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os (白杨),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科学是一种生活文化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Sep 22 14:19:36 1998), 转信

发信人: llama (BigHead),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科学是一种生活文化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Apr 29 15:40:43 1998)

科学是一种生活文化——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带来的反省 

  1997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得主朱棣文,在台北做了三次演讲之后已
返回美国。他留下来的宝贵资产除了物理学上的“雷射冷却及陷捕原
子和粒子技术”之外,就是他对学生们学习科学的态度和对教育体制
所做的建议了。
  他说,如果要推动科学研究,至少要改变台湾教育制度的体质,
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发掘海内外优秀青年投入科研工作。
  在大学演讲时,他提出的科学学习态度是研究必须全心投入,不
能期望赚大钱;若想赚大钱,最好转行从事法律或学商。
  他指出,学习过程是不断地突破障碍,其间没有捷径,要透过学
习逐步自然成长;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自我训练“如何学习”。他
建议学生们,如果制式教育无法获致学习效果,就要有耐性的尝试改
变,寻求其他方式。
  他认为科研的基本目的在了解自然、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然后
没法控制并改善生活环境。这个过程当中最大的动力来自对自然的好
奇到热爱。因此,科学与艺术、文学是一样的,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都有助于认识我们生存的大环境。
  他表示,一名好的科学家,除了吸收知识,还要把各类知识内化
,把其他的知识转化到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来思考。他举例说,为了要
增加自己的生物知识,他找到一个生物学研究生做研究助理,来教导
他生物方面的知识。两人互动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新的讨论
面向,甚至带来不同的文化观点。
  在论及清大女生命案及高IQ低EQ现象时,他认为聪明不应该等于
没感情和没有幽默感;EQ应表现在个人如何控制情绪上。
  从朱棣文讨论科学的观点来看,也无疑是古典科学理性主义的信
徒,相信科学有客观及中性的可能,并且不畏任何威权而以追求真理
为唯一鹄的。卡尔·巴柏(Karl Popper)根据此一古典原则提出“否
证论”的观点,成为科学家普遍接受的研究态度。亦即,能被否证的
学问才是科学,而好的科学就是有高度验证性的学问,必须不断经过
否证再证明的辩证过程,才能扬弃错误而获致真理。于是“追求真理
”、“勇于认错”、“扬弃迷信”、“不畏权威”便成为传统科学家
虔诚秉持的最高研究伦理。
  60年代孔恩(T.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
学社群”、“解惑”、“科学革命”、“典范”等关键观念,把科学
理性推至高峰。然而,80年代之后,包括文化研究领域在内以“社会
建构论”质疑科学的神圣性、中立性、独立性以及获致真理的可能性
,对传统科学理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认为科学知识只是当下科学社群
与关系网路(包括政府、财团等权力场域)中的行动者之间、相互作
用之后的妥协或共识产物;同时,也质疑了科学家作为对抗迷信与愚
昧的启蒙者角色的命题。
  冷战结束后,批评论者认为这意味着科学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
系需要一个新的“社会契约”,科学的价值已不在军事,而在能给人
民什么具体的福利,对环境、弱势、生态和女性能带来什么有效的保
障。科学既非绝对理性,也不至高无上,科学家不再是传统那种“为
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知识分子,而应该成为傅柯笔下“特
殊型知识分子”的角色——在后结构和科技饱和的时代中,有特殊科
技专长、占有特殊科技位置,但又有自主批判能力与社会批判的知识
分子。
  再怎么说,科学家的精神是尊重客观事实,理性自我控制,不敢
自以为是的温和态度。所以,科学不只是工具性的救国,更可以改变
国民气质,提升社会文化,甚至有益人际关系,摆脱迷信与独断的噩
梦。朱棣文在我们社会阢陧冠蹇否的此刻,带来科学理性的药方,其
意义已不仅仅在启迪青年学子,更是从根更新我们社会文化的不二法
门。所以,推动全民学习科学生活与科学态度,应是台湾迈向政治与
社会民主化的必要之路。 
《转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言论栏19988年4月29日》
--
※ 修改:.eos 于 Sep 22 15:02:34 修改本文.[FROM: phy4.hit.edu.cn]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phy4.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71毫秒