法,对其渊源也未做释义。 
    笔者在静夜南窗下读这段话时,窗外深秋的净空恰有一轮明月,一片浮云。云 
月相掩,云走月移,一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流光月色,勾涌起心中无边的遐 
想。我想“直画圆圈”与“烘云托月”这两种画法,显然出自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 
而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一定来自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哲学思辩。 
    “直画圆圈”法的背后多半是孔子儒家的思想,孔子儒家是讲入世有为的,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为追求的最高理想。如果把“画月” 
比喻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在蓝天中直接画出一弯新月正是儒家士子的人生 
追求。“烘云托月”法的背后多半是老子道家的思想,老子道家是讲避世无为的, 
以“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无为”而达到“无 
不为”,使“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所以道家不是不要治国平天下,而是绕了一个 
圈子,用“烘云托月”的方法,以无为的形式隐于云山之中,以“无不为”作为根 
本目的,使道家向往一弯新月在浮云的烘托中显现出来。这比直画更有艺术的气质 
和思维的机智,而一旦成为一种哲学的方法,又可以广泛地用到社会政治、文化、 
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中去。 
    例如人们称颂的汉代“文景之治”,就是汉文帝懂得云月间的辩证关系,采用 
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勤俭克己的无为之治而达到天下大治,使文景两帝 
期间汉朝达到全盛。唐太宗时代的“贞观之治”也很有成就,李世民就很懂“烘云 
托月”的道理,知道没有云也就没有月,他常用的比喻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用 
此警戒自己,励精图治,使唐朝成为盛世。 
    两种画月亮的方法,又反映了两种互不相同的宇宙观及哲学上长期存在的有无 
之争。《周易》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 
阳接而变化起。”并以“五行”和“气”来解释万物的起源,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 
虽没有说天地是怎么起源的,但基本上可以看成万物生于“有”的这一派。直画法 
应属于“有”派。 
    老子则更深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有无相生”。是讲 
世界万物的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而有也可以变成无。无是什么? 老子没有解释, 
只说有、无最后都归之于道,道就是纯精神的东西了,于是变成了客观唯心论。这 
里不去论它,只说“有生于无”这一思想在“烘云托月”的画法中就表现得十分深 
刻。这就是画所不画亦是画,云中无月亦有月。 
    这种有无的辩证法,在科学上也有许多有趣的例子。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 
究元素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量的大小排列有周期性。1869年,在 
当时只知道63种元素的情况下,门捷列夫大胆排出周期表,其中有许多尚不知道的 
元素,像烘云托月一样被空在表中,他相信一定有他所预言的元素存在,后来果然 
被证实。到现在,周期表中已增加到110多个元素了。这是在有中预示无, 又从无 
找到有的很好实例。 
    法国数学家傅立叶,在1822年研究热传导偏微分方程的解时,发现了有限域的 
任意连续函数f(x)都可以展开成为三角级数,这就是傅立叶级数。如果说任意函数 
f(x)可借喻为月亮的话,它有一定结构形式,而无穷项的傅立叶级数可以比喻为月 
亮周围的流云。要想构造出f(x),不必直接去画f(x)的图形,而是只要把f(x)的傅 
立叶级数的图形如云一样画出来,一合成就自然烘出了如月的f(x)。原来欧洲人有 
这种聪明的方法,却叫不出“烘云托月”这么美的名称。 
    卢瑟福在用铂片对α粒子做散射实验、研究原子模型时,由于多数α粒子无散 
射,只有极少数有散射,因而才改变了流行的“面包夹葡萄干”的臆想原子模型, 
建立了科学的原子结构的核模型,原子核就象是“烘云中的托月”。显然卢瑟福的 
发现,在理性思维阶段也有关于“有无”辩证思维的痕迹。 
    在中国历史上的小说文化中,对有无问题还有许多精妙的趣事。南北朝时邯郸 
淳在《笑林》中就讲了一个“隐形人”的故事。说楚国有一个很穷的读书人,有一 
次在读淮南王编著的仙方时,见有一方,曰:“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十分高兴,并不知是淮南王的戏言。于是寻到螳螂捕蝉的树,专找障螳叶摘之,叶 
落树下,分不清是那一张,于是把树下叶全扫回家中,一一以叶自障,问妻:见我 
否?妻开始都说看得见,后来烦不过,就说:看不见。楚人大喜,带叶入市, 用叶 
自障而取物,以为别人看不见,结果被抓进官府,楚人说清原委后,官大笑而放之。 
这个故事寓意是很深刻的,是说楚人因贫而无,向往有,误信淮南王仙方,想通过 
障叶把身体之有变为无(隐形人),而获取有,竟痴呆到入市去拿的地步,全然不知 
自己并没有隐形。而他的诚实却救了他。但人穷志短总是不可取的。 
    《笑林》中还有一个“献凤凰”的故事,也很有趣。一次有一楚人担山鸡去卖, 
遇一路人,问是什么鸟?楚人戏之曰:是凤凰。不想路人并不知什么是凤, 却说: 
闻凤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楚人乃以千金卖之。路人早想将凤献楚王, 不 
想过了一晚鸟竟死了。但至此路人不惜千金献凤楚王的事却到处传开,楚王感其忠 
心,厚赏之,竟超过购鸟金的十倍。这是一篇高明的讽刺小品,凤本无而说成有, 
不认凤而装做懂,凤未献而心表忠,无中生有得王宠。这位楚人比前一位楚人要聪 
明多了,虽懂一点有无之道,但趋炎附势的小人之心是儒、道两家都不齿的。 
    想不到从画月亮的方法竟引出这么多话来,是否得体,不敢自评。算是“思风 
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晋·陆机《文赋》)吧!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ocr.cs.tsinghua]

--
※ 来源:·哈尔滨紫丁香站 bbs1.hit.edu.cn·[FROM: OrangeGun.bbs@bbs.ne]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