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df (变量), 信区: Science
标  题: 高科技大计划遇到挫折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Jun 30 21:44:03 1998), 转信

发信人: Bob (Dinosaur), 信区: Physics
标  题: 高科技大计划的挫折
发信站: 空间科学BBS站 (Sun May 11 02:11:07 1997)

    真正的科技大计划有两个特点:第一,贵得厉害;第二,可能有
极大的长期利益,但决不会有重要的眼前利益。它可以说是典型的公
共投资, 只有富裕而具有远见的政府才会推行。 由于费用越来越昂
贵,它已逐渐从国家计划转变成国际合作计划了。像1994年美国放弃
超导超级对撞机计划①,让日内瓦欧洲国际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
强子对撞机LHC取代, 以及欧洲和美国目前一代的核聚 变 环 流 器
(Tokamak)装置(分别名为JET和TFTR)完成开垦任务之后,行将由
欧、美、日、俄联合建造的下一代国际环流实验反应器ITER代替②,
都是这大趋势的反映。 然而目前LHC和ITER这两项主要国际高科技合
作计划,都双双遇到了困难。

    首先,在七月间,德国由于经济不景, 而须裁减研究经费达106
亿美元,这不但引起了德国科学谘询委员会和大学校长的忧虑。认为
危机已迫在眉睫③,而且令德国跟着决定今后四年间削减对CERN的支
持8 - 9%,并要求CERN通过裁减员工的优厚薪酬和福利(而不是减少
仪器和研究项目)来达到撙节开支的目标。这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
德国是CERN的主要支持考,而CERN19个成员国应付的财政份额是依据
国民总产值按一定公式计算,其比例不能任意更改。在这情况下,唯
一合理而不致引起强烈争议的解决办法,就是其他成员国也按比例一
同减少支持,而整体预算的8 - 9%缺口则由内部节约和借债弥补。这
样一来, 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耗资20.6亿美元的LHC建造大计。为了
避免影响可能从旁参与建造LHC的美、 日这两个非成员国的 信 心,
CERN打算仍照原定计划在2005年完成建造LHC, 而不考虑分期进行或
削减其经费④。换而言之,是通过借贷来解决令后数年间的资金周转
问题, 尽量避免动摇根本大计。 这可说是逆境中大胆而有远见的作
法。

    大型环流器ITER造价比LHC更贵, 估计至终会达到100亿美元 以
上。它同样也遇到了严重挫折──但问题可不是钱。恰好相反:意气
风发的日本和对能源有迫功需求的欧洲都跃跃欲试⑤。问题是技术:
对撞机技术要求虽高,但机制是完全清楚的,只要有钱,肯定可以达
到设计目标。环流器却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经过了四十多年努力,用
磁场来约束极高温的等离子体(plasma),特别是消除其由于湍流而
引起的不稳定性和能量耗失,至今还是未完全解决,甚至基本上未能
计算的问题。所以,庞然巨物的ITER环流器(它直径有16米)造出来
之后, 到底是否果真如核聚变专家用外插法(extrapolation)所简
单推断的那样,会比直径只有6米的JET有长得多的约束时间和高得多
的等离子温度和密度?是否真能达到其设计报告书所预言的输出功率
15倍于输入功率的美好前景?那是不能无疑的。

    事实上,ITER计划最近所遇到的严重挑战,就是德萨斯大学聚变
研究所的多兰(William   Dorland ) 和 葛 申 路 德 ( MichaeI
Kotschenreuther)两人的新发现。 他们深感以没有理论根据的外插
法来估计不同环流器的表现太不可靠,因此由基本物理和湍流理论出
发,从头再发展了一套计算等离子体在环流器中的不稳定旋涡如何增
长和相互作用的方法, 并设计出在超级计算机上实施这套方法的 程
序。  这 样 就 终于出现了一个环流器的实计模型(computational
model)。这模型对ITER的预测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由于种种迄今未
曾注意的因素(主要是在大体积中螺旋式环流的离心力以及离子注射
这二者对等离子体中产生不稳定性的旋涡的压抑作用之相对减少),
环流器加大之后,其等离子体很可能变得更不稳定,而不是如一向想
像的那样变得稳定,因此设计书所预言的ITER美好前景可能只不过是
海市蜃楼而已⑥。由于多兰和葛申路德的工作极之坚稳细致,而所显
示的效应又那么显著,因此ITER设计组的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问题的
严重性,认为须要慎重考虑下一步骤,并且积极寻求其他更有利(但
可能相当不同)的设计方案。

    在1995年底,美国曾经传出磁约束问题已经可大计划现在同时遇
到挫折,希望到二十一世纪可以一同得到解决吧!

     ①《二十一世纪》21, 77(1994年2月); 27, 96(1995年2
月)。

    ②《二十一世纪》14,67(1992年12月)。

    ③Alison Abbott,Nature 384,395(5 December 1996)。

    ④Alison Abbott,Nature 384, 96(14  November  1996);
384,203(21 November 1996)。

    ⑤David  Swinbanks,NatuFe 384,96(14 November 1996);
Alexander Hellemans,Science 274,1 603(6 December 1996)。

    ⑥James Glanz,Science 274,1 600(6 December 1996)。

    ⑦二十一世纪》31,122(1995年10月)。

【原载《二十一世纪》第39期】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quark.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